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小兵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縱深推進,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不斷下沉服務重心,把農村金融服務作為業務“藍海”,持續加大資源投入,農村金融市場面臨激烈的競爭。2018年開始,四川農信持續深入推進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以下簡稱“農綜站”)建設,農信社對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不斷強化,“農村金融主力軍”地位不斷鞏固。萬源農商銀行緊跟四川省聯社戰略部署,按照“將農村金融網絡織得更深更密,將農村金融陣地筑得更穩更牢”的工作目標,積極整合當地優勢資源,通過銀政、銀企、銀商合作持續推進農綜站建設。近年來的實踐表明,農綜站的建立充分踐行了服務“三農”的初心使命,增強了農信社服務農村客戶的黏性,填補農村偏遠地區的金融服務盲區,對推動普惠金融建設、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本文結合萬源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對萬源農商銀行農綜站建設及運營情況進行了調研分析,提出加強農綜站建設的對策及建議。
萬源市地處四川省東北部、大巴山腹心地帶、川陜渝結合部,系國家限制開發區和重要的生態功能區,是省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和川陜革命老區。全市面積406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萬,全市轄1個街道、25個鎮、5個鄉。
全市有農發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郵儲銀行、達州銀行、萬源農商銀行等7家銀行業金融機構。截至2021年末,全市銀行業各項存款余額為232.7億元,各項貸款余額為143.5億元。其中,萬源農商銀行存貸款的市場份額占比分別為46.11%和35.89%。萬源市7家銀行業金融機構營業網點的總數為75個,包括城區網點21個、鄉鎮網點54個。萬源農商銀行共有47個營業網點,其中城區網點7個、鄉鎮網點28個、定時服務網點12個。截至2022年6月末,萬源農商銀行在全市累計升級改造農村便民服務點109個,建成農綜站37個,布放EPOS機109臺,布放“農惠通”5臺,布放自助銀行設備76臺,安裝POS機37臺,發展“惠支付”商戶11800戶,發行社保卡35萬張,基本實現了對萬源轄內所有行政村的金融服務全覆蓋。
從2011年起,根據中國人民銀行“訊通工程”和原銀監會“村村通”工作要求,萬源農商銀行結合四川農信“惠農興村”工程,通過建設便民金融服務點,依托EPOS、“農惠通”等金融機具加快構建全市農村金融服務網絡體系,在普惠金融服務和打通農村基礎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經過近幾年將便民服務點改造升級為農綜站,農綜站的服務內容更加豐富,綜合服務能力得到加強。當地村干部、老百姓及農綜站服務人員普遍反映,自農綜站建立后方便了當地農戶日常小額取現、轉賬、查詢繳費等基礎金融消費,節約了當地農戶獲取金融服務的成本,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附近網點柜臺業務的工作壓力。但隨著新型農民需求的不斷變化,其他金融機構服務下沉到農村,并陸續建立業務代辦站點,對萬源農商銀行農綜站的金融服務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個別站點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農綜站的綜合服務功效不能充分彰顯。從當地群眾反映的情況看,農綜站的服務存在一些不足,亟待改進與完善。
服務覆蓋面大,使用交易量少。萬源農商銀行建立的農綜站普遍地處偏遠,覆蓋面廣但常住人口稀少,且多為留守老人、居住分散,農綜站多設在場鎮商戶家和村委會,主要依托“農惠通”機具、EPOS機為當地群眾提供金融服務。受制于地理條件和農戶自身素質,各服務站的交易量整體偏小。據統計,2022年上半年,37個服務站共受理業務(主要為存取款、轉賬業務)6322筆,金額為520萬元,平均每天受理業務約35筆、金額約3萬元。單個服務站中,只有白沙鎮花萼村的服務站交易量相對較大(月均交易約226筆,日均約7——8筆),其余服務站平均月交易量僅為50——60筆,日均交易量約2——3筆。
農戶對農綜站的認知度較低。目前,留守在農村的基本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文化程度較低,基本金融知識匱乏,對銀行服務的認知僅停留在傳統的“存、匯、貸”,習慣使用存折,對POS機、EPOS機、“農惠通”等新型結算工具缺乏了解,對銀行卡知識欠缺,對銀行卡等非現金支付工具生疏,而農綜站通常僅依托EPOS機和“農惠通”機具提供銀行卡交易服務,大多數農戶對機具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只認可去銀行柜臺辦理業務,不放心在農綜站辦理業務。
合作方對長期共建農綜站的意愿不太強烈。萬源農商銀行農綜站一般都設在當地人群相對集中、具有一定經濟能力、為人誠信的商戶家中,或設在超市、村委會辦公地,合作方對代理這項業務意愿不強,普遍反映擔心出現糾紛、麻煩、意外,比如賬務差錯、假幣等問題。加之業務量小、手續費低、收益少,激勵措施沒有力度,代理業務的積極性因此不高。
取款人對收取手續費有抵觸,且營業時間無法保障。辦理銀行卡取款服務時,持卡人需按取款筆數支付一定的手續費(目前是一元一筆)。雖然已經很低,比坐車、耽誤人工去周邊銀行網點取現劃算,但對于人均收入不高和崇尚節約的農民來說,心理上對收取手續費比較抵觸。他們往往選擇去大場鎮趕場或辦事時順便辦理銀行業務,而不愿意在服務站點使用服務機具。服務站的管理人員大多為村委會干部,他們平時處理日常事務和開會較多,村民去辦理業務時往往不在場,對服務站的工作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基層黨政部門認識與重視程度還不夠,沒能形成工作合力。一些基層黨政部門對目前銀行在農村地區開辦的業務有認識偏差,簡單地認為屬于商業性盈利業務,沒有給予必要的扶持。鄉鎮政府部門對銀行設在鄉鎮、村社的便民取款點的工作督導不力,配合、協調、管理意愿不強,參與農村地區相關金融知識、法律法規普及活動的積極性不高,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銀行的積極性,銀行單方面的力量難以發揮服務站的功效。
農綜站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一是大多數農綜站離管護網點距離較遠,站內機具使用情況難以把控,日常安全管理困難。二是農綜站服務人員均為非銀行工作人員,僅接受有限的業務培訓,業務操作技能和水平有限,容易造成操作失誤,并且存在一定的道德風險,存在利用農綜站進行非法集資的隱患。三是大多數農綜站設在商戶的店鋪內或村委會辦公室,采取開放式服務,多為本村農戶提供取款服務,需備有一定量的現金,而服務范圍內基本沒有安裝監控設施,也沒有建立聯防機制,防盜、防搶、防詐騙的能力較弱,服務站資金和人員安全存在隱患。
因地制宜,做好選點、選人工作。農綜站是否能夠有效發揮作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地理位置和代理人員的選取。根據金融服務情況較好、使用交易量較大的服務點經驗,農綜站地理位置應盡量選取在無自助設備、人口相對較多、且離銀行網點較遠的行政村,既保證金融服務覆蓋全部行政村,又能合理配置資源。在選定簽約合作人時,應嚴格準入條件,全面考察其道德品行、法律與金融知識等因素,選擇當地人熟、地熟、情況熟,會操作電腦、會使用智能手機,有一定表達能力和服務意識的“能人”。管護網點要加強對農綜站的走訪力度,與簽約合作人積極溝通聯系,開展定期、不定期風險排查活動,及時發現,糾正各類問題,對于因條件變化或嚴重違約、違規,不再符合合作條件的簽約人應及時果斷地取消合作關系。同時,要加強對簽約合作人的服務知識技能培訓和指導,提高工作人員的操作技能和風險防范意識,嚴格按照合約規范服務,扎實做好交易憑證客戶簽字、現金臺賬登記、憑條保管等工作,防止發生假幣、業務差錯等糾紛。
加大宣傳推廣力度,擴大影響力和知曉率。要借助電視、互聯網、報紙等主流媒體及微信、微博等網絡自媒體平臺,或布放戶外廣告,舉辦金融知識講座、發放宣傳資料等多種形式,向廣大農戶宣講普及農綜站建設的政策意義、機具功能、銀行卡基本知識與操作流程。管護網點要加強柜臺窗口宣傳,并充分動員金融聯絡員,加強農民金融消費者教育,豐富農戶的金融知識,讓當地農戶知曉、接受、享受農綜站提供的便利金融服務。
完善激勵機制,做實基礎管理工作。銀行應結合實際情況制定較為明晰的農綜站管理辦法,明確基礎建設、業務培訓、日常管理、監督考評等制度,不斷補充完善對合作人、服務人員、銀行管護人員的監督考評機制,對組織有力、成效顯著的合作人和管護人員在年終考核等方面給予適當傾斜。管轄農綜站的銀行網點要做好存折換卡的基礎工作,加大銀行卡知識的宣傳,正向引導農戶使用銀行卡辦理業務。銀行要不斷豐富服務內容,在綜合服務上下工夫,爭取各級黨委政府部門的支持,加強橫向溝通、合作,將政務、商務、生活服務等內容聚集、綜合到農綜站,使農綜站聚集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既能支持老百姓辦理金融業務,又能辦理政務、村務、電商、物流、生活繳費等綜合業務,從而增強農戶對農綜站的黏性,真正發揮綜合效能。
加強溝通協調,尋求黨政支持,各方聯動。銀行應加大與當地黨政機關的溝通,爭取得到基層黨組織的重視與支持,使基層行政工作人員認識到建設農綜站是助力鄉村振興、服務民生的普惠金融工程,需要黨政機關、金融機構和農民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地方黨政機關應出臺相關政策或指導意見,把農綜站建設納入鄉鎮、村委會日常工作并加以考核,指導、協助銀行做好農綜站的日常管理、安全防范與人員培訓工作。多方聯動、共同配合,才能促進農綜站最大程度地發揮金融服務功能并實現可持續發展,使其成為“距離群眾最近一站”“服務鄉村最全一站”。
強化安全管理,有效防范各類風險。一是加強與政府部門溝通協調,將農綜站納入當地社會治安重點,建立農綜站與附近農戶聯防機制,增強安防能力,防范盜搶等風險事件。二是金融機構管護網點要確保巡查到位,不定期組織開展實地檢查,加強對相關人員的督促和指導。三是利用科技手段,加強遠程監控,跟蹤監測分析交易記錄,杜絕借銀行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等違法行為。
總之,農綜站建設要因地制宜,多措并舉,多方聯動,只有更綜合、更智能、更便捷,才能充分發揮好普惠金融作用,才能全面實現“日常金融不出戶、基礎金融不出村、綜合金融不出鄉鎮”的普惠金融工作目標,才能真正讓農村金融在山區扎根更深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