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環境創設是幼兒園教育實踐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優質的環境創設能給予幼兒美的熏陶,更能引領他們從中獲得經驗,建構對外界事物的認知。但環境創設也是一門學問。幼教工作者應當基于幼兒的實際,立足兒童視角進行環境創設,才能使創設的環境更加利于幼兒學習。文章從幼兒教育實際出發,針對兒童視角指引下的幼兒園環境創設策略進行了闡述與探討。
【關鍵詞】幼兒園;環境創設;兒童視角
作者簡介:周雪娜(1990—),女,福建省晉江市深滬鎮金嶼幼兒園。
環境創設是指從教育實際出發,布置與優化教育環境,以期為受教育者提供更好的成長氛圍。《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指出,幼兒教育工作者應當合理進行環境創設。就當前現狀而言,幼兒園環境創設雖已得到廣泛的關注與重視,但在實際開展的過程中效果并不理想。很多時候,幼兒環境創設更像是教師一人的“獨角戲”,從材料的準備,到手工的制作,再到環境的呈現,教師消耗了很多的時間與精力,但幼兒卻很難融入其中,自然也無法從中獲得良好的發展。
究其根本原因,還是教師創設的這些環境過于成人化,未能從幼兒的視角出發,自然也無法引起幼兒心靈與情感上的共鳴[1]。基于這一情況,教師需要引起注意,并在自身的教育實踐中從幼兒的視角出發,進行幼兒園環境創設。為此,筆者結合自身的幼兒園環境創設經驗進行了一番思考與探索,以期能起到拋轉引玉的良好效果,推動更多幼教工作者關注環境創設,將環境創設的效果發揮最大化。
一、降低幼兒園環境創設的高度
認真觀察已經完成的環境創設,我們不難發現,其中很多環境創設的元素,如畫畫、貼紙等都粘貼在較高的墻上,雖然這樣看起來十分美觀,但幼兒由于年齡較小,因此往往需要仰起脖子、踮起腳才能看個大概。試想,如此不舒服的姿勢,何談吸引幼兒與環境創設中的具體內容進行互動與交流,并從中汲取相關知識與“營養”呢?因此,兒童視角下的幼兒園環境創設應適當降低高度,讓幼兒能輕松地看得見、摸得著,這樣幼兒才能真正地與其接觸,加強同這些內容的互動、交流,開展有效“對話”,進而達到理想的環境創設效果[2]。
例如,秋天來臨,幼兒園內的樹木紛紛開始落葉,此時,幼兒會發現不同樹木的葉子是不同的,這點燃了幼兒的好奇心與求知的欲望。針對這一情況,筆者帶領班上的幼兒收集了很多不同的樹葉,這些樹葉的顏色不同,形狀不同,大小更是不同。有了這些自然素材,筆者再引導幼兒將自己撿到的樹葉一一粘貼在自己能夠得到的墻面上。當然,如果墻上已經有了同樣的樹葉,就不能再粘貼一模一樣的樹葉上去。對于幼兒來說,這好像是一個集寶游戲,需要他們在平時的生活中認真觀察,仔細尋找,以集齊更多不同的樹葉填滿自己的“樹葉墻”。隨著時間的推移,墻上的樹葉種類越來越多。在這一過程中,幼兒感知到了秋天的變化,認識到了秋天樹葉會從樹上落下來的自然規律,知道了不同種類樹木的葉子是不同的,這其實也是加深幼兒對大自然的認知,增進幼兒同大自然親密接觸的一個過程。此外,更重要的是,這一環境創設的高度是幼兒親自決定的,每天進入班級,幼兒們都能看到自己所粘貼的樹葉。這顯然增加了幼兒同環境進行互動的機會,更有助于環境創設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與價值。
二、考慮幼兒的實際認知水平
在幼兒園教育實踐中,教師出于特定的目的與考慮,制作了大量精美的素材,以呈現相關系列的環境創設。教師的出發點是好的,意在強化幼兒的認知與理解,推動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但他們卻忽視了一個重要的信息,就是幼兒們對這些花費了自己大量心思的內容是否有所了解,是否感興趣,如果這些答案是否定的,那么環境創設仍未達到預期的效果[3]。針對這一情況,筆者認為基于兒童視角所進行的環境創設,應當是建立在幼兒已有的認知經驗及認知水平之上的。幼兒有所了解,感興趣,愿意探究,才能與環境創設內容進行互動,置身于環境之中去探索、去思考、去成長。
例如,2021年恰值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為了慶祝這一具有時代意義的日子,幼兒園紛紛開展了紅色主題環境創設。但考慮到幼兒年齡小,若單純地將黨的一些重要歷史節點的時間羅列下來,對于教師來說看似清晰,但卻難以激發幼兒強烈的情感共鳴。基于這一情況,筆者有意識地從幼兒的實際認知水平出發,只是在環境創設中簡單地呈現了黨的一些重要內容,如黨旗、黨徽,以及黨成立的時間,再向幼兒介紹了一些耳熟能詳的共產黨人士。這些內容并不復雜,且立足于幼兒已有的認知水平,從他們已經掌握與知道的內容出發,有適當的延伸與拓展,卻又確保不會超出太多,使得幼兒能夠理解環境創設中所呈現的內容,在觀看與欣賞此內容的過程中主動探索更多。這樣的紅色主題環境創設在幼兒的心中播下了一顆紅色的種子,并伴隨著幼兒認知水平的不斷發展逐漸萌芽。
三、吸引幼兒充分參與環境創設
環境創設的主體若僅是教師,而沒有幼兒的參與,這樣的環境創設從形式到內容上,往往都更容易具備成人化的色彩與特點,對于幼兒來講吸引力較小。鑒于此,教師應當重視幼兒參與環境創設的主體性,更多地尊重幼兒、相信幼兒,吸引幼兒充分地參與到環境創設的過程中來,讓幼兒真正成為環境創設的一分子。有了幼兒的參與,環境創設會更具“兒童味”,也能更好地吸引幼兒融入其中,去探索、去成長,從而確保環境創設發揮出更大的價值與作用。
例如,在新學期到來之際,很多教師為了迎接幼兒的到來,會以環境創設的方式,將教室裝扮得煥然一新,別具趣味。在教師看來,這是歡迎幼兒的最好的禮物。對于教師創設的新環境,幼兒在初次進入班級時會有耳目一新的感覺,會對新環境感到好奇,但也僅僅局限于此。由于教師所進行的環境創設沒有幼兒的參與,他們對教師所準備的內容自然就難以產生互動。針對這一情況,在臨放假前,教師可與幼兒進行溝通,讓他們說說新學期想要看到的教室的變化。幼兒雖年齡小,但也有著諸多奇思妙想。面對幼兒們眾多的想法,教師需與幼兒達成統一的意見,選定一個或幾個特定主題,讓幼兒在假期期間認真準備、搜集環境創設的相關資料,待到新學期開始再將自己準備好的材料帶到幼兒園來,然后與教師一起利用這些精心準備的材料進行之前商定好的主題環境創設。就這樣,從環境創設的主題,到環境創設所需要的材料,再到具體的環境創設過程,每一個環節都有幼兒的充分參與。幼兒們樂意參與,就更能積極主動地融入其中,當最終的環境創設成果呈現出來時,幼兒也會有一種成功感與滿足感,而這一積極的情感會促使著他們更多地與環境創設內容進行互動。可以說,幼兒全身心參與的環境創設更能吸引他們與創設的內容進行互動,促使幼兒置身其中,更好地去探索、去成長。
四、尊重幼兒有創意的藝術表達
上一點我們提到,在進行幼兒環境創設的過程中,幼兒的參與格外重要。但部分幼教工作者卻常常以自己成人的視角去判斷與評價幼兒完成的環境創設內容是否合格,并對一些自己認為不合格的內容進行剔除。顯然,這是不恰當的,是不尊重幼兒藝術表達的一種體現,此外,這種行為也極易傷害幼兒參與環境創設的主動性。因此,作為幼兒教師,我們不僅要吸引幼兒參與到環境創設的過程中來,更要真正地將這一理念落到實處,尊重與認可幼兒不盡相同的藝術表達,給予其充分的肯定與激勵[4]。這也是基于兒童視角進行幼兒園環境創設中不容分割的一個重要方面。
例如,在某次以“海底世界”為主題的環境創設中,幼兒們紛紛動手將自己想象中適合生活在海底的生物塑造了出來,如海星、貝殼、海龜等。有一個小女孩用橡皮泥捏了一條漂亮的美人魚,對于女孩的奇妙想法,筆者并沒有去否定她,告訴她“海底沒有美人魚”,而是夸贊她捏的美人魚很漂亮,尊重她這一富有創意的藝術表達。對此,女孩表現得很開心,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她主動參與后續的活動,在她的手下又陸續誕生了更多有趣又可愛的海底生物。因此,教師不僅要尊重幼兒,考慮其實際需求,還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與引導,最大化地發揮環境創設的教育價值。
五、依據幼兒心理需求進行調整
有時候,基于幼兒的實際特點,并從幼兒園實際情況出發的環境創設也并不是都能達到預期中的理想教育效果的。在幼兒教育實踐中,我們可以發現,有的環境創設在進行之前也經過一定的思考,是被論證為可行的,但最終卻無法充分激發幼兒參與其中的興趣與熱情,這也使得環境創設未能發揮出其應有的效果[5]。針對這一情況,筆者認為教師固然需要進行認真的籌劃與思考,以此為基礎進行積極的環境創設,但在環境創設完成之后,更需要根據幼兒的實際特點及心理需求進行適當的調整,好讓環境創設所呈現的內容更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在互動的過程中汲取“營養”。
例如,在某次環境創設中,筆者考慮到幼兒喜歡玩“過家家”類型的角色扮演游戲,便將不同的職業及其特點以環境創設的方式呈現出來,意在讓幼兒們建構起對不同職業更清晰、更直觀的了解。有了這一想法之后,筆者帶領幼兒進行了不同職業形象的認真準備,如警察、醫生、教師、消防員等。而在所有的準備都完畢之后,幼兒卻不像筆者預期中的那樣,與不同的職業形象進行互動。經過與幼兒的一番溝通,筆者才了解到幼兒的一些真實想法,即這些常見的角色形象幼兒們早就了解過了,因此他們才對扮演這些職業提不起興趣。以此為基礎,筆者意識到必須要進行及時的調整,才能將幼兒的興趣再次引入環境的創設中。因此,筆者從當下時代中的一些新興職業出發,重新進行了環境創設的規劃,所涉及的職業包括航天工作者、演員、考古學家、外賣員、出租車司機等。這一番細小的調整,卻收獲了不錯的效果。這其中的一些職業,幼兒有可能聽過,但卻并不是特別了解,在這種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幼兒自然會有更多的探索熱情。也正是因為如此,新調整后的環境創設相較之前取得了更好的育人效果。幼兒在此次探索中也認識到了更多不同的職業,了解到不同職業工作者的工作職責。
結語
環境雖然不會說話,但卻能以一種無形的方式影響著置身其中的人。在幼兒教育領域,教師應當精心進行環境創設,讓好的環境成為引導幼兒成長的“好老師”,帶給幼兒更多的啟迪,滋養他們的心靈[6]。教師一定不能想當然地從自身的經驗出發,直接進行環境的創設,而應當認真考慮所教幼兒的實際特點,以及他們成長與發展的需求,基于兒童視角引導幼兒參與到環境創設中來,與他們共同打造優質的教育環境,讓環境影響幼兒,引領幼兒的成長。在日后的幼兒教育實踐中,筆者也將進一步積極探索基于兒童視角下的幼兒園環境創設,從幼兒的實際情況與需求入手,打造更高質量的環境創設,使環境創設的教育作用最大化,為所教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及成長貢獻自己應有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樊永玲.回歸幼兒本真的幼兒園戶外環境創設[J].學前教育研究,2020(09):89-92.
[2]楊昱,高振宇.兒童哲學視野下幼兒園環境創設的現狀分析與實踐策略[J].福建教育,2021(20):22-26.
[3]馬云從.反思與重構:兒童文化視角下的幼兒園環境創設[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20.
[4]劉穎娜.兒童參與階梯理論下幼兒園墻面環境創設的分析與思考[J].早期教育,2021(38):46-49.
[5]董玲玲.走進兒童,貼近生活:基于兒童立場的幼兒園環境創設實踐[J].山西教育(幼教),2022(01):68-69.
[6]胡晶晶.兒童本位理念下的幼兒園環境創設:幼兒作品在園所環境創設中的價值與運用[J].時代教育:下旬,2021(09):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