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鴻芳
新時期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形勢對課程建設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然而部分高校與教師對新問題不能夠全面掌握和理解,對人才培養定位與教學目標認識不夠深入,高校課堂以教師為主、“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還較為常見,并沒有真正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學生學習被動,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效果差,課程也落入了“水課”的行業。
針對目前高校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2018 年教育部提出了課程建設的新目標,應該把過去的“水課”變成“金課”,“金課”應該具有深度、有難度、有挑戰度,也就是所說的打造高階性、創新性、有挑戰度的一流課程。因此,高校課程建設也應該將一流課程建設作為突破口,增強教學效果,從而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是課程建設,課程質量直接決定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微電影創作”課程對傳媒專業學生的培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該課程主要通過對學生講授劇本創作、攝像、后期剪輯等方面的教學內容,不斷提高學生在微電影創作的理論知識和技能技巧。[1]對于課程的評判則可以以是否達到一流課程為標準,就課程的高階性、創新性、有挑戰度幾個維度進行評判。
“微電影創作”是一門涉及多個專業領域的偏重于實踐類、技能類的課程。一部微電影的創作從構思到最后的完成所涉及的環節是較為復雜的。學生如果只是坐在課堂上聽老師講難免會不能理解和掌握課程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因此“微電影創作”課程將側重于實踐教學,通過課程教學能夠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各種影像制作技術、劇本創作與技巧等,通過學生參與能夠更為直觀地掌握課程知識點,也能夠在實踐中將所碰到的難點進行有效解決,系統掌握劇本寫作、拍攝、剪輯等重要技能。
例如劇本寫作,雖然學生在課程實踐環節所要求的文本內容不如普通電影的文本長且復雜,但是劇本仍然是要遵循劇本寫作的一般規律,即需要擁有完整的故事內容和嚴謹的邏輯。這就要求學生在創作過程時,能夠對整個故事內容中每個細節進行詳細構思,這個過程就非常好的鍛煉了學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學功底,在實踐中完成了技能的提高。
據了解,傳媒專業“微電影創作”課程通常將課時設定為32 課時,受到教學學時的限制,微電影創作的內容并不多,周期也較短。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對學生的能力要求就會降低,同樣該課程對于學生的專業能力要求有著嚴格的規定。[2]一流課程背景下要求對課程進行創新改革,提高課程的難度,要求學生“跳一跳”才能夠達到課程的目標。
微電影的“微”其實對學生在創作過程中的構思、體裁、手法等有了較多的限制,學生需要在幾分鐘內完成一個完整的故事展示,而且還要能夠達到具有傳播的價值,這其實是比較難得。這就要求創作具備較強的創新能力和審美能力,能夠從日常生活學習中多多獲得豐富的靈感,并且通過創造和審美構造能夠將這些內容有機地融合到微電影創作去,能夠賦予微電影靈魂。
一流課程對于“微電影創作”課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雖然傳統的教學實踐中也會要求學生以團隊、小組的形式展開創作,然而效果不理想。一部微電影的誕生涉及的環節是較多的,有的團隊小組為了省事,甚至直接將各個環節分配給個人來完成,小組之間的溝通并不好,導致了整個微電影成品無法達到要求。對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則更為強調每個人在團隊中和微電影完成中的作用,即需要發揮個人的才干,又需要集體的智慧才能夠創作出一部優秀的微電影作品。
因此,在課程實踐環節,實際上也是提高和鍛煉學生團隊協作能力的重要一環。學生團隊因為具有共同的興趣愛好或者是良好關系為基礎而構建,會盡可能思考如何開展有效的方式來實現高效協作。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團隊成員都應該盡心盡力,并且參與到微電影創作的全過程。當然,還應該發揮所長,例如有的學生文本寫作能力較好、邏輯思維強,那么就可以由他/她主要負責劇本的創作,其他同學則應該協助其完成構建文本內容。有的學生擅長于后期,則應該在充分全面掌握劇本內容和精神的前提下,采用創新的視角和應用影視技術技巧實現微電影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齊心協力創作出一部好的微電影作品。[3]
“微電影創作”課程教學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部分高校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來完成課程重要內容的講授。高校在“微電影創作”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將教學內容分為兩大板塊,第一板塊為理論學習部分。該部分主要根據教材內容對學生在微電影創作中需要的知識點進行講授,包括劇本創作的基本框架、技巧能力。第二部分則為實踐教學階段,通過學生實踐考察學生課程學習效果。傳統的教學中通常會將學生以項目制分為幾個小組,針對某一項目完成微電影創作的實踐要求。雖然課程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然而兩大板塊內容的學習存在相互脫節、結合度不緊密的情況,導致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不然就是無法掌握劇本等寫作技巧,要不然就是攝像、剪輯等技術方面存在難題,始終無法實現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將二者實現有機結合。除此之外,隨著互聯網和影視相關技術的不斷升級、發展,學生對于微電影創作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造成這方面的原因是多樣的。一是學生經驗不足。學生并沒有在學習生活中獲得豐富的創作靈感,對于該課程的學習也停留在表面,這就導致了學生微電影表現內容不夠動情,達不到傳播的效果。而且加上學生實操經驗比較少,所以整個作品質量表現平平。二是學生寫作能力一般。不少的學生都表現出較弱的劇本寫作功底,他們無法從整體角度去把握微電影故事的整個面貌,一些細節性的內容往往容易被忽視,而且也缺乏對白場景、分鏡頭等的思考,導致了拍攝過程中人物表現力不強。然而學生微電影作品看上去五花八門,但內容實則是缺乏生動性。
隨著媒體行業的快速發展和影視技術的升級,微電影創作的教育與行業之間的差距也是越來越明顯,與行業脫軌距離也是與過去相比越發擴大。微電影制作需要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也較大,所以當前的高校教育僅僅是將寫作與拍攝的技巧教會了學生,但是在創作選題的最初階段就會受到復雜因素的干擾,所創造的作品是無法滿足當前市場的需求。
綜上所述,目前高校“微電影創作”效果還不夠理想,按照一流課程建設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本文認為就應該對標對表,根據一流課程建設的要求對該課程進行教學創新,從課程定位與人才培養關系、教學手段、教學內容等多方面入手,不斷提高課程教學的質量。[4]
基于一流課程對課程建設所提出的要求以及“微電影創作”課程創新的價值意義,本文在以往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關于一流課程背景下“微電影創作”課程創新的幾點路徑,具體包括以下內容:
一流課程背景下“微電影創作”課程應該進一步明確課程的定位,將“以學生為中心”、OBE 教學理念、課程思政進行緊密結合。傳統的課程教學中過多重視課程教學內容和環節實施,反倒對學生教學主體和角色是有忽視的,導致了學生被動地去適應課程的教學,因此也表現出一定的教學消極的心理狀態,課程學習效果不強。為了避免這些情況再次出現,“微電影創作”課程應該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堅持以學生為教學的中心,不斷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5]
積極打造一流課程建設,堅持OBE 成果導向。在傳統的教學團隊項目制的基礎上,實現對項目安排的細化,能夠讓團隊中每一位學生意識到項目的難度以及意義。通過以賽促改、項目引入等多種方式提高課程成果輸出。
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和教育功能。傳媒人才應該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能夠有較高的思想政治道德素養,實現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微電影創作”中有不少的思政元素是可以挖掘的,教師在課件PPT 準備中要能夠明確每次教學的育人重點,借助微電影創作的教材對學生進行技能訓練,讓學生在使用語言、文字、素材過程中體會到其中蘊含的人文特點。還可以借助電影題材中的名人、歷史故事,讓學生能夠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文化進行了解。不僅如此,在實踐中還能夠鼓勵學生積極挖掘本地或者自己感興趣的非物質文化等思政素材,在教學過程中完成對學生價值引領,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專業技能,還能夠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微電影創作”課程這些年來組建了教學團隊,并不斷對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學內容進行反復的集體打磨,其目的就是不斷優化和重構教學內容,能夠不斷滿足學生理論和實踐方面的需求。
教學內容板塊化、主題化。“微電影創作”教學內容可以打破傳統的按照教材章節進行講授的方式,而是可以根據一流課程建設的要求和課程目標,對課程內容實現板塊化、主題化,按照版塊或主題進行授課。例如針對選題,則可以開展劇本創作選題板塊,讓學生能夠通過板塊對微電影創作的每一環節進行掌握,同時通過一學期的課程理論實踐,能夠把整個微電影創作整體流程和要求熟練把握,這其實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有益的安排,也更好地能夠完成學生對于課程的學習。在實踐中,學生會對教學內容非常清晰,而且對于課外拓展內容興趣較高,還會通過QQ、微信等平臺與老師進行討論與教學,教學效果也能夠得到提升。
教學內容更新及時。高校專業教育與行業的發展始終都會存在一定的差距,即高校教育滯后于行業發展。因此,在課程內容上,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和自己多多關注行業的發展動態,尤其是要做好教師的引導作用,能夠通過教學內容及時更新盡可能減少高校課堂與行業發展的距離。教師通過對專業前沿動態的掌握與了解,指導學生的選題、技術的應用,讓培養出來的人才能夠滿足行業的需求,實現課程教學的目標。
隨著互聯網技術和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也給高校專業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借助這些互聯網信息教學手段,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而且讓學習不再受到時空的限制。近兩年整個教育界都在積極思考:如何有效應用互聯網技術提高我們的人才培養。
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無論是線上課程還是混合式課程,或者是傳統的課堂教學,教師在課程中仍然是最關鍵的,也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因此,“微電影創作”課程仍然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引導,教師要在教學中發揮對學生學習、價值的引導,教師實現了對課程的整體把握和目標實現。
實現項目制教學模式,并與專業類比賽相結合。根據“微電影創作”教學大綱,學生采用小組團隊為單位完成項目制訓練。主要包括微電影劇本寫作、影視畫面攝影實訓、微電影創作的后期處理等幾個主要項目,在教學過程中還會通過校企合作,聘請具有劇組或者傳媒公司實戰經驗從業人員加入課程的教學尤其是實踐教學中,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專業實踐,還能夠通過授課讓學生對當前行業的動態前沿掌握,學生其實也更愿意接觸這種教學方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項目制還能夠實現校企合作的深入,學生能夠完成企業的制作要求,學生的成果也能夠被傳播,課程達到了教學目標,可謂是一舉多得。除了項目之外,課程中還會通過引入比賽,鼓勵學生能夠將更多創作的優秀作品投放到各級各類微電影大賽中,教師在課堂上也會對這些比賽進行講解。
混合式教學建設。“微電影創作”應該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線上可以實現學生學習內容的豐富、拓展,通過慕課、微課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能夠拓寬視野,能夠不拘于課程知識的學習,同時一些技術指導視頻對于學生的能力提高也很重要,這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課程課時不夠的困境。線下課堂教學則可以通過開展翻轉課堂、案例教學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創新思辨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課程評價方面,應該從學生、教師兩個維度進行考核。尤其是對學生的考核上,應該側重教學過程動態化考核,不再以學生知識背誦能力作為成績的唯一判斷,也不再只是在期末完成課程考核。同時,考核指標上還需要加入思政考核元素,探討“微電影創作”課程思政的效果。教師在考核之后,應該高度重視課程考核反饋,能夠將所獲得的數據和內容應用于下一次的教學實踐中,這樣就能夠讓教學團隊針對課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更新、更改,以便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按照一流課程建設的標準,完成對課程“金課”的建設。
本文認為課程建設質量關系到學生培養效果,因此“微電影創作”課程應該以一流課程建設為標準,積極推動課程的教學創新與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