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勇 張春子 朱 毅
戰略思維關乎全局、整體、長遠和根本。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加強調要堅持戰略思維,這對于當前及后新冠肺炎疫情時期高度復雜的環境下,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商業銀行作為“國之大者”,應樹立強烈的戰略思維,通過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提升科學的資源配置能力,支持國民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黨要提高戰略思維能力,不斷增強工作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戰略思維是對關系各類事物發展全局的、影響長遠的根本性重大問題的超前謀劃的科學思維過程(主要包括分析、綜合、判斷、預見和決策等環節)。戰略思維涉及政治、經濟、金融、科技、文化系統和人與自然的整體復合系統及復雜過程,商業銀行要高瞻遠矚、統攬全局,善于把握各類事物發展的總體趨勢和方向。
對商業銀行各級領導干部而言,戰略思維能力意味著要更加善于把解決經營管理中的具體問題與解決影響和決定銀行發展的各種深層次的戰略性問題結合起來,善于把解決短期經營問題與長期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善于把銀行自身健康發展與國家經濟金融長治久安結合起來。
戰略思維要有全局意識。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戰略定力”,強調要做到“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在國內經濟社會發展方面,中國不僅正在走出傳統的、以資源和環境耗竭為代價的粗放增長模式,而且正在通過推進數字經濟發展、雙碳戰略、“一帶一路”倡議、雙循環經濟體系構建、鄉村振興戰略等重大戰略,創造新的國民經濟生態和社會文明。商業銀行特別是其戰略管理和資產負債等核心資源配置部門,既要腳踏實地地做好銀行本職工作,更要始終把握好黨和國家新的戰略布局,服從、服務于黨和國家發展大局,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創造更大經濟與社會價值。
戰略思維要有危機意識。從國際來看,未來十年,全球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將進一步深度演化,急劇上升的各種不確定性“黑天鵝”“灰犀牛”事件或將推動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全球動蕩源和風險點顯著增多。俄烏沖突爆發后,國際地緣政治格局和力量對比將加速演變,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風險相互疊加,全球治理體系將深刻重塑。從國內來看,隨著我國經濟金融轉型發展進入深水區、攻關期,商業銀行的安全和資產質量都將面臨各種風險的重要考驗。因此,商業銀行必須把依法合規經營和防范風險擺在突出位置,保持戰略定力和穩健經營,牢牢把握銀行可持續發展戰略主動權。
戰略思維要有改革創新意識。在深化改革方面,商業銀行要針對當前及未來外部環境和我國經濟社會進入新發展階段的新機遇和新挑戰,積極支持構建黨中央提出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深化創新方面,要堅持把創新擺在銀行經營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銀行經營發展的一切工作環節,推動銀行轉型發展,在激烈的競爭中牢牢掌握創新主動權。國內外銀行發展的歷史經驗已經證明并將繼續證明,改革和創新是銀行永續發展的根本動力,商業銀行必須始終以推動和支持國家改革創新發展為己任,通過各種融資和金融服務手段的改革與創新,積極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讓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最大限度地釋放發展潛能。
戰略思維要有系統意識。商業銀行必須著眼于銀行長期可持續的價值創造,著眼銀行戰略整體推進,著眼于解決銀行發展戰略重點和影響長期發展的關鍵問題,著眼充滿各種不確定挑戰的新發展環境和新技術革命推動下的銀行戰略未來。
戰略思維要有實踐意識。一是要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堅持目標導向,就必須適應新方位,擔當新使命,就要深刻把握銀行未來發展可能面臨的各種重大戰略問題,制定順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符合內外發展條件、富有感召力和向心力的發展戰略,團結廣大干部群眾為之努力奮斗;堅持問題導向就必須要以問題為著力點,持續補短板、強弱項,始終盯著問題走、奔著問題去,有效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重點突破引領改革發展縱深推進。二是要堅持釘釘子精神抓落實。銀行要結合新的實際,用新的思路、新的舉措,通過腳踏實地的努力,把既定的戰略目標變為現實,以釘釘子精神做好銀行戰略的制定與實施,通過資源的優化配置與考核,不斷提升銀行投入產出效率與市場價值。
面對新發展階段錯綜復雜、快速變化的形勢和各類難題,商業銀行要不斷提高綜合決策、駕馭各種復雜局勢的能力,思考與實踐相結合,持續提高戰略思維能力。要提高政治站位,科學認識和判斷形勢,合理觀察和處理問題;要堅持在銀行經營管理實踐探索中提高戰略思維能力,真正將黨中央決策部署轉化為銀行的業務戰略和發展實效,以自身高質量發展全面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目標的實現。
商業銀行的戰略管理和資源配置部門的黨組織,要統籌兼顧經營環境變化中的多重因素,堅持正確的經營理念,切實提升對內外部形勢變化的研判能力,把握宏觀發展大勢,前瞻性地做好戰略規劃和資產負債等資源布局,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打造銀行發展的“護城河”和“撒手锏”。
樹立正確的政治觀。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已經開啟,商業銀行也面臨著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機遇期。在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過程中,經濟增長將保持穩定,但局部性、暫時性的風險依然存在,也給商業銀行業的經營與風險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商業銀行在資源配置上應堅持戰略導向思維,既要科學把握趨勢,科學設置長期戰略目標,又要在短期內攻堅克難,瞄準目標持續行動,做到“一張藍圖繪到底”。要通過資源的優化配置,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積極聚焦普惠金融、鄉村振興、綠色信貸、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重點領域,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確保各項宏觀政策和監管要求落實到位。商業銀行在制定和實施戰略規劃,以及開展資產負債等資源的配置過程中,必須把銀行發展置于一個更宏大的背景和周期中觀察,綜合考慮經濟、社會、人口發展、供給、需求等多個維度,準確把握金融發展的周期性和前瞻性,為當下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提供更多的發展動力。
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商業銀行經營要實現效益、質量、規模協調發展,在保持政策執行力的同時,要將堅持流動性、安全性、盈利性傳統“三性平衡”作為銀行經營發展的基本準則。商業銀行要深刻領會金融與實體共生共榮的要義,把思想認識和實際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上來,當好踐行國家戰略的主力軍和先鋒隊,實現資源配置中的“政策性”。只有堅持“四性”平衡,才能積極捕捉業務發展機遇,實現可持續發展,實現價值銀行發展目標。
樹立正確的實踐觀。商業銀行必須樹立正確的實踐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特別是在促進共同富裕的歷史進程中,商業銀行要積極發揮自身在財富管理領域的優勢,通過提供卓越的財富管理、私人銀行、消費金融、數字金融等金融產品和服務,增加人民群眾的獲得感,為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提供金融支持。商業銀行要依托于國內大市場和廣大人民群眾,依托于干部員工“干事創業”的勁頭,堅持正確的價值觀,著力破解銀行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結構性問題,在中國特色金融發展道路上展現新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