文/田培園
教育部《來華留學生醫學本科教育(英語授課)質量控制標準暫行規定》(2007)文件中規定,醫學本科畢業生應該具備“掌握基本漢語知識,了解中國概況”的能力,并規定“漢語作為必修課程應貫穿教學全過程,以適應學生在華學習生活的便利和后期接觸病人的需要”。在英語授課的背景下,醫學留學生缺乏學習漢語的積極性和動力,這種情況對于學生醫學漢語課程的學習以及未來的實習都極為不利。為了提高醫學留學生漢語水平,保證今后生活和實習工作得順利,本研究對醫學留學生話題需求進行調查。
蘇新春(2011)認為,話題是為了體現教學目的與要求而營造出來的一個個圍繞著中心而展開的語言環境,在這樣的語言環境中融入、組織、安排了需要達到教學目的的知識和技能。從提高醫學留學生漢語交際能力的角度出發,筆者將“話題”定義為:是交際的對象和中心,在一定范圍內集中體現了交際的內容,并且反映了交際者的思想。
Hutchinson &Water (1987) 將需求分為目標需求和學習需求,并將目標需求分為三類:學習者必學的知識、缺乏的知識和想學的知識;而學習需求則包括了學習者的知識、技能和策略、學習者動機以及學習的環境條件。[1]若要保證學習者獲得更多有效的語言輸入,我們需要研究學習者的學習需求,本論文的話題需求的研究參考了Hutchinson &Water 的需求分析框架。
(1)語言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指采用內省、訪談、觀察和問卷等方法對需求進行研究的技術和手段。需求分析長期以來廣泛應用于經貿、制造和服務等行業,在語言教學領域的應用起始于20 世紀70 年代的歐洲,并隨著歐洲現代語言項目委員會的采用和推廣而普及,現已成為發達國家語言教育項目規劃與設計的重要起始性步驟。其主要倡導者指出,需求分析至少在課程設置、教學法選用和課程評估三方面有重要意義。[2]我們要分析醫學留學生漢語學習需求,確定符合學生需求的教學目標,并提出提升學生漢語學習積極性的相關對策。平雪珂(2016)從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三個角度詳細分析了語言需求的內涵,話題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學習者的語言需求。[3]
(2)相關研究。目前學界關于話題需求相關的研究較少,平雪珂(2016)在《移動端漢語教學話題需求調查研究》中調查了107 名非醫學專業漢語學習者的話題需求、漢語學習目標需求、學習需求和漢語移動學習需求。羅茜(2009)通過分析西安交通大學醫科留學生的漢語學習話題需求特點,結合教材話題表進行對比,設計出針對醫科留學生漢語學習話題框架。
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法,選擇寧夏醫科大學留學生為被試,圍繞留學生感興趣的學習話題展開調查,并用SPSS26.0 軟件對問卷結果進行數據分析。
調查問卷分為基礎信息和話題調查兩個部分。基礎信息部分調查了被試學習漢語的時間、學習漢語的目的、對于學習漢語的態度等問題,在話題調查部分筆者設計了李克特五度量表來調查被試對于表內例舉話題的需求度。[4]
筆者參考的話題主要來自:蘇新春(2011)《話題分析模塊及七套海外漢語教材的話題分析》中五大類52 個小類的話題分析模板;羅茜(2019)《醫科留學生漢語學習話題需求研究》九大類61 個小類話題表以及《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2021)等級描述中每一級的話題任務內容,結合我院留學生使用的三套教材《漢語會話301 句》(上、下冊)、《HSK 標準教程》(HSK3、HSK4)、《成功之路》(入門篇、起步篇1&2、順利篇1&2),結合留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場景和筆者的教學經驗,對話題進行刪減后,最終得出一個四大類30 個小類話題的需求表。[5]
調查對象為我校仍學習漢語類課程的留學生。共發放問卷130 份,回收有效問卷94 份,男性59 人,女性35 人。
通過對被試基本信息進行頻度統計,大多數被試學習漢語的時間為1-3 年,他們對于漢語教材中的話題有所了解,并且通過學習后能夠對教材中設置的話題有自己的判斷和評價。
超過90%的學生認為學習漢語重要,因為掌握漢語能夠方便醫學生的實習,讓他們更容易和患者溝通。部分學生有繼續在中國攻讀學位的計劃,因此他們有通過漢語水平考試的需求。少部分學生認為學習漢語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方便在中國的生活。僅10%的學生持相反意見,認為醫學留學生的學習壓力和課業負擔大,學習漢語沒有必要。對于教材話題的設置,大部分持滿意態度,認為目前教材中設置的話題可以覆蓋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需求。
對于學習漢語的目的,選項個案數的統計排序依次為:方便在醫院見習、實習>通過HSK 考試>對中國文化感興趣>交中國朋友>其他>獲得學分。留學生學習漢語的目的性非常強,主要是為了能夠在醫院的實習更加順利,并能夠通過漢語水平考試。排在后面的是對中國文化感興趣和交中國朋友。其中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學生的生源國較為集中,學生中存在抱團現象,較為依賴本國漢語較好的學生結伴出行。如果僅是為了修學分而選擇學習漢語,那么學生實則不感興趣。在其他這個選項中,學生補充認為學習一門語言可以讓自己更加自信并且能夠更快適應在中國的生活,此外還能在課上幫助老師。

表1 留學生話題興趣統計
表1 顯示,學生對于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類話題的需求最為迫切,他們非常希望通過學習漢語讓自己能夠在實習中順利地和病人進行溝通,獲得更多的臨床經驗。其次,學生對于旅游與交通、文化習俗也非常感興趣,學生希望在中國留學期間能夠通過旅游及出行了解中國的文化。對于學校生活,學生出于某些原因更愿意和自己的老師用英語溝通。少部分學生對運動和愛好這個話題感興趣。
除了以上話題,學生希望老師能夠在漢語課上拓展一些和醫學有關的話題,比如醫患溝通用語和簡單的醫學詞匯,并且能在課上講解學到一些諸如溝通技巧、生活禮儀、本地文化及方言等內容。
在對30 個小類話題的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后,發現社會交往話題中,子話題均值從大到小依次為:問候與介紹、幫助與感謝、交友、拜訪與接待、邀請與拒絕、聚會(詳見表2)。對于社會話題,按照均值從大到小依次為:教育、健康、旅游、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中國文化、交通、法律、經濟、政治。對于教育這個話題的重要性程度的意見呈兩極分化,大部分學生認為該話題非常重要或重要,僅個別學生認為不重要。日常話題的均值大小排序依次為:住宿、就醫、問路、飲食、計劃與安排、購物、生活習慣、天氣。學習與工作這個話題中,均值大小排序為:上課與學習、學習方法、學?;顒?、留學生活、實習經驗、請假與通知。再次對該話題選擇需求非常高的數值進行排名后,發現子話題排名順序沒有變化。

表2 社會交往描述統計
通過本次調查,獲得如下啟示:首先,總體來說,對于學習話題的選擇,留學生更關注與他們專業學習和日常溝通相關的話題,對于社會交往和社會話題學生的關注度較低。其次,留學生的漢語課堂應該更加有針對性,并且注重漢語課與醫學漢語課的銜接,可以根據學生水平,在漢語教學中適當導入醫學漢語知識。[6]最后,教師應基于教材內容對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進行拓展,比如醫患溝通技巧、中醫、中國醫療的發展,并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激發學生運用漢語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