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曉(寧波職業技術學院 化學工程學院,浙江 寧波 315800)
2020年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教育帶來了沖擊與深遠影響,不僅改變了教育環境、教學手段與組織形式,也引發了對課程改革的思考,除了在線教學模式的合理構建[1-2],專業課程的學習內容、教學資源、教學實施、學習評價等也應適時改進與調整,以滿足疫情常態化背景下校內學生、校外學習者的需要。在后疫情時代,高職院校要能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在課程教學內容、教學資源、教學模式、社會服務等多方面進一步完善“互聯網+教育”,真正落實以學習者為中心,改進信息化教學,延展師生交流渠道,使學生能夠高效利用時間,實現隨時隨地的線上學習[3-4],滿足后疫情時代在校學生、社會學習者的多元化學習需求。
但是,“互聯網+教育”在不同專業、不同課程中的使用情況與適用性存在著差異。如何有效結合現代信息技術,從教學內容、教學資源、教學模式等方面,對具有相通性的專業課程進行“互聯網+教育”課程群建設,還缺乏系統研究。疫情時期的線上學習,也暴露了目前課程群在“互聯網+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在疫情常態化背景下,化工專業課程群應從教學內容、資源建設、企業融入等方面進行“互聯網+”建設,創新課程教學模式,調動行業企業力量,合理采用混合式教學,實現學生、學校、企業三方聯動,使知識的傳遞模式轉變為多方面的互動傳遞,真正實現“以學習者為中心”,達到深化專業育人的目的。
職業教育的課程建設,需要全面、深入了解化工行業的人才需求[5],在此基礎上設計典型工作項目與工作任務,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知識樹與技能樹。不同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不盡相同,因此需要結合職業崗位的領域性適時調整課程內容,實現職業能力“領域專門化”。
化工專業課程群盡管搭建了網絡學習平臺,但線上學習資源總體不夠充分,微課、視頻數量不足、制作不夠精良,教學目標不夠“微格化”,教學內容不夠“顆粒化”;實操資源較少,不利于學習者進行回顧;線下教材多使用傳統的紙質教材,缺乏新形態一體化教材;線上教學平臺的可用性與智慧性有待提升,缺少高質量、高水平、受歡迎的網絡精品課。
教師授課時缺乏應用信息技術的創新教學方法,僅是提供線上學習平臺,沒把它用好。教學方式不夠智能化,未能很好地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與自我管理。反映在疫情期的線上教學時,學習基礎薄弱或學習態度較差的學生,存在學習掉隊或混水摸魚的情況。課程缺乏有效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設計,線上教學活動缺乏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考慮,線下教學活動仍以教師講授為主,線上線下活動存在脫離的情況。教學時雖重視學生職業能力訓練,但化工企業的職業認同感滲透較少,隱性教育力度不夠,不利于職業素養的養成與工匠精神培養。
根據地區化工產業技術發展、用人需求與職業標準,修訂課程標準,完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與素質目標,使之符合時代變化,更具有先進性、適用性、可操作性[6]。以化工專業課程群中的制藥類課程模塊為例,圍繞后疫情時代疫苗與體外診斷產品生產需求,分析不同企業生產特點,調整教學內容,更新課程典型工作項目,融合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以工作項目引領教學,并通過課外同類項目的研討設計或實踐進行雙線并行,提高課內教學的效果。
以工作項目為導向,將課程群學習過程工作化,并根據學習者的個人基礎、學習能力、學習環境、知識需求和獲取渠道,建設工作導向的,立體、開放、多樣的化工專業課程群線上教學資源,重點建設微課、微視頻等資源,實現教學連續化、知識碎片化、內容生動化、表述精簡化。開發使用仿真軟件等仿境教學資源,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培養。開發新形態一體化教材,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將紙質教材的編寫和數字化資源、數字課程的開發統籌考慮。完善體現企業標準操作流程的工作任務單,整理基于工作項目的課程論文集,并轉化為線上教學資源。利用智慧職教等成熟、優質、方便的平臺,搭建化工專業課程群的教學資源庫,并利用功能全、易上手的互動工具輔助課堂教學。
利用化工產業界資源,結合“互聯網+”現代教育技術,與企業共同開發“職業規范與職業禁忌案例在線學”“特殊崗位的職業素養在線學”“企業設備實操在線學”“平凡崗位中的工匠精神”等線上教學資源,由企業技術能手、優秀畢業生等共同擔任化工專業課程群的校外講師。此外,完善校外實訓基地、企業實踐場所等線下資源。通過線上線下企業教學功能的發揮,彌補化工專業課程群建設的校內資源不足,以及隱性職業教育的不足。
支持專業教師下企業實踐,增強教師的實踐能力;聘請高水平的企業兼職教師授課,打造一支校企結合、結構合理的優質教師隊伍。加強教師的信息化教學培訓,提高信息化素養。創新教學方法,結合“互聯網+”,優化案例教學、項目化教學。進行線上線下、校內校外混合式教學的智能化設計,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課前利用線上資源實現學習的自主化,課中利用課堂的交流研討、校內外實驗實訓場所的實踐操作,實現學習的內化,課后借助網絡學習平臺進行互動討論,并完成作業、測驗、考試等。根據學習者的在線學習與線下表現,建立多層次、多角度、動態、開放的跟蹤考核機制,注重過程考核。線上考核基于大數據,對學生的形成性學習軌跡進行科學分析,同時及時反饋存在的問題并加以改進,促進后續學習;線下考核結合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合理給出課程成績。
(1)發揮專業指導委員會的作用,由化工行業、企業、專業共同研討,通過雙向交流改進化工專業課程群的課程標準。將企業先進技術、行業企業標準融入課程標準,使之跟上地方產業的發展與調整。堅持課程群的專任教師每年進行不少于一個月的企業實踐,在實踐中與企業共同修訂課程標準,體現其先進性、職業性和適用性。
(2)堅持需求導向,科學選取教學內容,使之適應國家產業結構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以制藥類課程模塊中的生物制藥技術課程為例,教學內容結合“十四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地方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發展規劃,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發展,設計5個典型工作項目、11個學習情境、26個工作任務,每個工作任務下設置4~8個知識點與技能點,滿足行業企業新發展的要求。具有相通性的專業課程,其典型工作項目可以相輔相成,合力滿足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
(3)合理序化教學內容,有序推進職業技能認證。以化工單元操作課程為例,為實現知識積累與技能運用的循環遞進,典型工作項目的開展按照從簡單到復雜的順序進行,后續項目可進一步拓展前面項目所學知識與技能,并進行深化,從而使學生的知識和能力不斷得到鞏固與提高。每個項目又分若干工作任務,在項目內層層遞進,也可在項目間彼此關聯,實現學生知識儲備與職業技能的螺旋式上升,實現單項技能到綜合技能的過渡。在工作任務的序化教學中,有序培養學生的專業核心技能,完成化工總控工等職業技能證書培訓。
(1)基于工作項目,開發課程群立體教學資源庫。按照結構化課程、顆粒化資源、系統化設計的資源庫建設思路[7],針對學習者多樣化需求,基于產業應用領域的工作過程,對課程群的內容進行解構。以工作過程的一個操作環節為基本單元,系統開發微課、視頻、動畫、PPT、其他文本等顆粒化資源,以期真實呈現行業企業生產過程。課程教學資源在國家級、省級平臺進行開放共享。由于具有相通性,化工專業課程群可基于工作過程與工作任務,既分別構建不同課程的完整知識樹與技能樹,又跨課程重新組織知識、運用技能,幫助學習者實現從初級學習(課程)到高級應用(課程群)的轉變。顆粒化資源根據課程內容模塊,按照學習者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與工作需要進行分層分塊設計。其中,微課、視頻等資源力求講解清晰、精煉、生動、易懂、實用,能為學生及社會學習者所接受。
(2)以工作為導向,開發新形態教材,完善體現化工企業標準操作的工作任務單。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將化工專業課程群紙質教材、自編教材與信息化教學資源相融合,以工作項目為中心線,開發新形態教材,學習者借助在線學習平臺及智能移動終端,通過掃描教材內的二維碼等形式,獲取數字化教材、企業真實工作場景、虛擬操作等線上教學資源。
借助“互聯網+”現代教育技術,將化工企業真實工作場景制作成數字化資源,運用課程信息化教學平臺,實現“企業設備實操在線學”,讓學習者體驗真實的企業操作環境與操作過程,彌補校內教學設備、場地與技術力量的不足,并可在疫情常態化時期,為專業的企業實踐教學提供互聯網資源,奠定學習者進行真實企業實踐的基礎。開發信息化資源,把不同企業、不同崗位的職業素養要求,打造成數字化、場景化的資源,將課程學習與職業教育相融合,學習者可通過在線學習反復琢磨,培養良好的職業素養和過硬的綜合能力,培養現代化的工匠精神,亦可提前感受企業文化與組織結構,從而在教學中促進職業認同感的養成。發揮企業主體作用,由企業兼職教師、學校校友等擔任企業線上教學資源的主講。通過“互聯網+教育”企業線上教學與實訓基地的企業線下實踐,將線上線下兩種企業教學資源相結合,增強核心課程群的企業教學力量,加強學場和職場“雙場融合”[8],促進學場“職場化”。
強化教師的教育理念、專業知識與信息化教學水平,通過校內外培訓、交流學習、觀摩示范課、組織磨課等方式提高專任教師的教學能力。與化工企業建立職業教育共同體[9],加強校企深度合作,建設一批校企共建的雙師雙能教師基地,為專任教師提供企業實踐場所, 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聘請職業教育課程專家、教育信息技術專家、企業技術專家、企業人力資源專家等,從“互聯網+”職業教育的角度提升化工專業課程群的師資保障。
混合式教學要發揮學習主體的積極性,也要體現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有更多時間的互動與自主學習[10]。在完善線上教學資源的同時,為有效促進學習者個體的發展,專業核心課程群依托在線開放平臺、校內外實驗實訓基地組織教學。學生分組實施,把線上學習、實驗實訓室實踐、企業教學融為一體,在進階的學習路徑上反復學習、深入思考,實現單項技能到綜合技能的循環遞進。
為保障混合式教學的有效實施,實現因材施教,教師與每個學習對象的交流,以及學習者之間的合作溝通非常重要。課前教師應充分做好學生的學情分析,包括學習態度與學習熱情、專業知識與技能水平、信息技術的使用水平、性格特點等,組織智慧化的混合式教學設計。教學時應充分考慮學習對象的共性與個性,通過合理分組、豐富教學資源及其獲取方式、分層分類教學、建立靈活多樣的課程激勵機制、懲罰機制,激發不同學習者的主動學習。
教師應發揮混合式教學中的引導作用,在線上線下教學中及時關注學習者的學習進度,線上學習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及時找準學習者的學習堵點及盲點,并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提供個性化學習指導,建立學習者持久學習的信心與興趣。教師也應注意營造“朋輩學習”氛圍,增強學習者的交互學習,發展交往能力、協作能力與團隊意識。
教師通過多種考核方式,全方位了解學習者的學習情況,并進行多角度評價,引導有效學習。課程考核綜合考慮學習者的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學習情況,并注重學習過程(課前、課中、課后)的監督與階段性考核,消除平時學習松懈、期末考試“臨時抱佛腳”心理,及時發現問題,并反饋及更正。線上、線下教學活動的考核注重相互銜接,如線下教學中的實踐教學,需在操作前先檢驗學習者對工作任務的線上預習情況(操作步驟、安全須知等),檢驗合格方可操作;在線考試與測驗基于線下實操體驗與理論教學總結;課堂教學中的討論與提問,一部分圍繞微課、視頻、作業、題庫等線上資源的內容展開。教師及時反饋每階段的考核結果,以便學習者隨時改進學習情況。此外,通過在線問卷調查等形式,及時由學習者反饋課程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資源,以便完善和調整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
如何在后疫情時代做好信息化教學,解決化工專業課程群“互聯網+教育”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是專業建設面臨的一個新挑戰。面對問題,應有效結合現代信息技術,充分發揮學校、企業、學生三方作用,從教學內容、教學資源、教學模式、考核機制等多方面進行“互聯網+教育”的化工專業課程群建設實踐,解決信息化教學在后疫情時代中的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