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斌
大數據技術的普及,給傳統的財務會計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促使其從傳統的財務會計,向更加綜合、能力要求更高的管理會計轉型,這也符合企業對更加激烈地外部商業競爭和更加復雜的數據應用能力的要求。
在大數據時代,企業的財務會計,可以通過更多的渠道獲得企業的財務數據,而財務人員則可以通過該財務軟件,清晰地獲取企業實時的成本支出和收入,便于財務人員清晰地計算企業實時的盈虧能力、稅務成本以及市場銷售狀況。企業會要求財務會計進一步計算這些數據的同比增減、不同成本在總成本中的占比,并通過這些海量的數據之間的關系,來分析企業的一些運營狀況。如果說傳統財務會計的工作重點主要是數據的準確性,那么大數據技術下,更加注重財務會計對于數據的處理能力和運用能力。
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一些以往難以被量化,或者量化方式以前難以被得到公認的資產,也開始賦予價值。最為典型的就是知識產權資產,大數據技術下,知識產權通過其被應用的頻次,可以參照大量同類資產被賦予一定資產價值;一些企業的公眾號、網店,甚至營銷賬號,同樣根據其流量、粉絲數量、點擊率等,被賦予一定的資產屬性,這種計量方式的變化,提高了無形資產的價值和流通性。另一方面,大數據技術下,很多事物的計量單位也更加靈活。傳統的財務計量單位中,一般是使用“元”,而在大數據技術下,各個數據的使用主體,會根據自己的工作需要,賦予事物不同的計量單位。
隨著新計算工具的不斷涌現,財務的職能也在發生著改變,不再僅僅是簡單地進行算賬、做賬,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如何幫助企業更低成本、更高效地完成各個部門財務數據的實時收集、如何控制企業各個階段的成本,并通過各階段數據的縱向對比,分析企業發展的狀況,通過企業財務數據與外部競爭對手間的對比,分析企業的市場生存狀況,通過企業主營業務的市場行情分析,來預判企業未來的發展前景等。可以說,大數據技術,使得財務在整個公司體系的運轉中,擁有更高的地位和話語權,開始為公司管理層提供一些寶貴的參考數據,甚至出謀劃策。
財務會計人員,除了有扎實的財務會計基本功,對財務會計的基本計算熟練掌握外,還要對大數據信息技術有一定的了解,熟悉大數據系統中各個數據的來源入口、更新頻率、準確度以及采樣方式,同時能熟練運用大數據的應用端系統,從系統中導出相關的數據并進行分析。由于數據來源較為廣泛,也要求財務會計善于和各個部門進行協調溝通,這也對財務人員的人際處理以及工作協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傳統的財務會計,計算方法雖然較為單一和固定,但計算量往往涉及多個部門,數據十分龐大,且計算過程中,涉及大量的人工計算步驟,出錯率會較高,某個步驟計算錯誤,往往會導致最后的結果出錯。財務會計將這些復雜的計算,交給大數據計算系統來完成,就可以有效地降低這種數據出錯的概率,從而降低企業的財務風險,也符合未來企業自動化管理的趨勢。財務會計要做的,就是管理好這些大數據計算系統,打通各部門和財務計算系統的接口,形成數據的有效溝通,這也是財務會計轉型后的工作方向。
隨著大數據技術在財務工作領域的大量投用,傳統財務會計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少,除了成功轉型為管理會計的這部分會計人員,難免會有一部分財務會計面臨下崗的風險。而從企業的角度,這種優勝劣汰,反正有助于企業篩選出更加優秀的管理會計。而轉型后的財務會計,除了完成原有的會計工作外,也開始參與企業的財務數據分析、運營管理、風險評估、市場調研等工作,幫助企業完成了以前會計無法完成的工作,這可以幫助企業節省大量的人力成本,有效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
隨著大數據技術的快速發展,企業不管是采集數據、還是處理數據,甚至后期的存儲數據和再處理數據,都開始依賴信息系統來完成,比如大數據計算系統、云存儲系統等。利用這些系統對企業的數據進行處理,并篩選出對企業有參考價值的數據,將財務會計,從傳統的機械式工作中解放出來,從而幫助企業更快、更好地發展。可見,財務會計的轉型,是信息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和結果,也是信息化社會進步的一個體現。財務轉型和當前企業轉型協同進行,有助于企業提高其綜合管理能力及財務風險管控能力。
相比于傳統的會計,主要負責對數據的計算、匯總,管理型會計應當具備對數據相關聯市場的敏感性,通過數據的波動、橫向比較、縱向比較等清晰地認知這種數據變化背后的含義;當出現異常的財務數據時,可以有效地分析出其可能存在的財務隱患,比如收入過低、成本控制不夠、市場整體份額縮減,并第一時間將隱患報告管理層。管理型會計除了處理和分析手上的數據外,應當具備與其他部門進行溝通協調的能力,這種溝通協通,就要求管理會計對于其他部門的業務知識,也應有一定的了解。
在現實中,很多企業往往更加重視銷售崗位和研發崗位,對于會計崗位的重視并不夠,財務會計只要能用傳統的方法完成工作,企業便沒有足夠的動力開展培訓。一些中大型的企業,隨著數字化改革的深入,也開始意識到管理會計人員的培訓和培養的必要性,但往往制定了一些培訓計劃后,又沒有較好的落地政策,或者流于形式,培訓效果不好,無法有效地完成管理會計的轉型。還有一些企業為了節省成本,甚至直接通過人員的更換,來完成財務會計到管理會計的轉型,這種方法固然較為直接,但新上崗的管理會計,對企業的財務不熟悉、不了解,并不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財務會計轉型最大的阻力,應當是會計人員自身對于轉型的危機意識不強。特別是一些年齡較大的會計,已經對原有的會計工作流程較為熟悉和依賴,對于新事物有一定的抵觸心理,學習動力不足。大型國有企業的財務會計,往往下崗的概率并不大,因此轉型的危機感不強,而小企業的財務會計,往往認為企業的數據并不多,沒有必要依靠大數據等先進的技術。
中小企業特別是家族式的企業,往往員工數量不多,會計多為家族內成員,對于財務報表,很難做到精細化管理。一些剛起步的小微企業,也受制于成本,很難引進硬件成本高、后期維護復雜的大數據管理系統。加上由于企業資金往來較少,使用傳統的財務會計式算賬方法,確實也足以應付企業的財務管理需求,使得中小企業對于財務會計轉型的意愿不強。從短期看,并不會對企業發展產生影響,但從長遠的角度,這種粗放式的管理,不利于企業對于市場數據的捕捉和風險的把控,影響到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
真正意義上的財務會計轉型為管理會計,并不是完全否定財務會計原有的會計運作模式,反之,財務會計原有的數據核查思路、數據采集方法等,依然可以適用于管理會計的工作模式中,只是依靠更加先進的設備和工具,將這種思路和方法,賦予機器來完成。在當前很多財務會計轉型的過程中,往往過于死板和一刀切,完成使用全新的一套管理會計工作模式,這其實并不利于轉型的順利進行。比如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在成本核算中的核算方法有所不同,但各有利弊,在會計轉型的過程中,應更好地將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優點進行融合,從而使整個轉型過程更加順暢。
隨著數據精細化管理的深入,當前中大型企業的發展中,管理會計已經成為必不可少的一類人才。而我國管理會計的缺口依然較大,加強該類人才的培養和供應,已經勢在必行。一是在高校和職業院校的課程設置中,應單獨設置管理會計的有關專業,做到定向培養,向社會供應更多的管理會計人才。二是加強校企聯合培養,企業和當地院校合作,對企業內已就業的財務會計進行就業后的再培訓,對于完成培訓并通過考核的員工給予一定的獎勵措施。三是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可以向有需求的企業,提供管理會計培訓的有關網絡課程資料,通過網課等方式,使得有需求的會計可以完成自學。通過多方努力,使得管理型會計的培養和人才供應走上正軌。
企業應重視財務數據的使用,特別是中大型企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將原本毫無規律、各自獨立的數據,通過大數據整合功能,來組合形成若干對企業有助的數據庫,來挖掘企業未來潛在的商業機會;二是將企業的財務數據,當作一項企業資產來看待,我國目前已經有很多行業開始建立大數據資產,當用戶有購買行為時,便會存儲和分析用戶的購買習慣、客單價、潛在購買能力等,通過分析用戶數據,形成個性化的銷售策略;三是提高對于企業財務數據的安全保障意識,在應用大數據的同時,建立一套屬于企業內部的數據保密管理體制。
一是觀念上的相互融合,財務會計在轉型成管理會計的同時,應保持財務會計原有的嚴謹的工作作風,對企業賬目做到一清二楚;二是學習內容上相互融合,通過兩者在工作內容上的相似處,來建立學習上的聯系,使得財務會計的轉型更加輕松;三是工作人員上的相互融合,通過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同時使用,來彌補各自工作內容上的漏洞,形成“1+1>2”的效果。
大數據技術中,各種新技術層出不窮,可以更快地推動財務會計轉型。比如云存儲在應用終端的成熟及便利化程度提高,使得很多財務會計可以輕松地上手,完成對海量企業財務數據的存儲;比如物聯網技術的普及,使得一些跨地區多部門的公司,在數據傳輸、數據共享等領域,可以幾乎不依賴人力,實現遠程數據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