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騰蛟
知識來源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也能應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數學作為一門需要學生思考與理解的科目,具有一定的學習難度。對于一些抽象的數學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可能會逐漸失去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課堂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構建不同的生活場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幫助學生學習重難點知識。本文圍繞樹立正確的生活化理念、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景、布置生活化的課后作業、利用生活化實物進行教學、通過生活化游戲導入教學這五個角度探討了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以供參考。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接受的知識大多來源于教師的口頭教學或者書本的概念、定義等。由于沒有對知識進行實踐運用,導致很多學生認為自己學到的知識是無用的,他們不能在生活中靈活地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基于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將知識與生活相結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活化理念。
例如,在“圖形的認識與測量”的教學中,教師一般會先教授學生多個圖形的特點與概念,比如,圖形分為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其中平面圖形又分為線、三角形、四邊形、圓等,立體圖形又分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球等。對于這些圖形概念,學生如果只是通過定義或者教材中的例圖來理解知識,可能就很快會忘記這些圖形的特點,或者是學生只掌握了表象概念,不會實際運用。比如,線段具有“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的性質,學生如果沒有進行相關的驗證,只能機械地記住這個特點。因此,教師在進行相關的教學時,應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活化理念,要求學生結合生活實踐證實“兩點之間,線段最短”。比如,學生可以用尺子測量同一個物體在曲線和直線狀態下的長度,并進行比較,驗證觀點是否正確。通過實踐,學生發現同樣長度的物體,將它調整成自然狀的曲線時,長度為16.28cm;將它拉直呈現線段形式的時候,長度為15.79cm。教師還要提醒學生,多進行實踐,觀察測量結果是否存在偶然性。學生通過多次的測量結果可以發現,雖然每次測量的線段形式的長度不一,但都小于自然狀態下呈曲線形式的長度,符合線段“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的性質。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與問題,為學生創造合適的生活化情境,吸引學生的學習樂趣,改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看法,促使學生在課堂中積極地學習知識,增強數學實踐運用能力。
例如,在“綜合實踐-北京五日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全班學生扮演旅游的主人公,請他們結合自己的想法制定專屬的“北京五日游”計劃。有的學生會根據五日游的時間進行安排,將五天時間平均分配,比如,第一天去故宮,第二天去天安門廣場,第三天去長城,第四天去頤和園,最后一天去天壇。每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想法制定旅游計劃,這有助于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通過增設費用因素,讓學生再次分析自己的旅程計劃是否合理。比如,住宿需要花費300元,交通方面需要花費250元,餐飲需要花費300元,旅游景點門票需要花費270元等,讓學生結合新的情境進行思考。有的學生提出,如果我是自駕游,就可以省去車費了;有的學生提出,如果我自己多帶點食物,就可以省一點餐飲費了;等等。在引導學生進入新創設的情境后,教師可以結合題目讓學生進行思考、解答,如“小明的爸爸帶了5000元,準備去北京五日游,已知,住宿一晚200元,一天的伙食費150元,來回的機票700元,每天購買的旅游景點門票均300元,五天的其他費用共300元。請問小明爸爸的預備費用能夠滿足他們一家五日的總費用嗎?”學生根據問題與已知要求可以進行逐步分析,首先,住宿、伙食與門票一天的費用是固定不變的,那么在五天的旅程中,就有1000元的住宿費,750元的伙食費以及1500元的旅游景點的門票費用。其次,五日總花費的其他費用300元。最后,根據來回機票的總費用700元,與之前的伙食、住宿、景點門票、其他費用相加,得出總費用為4250元。將實際費用4250元與預算費用5000元進行比較可以發現,小明爸爸的預備費用是足夠他們完成北京五日游行程的。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進入創設的情境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完成了課堂教學目標。
數學作為一門涉及范圍廣泛的學習科目,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它在日常生活中有著非常多的用途。為了讓學生在生活中積極地運用數學知識,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設計豐富的生活化實踐作業。
例如,在“扇形統計圖”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將“節約用水”作為主題,給學生布置有關“水資源”內容的課后實踐作業,要求學生觀察并記錄家中漏水量或者其他場景的漏水量等,并結合所學的統計學知識進行統計、計算,了解日常生活中水資源的浪費情況,以培養學生節約用水的意識。比如,學生可以選擇記錄家里和學校的漏水水龍頭的個數,并選擇其中一個漏水的水龍頭,記錄其在一定時間內的漏水量。學校漏水水龍頭一分鐘的漏水量是15升,家里的漏水水龍頭一分鐘的漏水量是7升。在完成記錄后,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個人或者小組合作的方式,重新審查自己或者小組的統計情況結果,以扇形統計圖的形式,制作最終的統計結果。比如,學校漏水水龍頭一分鐘的漏水量為15升,家中漏水水龍頭一分鐘的漏水量為7升,公園漏水水龍頭一分鐘的漏水量為18升,餐廳廁所漏水水龍頭一分鐘的漏水量為5升。根據各自的比例,學生通過計算可以得出:學校漏水水龍頭一分鐘的漏水量占總體的33.3%,家中漏水水龍頭一分鐘的漏水量占總體的15.6%,公園中漏水水龍頭一分鐘的漏水量占總體的40%,餐廳廁所中漏水水龍頭一分鐘的漏水量占總體的11.1%。學生可以根據每個地方漏水量的占比,繪畫扇形統計圖,直觀地展示各部分數量與總數之間的占比。在完成有關統計漏水用量的作業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有關全球水資源問題的視頻,讓學生思考漏水問題的嚴重性,強化學生節約用水 的意識。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先引導學生學習理論,再結合生活進行實際應用。但是,有些數學知識難度較大,學生難以理解。對此,教師應結合生活中的實物進行逆向的教學,讓學生運用生活經驗理解理論知識,幫助學生理解難點內容。
比如,在學習圓柱與圓錐時,教師可以先展示圓柱與圓錐的實物教具,通過立體的教具代替教材中的平面物體。教師可以通過圓柱教具,讓學生明白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底面,這兩個底面是大小完全相同的圓,圓柱的中間部分叫作側面。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圓柱體的定義,教師可以在課后找到相關的道具,如一張紙和兩個圓形蓋子,通過卷起白紙形成圓柱體的側面,再將兩個圓形蓋子分別放置于側面的上下方,模擬成圓柱體,使學生明白圓柱的側面展開后是長方形。在學生了解圓柱體的基本概念后,教師可以展開深入教學。比如,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將一個邊長為4cm的正方形,以其中一邊為軸并快速旋轉一周,能形成直徑4cm、高4cm的圓柱,請問這是正確的嗎?”這個問題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空間想象力,了解圓柱體組成部分的特點。在回答的過程中,一部分學生認為是正確的,一部分學生認為是錯誤的,還有一些學生無法判斷。基于此,教師可以通過實際物體的演示,讓學生明白解題思路。教師可裁剪一張邊長為4cm的正方形紙片,用膠水將紙片與尺子粘在一起,以粘住的一邊為軸,進行旋轉。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向學生講解:“在旋轉過程中,我們發現邊長為4cm的正方形在360°的旋轉中,粘住的一邊沒有發生運動。因此,我們根據圓的知識,將軸作為圓心,在旋轉過程中,當紙片旋轉至180°時,兩個紙片間的距離相當于圓的直徑,即直徑為8cm。已知直徑是半徑的2倍關系,所以我們可以得出半徑為4cm。因此,上述問題的判斷是錯誤的,正確的答案是能夠形成半徑為4cm,高4cm的圓柱。”教師結合生活中的實際物品對重難點問題進行演示,能夠幫助學生更快、更好、更深刻地理解所學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地開展趣味的游戲活動,提升學生學習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組織開展一系列與教學內容有關的趣味游戲,在游戲過程中滲透課堂教學內容。
例如,在“數學廣角-鴿巢問題”的教學中,教師提出問題:“把7本書平均分成3份,不管怎么放,總有1個抽屜至少需要放進幾本書呢?”教師可以教授學生抽屜問題的解題方法,如假設法。如果把7本書平均分成3份,即每個抽屜放2本書時,還剩下1本。如果將剩下的這一本書隨意放進任何一個抽屜中,那么原有抽屜中的2本書變成了3本書。同樣,如果將7本書變為8本書,抽屜數仍然為3個,原有的問題就可以變為“把8本書平均分成3份,不管怎么放,總有1個抽屜至少需要放進幾本書?”根據原來的計算方式,學生可以得出每個抽屜放2本書時,還剩下2本。假設將剩余的2本書分別放入兩個抽屜內,那么總有1個抽屜至少需要放進3本書。通過學習假設的思路,學生可以通過知識內容解決問題,掌握知識的應用方法。
總之,教師要能夠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開展數學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