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芝平 吳兵兵 潘俊安 熊 鷹
蛛網膜下腔出血(SAH)具有高病死率的特點。誘發SAH的因素很多,需要做出辨證的分析。隨著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改變,SAH呈現高致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對人的生活和工作極為不便,給患者帶來較大的身體損傷及精神壓力[1]。SAH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同時會增加經濟負擔。有研究指出[2],現介入治療比手術治療相對危險度和絕對危險度有顯著降低,但栓塞術后患者,往往會出現血管痙攣、腦水腫等并發癥。SAH恢復期臨床轉歸情況對于合理調整臨床治療方案,改善患者后期治療具有重要作用。中醫藥在SAH綜合治療方面具有明顯優勢,SAH屬于中醫“出血性中風”范疇,化痰活血通絡是出血性中風的基本治法。銀星養腦片為瀏陽市中醫醫院院內制劑,臨床上已廣泛用于治療出血性中風等疾病,但其臨床療效有待驗證,其作用機制研究也尚未研究。為進一步提高SAH患者的療效,本研究將銀星養腦片與常規西藥聯合應用,探討其臨床應用效果,期待為SAH患者提供一種高效可行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瀏陽市中醫醫院收治的72例SAH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36例。對照組男22例,女14例;病程:1~6年;平均病程(3.58±0.36)年;年齡30~81歲,平均年齡(55.85±10.25)歲。治療組男23例,女13例;病程:1~7年;平均病程(3.66±0.46)年;年齡35~79歲,平均年齡(56.85±11.01)歲。2組性別、病程、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在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后進行。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均符合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3];②均符合中醫診斷標準:《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4];③年齡30~81歲;④腰穿腦脊液呈血性;⑤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內分泌疾病;②血常規、凝血功能異常者;③3個月內服用避孕藥、降脂藥、抗凝藥或激素類藥物;④伴有認知障礙;⑤合并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⑥伴有內分泌系統疾病;⑦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
1.3 方法基礎治療:2組均于顱內動脈瘤血管內栓塞治療24 h后開始納入實驗方案。連續觀察14 d為一個療程。具體方案:首先保持SAH患者生命體征平穩:臥床休息3~7周,床頭抬高10°~30°,避免患者用力排便、疼痛等。顱內壓升高的預防:通過限制液體入量,進一步防治患者的低鈉血癥,必要時應用30%甘露醇等常規西藥進行脫水降顱壓。預防再出血:主要采用抗纖溶藥,有利于進一步抑制纖溶酶形成,同時推遲血塊溶解,有利于防治再出血。手術治療:SAH患者入院后應該盡早行顱內動脈瘤介入栓塞治療。
對照組:基礎治療+尼莫地平。包括尼莫地平(哈藥集團三精明水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3021402)。40~111 mg/d,口服,1 d分早中晚3次服用,連服1個月。
治療組:基礎治療+尼莫地平+銀星養腦片(湘藥制號:z20070259);銀星養腦片制劑一千丸分量:銀杏葉21 g,川芎15 g,熟地黃15 g,天冬13 g,法半夏7 g,醋香附7 g,蜜遠志5 g,膽南星10 g,太子參10 g,蔗糖10 g。以上諸藥水煎服,取汁200 ml,分2等份,1劑/d,早晚各服1次,用藥療程及停藥時間參考常規西藥。
1.4 觀察指標
1.4.1 臨床療效①治愈:頭痛、嘔吐等癥狀消失,以及蛛網膜下腔積血完全吸收。②顯效:頭痛、嘔吐等癥狀改善,顯示且蛛網膜下腔積血基本吸收。③有效:頭痛、嘔吐等癥狀和腦膜刺激征均有好轉腦脊液細胞數蕊、顯示蛛網膜下腔積血有所吸收。④無效:頭痛、嘔吐等癥狀無變化,以及患者的蛛網膜下腔積血未見。總有效率=(總例數-無效例數)/總例數×100.00%。
1.4.2 血清內皮素-1(ET-1) 一氧化氮(NO) 水通道蛋白4(AQP4)水平檢測入院第2天,均抽取空腹靜脈血4 ml,離心,分離,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檢測血清ET-1水平,試劑盒由武漢賽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貨號SP11541;采用化學發光法檢測NO、AQP4,試劑盒由武漢賽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貨號分別為SP11907,SP10785。
1.4.3 不良反應尼莫地平的不良反應:可以引起血小板減少、頭暈、頭痛、面色潮紅、嘔吐等;銀星養腦片的臨床前及臨床研究資料尚未發現有明顯毒副作用。

2.1 2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蛛網膜下腔出血介入術后患者治療1個月后,2組臨床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組(94.44%)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72.22%)(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例,%)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ET-1 NO AQP4水平對比蛛網膜下腔出血介入術后患者治療1個月后,2組治療前后血清ET-1、NO、AQP4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治療組上述血清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2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治療組的不良反應主要有頭暈3例、嘔吐2例、頭痛2例,發生率為19.44%(7/36);對照組有面色潮紅2例、嘔吐2例、頭暈4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2.22%(8/36)。2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28,P=0.80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ET-1 NO AQP4水平對比 (例,
臨床對SAH出現腦血管痙攣的具體機制已研究多年,但病理生理機制仍未完全明確,而大多學者認為其與血清ET-1、NO異常相關,SAH的發生不可逆的損害,從而導致神經功能障礙的臨床事件[5]。現代醫學認為[6],SAH發病機制較為復雜,以腦動脈硬化,高脂血癥,微循環障礙形成血栓,導致血管閉塞而發病。SAH若不及時治療,可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存質量[7]。常規西醫療法雖有助于SAH患者獲取康復,但經常規西醫治療后患者康復率仍舊較低,治療效果有待進一步提高[8]。因此,如何提高SAH患者治療效果仍是臨床研究的重點問題。
出血性中風認為發病因素當以“痰、熱、瘀”為主,“痰熱生風,氣血逆亂,血菀于上”為發病機制,“痰熱內閉”為其轉歸病機。中風患者主要表現為素體脾胃虛弱;或者勞倦過度,患者憂思日久。對SAH患者應以活氣補血、化瘀填精為治療準則,并在此基礎上注意標本兼顧,氣滯得疏,血瘀得化,痰濁得清,腦竅得養。
本研究中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提示銀星養腦片聯合尼莫地平可明顯減輕SAH患者臨床癥狀,提高臨床療效。銀星養腦片為瀏陽市中醫醫院自制藥物,應用于臨床多年,方中銀杏葉具活血化瘀、通脈舒絡的功效,重用為君藥,方中膽南星具有清火化痰作用,為臣藥,《藥品化義》謂膽南星:“主治一切卒中、風癇、驚風,頭風、眩暈,老年神呆”,針對痰火而治。制香附具有疏肝解郁,行氣活血的功效,佐助銀杏葉活血化瘀。天冬、熟地黃養陰生津,填精益髓,具有滋水涵木之效;炙遠志有安神益智、祛痰的功效為佐助藥。制半夏燥濕化痰,消瘀散結助膽南星化痰;太子參補益脾肺、益氣生津、天冬、熟地黃養陰生津;防方中辛溫太過,為佐制藥。川芎有利于發揮活血祛瘀、祛風止痛作用,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祛濕化痰、行氣活血、填精益髓之功效。
本研究還發現,2組治療后ET-1、NO、AQP4均低于治療前,且治療組均低于對照組,提示銀星養腦片聯合尼莫地平治療SAH患者,可降低ET-1、AQP4水平。NO通過擴張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白細胞黏附,有利于發揮在腦血流動力學中的抑制作用,進一步調控腦血流量。此外,NO還可以調節血管平滑肌的增殖、凋亡,參與血管重塑,導致血管收縮,腦血流量減少,這與缺血性神經損傷和臨床預后不良有關。ET-1屬于血管收縮因子,存在于肺血管內皮細胞中,當發生肺動脈高壓時,肺組織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內皮細胞功能失調,則釋放ET-1增多。有研究指出[9],SAH與血清ET-1、NO異常有關。AQP4有利于促進腦水腫的形成,與腦水腫加重也息息相關。研究指出,AQP4基因在星形膠質細胞在水中毒環境下發生腫脹,有利于敲除AQP4蛋白定位錯誤的小鼠的腫脹,AQP4水平也會降低[10]。本研究和上述相關報道一致表明了SAH與血清ET-1、NO、AQP4有關。本研究中2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相近,提示銀星養腦片聯合尼莫地平治療SAH患者具有安全性。SAH患者對中藥有良好的耐受性,且未發生無嚴重不良反應,因此該治療方案具有安全性。
綜上所述,采用銀星養腦片聯合尼莫地平聯合治療SAH患者,提高臨床治療效果,降低血清ET-1、NO、AQP4水平,且具有安全性,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