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燕
[摘? ? 要]在初中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較之小學階段已有一定發展,他們喜歡思考和探究,所以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捕捉思辨點,適宜設計一些思辨性問題,引導學生在成長困惑處、價值觀念碰撞處、辨別比較處、觀點引申處、生活關聯處等方面,運用課本所學知識展開思考、交流和探究,學會辯證性地思考問題,讓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聯系起來。此外,教師要探究在課堂內外組織思辨活動,設計和思辨相關的學習環節,引導學生辯證思考并展開拓展研究,這樣才能全面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構筑高效課堂。
[關鍵詞]思辨性問題;成長困惑;辨別比較;觀點引申;關聯生活
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不滿足于停留在表層認識階段的學習,對機械記憶、反復訓練等低層次的學習方式提不起興趣,他們此時更喜歡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進行思維深度加工,展開知識遷移和運用。所以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也要積極引導學生展開探究,設計一些思辨性的問題,促使學生提升綜合素養。這種探究式教學法促使學生閱讀、觀察、實驗、 思考、討論,能讓他們自覺主動探究問題,從而掌握客觀事物的屬性,找到事物發展的規律,提高學習效果。
一、捕捉思辨點,設置問題
(一)成長困惑處,撥亮方向
隨著學生年齡的不斷增長,他們必然會面對各種成長問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要助力學生健康成長,可圍繞他們的“困惑點”設計問題,讓學生思考自己在人生成長和社會生活中真實的處境是什么,是否面臨兩難選擇。在獨立思考中,學生能逐步明辨是非,養成正確的價值觀。
學習“情緒的管理”一課時,筆者鼓勵學生說出在生活中困擾的事情,然后提出思辨性問題引導其思考。首先召開懇談會,說出近期的困擾。有學生提出:“我覺得自己很難融入到其他同學的小團體里,每次我想和大家一起活動,都會弄得不歡而散。”以此問題作為基礎,教師提出思辨性問題:“那么,你有沒有思考一下自己被排斥的原因是什么呢?其他同學有沒有注意到這種排斥同學的行為是否正確呢?”在思考后,學生提出:“可能是因為我喜歡的東西大家都不喜歡。”但是在交流中,學生發現自己的想法不正確,其他人排斥自己的真正原因是他喜歡發脾氣,不聽他人的勸告。在經過調解后,學生認識到了和諧相處的基礎就是要控制好各自的情緒,遇到彼此觀點相左時,不能爭吵,而要靜下心來,討論出合理的解決方法。教師此時再假設一些生活中常常出現的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調節情緒。“當發現同學作弊時,你要如何控制情緒呢?”“如果被其他人冤枉,你知道怎樣調整情緒嗎?”
教師在設置思辨性問題時要關注學生實際生活中的真實問題,讓他們增強切實感受,運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上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困惑,這才能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有助于學生展開深度學習,構筑生命成長的場域。
(二)價值碰撞處,正向引領
初中生的生活有所拓展,需要處理的矛盾也越來越多,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初中生利用網絡能了解到形形色色的新聞,但是由于他們認識事物往往比較片面,所以不知道多角度地分析,主觀情緒較為明顯,常常不能明辨是非。教師在教學中要圍繞學生的價值觀碰撞處提出思辨性問題,對其進行正向引領。
學習“開放互動的世界”一課時,筆者引導學生樹立全球觀念,思考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變化,嘗試用開放的心態迎接世界,同時也要讓學生明白開放互動的世界也增添了一定的風險。教師可以給學生介紹一些中西方價值觀念不同之處,引導學生展開辨析,若能圍繞價值碰撞處組織學生展開主題辯論、角色扮演等活動,學生能更好地圍繞問題展開思考,認識到要用辯證思維來看待問題,不能不假思索地迷信他人錯誤的價值觀念。
(三)辨別比較處,批判建立
在設計思辨性問題時,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情展開預設,找到能暴露他們認知問題的點,找出學生在哪些地方存在誤區,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讓他們具有批判意識。
學習“自由平等的真諦”一課時,筆者圍繞“自由”和“法治”引導學生展開辨析:“有人認為自由應該是絕對的自由,不應該受到法律法規的束縛,所以法律的出現實際上就是限制了自由。你是否同意這個觀點,可以說說自己對自由的理解。”學生就此觀點展開辨析,嘗試尋找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例子論證自由和法治之間的關系。如有人為了能“自由”地遛狗,放縱狗亂跑而咬到了路人,這種“自由”建立在傷害他人的基礎上,所以并不是真正的自由。此后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探究自由的度是什么,自由和法治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學生認識到人們要追求自由,但是也要建立在遵守法紀的基礎上,自由并不是為所欲為,而是有限制的,是相對的。通過對比,學生理解了“自由”的概念,學會了批判性分析。
蘇格拉底提出了“助產術”,這就是一種提倡探究性質疑的方法。通過不斷地提問、回答,學生能澄清各種問題,從不同的視角進行推理,探究自己思考的內容和他人有什么不同,這樣就能促使學生更好地辨析,探究問題的答案。
(四)觀點引申處,深化思維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要圍繞觀點引申處提出問題,用開放性的問題促使學生深入思考。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的思維角度更廣,能從多維角度分析說理,思考也更具有系統性,從而使生活中的問題標本兼治。
學習“我與集體共成長”一課時,筆者提出具有拓展性的問題,鼓勵學生思考:“大家都明白要構筑良好的班級群體,就要注意班級的自治。那么,你知道要如何自治嗎?我們的班級在哪些方面需要自治呢?”促使學生從多種角度入手思考問題。如有的學生提出:“自治要體現在自主管理班級事務上,我們要自己選出班干部管理班級的事務。”還有的學生提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覺得自治還要體現在合理的班規制度上。我們要完善班規,讓它更好地服務于班級管理。”還有的學生提出:“有凝聚力的班集體不能缺少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我們要多組織文化娛樂活動。”學生各抒己見,筆者鼓勵他們將探究的想法付諸實踐,思考如何根據需要合理調整班規,選出能力強、有責任心的班干部,并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將問題解決和實踐融合在一起,不僅深化了思維,而且提高了學生實踐能力。
圍繞觀點引申處提出問題有助于學生發展發散性思維,這樣學生在解決問題時不會過于執著于某一點,而是嘗試逆向、側向、橫向思考問題。此外,學生還會思考如何從某一事物發散出去,盡可能地和其他事物聯結成具有新價值的事物。
(五)關聯生活處,結合實際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還要讓學生認識到理論知識的學習要和實踐結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掌握知識,促進知識的自主建構。所以在設計思辨性問題時教師要找到問題和學生實際生活之間的關聯處,引導他們結合現實生活進行思考,這樣才能讓他們學以致用。
在學習“國家監察機關”一課時,教師結合現實生活提出思辨性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某市城管局領導接受私營企業主邀請,在某公司內部食堂聚餐,所用菜肴和煙酒都由該企業提供,結果該領導被市監察委員會依法給予處分。從這個新聞中,你獲得了什么感悟呢,你在生活中是否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呢?能否結合生活實際說說設置國家監察機關的重要性呢?”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討論,他們認識到國家監察機關能調查職務違法、職務犯罪等情況,開展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此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圍繞某些值得思辨的問題展開討論,如:“某地領導認為自己和企業領導之間是好朋友,他們相互請客、送禮,也只是朋友之間的招待,對于這個問題你是如何看待的,這種觀點是否正確?”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學生辯證地認識了國家監察機關的重要性。
在理論聯系實踐的過程中,學生發現道德與法治的學習和現實生活密切相關,這樣他們在思考時就會更全面,會圍繞生活中的各個不同方面進行探究。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入手思考,并展開交流。
二、把握引導策略,組織思辨活動
(一)抓住生成瞬間,引導辯論
在確定了設置思辨性問題的關鍵點后,教師還要思考如何在課堂教學環節中巧妙地引入思辨,讓學生充分參與到相關的主題活動中,從而提升探究能力。在課堂教學環節中,教師要抓住課堂生成瞬間,當學生提出困惑時,教師就要分析這些問題是否是學習的關鍵,并及時組織學生參與辯論,這樣才能提升教學效果。
“依法行使權利”一課的教學要點是讓學生學會結合案例和實際情況,學會依法行使權利和維護權利。學生圍繞某案例展開討論:“某航空公司飛機上一名兒童在未購票的情況下登機,導致所有乘客必須重新安檢,飛機也因此而延誤。如果你是飛機上的乘客,你會主動維權嗎,誰應該為這件事情負責,你認為自己能爭取到怎樣的權利呢?”在討論中,有學生提出:“我不會,因為飛機誤點是不可抗力,這不是航空公司能解決的,所以我認為我們不應該為難航空公司。”由于學生對什么是“不可抗力”的理解不夠深刻,才會提出這樣的觀點。筆者組織學生辯論,討論這樣的事情是否可以避免,誰最應該為這件事情負責。在此過程中,還有學生提出:“由于是這名小孩引起的問題,那么他就應該對此負責。”但是也有學生認為:“孩子還是未成年,所以不應該為此負責。”借此,筆者又引導學生討論權利和義務針對的對象是什么人,在不同的情況下哪些人應該為事情負責。由于筆者把握住了生成點,所以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有不少思維模糊的地方,而這些地方都是后續要仔細思考的內容。在辯論分析中,學生對如何依法行使權利的問題了解更深刻。
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僅想當然地認為學生哪里有困惑,還要善于抓住課堂中的生成資源服務于教學。同時教師要盡可能地豐富教學方法,設計一些更能激發學生參與興趣的活動,除了辯論以外,還可以讓學生參與到角色扮演、頭腦風暴等活動中。這些活動也能豐富學生的想象力,促使他們提升思辨能力。
(二)進行課后延伸,拓展思考
除了在課堂上組織思辨活動以外,教師還要在課后組織豐富多彩的延伸活動,讓學生拓展思考,讓頭腦變得更靈活。首先教師要分析一下學生在課堂中學到了什么,是否還有沒有掌握的地方,并提出具有懸疑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在課后自主思考。其次教師還要指導學生掌握能激發思辨能力的學習方法,并探索適合自己的思考方式,從而提升綜合能力。
如在學習“我們與法律同行”課后,教師組織學生參與到課后自主調查活動中,圍繞生活中的各種現象提出質疑,然后展開探究活動。學生可以圍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不同的角度,自主搜索相關的法律文本,了解相關法律知識。教師還引導學生收集各種值得辨析的生活事件,說出該事件中有哪些違法行為并對此進行評價。如有學生展開小組討論,分析生活中發生的事情:“爸爸是公司老板,因為債務問題導致公司破產,他由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開始酗酒,并打罵妻子和孩子,你認為他的這種行為是否合法?”有的學生認為這是“家務事”,可以找居委會調停,但是并不觸犯法律。也有的學生認為這屬于“家暴”行為,違反了法律。在學生辯論后,教師還讓他們說出如果該行為觸犯了法律,那么妻子和孩子應該如何尋求幫助,試著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等法律中尋找相關條文輔助思考。在分析的過程中,學生又開動腦筋提出了更多拓展性問題,如有學生提出:“在很多案例中,我們都看到丈夫毆打妻子造成家暴,如果妻子打了丈夫,是否也屬于家暴?是否也能尋求法律幫助?”還有學生提出:“在家庭生活中,冷暴力是否也是暴力?”在課后延伸活動中,學生再次辯證討論,拓展了思路。
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展開思辨,讓他們結合社會現實、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現象進行思考,從質疑開始,用問題引領并探究正確的思考方向。最后,還要組織學生積極交流討論,如果能搭建網絡溝通平臺探討學習收獲,那么學生的思辨能力會再次提升。
探究式學習以學生為中心,促使他們建構自己的學習框架。在初中道德與法治中,要使學生更好地探究,教師就要在成長困惑處、價值碰撞處、辨別比較處、觀點引申處、關聯生活處等地方多提出具有思辨性的問題。學生先根據經驗層面進行辨析,然后再從邏輯思維的層面入手探究,這樣就能條理分明、層次清楚地解決問題。教師還需抓住課堂動態生成資源引導學生進行辯論,利用課后延伸拓展學生思考,進而提高他們的思辨能力。
參考文獻:
[1]吳云.初中政治課堂教學中思辨能力的培養[J].教育藝術,2015(7).
[2]魏娟.如何在初中政治教學中提高學生思辨能力[J].中學教學參考,2016(28).
[3]管明春.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育思辨力[J].中學課程資源,2021(11).
(責任編輯: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