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臨樹
[摘? ? 要]在眾多心理教育經驗中,生命化心理教育是當前教育創新的重要手段之一,生命撫育生命的心理教育機制的建構包括心理教育引導下生命化建構、生命撫育生命的雙向構成、生命化教育下的和諧+生態的教育路徑三個維度。生命化教育中生命撫育生命的心理健康教育設計,要建立頂層生命化心理健康的協同機制,實現生命化教育下的心理健康課程體系創新。從心理實踐活動出發,注重生命撫育生命下的人類生命價值塑造,和自然生命體悟觀察,構建生命和諧+生態的環境,強調生命共情和生命價值的追尋,有效對沖小學生內心復雜的環境,幫助學生重建信心,走出陰霾。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生態和諧
小學階段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歷來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傳統教育觀念下對小學階段學生認知存在偏差,認為小學生年齡較小,心理成熟度不高,所表現的心理問題也并不嚴重。但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小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暴露出來,教育工作者需要從根源進行分析探尋,了解小學生受到的學習壓力、生活壓力的影響,進而建構起更為完善的心理教育機制,針對性地推進心理引導。
一、生命撫育生命下心理教育機制建構
(一)心理教育引導下的生命化建構
生命化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應用延伸,其所強調的是教育過程中體現出的對于生命的尊重,通過對生命價值的追尋,使學習者能夠從中受到感染,感受到生命的頑強、生命的和諧、生命背后所體現的生態價值。在教育當中,生命化教育強調教師主導者在教育中,表達對兒童心理問題的關注、關切和關愛,通過理解、信任和成全等方式,使兒童能夠在心理教育環境下感受到溫暖。從本質上來看,生命化的心理教育是一種成全教育,強調基于遵從自然而尊重生命的心理建構過程。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心理發展尚不成熟,在面對生活問題或者困境中,往往會陷入極端認知環境中,進而導致心理問題累進變得更為嚴重。生命化的心理教育則通過重新進行視野建構,幫助學生感受自己從未發現的價值內核,在生命體悟之下獲得心靈的成全。這個成全的過程,學生能夠逐漸跳脫出原本的思維局限,更加主動地擁抱大自然、產生對于生命的熱愛和對生命價值的追尋。
(二)生命撫育生命的雙向構成
心理教育作為行之有效的心理預防和心理干預應用能動,其中所涉及的是教育體系當中的雙向影響。傳統教育觀念認為,心理健康教師在執行心理教育過程中,對于學生的心理預防、心理引導和心理干預是單向的。但從教學實踐效果來看,整個心理建設的教育過程,實際體現了雙向構成的要素特征。其中教師和學生作為心理教育的雙端,在心理影響下,之所以能夠實現心理的鼓舞和內心的激勵,在于最終的生命同質化構成。學生只有感受到同樣處境下的生命情感,才能夠實現由人及己的生命認同。而整個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生命對于另一個生命進行基于生命價值之上的撫育過程,學生在面對他人生命和感受自己生命時,最終形成生命的價值。因此本文在進行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環境的空間重塑中,應用“生命撫育生命”的雙向共生概念,強調教師需要在尊重生命的基礎之上持續推進生命化的心理教育,才能夠最終發揮心理健康引導的實際效用。
(三)生命化教育下的和諧+生態的教育路徑
生命教育之所以能夠實現心理健康的塑造,其核心在于通過生命價值的闡發來完成心理環境的正向引領。學生感受生命的價值,理解生命的珍貴和偉大。生命化教育下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完成了雙向的生命撫育生命的框架建構后,需要進一步落實心理健康教育的執行路徑。結合生命教育的價值導向特征,生命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立足于生命自身的價值屬性和感染力層面之上。因此在教育層面,可以引入和諧+生態的基本教育構想,將和諧、生態兩種生命價值作為引導和心理塑造的基本要素,融入生命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生命撫育生命的體系中,為學生所感知的生命除了自我和他人的肉體生命,還需要引入自然界的多重生命。不同生命觀感下形成的和諧+生態的價值理念,最終完成對學生生命價值信念的強烈塑造,達成基于生命引領的自然教育,推動學生在感受生命的過程中,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
二、小學階段學生心理環境異化下的生命化教育意義
(一)小學階段學生心理環境異化
在對小學生進行階段性心理研判時,傳統教育觀念存在對于年齡階段差異心里狀況的刻板印象。部分學者從一般觀察角度出發,認為小學階段學生年齡較小,他們的日常生活無憂無慮,因此不會產生或較少產生心理問題。部分從事一線教育的教師在教學管理中,缺少兒童視角的教育觀察,在對學生問題進行判斷中,常常以成人的視角進行分析探討,導致產生異化的心理狀況判斷。這種心理環境異化下的兒童心理狀況往往受到忽視,最終導致負面情緒的不斷累計,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根據相關社會調查和研究顯示,小學生的心理問題同樣相對突出,重點表現在學習方面、人際交往方面、家庭生活方面。首先在學習層面,小學生尤其是低年段學生常常存在學習考試焦慮、厭學心理。其次是人際關系方面,常見的學生心理問題表現在不服從管理、與同學之間的關系十分緊張、面對他人時感到膽怯和孤僻等,這些問題可能與學生的童年創傷和性格特點有關,在心理關注缺失下,學生的心理問題將會逐漸嚴重。最后是家庭環境方面,部分不良家庭環境因素的影響下,學生會產生自卑、敏感、多疑等負面情緒,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起到一定的消極影響。
(二)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特色
與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所不同,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跳出原本心理疏導的一般管理視野,而是從生命的角度,另辟蹊徑,最終實現對學生心理價值觀念的引領。生命教育更多時候強調的是對待生命的態度,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在進行心理問題沖突應對中,需要借助新的視角和更為深遠的認知視野,引導學生逐漸關注到生活當中可能未曾注意到的內容。教師的教育引領通過將生命化教育機制與傳統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彼此之間相互結合,來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質性內容,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積極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心理環境。健康教育當中尊重學生自身所具有的獨立個性、堅持自由和平等、追求全面且卓越的人格培養。因此,生命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符合小學生健康成長的階段性需求,能夠更好地提供給學生內心的滿足和充實,幫助學生走出心理陰霾,從而實現健康心理引導和心理建設的實質性目的。
三、生命化教育中生命撫育生命的心理健康教育設計
(一)搭建頂層生命化心理健康的協同機制
生命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具有完備的制度配套,利用專業的生命教育進行心理健康教學系統的建構,從而發揮生命撫育生命的實踐效果。小學教育構成方面,需要重塑整體的協同教學框架,將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校內心理咨詢室和生命教育教師組織聯動,構成多主體參與協同。其中學校德育工作處需要做好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統籌規劃,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拓展活動項目設計和更新。通過組織開展面向教師和學生的心理講座來實現高質量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服務。針對班主任管理環節進行生命教育價值的引入,帶動班主任成為學生生命教育的先行者。在班主任管理生命化建構的過程中,還需要引入跨學科教學體系,形成統合式的學科教育環境,使不同學科之間能夠相互配合,參與到生命教育當中,搭建良好的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基石。引入專業的心理教師、心理咨詢專家,搭建小學生心理監控委員會,重點從本校學生的心理狀況調研出發,針對性地進行學生心理分析。與班主任等進行配合,利用家校協同機制開展家訪,深度探尋學生群體產生心理問題所處的環境和內生性原因,構建多維配合生命化教育協同機制。
(二)生命化教育下的心理健康課程體系創新
從多元智能理論體系出發,搭建優質精品課程系統全面提升,將發展性課程作為補充,形成生命撫育生命下的均衡化心理健康課程體系。其中基礎性課程主要落實到各個年級每學期的心理班會中,分別設定干預性心理班會、實踐活動心理班會和預防性心理班會。其中預防性心理班會設置為每學期兩節,主要針對小學生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有效的管理預防;干預性心理班會每學期設置一節,重點針對學生已然出現的心理問題提供強力干預;實踐活動課強化親近自然的生命體驗,利用活動形式滲透生命價值。
在具體執行方面,心理健康課程體系中心理預防和心理干預是兩個關鍵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基礎系統,也是從傳統心理健康課程和心理咨詢管理中延伸拓展而形成的教學機制。課程教學體系的形成基于年度心理監控和家訪調研最終結果,由班主任及專業的心理專家共同參與。教學系統方面,分別設置心理專家和班主任兩名參與管理教師,其中班主任主要提供學生狀況,通過整體情況和個體情況,為心理專家提供參考。心理專家再依托心理專業制定預防性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預性心理健康教育,其中預防性心理健康教育兩節課,主要內容為一般性的心理問題,常見問題如學習方法、學習習慣、人際交往等;干預性心理健康教育重點為針對性個體心理問題,通過觀察分析學生在家庭生活中遭受到父母離婚、家庭變故或者受到校園霸凌等問題,進行干預引導,幫助學生進行心理狀況的調節。
四、從心理實踐活動出發的生命和諧+生態的環境構建
生命撫育生命主要依托生命體驗,幫助學生感受和諧+生態的生命價值,幫助學生走出心理困境。在生命體驗教學中,心理健康體系重點從人類生命和自然生命兩個路徑搭建教學系統,構建教育新局面。
(一)生命撫育生命下的人類生命價值塑造
生命的和諧與生態在于生命價值的發揮,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采用認識自我+感受榜樣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形態參與到生命體驗的實踐當中,在實踐場景中,幫助學生獲得強烈的感知和體驗,從中獲得正能量的心理建設。例如教師可以組織開展《二十個我是誰》的心理測試,通過自我表達的形式,進行自我展現。在心理測試活動中,學生所進行的自我展現,構成了同學彼此之間的心靈交互,學生不僅展示了自我,同時也觀摩了他人,感受了他人的生命價值。例如:我覺得我學習不是最強的,但我籃球最厲害;我可能運動不是最厲害,但是朗誦非常棒。老師給每一位同學創造展示自己的機會,希望每一位同學都有勇氣、自信來展示自己的長處。老師也會給每一位有勇氣、有信心、有能力的同學準備獎狀。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小話劇演繹的方式,將歷史上的名人在面對生命時的取舍演繹出來,學生通過沉浸式的表演活動,體驗歷史名人的生命歷程,感受他們在面對生死抉擇時所做出選擇的內心情感,獲得更為強勁堅毅的內心力量。
(二)生命撫育生命下的自然生命體悟觀察
除了人文生命價值構建之外,自然生命的成長與和諧生態,也能夠提供給人以生命的可喜之感,使人們在生活中感受精力的充盈。生命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中,學校組織開展生態園藝實踐教育,組織學生在參與園藝種植、觀察生長過程中,近距離感受生命的“綠色”、體會生命的頑強,感受生命內部所彰顯的和諧生態的精髓價值。采用活動的形式執行實踐參與,首先,開展鮮花裝扮校園活動,結合學生年齡特點采用分類種植方式,組織學生進行花田種植,并進行“護花小使者”評選工作,增強學生的趣味性。其次,開展花開守護和植物認養活動,引入親子共同參與活動項目,拉進學生與植物生命的接觸距離,提高學生的愛護生命的內心情操。最后,開展“種子的秘密”活動,組織學生通過觀察種子的發芽過程,記錄種子的成長規律等方式,以趣味化的形式提高學生參與熱情,使學生感受植物種子在成長當中所體現出的生命的堅毅和偉大,收獲震撼心靈的體驗。
在自然生命的觀察實踐當中,學校還需要通過融合學科模式來進行教學創新。例如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英語描述自己養殖的花田、植物形象來提高學生的英語表達意識;語文教師可以通過作文組織學生通過文字表達自己對于植物的喜愛之情;科學教師可以開展植物生長的秘密等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學生從植物生長規律方面感受植物生命;美術教師則可以通過繪畫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植物形象進行表現。通過多學科的教學融合塑造全新的教學環境,為學生提供健康良性的心理建構,引導學生在生命和諧的感知當中獲得正向的心理體驗。
有針對性地心理輔導與心理觀察,是解決小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路徑。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引入生命視野,不斷進行機制創新,打造全新的生命感知環境,利用強化的生命體驗來為學生進行心理引導和心理干預,改善學生的心理環境。
參考文獻:
[1]何書引,范瑣哲,羅茜.育人以德,生命為先——公民道德建設下小學生命教育微探[J].新課程導學,2021(28):81-83.
[2]沈曉萍.滋養心靈? 陽光學生——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勝浦實驗小學生命教育活動掠影[J].江蘇教育,2020(48):81.
[3]石雪.帶著童話與教育戲劇色彩的生命教育——記北京市府學胡同小學朝陽學校“生命教育與心理教育工作坊”[J].華夏教師,2020(1):2-3+97.
(責任編輯:呂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