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迎春
冠心病是一種常見且多發的心腦血管疾病,受多種因素影響,發病率在6%~6.5%[1]。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變,中國的冠心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并年輕化的趨勢,給患者家庭以及社會造成較大的醫療經濟負擔。中醫學認為冠心病屬“心痛”“胸痹”等范疇,且不同證型患者臨床表現有所差異,護理上應以辨證施護為原則,因人、因時、因病采取針對性、多模式的綜合護理干預,從而幫助患者改善癥狀,達到輔助治療的目的。鑒于此,筆者對在景德鎮市第二人民醫院中醫科接受治療的80例冠心病患者實施了基于中醫辨證施治的多模式綜合護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在景德鎮市第二人民醫院中醫科接受治療的160例冠心病住院患者。按照護理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80例)和研究組(80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基礎資料比較 (例,
1.2 診斷標準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2]《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醫病證部分》[3]及《冠心病中醫辨證標準》[4]:寒凝心脈型:心痛徹背,胸悶畏寒,舌質淡,脈弦緊等;痰濁壅塞型:心胸悶痛,舌苔膩濁,心慌,乏力氣短等;氣陰兩虛型:疲乏氣短,倦怠懶言,脈細數,舌質紅等;氣滯血瘀型:舌質暗紫或有瘀斑,胸痛憋氣,脈弦澀等;氣虛血瘀型:胸痛有定處,胸悶,遇勞加重,疲乏,脈沉細,舌質暗紫等。西醫診斷標準:參照《慢性穩定性心絞痛診斷與治療指南》[5]及 《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6]:冠狀動脈至少一支主要分支管腔直徑狹窄≥50%,伴有心絞痛、胸悶、短促、頭暈等癥狀。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患者知曉本次研究目的,均自愿參與;基本溝通交流無障礙。排除標準:近期(4周內)做過手術;合并其他心臟疾病、甲亢等;嚴重心肺肝腎功能障礙;精神病或既往精神病史;妊娠或哺乳期女性;皮膚過敏。
1.4 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面色、出汗等情況,若有疼痛加劇、肢冷出汗等情況第一時間報告醫生。囑患者臥床休息,適當地給予吸氧。按醫囑用藥,及時觀察用藥反應。指導患者多飲水、定時排便、多食富含纖維素的食物。研究組給予基于中醫辨證施治的多模式綜合護理:中醫辨證護理:寒凝心脈型:以驅寒通陽為主。舌下含服蘇合香丸,以清濁氣,通氣血;每晚溫水泡腳10~15 min,促進血液循環;忌生冷,可用生姜、蔥白等煎水熱飲或多食核桃仁、紫河車等溫陽之物;關注天氣變化,注意防風保暖,避免受寒;艾灸心俞、腎俞、氣海、關元、足三里等穴。痰濁壅塞型:以宣痹化痰為主。多通風,保持室內干燥;多食梨、蘿卜、枇杷、薏苡仁等祛濕化痰之物;忌辛辣,以防上火生痰;蓖麻粒搗泥敷于涌泉穴。氣陰兩虛型:以益氣養陰為主。保持充足的睡眠;保持室內通風;可將大棗、西洋參、黃芪等水煎服,達到補氣養陰的目的。氣滯血瘀型:以活血化瘀、益氣止痛為主。囑患者臥床休息;保持心態平穩,避免心理應激;視病情適當進行八段錦、太極拳等運動;多進食山楂、木耳等活血化瘀的食物,忌辛辣油膩;可將桃仁、梔子磨粉后加入蜂蜜,貼于痛處。氣虛血瘀型:以益氣活血為主。囑患者少食多餐,飲食低鹽低脂清淡,忌暴飲暴食,多食山藥、紅棗、木耳等補氣活血之物;避免過度勞累。穴位貼敷:將中藥穴位貼敷貼壓于患者膻中、內關、心俞、神闕、厥陰俞等穴位,貼敷時間2~4 h,每天1次。貼敷前仔細觀察貼敷位置有無皮損、潰瘍等,貼敷后記錄患者反應。耳穴貼壓:耳廓酒精消毒后,將王不留行籽耳貼壓在患者心、神門、皮質下、腎、交感、腎上腺等穴位上,輕輕揉搓1~2 min,每天3~5次,以患者酸、麻、輕微疼痛為佳。耳貼夏季1~3 d一換,冬季3~5 d一換。情志引導:《素問·舉痛論》記載:“驚源于外,驚則氣亂,脈不寧”,表明情緒波動與心悸有一定關系,因此指導患者要保持心態平穩,莫憂思,莫大怒等。必要時可靜坐,摒除雜念或通過音樂、閱讀等轉移注意力,減輕患者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2組持續干預4周。
1.5 觀察指標①中醫證候評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2]對患者典型癥狀胸痛、心悸、胸悶進行評估。每項1~3分,分別表示無/輕度、中度及重度,分數高低與癥狀嚴重程度成正比。②心絞痛發作次數、持續時間及心電圖ST段下降值。專人記錄患者心絞痛發作次數、持續時間。干預前后各做1次心電圖檢查,計算2組心電圖ST段下降值。③硝酸甘油用量。比較2組硝酸甘油用量,包括停止使用、使用量減少≥50%。

2.1 中醫證候評分2組干預前胸痛、心悸、胸悶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上述指標分值均降低(P<0.05),且研究組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中醫證候評分比較 (分,
2.2 心絞痛發作次數 持續時間及心電圖ST段下降值2組干預前心絞痛發作次數、持續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發作次數減少(P<0.05)、持續時間縮短(P<0.05),且研究組上述指標均低于對照組(P<0.05),ST段下降值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心絞痛發作次數 持續時間及心電圖ST段下降值比較 (例,
2.3 硝酸甘油使用量研究組硝酸甘油停止使用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硝酸甘油使用量比較 (例,%)
冠心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心臟疾病,中醫歸屬于“胸痛”“胸痹”“心痛”等范疇,普遍認為與寒邪內侵、飲食失調、情志失節、勞倦內傷等因素有密切關系,如《素問·調經論》記載:“寒氣積于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同澀),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癥因脈治》指出胸痹的病因:“飲食不節,饑飽損傷,痰凝血滯,中焦混濁,則閉食悶痛之癥作矣”。《雜病源流犀燭·心病源流》則表示:“總之七情之由作心痛,七情失調可致氣血逆耗,心脈失暢,痹阻不通而發心痛”。因此,在治療和護理時應圍繞驅寒燥濕、益氣活血、平衡情志等展開,并根據不同證候特征對患者進行針對性、個性化的干預,從而協調好人、病、證之間的關系,促進患者早日康復[7]。
在本研究中,研究組以辨證施治為原則,以證候屬性為切入點,根據不同證型,從飲食、情志、起居等方面綜合入手,給予同病異護,如寒凝心脈型,審證求因,考慮其由寒邪入體,寒凝氣滯,胸陽不振,血氣不暢引起[8]。護理時以宣痹通陽為主,通過肢體保暖、溫水足浴、食溫陽之物、艾灸等方式幫助患者驅除寒邪,達到溫陽通脈、暢通氣血的目的,減少因驟遇寒涼而誘發的疾病幾率;痰濁壅塞型其痰瘀交阻是病機關鍵所在,對此研究采取化痰祛瘀、通脈降濁的原則,在給予食補的同時,用蓖麻泥外敷涌泉穴,引痰與瘀滯下行,《本草經疏》強調:“蓖麻能出有形之滯物……”;氣陰兩虛型通常由氣虛陰虛引起,臨床表現為心慌氣短、神思乏力,護理宜補氣養陰;氣滯血瘀型主要表現為胸有隱痛,乏力心悸、口干盜汗,喜嘆息等,在食補上要區別于其他證型,多用行氣活血之物為主,并給予情緒調節,避免情志失節,脾虛生濕,氣滯或痰阻,致脈絡不利,結于血瘀。為了提高活血化瘀效果,還使用活血化瘀藥配伍外敷;氣虛血瘀型多表現為胸悶,遇勞加重,休息可緩解,因此指導患者保證充足的睡眠。
此外,結合中醫特色技術如穴位貼敷、耳穴貼壓進一步平衡陰陽、疏通經絡,達到通竅止痛、緩解病情的目的。中藥穴位貼敷選取理氣行血、化瘀開竅的藥物和膻中、內關、心俞等寬胸理氣、通絡止痛穴位,共奏調氣血、暢經絡、除痹痛的作用[9]。耳穴貼壓具有寧心安神、通絡之功效,而心、神門、皮質下、腎、交感等具有鎮靜安神、緩解疼痛、祛風除濕等作用,諸穴同用能很好地暢通經絡,調理氣血。再加上王不留行籽有活血通經的作用,通過耳穴刺激能有效減輕患者不良情緒;提高患者抗氧化酶活性,從而達到促進患者康復的目的[10]。考慮到冠心病與情緒波動有密切關系,根據《備急千金要方》中:“莫憂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懼,莫跳踉,莫多言,莫大笑”,對患者恐懼、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進行疏導,避免了不良情緒所導致的胸疼,減少了肝郁氣滯發生[11]。本研究顯示,干預后研究組胸痛、心悸、胸悶癥狀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心絞痛發作次數、持續時間及心電圖ST段下降值亦優于對照組,硝酸甘油使用量中停止使用人數高于對照組,表明基于中醫辨證施治的多模式綜合護理對冠心病輔助治療有積極作用,與劉亞芳等[12]研究一致。
綜上所述,較常規護理而言,基于中醫辨證施治的多模式綜合護理對促進冠心病患者康復有積極意義,可在臨床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