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授英語這類實用性強的語言時,教師理應注重教學的生活化,將日常生活與英語教學有機結合,讓學生學以致用。文章對已有研究進行梳理,首先對英語教學生活化的理論淵源及現實意義進行概述,接著分析了當前我國小學英語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最后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和小學生的發展特點,提出了一些優化小學英語教學的策略,以期為小學英語教學提供經驗。
【關鍵詞】小學英語,教學生活化,優化策略
作者簡介:楊怡(1986—),女,江蘇省鎮江市江蘇科技大學附屬小學。
英語,作為日常交流的工具,本質上是源于生活且服務于生活的。脫離日常生活的英語教學,學生難以產生共鳴,學習興趣也有限,教授這樣的英語內容,會使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痛苦。生活化的語言學習可以讓人在潛移默化中掌握語言知識。為提升英語教學質量,教師應更多嘗試將英語教學和日常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更順利地學習英語。
一、英語教學生活化理論的淵源及現實意義
筆者查閱已有研究資料發現,學者和教育工作者基本是從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或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等理論出發進行教學生活化研究,且普遍認為教學生活化是指師生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尋求共同成長的積極狀態和提升教學質量的歷程,其實質是學生的生活要素在教學中的運用、拓展[1]。而英語教學生活化,是指在英語課堂中加入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元素,讓學習英語像體驗生活一樣,從而解決傳統英語教學中學生會學不會用的“啞巴英語”問題。
英語教學生活化,也是對新課程標準中倡導的“強調語言學習的實踐性,主張學生在語境中接觸、體驗和理解真實語言”這一理念的具體實踐[2]。英語教學生活化會使得學生的學習不再是一種簡單的、抽象的活動,而是和生活實踐緊密相連的具體而形象的活動。
二、小學英語教學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自我國在小學階段推行英語教學以來,江蘇的小學英語教學工作收獲頗豐。但與此同時,在現實的一線教學中,傳統的以教授知識為主的教學模式仍然存在,一些小學英語教師只注重教,讓學生被動地記憶各種知識,師生缺乏互動,課堂效率低下,無法很好地實現教學目標[3]。
要解決上述問題,讓學生從被動接受轉變到活學活用,教師需要根據小學生活潑好動、模仿能力強、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創設生動有趣、貼近生活的情景,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自然而然地習得語言知識、鍛煉語用技能。
三、小學英語教學生活化的策略
不同的人對實現小學英語教學生活化會有不同的見解,筆者經過認真分析發現,諸多優秀見解的本質是一致的,多名教師均認為應該從校園環境、教學內容、課堂教學、課后作業幾方面實現小學英語教學生活化,并且教師還可適當地將教學生活化擴展到課外活動的組織上。
(一)營造學習氣息濃厚的校園環境
在實現英語教學生活化的過程中,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很有必要。長時間置身于充滿英語氣息的環境中,小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會顯著增加。
在營造校園環境方面,教師可以采取如下措施。1.在教室、辦公室和其他功能室張貼中英雙語標識,如“Class One Grade Three(三年級一班)”“Teachers’ Office(教師辦公室)”“Music Room(音樂教室)”“Library(圖書館)”等。2.讓校園標語雙語化,如在“保持安靜”的標語下面增加“Keep Quiet”,在“禁止亂扔垃圾”的標語下面增加“No Littering”,在“上下樓梯請靠右行”的標語下面增加“Please keep to the right when going up and down the stairs.”等。3.在校園里創設英語角,在英語角張貼英語墻報、圖片,介紹英語小知識和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4.在教學樓或教室內,張貼英語格言警句,如“Knowledge is power.”(知識就是力量),“Well begun is half done.”(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等,以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動力。
(二)引入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現行的小學英語教材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相關,但僅僅依靠書本,很難創設出適合所有學生理解、記憶和運用知識的語境。因此,教師應當仔細研讀教材,對教材提供的話題進行分類及組合,并從學生的生活中搜集相關的資源,對教材進行補充和拓展,形成全面、完整的生活化教學資源庫。
如在教字母時,筆者把字母和生活中的事物聯系起來,告訴學生:“大山M,釣魚鉤J,彎彎的月兒D,一把椅子H……”同時,筆者又搜集了生活中學生經常見到的字母標識,如P、KFC、WC、CCTV等,一一向學生介紹,幫助學生積累生活經驗。
在教英文數字時,筆者出示了自己的QQ號、車牌號、電話號碼等,激發學生的興趣,并讓學生用英語交換自己的QQ號、電話號碼等,然后和學生一起總結了生活中重要的號碼,如110、114、120、119、12315等,再告訴學生如何用英語表達這些重要的號碼。
在教授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六年級上冊的Unit 5 “Signs”一節時,除了講解書本內容,筆者還提醒學生有意識地觀察生活中的標志,并讓學生收集、介紹這些標志。于是,學生在課上介紹了“No Climbing”“No Littering”“No Swimming”“No Fishing”“No Photos”等標志。
這些生活化的英語教學內容點燃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激活了他們的思維,提升了學習效果,也讓學生切身感受到英語就在自己身邊。
(三)創設生活化的英語課堂
創設生活化的英語課堂,就是在課堂教學中,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實際,讓學生通過參與、實踐、創造,獲得語言知識的積累和語言技能的發展。以下是筆者常用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1.運用實物、圖片、音頻、視頻等創設真實的情境
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教師可以運用實物、圖片、音頻、視頻等創設真實的情境,讓學生更好地感知、體會、學習。
例如在教動物相關的單詞時,筆者創設了去動物園游覽的情境,展示動物的身體部位圖片,再通過播放動物的叫聲引出新授單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種學習情境中,英語課堂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2.組織符合學生生活經驗的活動
小學生活潑好動,愛表現,愛競爭。因此,教師可以把兒歌、謎語等帶進英語課堂,讓學生在活動中興味盎然地學習英語。
例如在音節教學時,教師可以組織“Find Friends” “Tongue Twister”“Pick the Apples”等游戲;在詞匯句型教學時可以組織“Magic Eyes”“Let's Match”“Simon Says”等游戲;在語篇教學時,可以組織“Who's the Best Dubber”“Best Actor”等游戲。
此外,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舉辦一些競賽,常見的有單詞比賽、搶答比賽、模仿比賽等。在教授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三年級下冊的Unit 4“Where’s the Bird?”時,筆者組織了“Good Memory”活動,將學生分成兩大組,要求學生在既定時間內記住PPT展示的房間中的物品擺設。隨后,教師隨機提問“Where’s the book/ball/kite...” 學生則需要用“It’s in/on/under/behind...”進行描述。這個游戲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原本單調枯燥的句型操練變得生動有趣。
又如教授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五年級上冊的Unit 3“Our animal friends”中的身體部位類單詞后,筆者設計了“Quick Response”游戲,由教師或一名學生發布指令,其他學生快速指出相應的身體部位。學生在這一游戲中迅速記住了新單詞。
上述活動貼近學生的生活,真實而有意義,學生可以通過活動經歷從理解到運用、從知識輸入到知識輸出的過程。
3.利用角色扮演,讓學生進行語言實踐
角色扮演是一種情景模擬活動,具有將抽象枯燥的教學內容劇情化、腳本化的特點[4]。引入角色扮演,可以使學生深入理解所學內容,獲得生活經驗。
例如在教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四年級下冊的 Unit 8“How Are You?”一課時,教師可以開展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兩人一組,分別扮演Miss Li和Yang Ling,用打電話的形式詢問對方身體狀況、表達關心等。
又如教授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四年級上冊的Unit 6“At the Snack Bar”和Unit 7“How Much?”后,考慮到這兩節內容涉及點餐、購物和詢問價格,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相關,因此在拓展訓練環節,筆者設計了“Supermarket Star”活動,讓學生以四人為一組,其中一人扮演超市經理,負責清算超市的進賬,一人扮演售貨員,另外2人扮演顧客,在此基礎上進行角色對話。學生在游戲中自然而然地用起了“What would you like?”“Can I help you? ”“How much is it/are they?”“Here you are.”等交際用語,許多學生在扮演的過程中還加上了生動的肢體語言。這個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參與語言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加深了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并促使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主動思考、積極嘗試、掌握語言知識,真正實現了讓學生用英語交流的目的。
(四)布置生活化的英語作業
作業是對所學知識的溫習、鞏固,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是檢驗學生課堂學習成果的有效手段,也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培養綜合語用能力的重要平臺。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如何減輕學生負擔、保證作業質量,讓學生“會學”“樂學”,是教師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為解決這一難題,教師要大膽創新,多設計一些交際性、實踐性、探究性、創造性作業,讓學生走進生活、走向社會,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素質得到全面發展。
1.交際性作業
如在教授“My Family”“My Friends”“My Day”等單元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用英語介紹自己的家人、朋友、周末安排等,這不僅能鞏固所學知識,加深學生對彼此的了解,還能使學生發現英語學習就在身邊,鍛煉他們的交際能力。
2.實踐性作業
如在教授“Our School Subjects”單元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制作英文課表;在教授和節日有關的內容后,可以讓學生結合實際,制作英文卡片,送給父母、教師和同學,表達自己的感謝和祝福;在教授家具、物品相關的單詞時,可以讓學生制作英語標簽,如table、chair、sofa、bed、fridge、computer等,并貼在相應位置;在教授“My E-friend”之后,可以讓學生申請郵箱,并嘗試給教師、同學發送英文郵件。這樣的作業設計可以使學生活學活用英語知識,感受英語學習的樂趣。
3.探究性作業
學生雖然不具備學習英語的直接環境,但是學生身邊也存在著大量的英語資源,如英文廣告、英文商標、英文歌曲等。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搜集生活中的英語,在搜集的過程中學生的能力將得到鍛煉,學生也可以實實在在地體會到英語的生活性和實用性。
4.創造性作業
創造性作業最能體現學生的創新性和自主性。例如,在教授“Cinderella”“The King’s New Clothes”等童話故事單元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所學內容,編排情景劇、續編或改編故事等。這種作業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也能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合作意識。
(五)組織生活化的課外活動
教師可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興趣愛好,組織生活化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在課外學習、應用英語。具體來說,教師可組織英語故事比賽、英語歌唱比賽、課本劇表演以及英語小報設計等,還可以利用節日開展英語主題活動和文化沙龍。在課外活動中,師生可以深入了解中西方的節日習俗和文化差異,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也會得到培養。
結語
小學英語教學的生活化,能推動學生“活學英語,把英語學活”。把學生的周邊生活引入教學活動,會使英語教學具備生活質感,學生能夠在教學活動中收獲生活經驗,獲得人文素養的發展,這不僅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也真正實現了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艷蓉.淺論英語教學的生活化[J].太原教育學院學報,2006(03):56-58.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鐘小玲.小學英語生活化教學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4]蔡志葉.淺析角色扮演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未來英才,2015(2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