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末芝,張蘭霞,柯小霞
(1.寧夏理工學院,寧夏 石嘴山 753000;2.東北大學,遼寧 沈陽 110169)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關鍵階段。在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環境約束矛盾突出的時代背景下,實現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已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十九屆六中全會指出,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黨的二十大進一步強調,要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梢?,技術創新已成為推動國家創新發展的重要抓手。通常而言,技術創新渠道包含國內技術積累以及國際技術溢出兩種。其中,對外直接投資(OFDI)是各國獲取國際技術溢出的主要途徑[1]。理論上講,政府希望借由對外直接投資獲取來自東道國的逆向技術溢出,從而迅速提升區域創新績效。然而,近年來國際復雜多變的政治環境使得各國貿易保護加劇,技術性貿易壁壘增多,進而OFDI所帶來的逆向技術溢出效果存疑。那么OFDI逆向技術溢出是否能夠有效提升中國區域創新績效?相鄰省份的OFDI逆向技術溢出是否影響本區域創新績效提升?OFDI逆向技術溢出的影響效應是否受其自身水平制約?解答上述問題對于實現區域創新發展、優化跨境直接投資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隨著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活動頻次的增加,關于OFDI逆向技術溢出與區域創新績效之間的關聯已經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梳理發現,多數學者肯定了OFDI逆向技術溢出對區域創新績效的積極作用。馮德連和白一宏(2021)以長江經濟帶11個省份為研究樣本實證檢驗發現,OFDI逆向技術溢出能夠顯著提升區域創新績效[2]。狄振鵬、李世美(2020)研究發現,對外直接投資存在顯著的逆向技術溢出效應,且OFDI逆向技術溢出的自主創新外溢效應更顯著[3]。在此基礎上,部分學者認為OFDI逆向技術溢出效應與區域創新績效之間的影響并非簡單線性作用,并嘗試探究二者影響背后的作用機制。秦放鳴、張宇(2020)研究發現,隨著金融集聚水平的提升,OFDI逆向技術溢出對區域創新績效的影響存在雙門檻效應,在經過兩個正向促進體制后,轉為較強負向抑制體制[4]。章志華等(2021)指出,知識產權保護在OFDI逆向技術溢出與區域創新績效間發揮門檻作用,當知識產權保護處于較高水平時,OFDI逆向技術溢出對區域創新績效產生顯著正向影響[5]。
既有文獻仍存在一定不足。第一,現有文獻雖然分析了可能存在的門檻效應,但在門檻變量選擇方面,側重于從金融集聚水平、知識產權保護力等母國自身稟賦特征進行考察,并沒有從OFDI逆向技術溢出自身角度分析。第二,多數學者主要從宏觀角度分析二者的影響特征,缺乏對不同地區的異質性考察。但事實上,在經濟條件、地理區位等多重因素的差異影響下,不同地區OFDI逆向技術溢出對區域創新績效的影響有所區別。鑒于此,文章在梳理相關文獻基礎上,運用多種計量方法對OFDI逆向技術溢出與區域創新績效間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進行探討。文章可能存在邊際貢獻包括:一是使用三種空間模型與面板門檻模型實證檢驗了OFDI逆向技術溢出對區域創新績效的影響機制,發現該影響呈“邊際遞增”的非線性趨勢,且存在空間溢出效應;二是以OFDI逆向技術溢出自身為門檻變量,實證檢驗OFDI逆向技術溢出對區域創新績效的門檻效應,并進一步考察東、中、西部地區可能存在的異質性。
OFDI逆向技術溢出指的是母國企業對外投資過程中,其海外子公司直接或間接獲取到東道國相近技術、信息以及其他知識要素等資源[6]。這些資源經過企業內部系統反哺回國內母公司,從而將東道國核心技術向母國企業轉移與擴散,并進一步強化母國企業技術水平與創新能力,進而帶動區域創新績效提升[7]。OFDI逆向技術溢出主要通過以下三種方式影響區域創新發展:一是倒逼國內企業增加研發投入。鑒于地理位置、文化及制度環境等因素使得國內外需求存在差異,在漸趨復雜的國際市場,國內企業憑借直接投資方式進入國際市場,會面臨與國內不同的供需關系與競爭趨勢[8]。這種情況會激發企業研發投入動機,提高其主動創新意愿;二是逆向技術交易。以跨國并購形式進入國際市場的企業,能夠直接獲得被并購企業現有研發團隊與研發資源,進而實現母國與東道國生產環節與創新要素對接,有助于提升母國技術創新水平[9];三是跨國技術轉移。對外直接投資企業可通過研發互動、戰略聯盟以及產業關聯等方法,不斷獲取東道國研發主體的技術溢出[10]。跨國投資企業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剝離東道國企業非核心技術,推動母國技術研發水平進一步提升,進而拉高區域創新績效。據此提出:
假設H1:OFDI逆向技術溢出能夠有效提升區域創新績效。
OFDI逆向技術溢出能夠通過技術吸收轉化以及企業間合作的方式壓縮時空距離,拓展企業間技術交流廣度與深度,使新型技術不再局限于某一區域。鑒于技術的外部性,僅按照區域劃分OFDI逆向技術溢出范圍顯然并不合理[11]。依托企業間“示范效應”以及產業鏈中“關聯效應”,OFDI逆向技術溢出對于區域創新績效的影響很有可能突破區域邊界,進而擴散到周邊地區。一方面,企業間合作或競爭并非處在同一區域,而行政區域的劃分對技術跨區域外溢限制有限,加之國內價值鏈分工體系逐漸實現數字化轉型,信息與技術交流越發便捷與頻繁。因此,OFDI逆向技術溢出效應很有可能存在區域間外溢現象。另一方面,技術人員溝通以及產品跨區域流通所帶來的技術、信息等創新要素互動,提高了區域間信息與技術的傳遞性,逐漸成為OFDI逆向技術溢出的重要載體[12]。隨著流通業與通信業的迅速發展,各區域間人員、產品、信息的流動量日漸增加,區域間地理層面的界限不再明顯。OFDI逆向技術溢出對本區域資源的配置效應容易對其他地區造成影響,其他區域的OFDI逆向技術溢出亦能通過空間溢出的方式對本區域創新績效產生影響。由此,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H2:OFDI逆向技術溢出不僅對本地區創新績效具有促進作用,且可通過空間外溢作用于相鄰地區。
上述分析指出,OFDI逆向技術溢出能夠正向推動區域創新績效的提升,但此過程可能存在一定門檻[13]。理論而言,OFDI逆向技術溢出可以打破地理空間制約,依托企業、產業鏈合作與競爭,對其他地區形成技術溢出效應。實際上,OFDI逆向技術溢出往往還需大量的資金、人才、政策支持,這些便利條件往往集中于發達地區[14]。因此,一些OFDI逆向技術溢出本身發展就滯后的地區,將無法有效吸收新型技術并將其成功轉化為成果,很大程度阻礙區域創新績效提升[15]。另外,隨著中國對外投資的不斷增加,資金交易、投融資以及技術吸收往往會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母國技術研發團隊技術差異等困阻,這為母國吸收逆向回饋的技術帶來新挑戰。如果母國技術吸收能力差、研發投入低以及相關制度不完善,將無法保障通過對外投資回饋的技術及知識被有效吸收與轉化。此時,母國OFDI逆向技術溢出非但不會推動區域創新績效提升,甚至可能會引發“創造性破壞”“創新陷阱”等局面,降低區域創新績效?;诖?,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H3:OFDI逆向技術溢出對區域創新績效的促進作用存在非線性門檻效應。
通常而言,確定變量空間自相關性是判斷能否使用空間計量方法的前提。文章使用學術界最常用的全局莫蘭指數法對變量空間相關性進行檢驗。全局莫蘭指數是對整個空間序列的集聚狀況進行考察,可視作觀測值與其空間滯后的相關系數,具體公式構建如下:

式中,n表示樣本區域總數,xi與xj分別為第i個區域與第j個區域的屬性值,xˉ與S2為區域均值與方差,ωij表示空間權重矩陣。全局莫蘭指數范圍取值[-1,1],當數值低于0時為空間負相關,數值越小表示相關性越強;當數值高于0時為空間正相關,數值越高表示相關性越強。
借鑒田皓森和潘明清(2021)[16]的研究,將核心解釋變量OFDI逆向技術溢出、被解釋變量區域創新績效以及控制變量引入模型中,依次建立空間杜賓模型(SDM)、空間滯后模型(SEM)、空間誤差模型(SAR)。具體模型構建如下:

式(2)~(4)中,下標i指代省份,i為年份,Rip為文章被解釋變量區域創新績效,RTSOFDI為核心解釋變量OFDI逆向技術溢出,wij為空間權重矩陣,X為控制變量合集。
在空間權重矩陣選取方面,地理距離權重矩陣能夠有效衡量空間差異對區域間溢出效應的發揮,文章以地理距離權重矩陣構建空間權重矩陣,具體地理權重矩陣如下:

為檢驗假設H3,考察OFDI逆向技術溢出對區域創新績效是否存在非線性影響,參考Hansen(1999)[17]的研究,構建單一門檻模型如下:

式中,γ1為門檻值,I(·)為指示性函數,其他變量含義與空間計量模型相同。上述模型僅適用于單門檻情況,若存在更多門檻,則以此為基礎進行類比即可。如存在雙門檻,對應門檻模型調整為:

(1)被解釋變量:區域創新績效(Rip)
關于區域創新績效的衡量,現有研究多從創新產出、創新能力、創新效率等角度進行考量[18,19]。其中,創新產出通常使用專利申請數量進行衡量。由于專利數據良好的可獲取性,使用專利申請數量衡量創新績效的做法已經得到普遍認可。由此,文章從創新產出視角考量創新績效,并使用專利申請數作為衡量指標。
(2)核心解釋變量:OFDI逆向技術溢出(RTSOFDI)
為探究OFDI逆向技術溢出對區域創新績效的影響及其空間溢出效應,參鑒周經與黃凱(2020)[20]的研究,通過計算各區域OFDI渠道虹吸效應獲得非本國研發資本存量。首先測算得出通過OFDI渠道虹吸效應獲得第t年非本國單位向研發部門投入的總資本存量。

式(8)中,RTSOFDI表示中國通過OFDI渠道在第t年時獲取國外研發資本溢出,j代表國別,OFDIjt及GDPjt分別為中國在第t年對j國直接投資存量和j國的國內生產總值。Rjt使用永續盤存法計算得出的國家j在第t年的研發資本存量,公式為:

式(9)、(10)中,RDt表示t時期研發資本投入,θ和δ分別指代研發資本存量折舊率以及研發資本投入增長率,計算過程中使θ=15%。計算得出通過OFDI逆向技術溢出渠道獲得的國際研發資本存量之和后,根據各省OFDI存量比重計算各省的國際研發資本存量,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3)控制變量
參考現有文獻[21],選取R&D投入強度(R&D)、城鎮化水平(City)、對外開放程度(Open)以及人力資本水平(Hc)作為文章的控制變量。其中,R&D投入強度反映各地區研發投入水平,以各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支出占地區GDP的比重表征;城鎮化水平反映地區基礎設施與現代化水平,以各省的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衡量;對外開放程度反映地區經濟的市場開放程度,以地區對外直接投資額占地區GDP比重來表征;人力資本水平能夠反映地區人才與勞動力的充足水平,使用每萬人高校在讀人數進行衡量。
考慮到數據連續性與完整性,文章剔除西藏及港、澳、臺地區,以中國30個省份為研究對象,并選取2011—2020年為研究時段。數據主要來自歷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對外投資統計公報(2011—2020)》《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經網、世界銀行WDI數據庫、Wind數據庫。為確保樣本數據的穩健性,降低變量間共線性及異方差影響,對變量進行對數處理。
在進行空間模型回歸前,首先檢驗OFDI逆向技術溢出與區域創新績效間的空間相關性,使用莫蘭檢驗法對中國30個省份2011—2020年OFDI逆向技術溢出與區域創新績效展開檢驗。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全局Moran's I檢驗結果
表1結果顯示,2011—2020年中國全域創新績效全局Moran's I指數整體上表現出先增后減態勢,2016年升至最高值為0.087,此后則連年下降。2020年該指數下降至0.058,但整體上區域創新績效的空間聚集性仍較強。另外,2011—2020年中國各省份OFDI逆向技術溢出的全局Moran's I指數整體上表現出上升態勢,從2011年0.122升至2020年0.171,表明省份間OFDI逆向技術溢出的空間相關性逐年上升??梢?,中國區域創新績效與OFDI逆向技術溢出間有著明顯的空間關聯性,兩者受地理空間的擴散效應的影響不容忽視。
回歸估計前,需對模型適用性進行檢驗。豪斯曼檢驗結果拒絕原假設,使用固定效應模型較為合適。拉格朗日乘子檢驗發現,LMERR、LMLAG、Robust-LMER及Robust-LMLAG均在1%水平下顯著性,故采用空間杜賓模型進行實證檢驗較為合適。擬然比檢驗(LR檢驗)顯示,LRind、LRtime均在1%水平下顯著,因此選用雙向固定效應模型,同時LRLAG、LRERR均通過1%顯著性檢驗,說明SDM模型為最優模型。
表2為空間計量模型回歸結果,空間杜賓模型(SDM)以及空間自回歸模型(SAR)中的回歸系數依次為0.612、0594,且均在1%水平下顯著??臻g誤差模型(SEM)空間自相關系數為0.615,且在1%水平下顯著,表明OFDI逆向技術溢出具有顯著空間效應。即本地區創新績效不僅會受到OFDI逆向技術溢出的影響,還會受到鄰近地區OFDI逆向技術溢出的影響。核心解釋變量OFDI逆向技術溢出的估計系數為0.231且在1%水平下顯著,這一結果符合理論預期,說明OFDI逆向技術溢出對區域創新績效產生正向推動作用,即假設H1成立。究其原因,OFDI逆向技術溢出提升了地區技術獲取的速度,一定程度上降低技術引進壁壘和技術創新成本,對于地區創新發展具有正向推動作用。

表2 空間計量模型回歸結果
為深入探究OFDI逆向技術溢出影響區域創新績效的直接效應與間接效應,參鑒田皓森和潘明清(2021)[16]的研究思路,對模型中各解釋變量進行效應分解,結果如表3所示。OFDI逆向技術溢出對區域創新績效直接效應估計系數為0.237且在5%水平下顯著,證實OFDI逆向技術溢出能夠直接正向作用于創新績效。OFDI逆向技術溢出對區域創新績效間接效應估計系數為0.472且在10%統計水平下顯著,表明OFDI逆向技術溢出通過創新要素流動打破了地區間技術突破困境,推動相鄰地區創新績效提升。OFDI逆向技術溢出對區域創新績效的總效用估計系數為0.709且在5%統計水平下顯著??梢灾ぃ琌FDI逆向技術溢出對區域創新績效影響的間接效應更顯著,表明OFDI逆向技術溢出對區域創新績效的影響中空間溢出效應的影響所占比重更大。據此,假設H2得到驗證。

表3 空間杜賓模型的直接效應、間接效應和總效應
從控制變量來看,R&D投入強度(R&D)的直接效應、間接效應及總效應均顯著為正,說明R&D投入強度對區域創新績效有正向推動作用。究其原因,企業通過加大R&D投入強度提升企業技術轉化與吸收效率,強化地方企業技術創新水平。城鎮化水平(City)的總效應、直接效應及間接效應均顯著為正,說明城鎮化水平對區域創新績效有正向推動作用。究其原因,地區城鎮化發展使得交通、金融水平迅速提升,強化地區內要素生產與流動,正向推動區域創新績效提升。對外開放程度(Open)的總效應、直接與間接效應均顯著為正,說明提升對外開放程度有助于區域創新績效提升,且這種影響會通過地區間經濟、貿易合作的方式正向影響區域創新績效。人力資本水平(Hc)總效應、直接效應及間接效應均顯著為正,說明勞動力素質與知識技能的提升對區域創新績效有正向推動作用,且這種影響隨著高質量人口流動產生空間溢出效應,助推相鄰地區創新績效提升。
上述理論分析提到,OFDI逆向技術溢出過程中會面臨技術轉化、吸收能力較差等問題,在推動區域創新績效提升過程中可能存在非線性效應。因此,為驗證假設H3,將OFDI逆向技術溢出作為門檻變量代入門檻模型中,采用Stata16.0軟件測算門檻變量門檻個數,同時以Bootstrap法檢驗門檻變量存在性。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由表可知,OFDI逆向技術溢出通過了三重門檻效應檢驗,故選用三重門檻模型對OFDI逆向技術溢出與區域創新績效間的門檻效應展開實證檢驗。

表4 門檻值估計結果
門檻回歸結果如表5所示。對比基準回歸與門檻回歸結果發現,門檻模型的R2值更高,故使用門檻模型對OFDI逆向技術溢出與區域創新績效間的非線性關系進行解釋。由表可知,隨著OFDI逆向技術溢出水平提高,OFDI逆向技術對區域創新績效的影響呈現邊際遞增態勢。當OFDI逆向技術溢出水平低于4.325時,估計參數值最小,為0.209;當OFDI逆向技術溢出水平處在4.325與5.457之間時,估計參數為0.231且通過1%顯著性水平檢驗;當OFDI逆向技術溢出處于5.457與5.597之間時,估計系數為0.267且通過1%顯著性水平檢驗;當OFDI逆向技術溢出水平高于5.597時,估計系數值達到最大為0.291,且通過1%顯著性水平檢驗??梢?,OFDI逆向技術溢出對區域創新績效的影響受自身水平影響,表現出邊際遞增態勢,假設H3得以驗證。

表5 門檻回歸模型估計結果
為深入揭示不同地區可能存在的異質空間門檻效應,國家發改委區域劃分標準將30個樣本省份劃分成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三個子樣本分別展開回歸,考察OFDI逆向技術溢出的動態空間異質性特征。具體結果如表6所示。由表可知,以OFDI逆向技術溢出自身為門檻變量,東、中、西部三大地區的OFDI逆向技術溢出門檻變量均通過了三重門檻檢驗,而且與之相對應的95%置信區間依次為[5.896,6.184]、[5.296,5.468]、[5.098,5.432]。由此,使用三重面板門檻模型對東、中、西部地區進行估計較為合理。

表6 東、中、西部地區面板門檻效應存在性檢驗及門檻估計值
表7為東、中、西部三大地區具體面板的門檻回歸結果。由表可知,OFDI逆向技術溢出對區域創新績效的影響存在明顯地區差異性。東、中、西部地區區域創新績效隨著OFDI逆向技術溢出的提升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其中,OFDI逆向技術溢出對東部地區的區域創新績效呈現顯著的非線性“邊際遞增”態勢。當東部地區OFDI逆向技術溢出超過6.042時,其對東部地區區域創新的正向影響增至最強。OFDI逆向技術溢出對中部地區區域創新績效的影響呈現出明顯正向“N”型態勢。當中部地區OFDI逆向技術溢出處于4.258與5.162間時,區域創新績效有所提升;當中部地區OFDI逆向技術溢出處于5.162與5.315間時,其對中部地區區域創新績效的影響開始衰減;當中部地區OFDI逆向技術溢出超過5.315時,其對中部地區區域創新績效的影響增至最大。OFDI逆向技術溢出對西部地區區域創新績效的影響呈現明顯正“U”型態勢。當西部地區OFDI逆向技術溢出低于3.961時,其對西部地區區域創新績效產生較為顯著的積極影響;當西部地區OFDI逆向技術溢出處于3.961與4.862之間時,其對西部地區區域創新績效的影響降低,原因可能是隨著西部地區受東道國逆向技術的反哺逐漸增多,陷入“技術開發陷阱”,對西部地區區域創新發展形成阻滯;當西部地區OFDI逆向技術溢出介于4.862與5.213之間時,其對西部地區創新績效的影響增強。究其原因,隨著OFDI逆向技術溢出的不斷增加,倒逼西部地區企業強化技術吸收與轉化能力,進而逐漸將反哺而來的技術轉化為成果,推動區域創新績效提升。當西部地區OFDI逆向技術溢出超過5.213時,其對西部地區區域創新績效的積極影響增至最強。此外,對比三大地區各門檻區間的OFDI逆向技術溢出系數可知,隨著OFDI逆向技術溢出水平提升,對各地區區域創新績效的影響始終保持著“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的顯著特征。

表7 東、中、西部地區面板門檻模型結果
文章基于全國省級層面的數據,運用面板固定效應模型、空間計量模型、門檻回歸模型多維度實證檢驗了OFDI逆向技術溢出對區域創新績效的影響及其內在機制。主要結論如下:第一,OFDI逆向技術溢出明顯促進區域創新績效的提升,技術創新已成為經濟新常態下企業強化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第二,OFDI逆向技術溢出對區域創新績效的正向推動作用過程中呈現出“邊際遞增”的非線性態勢,且OFDI逆向技術溢出自身水平顯著地影響了其對區域創新績效的作用效果;第三,中國OFDI逆向技術溢出展現出顯著的正向空間相關性,且對區域創新績效的影響同樣存在正向空間溢出效應。同時,R&D投入力度、城市化發展、區域對外開放程度及人力資本水平對區域創新績效提升存在積極的直接和間接效應;第四,OFDI逆向技術溢出與不同地區區域創新績效間的影響存在明顯差異,表現為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政策啟示如下:
第一,優化對外投資結構,充分釋放OFDI逆向技術溢出的創新驅動作用。OFDI逆向技術溢出是“十四五”時期中國生產要素調配、產業結構調整、產業鏈價值鏈優化布局的重要手段。中國需不斷強化高技術尋求型OFDI占比,在簡化外資審批的基礎上,強化對房地產、娛樂等特定行業投資監管,抑制非理性對外投資。在投資區位選擇上,適當增強對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投資力度,提高其逆向技術外溢效應,助力區域創新績效穩步提升。
第二,探索跨區域協同創新機制,構建區域科技創新共同體。鑒于OFDI逆向技術溢出對區域創新績效的影響存在正向空間溢出效應,各地方政府有必要著手打造跨區域協同創新機制,強化區域間創新聯動,發揮OFDI逆向技術溢出對周邊區域的輻射功能。一方面,政府可推出產業跨區域合作相關利好政策,鼓勵企業交流合作,助推對外投資企業反哺回國的知識與技術在跨區域企業間流動。另一方面,各地方政府可共同推進具備區域牽引力的重大項目,落實國家重大戰略任務以及跨區域創新產業鏈協作等項目,強化各地產業技術吸收與轉化,充分提高區域創新績效。
第三,因地制宜制定差異化OFDI政策,提升各地區OFDI逆向技術溢出互補性及均衡性。鑒于中國東、中、西部三大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以及OFDI逆向技術溢出對區域創新績效影響的地區異質性,政府應結合各地區區位地理條件與產業現狀實施差異化OFDI政策。對東部地區而言,在保持其OFDI規模優勢的基礎上,實施多元化、高端化的投資策略,反哺東部地區企業技術支持,提升整體區域創新績效。對于中、西部地區,政府需積極把握“一帶一路”倡議推進契機,持續加大OFDI投資力度。同時,重點提升技術吸收與轉化能力,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增強人力資本水平,構建全面協調的創新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