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夢圓
第四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席卷全球,主線為新一代通信技術和制造業的融合發展,重心是發展智能制造,憑借著數字技術呈現指數級擴展,促使制造業的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等發生根本性改變。當下,我國制造業借助數字技術正在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基于傳統企業過往積累的經驗、技術、資金等要素,探索出基于創新驅動的服務化新道路,借此構建數字化的商業生態系統,重塑企業原有的組織形態。
生態系統源于自然界,是指自然界中的生物體與有機環境相互作用形成的聯合體,強調生物體間的共同進化。盡管商業環境中的生態系統依然強調了主體企業間的相互關聯,但系統的表現形式隨著經濟發展水平、消費需求、技術條件等因素而不斷變化。
在最初的商業環境中,企業間的生態系統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第一,供應鏈,供應鏈實現了“鏈”向“網”的發展,指基于核心企業,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為消費者提供最終服務的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等主體所形成的網絡組織。第二,產業集群,“集群”這一術語源于生態學,指區域內相互依存的種群。而商業中的產業集群則指在某一特定領域(通常以一個主導產業為主)中,大量產業聯系密切的企業以及相關支撐機構在空間上集聚,并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現象。盡管形式有所不同,但其均呈現為網絡結構,并強調了生產主體間在業務方向上具有一致性,同時在地理上具一定的集聚,以便主體間最終目標的實現。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商業環境、企業的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Moore將“生態系統”引入到管理學研究中,提出了商業生態系統這一術語,強調在變化的環境中,企業所面臨的競爭不再是單個企業間的競爭,而是基于由各企業共同組成的系統與系統間的競爭,肯定了系統內各企業間相互依賴的關系,企業間的連接打破了產業、地域等因素的限制。
現有關于商業生態系統的定義各有不同。Moore將商業生態系統定義為不同商業主體相互依賴構成的經濟聯合體。基于此,其他學者分別從關聯關系、結構視角兩個角度定義了商業生態系統。一是關聯關系,多存在網絡/平臺結構中,各成員間往往存在上下級類隸屬關系;Iansit等將商業生態系統視為商業網絡,并將其定義為相互關聯的成員以核心企業或平臺組成的松散網絡。這種網絡結構更關注系統內部主體數量的增多、平臺型企業中心度的增強、系統的規模。二是基于結構視角,Adner將其定義為實現系統共同的價值主張而形成的多邊主體集合,包括了三個特性,其一是行動者之間的匹配結構,其二是行動者的多邊特征,其三是核心價值主張的商業化;該視角強調了系統共同價值主張的引領性,并主張系統中的參與者完全不受等級控制。
商業生態系統主要有四個特征。一是整體性;商業生態系統如生物生態系統一樣是一個完整的整體,系統整體決定著內部各主體的發展方向,同時,系統內的個體間的命運更加休戚與共。二是復雜性,指系統內主體,及其相關關系的多樣性,其中系統內的主體包括了供應商、競爭者、消費者等各類成員。三是自組織和自適應性,一方面系統內各主體圍繞共同的目標行動;另一方面,系統內各主體能夠主動地調整自身狀態以適應整體環境,同時主體的這種自適應行為也會進一步影響環境的變化;四是共同進化,該系統分為開拓、擴展、成長、自我更新或死亡四個發展階段。
商業生態系統的核心要素包括系統結構、參與者、相關關系三方面。其一是系統結構;就系統整體而言,系統是由多個異質性的域自組織而成的復雜網絡結構。其二是參與者;系統內的參與者包括消費者、供應商、生產者等,根據其所處的位置,可分為核心型、支配主宰型、坐收其利型、縫隙型;特別地,企業的角色也會根據其所處的位置變化而改變。其三是相關關系,基于系統的復雜性,企業所處的位置具有相對性,企業間的關系更為多樣,包括競爭、合作、無關等關系。
狹義的數字技術主要是指對數字進行編碼、運算、加工、存儲、傳送、傳播、還原、應用的技術;廣義的數字技術是指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工業互聯網等技術。其突出特點是:一是數據同質化,數字技術可以將各類數字資源(圖片、文字、視頻等)均以二進制形式保存處理;二是可再編程性,數字技術使得數據的處理的程序可以用作數據的存儲,從而使對程序的(再)編程變得更為方便。
數字技術的主要作用包括四方面。其一,各類數字技術共同構建了數字平臺,這種分層模塊化架構是物理產品的模塊化架構與數字技術的分層架構的混合體,可以實現更廣泛的數字連接以及持續的產品迭代。其二,推動了新商業模式的形成。數字技術改變了生產、消費模式,促使數字產品和服務的發展,推動了基于數字平臺的服務化商業模式的發展。其三,產生新的生產要素——數據。數據的同質性使得要素成本下降;此外,數據的自生長性、可供性使得數字產品可以廣泛地應用于各個領域。其四,重構組織形態——生態系統。在數字技術應用下,基于平臺模式實現組織扁平化、橫縱一體化發展,同時實現系統邊界可以無限延伸性。
數字技術在生態系統中主要有三種應用方式:數字產品、數字平臺和數字基礎設施。其一,數字產品,作為新產品(或服務)的一部分并為最終用戶提供特定功能或價值的數字組件、應用程序或媒體內容;目的是實現硬件設備與數據的連接。其二,數字平臺,由一組共享的服務及基礎設施而組成的虛擬空間,該平臺基于分層模塊架構,可以在保證原有組件功能不變情況下的拆解,并具備新功能組件的重組。其三,數字基礎設施,提供通信、協作或計算的數字技術工具和系統(如云計算、數據分析、3D打印、數字創客空間等)。
數字商業生態系統最初作為一個項目,原是為中小型企主體創建數字環境的自組織系統,強調了對數字技術的應用,也是對原有商業生態系統研究的延伸;該系統中主要包括數字技術和商業兩方面,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演化;其中數字生態系統方面是基于數字技術創建、傳輸數字服務;商業生態系統方面則表現為數字化的經濟聯合體。
現有的研究認為數字商業生態系統是一個數字化的價值創造空間,即該系統中相互關聯的組織主體,通過共享的數字平臺共同創造價值。其中,系統中的數字空間主要有三要素:一是數字基礎設施,它是數字技術及其軟件(如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以及硬件(如計算機、設備)組成;二是數字產品,包括純數字產品(如App)和智能裝備(如機器臂);三是數字平臺,它是一種分層模塊化結構,是一系列數字資源的組合體?;谝陨戏治?,數字商業生態系統整體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底層的數字技術設施;二是中層數字平臺及產品;三是頂層的商業生態系統。
數字商業生態系統首先具備一般商業生態系統多樣性、共同進化性等基本特征,同時也兼備三個其獨有的特征。一是平臺主導性;在新一代信息技術作用下,微觀個體的企業發展為生態型企業,而一些大企業則發展為平臺型企業,這些平臺企業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基于解決方案提供服務的平臺企業(如阿里、海爾);另一類則是提供技術支撐的平臺企業(如華為)。二是模塊化;基于分層架構的數字平臺是系統的基礎結構,一方面可以將系統分解為相互獨立但又相互依賴的域,另一方面還可以將數字產品進行持續的分解及重組。三是及時交互性;數字基礎設施極大地方便了數字資源、信息等的流動效率,同時,隨著更多主體的參與,基于信息技術的系統迭代也會隨之加快。
數字商業生態系統同樣具備系統結構、參與者、相關關系三要素。一是系統結構,基于數字技術形成了松散耦合的復雜系統結構;數字化使得縱向、橫向整合一體化,不僅模糊了產業邊界、組織邊界,甚至還有產品邊界,進而形成更復雜的系統結構。二是參與者,系統內部除了企業、學研機構、政府、消費者等個體外,還納入了更多技術服務商、數字型企業等數字化個體,正是這些新個體推動了系統內部間的跨空間、跨邊界的相互作用。三是相互關系,主體間關系生態化,模塊化結構使得系統內主體可以直接或間接地產生聯系,同樣,主體間也存在無直接及間接關系,從而使得各主體間的關系更加動態化、多樣化。
數字化商業生態系統是在數字技術推動下而形成的新的生態系統表現形式。本文通過梳理數字化商業生態形成的理論基礎,及推動因素,總結了數字化商業生態系統的概念、三個獨有的特點及系統三要素,進而補充了關于數字生態系統概念的理論基礎,為后續該領域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