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春霞
(甘肅中醫藥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
化學是自然科學的一個分支,是一門中心的、實用的、創造性的科學。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和醫學、藥學等其它學科相互交叉,出現了許多新的學科領域。對于醫學專業學生來說,不僅需要本專業知識,更需要有一定的化學知識,幫助他們準確認識物質性能而加以利用,因此,化學綜合素質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醫學院校開設的化學類常識普及型的素質類選修課程的初衷就是讓學生在化學教學中掌握基本的化學常識,明確化學與生物、醫學、材料各個學科的支撐關系,從而更好地理解醫藥學各個專業課程的內容[1]。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從“應試教育”的高中階段步入大學校園的新生,與生活有關的化學常識非常缺乏,因此在大學一年級新生中開始的《日用品化學》課程受到同學的喜愛,在該課程開設的近9年時間,每年的選修人數大約在200人次。
該我校開設的《日用品化學》選修課可供不同專業的學生選修(有些專業的學生是文科生基礎)。課程設計銜接了高中的自然科學基礎,對于以化學為基礎的生物、材料、食品、環境、能源等交叉領域的內容也有涉及。課程內容兼顧了部分基礎知識點和不同專業學生對于自然科學基礎內容不同的需要。作者在進行了多年的化學素質類選修課教學改革后有了較多深刻的總結和體會。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化學類選修課教學經歷了以下幾點變化:
教育學家約翰·杜威(Jhon Dwey)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教育理論。素質教育的結果是通過引導學生探究的熱情,喚起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將所學的科學應用到現實中去,為自己生活服務[2]。這種生活教育比素質教育的概念更為深刻、內涵更為豐富,但目前不少高校培養出來的大學生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該課程的教學以問題為中心,促進學生獨立思考,平等地與組內其它同學、教師共同討論。有學者認為:如果在教學中能把現實社會中的問題拿到課堂里,使學生能養成運用知識的觀念,或是親身調查實踐,就能獲得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采用緊跟社會新聞熱點,各種網絡傳言等,將有適合的視頻資料拿來作為課堂教學資料,并且在學習中討論和分析,活學活用,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經驗和生活常識。例如在纖維的教學中,學生掌握了通過燃燒法辨別天然纖維和合成纖維;在洗滌用品中,了解了常見的洗衣粉的配方,肥皂的生產工藝;在化妝品課程中,了解了日常生活中的燙發、染發的機理和具體過程;在塑料教學中,大家能分辨身邊常見的塑料杯的材質;在玻璃陶瓷的學習中,了解到玻璃的制作工藝和陶瓷的悠久的歷史;生物醫學材料課程能更清晰得展現出醫學發展的一個交叉學科—生物醫學材料學,能夠了解到和器官移植、整形美容有關的內容。這些內容都是生活的各個方面,在這些內容里又包含著很多的化學常識,這樣的常識普及課程體現的更多的是生活素質教育。在這種生活教育中,把教育回歸到培養人的生活經驗和能力、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和生命意義的活動,凸現了教育對人的可能生活和合理人生的建構作用[3]。
《日用品化學》課程教學從“封閉”的教材中走出,將知識性、前沿性、通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采用在課堂上可以采用從網上獲得的科技新聞視頻資料作為教學參考,能使學生更加直接地接觸校園外正在發生的事件,這樣的教學可以使學生緊跟時代并且能針對發生的事件和問題參與討論。對于學科前沿和熱點知識,通過專題講座、學生自查資料撰寫論文的形式來組織教學。在教學中,我們采用“開放式教學”。開放式教學法旨在建立開放的教學體系,重點是教學觀念和思想的開放,并做到教學環境、內容、方法、教學地位的開放,不斷創新自我[4]。針對社會即時新聞,結合專業知識可以破解謠言,更清楚、理性地分析問題。因此,我們的開放“開放式教學”除了有一節課的基礎內容講解外,剩余的一節課可以用分組討論或是小組辯論,這樣的教學是“活”的教學,每年的一部分教學討論內容需要結合實時的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一些觀點、問題進行學習,同時鼓勵學生通過網絡挖掘新的研究課題等。“開放式教學”需要教師有敏銳的專業知識的挖掘能力,較好的媒體運用和不斷地學習能力和廣泛的知識背景。“開放式教學”的課堂是動態的,教師和學生都是課程的開發者、組織者和實現者,教師和學生都會從教學中受益。例如,食品添加劑章節,我們討論了“蘇丹紅”、“嬰兒奶粉”等事件;在塑料章節,討論了有關可回收標志,辨識了身邊的各種塑料類型等,進而更能明白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在造紙章節,學習了中國古代流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古法造紙。在環境和能源章節,課程討論了資源和礦場的分布,結合一些基本的化學生產工藝思考廢氣、廢渣、廢料等對環境的影響,增強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能源的消耗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何節約能源,如何開發和使用新能源都是人類面臨的共同的難題。從教學效果來看,小組討論或是辯論的話題普遍受到學生的歡迎。通常,對于一個話題或是題目,學生會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來分析和總結。這樣的教學不僅學生參與度較高,而且培養了學生從多角度看問題、辯證思維和積極思考的能力。對于環境和能源問題,學生表現出了高度的主人翁意識,培養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5]。
過去,學生通過課堂獲取知識,而今天,個體能夠在百度或谷歌上檢索自主學習。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可供學生學習的網絡平臺也逐漸成為出課堂外主要的獲取知識的來源。中國MOOC、慕課網、網易等國內較大的網絡平臺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6],各種微課等教學方式也越來越多地受到學生的歡迎。課堂+互聯網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們能通過便捷的網絡拓寬視野、更加方便地獲取到想要的知識。同時,國內的“雨課堂”、“微助教”等手機應用軟件的推出,方便學生和教師能夠地線上線下實時互動。通過手機互動軟件,教師可以隨時收到學生的學習反饋和評價,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時調整教學設計。在實際授課中,授課教師會根據課程進度,安排或推送一些網絡平臺上不同專業的相似內容或是相關知識的課程,并且在課堂上進行探討和關聯,這樣的教學可以使學生不再孤立地理解知識,而是把它放在特定的情景或環節中來充分地理解。例如,生物醫學材料章節中關于“人工心臟”的部分,在主要地講解了“人工心臟”的主要材質和結構的基礎上,討論了MOOC網上關于“人工心臟”移植的外科手術和相關視頻,這樣不同教學平臺的“連接”,可以使學生們能夠完整地了解“人工心臟”。
大數據的互聯網為廣泛學習提供了資源。在線圖書館、線上線下互動、在線視頻、在線答疑和精品微課等,以點、線、面的方式全方位占據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借助互聯網,學生能夠深入廣泛地圍繞關鍵詞進行自我學習能力的拓展。互聯網的存在擺脫了課堂空間的局限,時間、地域的教育資源的差異,極大地滿足了學生對知識的索求。將來的選修課可以依賴網絡線上授課,各種形式如;直播授課、錄播授課、云課堂等。線下結合實例進作業、測試、考試等應用性環節的學習。網絡授課方便學生自主安排時間觀看,也便于利用小段的閑暇時間開展碎片化學習。便捷和快速的反饋模式也有利于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這些新的教育理念得以實現常常依賴于新技術的發展。這些新的形式打破了地域、空間限制,使得教育進一步均衡發展[7]。
從近一年的授課情況來看,學生的缺勤率降低,更喜歡和教師在手機教學平臺上討論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隨著時代的進步,課程根據時代需要,從單一的 “平面教學”會逐步走向網絡支持的多平臺的“立體教學”,這是由教育的時代特點和與時俱進的本性所決定的。
在課程考核方式中,采用了分組制作海報、統一評審等方式進行。課程結束前2周,學生可以依據課程內容進行結課選題和討論,題目是課堂教學的拓展和延伸。課堂內容涉及面廣,并不很深入。組內討論后可按照興趣將課堂內容具體化或是延展,自發進行學習和總結。一周后,可以由教師協助進行指導設計作品和海報撰寫等,輔助學生自主完成海報的制作。課程結束后將所有組的海報粘貼公示,組內留一名同學在海報前做解說展示,其它同學參與其它組海報的評分。評分來自于三個方面:教師評分,同學之間互評。這種考核方式不僅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延伸和擴展課堂教學還培養了學生設計與分析能力、科學報告的撰寫、口語交流和表達能力。通過近一年的考核方式的轉變,考核變成了知識的延伸和拓展。通過考核,學生將課內與課外的知識連接起來,自主地進行了知識的構建和完善。這種方式能夠使學生了解到如何有效地獲取知識,培養其終身學習的習慣。
高等教育越來越重視大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8]。過去,教師是傳遞知識的載體,而現在需要不斷采用互聯網時代新的教學模式輔助學生學習。選修課是對專業課以及專業基礎課程的補充和完善,如何使選修課更接近生活,起到素質培養的目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其探索和自主學習能力,是所有教師面臨的挑戰。從素質教學轉向生活教育;從“平面”教育轉向“立體”教育;從“封閉”教育轉向“開放”教育;教師從“講授者”轉向“引導者”等等這些教學模式的改變都是適應這個時代而需要進行的調整。新技術下的教學模式使得教學出現多樣化形式,如何利用新技術完善個性化教學,使學生最大程度受益,仍然是現代教師需要繼續探索的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