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順 于愛萍
肩周炎是一種肩關節周圍軟組織出現的不明原因自限性無菌性炎癥,數據顯示其發病率在2%~5%[1],患者可出現肩關節活動受限、肩關節周圍疼痛等癥狀,隨著疾病發展,可引起肩關節僵硬、關節囊炎性粘連,降低生活質量。目前研究顯示[2],肩關節炎患者可在一定時間內無需服藥,癥狀自行緩解。目前尚未完全闡明肩周炎發病機制[3],在治療方面西醫可采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物進行鎮痛,能夠迅速緩解患者疼痛,但長期用藥可影響機體消化系統及腎臟功能。中醫在肩周炎治療方面具有一定優勢,可通過中藥內服、穴位按摩、針灸等方法進行干預,根據目前研究結果來看均具有較好療效。溫針灸是一種中醫特色治療方法,結合了針刺與艾灸[4],艾炷燃燒產生的熱力通過針身傳遞至患者病灶部位,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性因子吸收,進而達到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的目的。本研究中探討溫針灸治療肩周炎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高密市婦幼保健院針灸推拿科2019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105例肩周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編號單雙數將患者分為觀察組(53例,編號為單數)和對照組(52例,編號為雙數)。對照組患者中女性35例,男性17例;年齡43~68歲,平均(52.35±5.17)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15個月,平均(9.98±0.74)個月。觀察組患者中女性38例,男性15例;年齡47~69歲,平均(53.98±6.14)歲;病程最短4個月,最長18個月,平均(9.76±1.06)個月。2組患者年齡、性別構成等一般資料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高密市婦幼保健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本研究中所有受試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西醫參考《骨科疾病診斷療效標準》[5]中相關內容明確診斷,中醫參考《中醫病證診斷標準》[6]中關于肩周炎的相關描述,明確診斷為肩周炎;②X線檢查呈陰性,后期可見骨質疏松征象。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者;②合并精神疾病,無法較好配合治療實施者;③合并肩部結核及頸椎病者;④合并肩部骨折者;⑤肩袖損傷。
1.3 方法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西藥治療,口服布洛芬(上海惠仁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 H41023304,規格:300 mg×10粒) 300 mg/次,2次/d;同時在患者疼痛部位進行封閉治療,使用濃度為2%的利多卡因(石藥銀湖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4024045,規格:100 mg×5 ml),劑量為100 mg;維生素B1(廣州白云山天心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 H44022104,規格:50 mg/支),劑量為50 mg;潑尼松龍(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 H33020824,規格:20 mg/2 ml),劑量為20 mg。上述藥物間隔1周注射一次,共注射3次。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溫針灸治療,患側取穴:手三里、外關、合谷、陽陵泉、阿是、臂臑、肩髃、肩髎、曲池、肩貞穴等穴位,使用規格為40 mm×0.25 mm的毫針進行針刺,合谷穴使用規格為25 mm×0.25 mm的毫針進行針刺,取患者健側臥位,使用毫針直刺上述穴位,得氣后將長度為2 cm左右的艾炷套至針柄,艾炷與患者皮膚距離約4 cm,以患者感覺穴位溫熱為宜,在皮膚與艾炷之間使用紙板隔開,防止燙傷,在第1炷燃盡后更換第2炷,艾炷燃盡后取針。上述治療1次/d,每次30 min,10 d為一個療程,連續2個療程。所有患者均在完成治療后進行指標檢測。
1.4 觀察指標①比較2組治療效果,在治療完成后次日評估患者治療效果,治療后疼痛癥狀完全消失,功能完全恢復正常判定為治愈;治療后疼痛基本消失,肢體功能基本恢復正常判定為顯效;治療后疼痛好轉,肢體功能有所改善但仍存在受限情況判定為有效[7];治療后未達到上述標準判定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治愈例數)/總例數×100%。②比較2組治療前后的肩關節功能,在治療前1 d及治療完成后次日使用Constant-Murley肩關節評分系統對患者肩關節功能進性評價[8],總分為100分,包括主動運動范圍、力量、日常活動及疼痛4個維度,分數越高表示患者肩關節功能越好。③比較2組治療前后的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神經肽P物質(Substance P, SP)表達水平,在治療前1 d及治療完成后次日抽取患者外周靜脈血10 ml,離心10 min,離心參數:半徑為13 cm,轉速為3000 r/min,取上清液保存至-80 ℃,使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CGRP及SP表達水平。④比較2組治療前后的疼痛視覺模擬(VAS)評分,在治療前1 d及治療完成后次日由專人使用VAS評分評估患者疼痛情況[9],患者根據自身疼痛情況在0~10分進行打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疼痛情況越嚴重。⑤比較2組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在治療前1 d及治療完成后次日由專人采用簡明健康狀況調查量表(SF-36)評估患者生活質量[10],該簡表包括生理功能、社會功能、軀體功能、情感功能、精神健康、生理職能、精力、一般狀況8個維度,共計36個條目,每個維度得分范圍為0~100分,分數與患者健康狀況成正比。

2.1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肩周炎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例,%)
2.2 2組患者肩關節功能比較治療后,觀察組的Constant-Murley肩關節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肩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分,
2.3 2組患者CGRP及SP水平比較治療后,觀察組的CGRP及SP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2組患者VAS評分比較治療后,觀察組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5 2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治療后,觀察組的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3 2組患者CGRP及SP水平比較

表4 2組患者VAS評分比較 (分,
肩周炎是一種肩關節周圍韌帶、關節囊、肌腱等組織出現慢性特異性炎癥導致的肩部關節活動障礙所引起的臨床綜合征[11]。隨著目前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肩周炎發病率呈逐年上升及年輕化的趨勢,由于目前尚未完全闡明肩周炎發病機制,在治療方面缺乏特異性療法,通常采用口服鎮痛藥及局部注射鎮痛藥的方法進行干預,療效確切但部分患者在停藥后相關癥狀仍存在[12],同時長期使用鎮痛藥物可能引起機體出現消化性潰瘍、腎功能損傷等不良反應,對于部分癥狀嚴重的患者可采用手術治療,但存在一定創傷性。

表5 2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分,

續表5 2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分,
目前研究顯示[13],CGRP被認為是一種與傷害性信息傳導有關的神經活性物質,作為一種神經遞質及調節介質,其在痛覺的調整及傳導過程中具有一定作用,其與SP協同作用于脊髓背根神經節傳入神經元協助痛覺信號的傳遞。研究指出[14],在人關節囊的纖維層中存在大量的SP及CGRP陽性神經纖維,在多種慢性疼痛性疾病的疼痛傳導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中醫在肩周炎治療方面具有一定優勢,中醫理論中肩周炎屬“痹證”“肩痹”等范疇,因氣血不足、虛實夾雜、筋疲骨衰、復感風寒,導致氣血瘀滯所致,在治療方面應以溫通經絡、行氣止痛為主。針灸是中醫特色治療方法之一,通過刺激局部穴位,可達到改善血液循環、緩急止痛、活血通絡的作用。研究顯示[15],針刺能夠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漿滲透壓,增強免疫力,同時調節血液循環。溫針灸將針刺與艾炷燃燒相結合,《神灸經綸》中指出,“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經入三陰,理氣血”,指出艾灸可行氣通絡、溫經散寒。隨著關于溫針灸的研究不斷開展,部分研究指出[16],艾炷燃燒過程中可產生一種特殊的電磁波,其波長較紅外線更短,穿透組織的能力更強,使病灶組織處于較高溫度,增加局部血液循環,局部炎性因子代謝速度更快,進而緩解局部疼痛。有學者指出[17],腰痛當急則治其標,疏通經脈、活血通痹,可采用溫針灸,達到“針刺開導之,艾灸溫通之”,進而溫經散寒、疏通經絡。本研究中采用溫針灸聯合西藥治療肩周炎,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Constant-Murley肩關節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CGRP及SP水平低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的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溫針灸可提高肩周炎治療效果,調節疼痛因子,緩解患者疼痛感,改善患者肩關節功能及生活質量。分析后認為,本研究中溫針灸取穴手三里、合谷、陽陵泉、阿是、曲池、肩貞等穴位,其中陽陵泉穴為筋會,為足少陽膽經合穴,刺激該穴位可疏經通絡、緩解肌肉痙攣;合谷屬手陽明大腸經,針刺該穴位可宣通氣血;曲池穴屬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針刺該穴位可清熱解表、疏經通絡。通過對上述多種穴位進行溫針灸[18],利用針刺將艾炷燃燒產生的熱量傳遞至功能障礙的肌肉,達通利關節、化瘀止痛、舒筋活絡的作用。
綜上所述,溫針灸結合常規西藥治療肩周炎能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關節功能及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調節CGRP及SP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