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云 蘭天 楊宇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鄉村振興戰略對農村金融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農民及涉農小微企業是我國農村普惠金融的重點服務對象。普惠金融的高質量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能促進我國城鄉融合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加速鄉村振興進程(張勛等,2020;郭峰等,2020;劉錦怡和劉純陽,2020)。當前,對農村金融高質量發展的研究較少,使得農村普惠金融的相關研究無法指導實踐,因此,本文從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總目標出發,梳理農村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特征,并總結農村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現路徑。
本文從企業層面入手,定義高質量發展目標對微觀企業的基本要求,進一步概括出農村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特征。
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要適應新一輪數字技術革命浪潮(張勛等,2019),這需要企業主體在兩方面有所作為,第一是企業本身的創新,要充分利用數字技術簡化普惠金融業務的辦事流程、提高辦事效率;第二是引導客戶創新,將金融支持更多地傾向于利用數字技術發展的涉農企業和農戶,鼓勵普惠金融幫扶群體更多地向著實現經濟提質增效的新發展模式轉變。
農村普惠金融協調發展包括企業自身模式的協調發展及帶動相關產業的優化。前者要求在開展農村普惠金融業務時要兼顧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后者涉及企業引領農業產業升級,企業要充分利用農村普惠金融業務,給予涉農小微企業和農戶必要的金融支持,進而促進鄉村振興進程。
綠色是未來企業發展的基本形態。這要求農村普惠金融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要承擔更多的生態職責,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首先,企業要構建綠色發展規劃及科學考核機制;其次,企業也要構建適合服務對象的綠色發展規劃,建立農戶、小微企業的碳排放核算機制,助力服務對象實現綠色發展。
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也要立足于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時代背景,充分運用全世界人類創造的先進科學成果和有益管理經驗。一方面要借鑒世界先進的農村普惠金融發展成果,拓寬視野,制定出適合我國的普惠金融政策;另一方面也要抓住國際經濟合作的機遇。
共享這一指標要求全體人民共享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福利,要求農村普惠金融要惠及全部有需要的人群,尤其要惠及農村地區的老年群體、殘疾人群體和居住在偏遠地區的農民群體。企業要做好特殊地區、特殊人群的建檔立卡,尤其要關注目前需要金融支持卻無法得到滿足的人群(吳國華,2013)。
根據現有研究,當前我國農村普惠金融可以分為三種模式(鄭美華等,2019):(1)金融機構作為服務提供者的農村普惠金融模式,即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為農戶個體及法人提供的金融服務。當前,我國很多銀行已經單獨設立普惠金融部,并推出相應的普惠金融產品,為涉農法人和農戶個體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務。例如,中國農業銀行“惠農e貸”余額達到6039億元,貸款戶數395萬戶。這種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模式大大提高了涉農小微企業和農戶獲得正規金融服務的機會,并且提高了涉農商業運營的可持續性。(2)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商作為服務提供者的農村普惠金融模式,即農業龍頭企業利用其在農業供應鏈中的優勢地位,整合上下游企業的財務、資金及信用等信息,為小微企業和農戶提供配套的金融服務(汪雯羽和孫同全,2019)。基于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上的農村普惠金融模式能夠解決農戶的生產和銷售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3)金融科技企業作為服務提供者的農村普惠金融模式,即一些大型的綜合電商平臺和金融科技公司向農村金融市場拓展,如京東,這些金融科技公司及旗下的電商平臺向農戶及涉農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支持和生產方案。金融科技企業的農村普惠金融模式不僅向農戶和涉農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支持,還會提供生產銷售方案。這種模式的優勢在于為農戶和小微企業提供了一站式的解決方案。
綜合農村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特征和三種模式的實際發展現狀,本文總結概括出當前普惠金融模式的困境,探究實際發展與高質量發展目標之間的差距。
第一,金融機構作為服務提供者的農村普惠金融模式存在流程繁瑣、操作復雜等問題,有些地區的普惠金融業務需要涉農小微企業法人或農戶到營業網點辦理。其次,由于營業網點存在地區分布不均衡的問題,部分偏遠地區的普及率較低,使得金融機構作為服務提供者的農村普惠金融模式沒有惠及全部有需求的群體(張婷婷和孟穎,2022),與共享這一高質量發展的目標還存在一定差距。
第二,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商作為服務提供者的農村普惠金融模式放貸門檻較低,服務商難以掌握服務對象的真實財務數據,存在較高的信用風險,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不利于金融結構優化(姜東暉和王波,2020),有悖于協調這一要求。由于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商作為服務提供者模式的企業對于客戶的審核標準較為寬松,大多企業難以兼顧綠色這一高質量發展要求。
第三,金融科技企業作為服務提供者的農村普惠金融模式大多數投資符合企業利益的項目,或者利于企業打造品牌的項目,與農戶合作選取的農產品大多是具有地理標志且能給企業帶來利潤的特色農產品。以金融科技企業作為服務提供者的這種農村普惠金融模式尚未做到全面的普惠,不符合共享這一高質量發展目標。
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本文歸納總結出農村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目標下,企業落實高質量發展的一般路徑。
數字技術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普惠金融的高質量發展也離不開數字技術的助力。企業充分利用數字技術簡化業務流程,讓客戶享受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企業也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幫助農戶或涉農小微企業提供數字化的解決方案,提高生產效率,更充分地利用金融服務。
實現金融行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帶動農業的高質量發展是農村普惠金融協調發展的實現路徑。企業一方面在風險控制方面筑牢防線,確保貸款可收回;另一方面帶動農業發展,為農民提供“產業+金融”服務方案,為農民解決資金和技術雙重問題。
綠色發展可以有兩條路徑。第一是金融行業的綠色發展,相關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兼顧利益和環境保護;第二是引導服務對象綠色發展,在提供金融服務的過程中,將更多的金融支持給予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生態環境等綠色農業企業,幫助服務對象建立碳排放臺賬等。
開放發展要求我國金融企業更多地與國外相關企業相互學習,享受全世界普惠金融發展的成果。企業通過開展經驗學習交流會、開展共同合作等方式與國外企業合作。在開放發展的過程中,我國企業也要充分抓住一帶一路等戰略的機遇,完善普惠金融的業務體系。
共享不僅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也是共同富裕的要求。普惠金融的目標之一就是為需要金融支持的廣泛群體提供金融服務,共享也就成了普惠金融發展的本質要求。企業要盡可能將普惠金融業務下沉,可以選擇營業網點下沉的方式,也可以選擇業務人員下沉的方式。
農村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是以數字技術為第一動力、以多產業協調發展為內部引擎、以借鑒多國發展經驗為外部引擎、兼顧綠色金融、滿足更廣泛群體金融支持的道路。這五條分路徑構成了農村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總路徑,也一一對應了農村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特征。
金融機構要大力發展金融科技,利用數字技術簡化農村普惠金融的辦事流程,努力實現“創新”的目標;同時也要進一步將營業網點下沉,滿足更廣泛農戶和涉農小微企業法人的金融需求,若物理網點的下沉有困難,可以考慮“客戶經理下沉”的模式,進一步實現“共享”的發展目標。
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商要進一步建立合理的風險評估和控制機制,增強對信用風險的預警和處理能力,充分利用數據資源,將上游和下游的企業或個人的相關數據納入同一系統,實時監測上下游合作伙伴的經營情況,進一步實現“協調”的發展目標;同時在數據系統中進一步監測上下游企業或農戶的碳排放情況,建立碳排放機制,引導小微企業和農戶走綠色發展的道路,進一步實現“綠色”發展目標。
金融科技企業應充分利用自身農村電商的流量、基建優勢,推出與農戶或涉農小微企業的合作項目。要廣泛挖掘具有地理特色的農產品,將眼光放在偏遠地區,盡可能地在更廣泛的地理范圍內為農戶和涉農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支持并助力農業發展,進一步實現“共享”的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