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鑫林

“來自山西的70后”“做一根干干凈凈的玉米”“讓家鄉更美麗,讓農民有尊嚴”……打開玉米兄弟食品有限公司的視頻號名片,醒目地寫著這些內容,意思直白明了,但全面準確介紹了“玉米兄弟”的創業追求和情懷。“忻州是全國糯玉米之鄉,我們要讓家鄉的好產品走出去,讓鄉親們的日子紅火起來!”“玉米兄弟”深情地說。
糯玉米是山西省忻州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玉米兄弟”就在這片土地上創業圓夢。“玉米兄”大名張世元,土生土長的忻州人,學校畢業后一直創業,養蝸牛、種大棚蔬菜、賣羊肉串,但均是付了學費增長了閱歷;“玉米弟”王勇峰是大同人,賣過鞋、開過婚慶公司,但收獲不多。相同的經歷,不服輸愛折騰的性格,最終讓他倆走到一起共同創業。二人將目光對準了農業,選擇了種植加工糯玉米,采取線上線下銷售,策劃了“玉米兄弟”網名,并將這注冊為商標,開啟了創業人生。
創業路上奮力奔跑,收獲越來越沉甸甸。2010年成立公司,當年就實現贏利,但創業并非一帆風順。“頭一年就賺了20多萬,第一次賺這么多錢,非常開心,也有了做大的大膽想法。第二年擴大種植面積、增加生產量,但走得過快、經驗不足,導致積壓虧損,負債200多萬。”張世元回憶道。跌倒了,爬起來,再出發。總結成敗教訓、認真調研市場,兄弟二人嘗試做有機糯玉米,堅信消費者對有機食品有需求,有機農業有足夠大市場。
“玉米兄弟”在忻府區南合索村承包流轉土地196畝,開始進軍有機糯玉米市場。為了讓消費者眼見他們是貨真價實的有機農業,在基地安裝了異地監控攝像頭,通過物聯網讓消費者看到產品不打農藥、不施化肥。摸爬滾打漸漸打開市場,產品越來越得到消費者信賴,積累了越來越多的客戶,創業路上也越來越順風順水。2014年,“玉米兄弟”抓住線上銷售的大好機會,開始做真空帶皮加工。玉米及時采收、不過夜加工,質量更加保障,市場銷售火爆。“人生有風也有雨。我們也經歷了債主上門逼債、春節不敢回家的窘境,但人不能欠債活著,能賺一千就還一千。兩年后,還清所有債務,感覺一身輕松,還在忻府區合索鎮陀羅村建了新廠,企業走上了正常軌道。”“玉米兄弟”說起來輕描淡寫,但看出創業艱辛和不易,“創業路上的酸甜苦辣很有滋味,但確實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只要方向正確,堅持就一定會成功。”
不服輸愛折騰,蘊含在“玉米兄弟”骨子里,這也影響著他們的選擇。當有機玉米售賣得如火如荼時,他們又試著種植油菜花,尋找新的商機。“起初是為了當綠肥來改良土壤,做更健康的糯玉米。沒想到,廣袤大地上,油菜花金燦燦似海,吸引成百上千鄉親和游客‘打卡’玩耍。”“玉米兄弟”說,“我們發現這是新的機會,不僅宣傳了‘玉米兄弟’品牌,也能做鄉村旅游,還能幫助老百姓銷售土雞蛋、蜂蜜等農產品增加收入。”“油菜花海”成功“出圈”,讓“玉米兄弟”看到了農業土地上的新希望。
創業人永遠年輕,創業永遠在路上。“玉米兄弟”將二次創業戰場瞄準了忻府區陀羅村。陀羅村位于忻州“古八景之冠”的陀羅山腳下、“奇村、頓村、合索”溫泉帶。近年來,陀羅村堅持黨建引領產業發展,依托“原山原水原生態”自然生態優勢和“原鄉原味原生活”人文生活稟賦,以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為抓手,發展“農業+文化+休閑旅游”,帶動全村產業發展,村民有工作有收入。張世元說:“陀羅村有資源和產業基礎,我們有創業想法和經驗,通過合力發展鄉村旅游,一定能助力鄉村振興。”有了想法就要行動。“玉米兄弟”開辦陀羅村夜校、舉行“村企共建”生態村倡議大會、打造露營基地、開啟短視頻運營,還承擔社會責任,協助陀羅村村民發展跑山豬、跑山雞養殖,發起公益售賣玉米、引泉水下山等,為留守老人帶來了歡笑,增加了村民收入。“玉米兄弟”說:“我們的新口號是:村企共建生態村,再造魅力新故鄉。”
“公司在農忙時節雇傭70余人用于生產、加工等環節,每人每天的工資在150元左右,老百姓實實在在得到了好處。明年我們計劃種植2500畝的有機糯玉米,并通過公司自身土地流轉、與種植大戶合作、與經濟合作社合作三種模式,讓更多的村民受惠,用一根玉米來撬動鄉村振興,做一個忻州人驕傲的企業!”張世元興奮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