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最根本的目的便是教會學生做人,并且教會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己,促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獲得更加全面的發展。但要想真正做到這一點,需要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適當地滲透德育。尤其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其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教師需要將德育貫穿于教學中,真正地激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及綜合素質。文章從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德育的意義以及實施策略兩個方面入手,闡述關于小學數學教學的德育思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德育;實施
作者簡介:崔磊(1987—),男,江蘇省泰興師范附屬小學教育集團國慶校區。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德育工作得到了廣泛關注。教師需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有意識地將德育滲透到小學數學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從而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德育的意義
小學階段是學生樹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形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學科基礎知識學習的同時,更應該將德育滲透到各個教學環節,在培養學生道德品質方面下功夫。而小學數學這一學科在促進學生發展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能夠將其作為德育滲透的重要載體[1]。
小學數學教材中的概念和公式學習起來較為枯燥乏味,并不能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從而導致學生無法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知識的學習中,最終影響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如果教師能夠在實際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有效地引入德育,并且能夠充分地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就能夠使學生通過數學知識的學習,獲得數學的基本技能,同時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數學學科的思維性較強,主要表現在運算能力、推理能力等方面。學生學好數學知識,能夠更好地運用數學的方法發現、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如果教師能夠在把握數學學科特色的基礎上,聚焦學生的核心素養,有效地引入德育,促進數學學科教學與德育共同發揮作用,就能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以及道德品質的提高。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德育的實施策略
(一)樹立榜樣,教書育人
教師不僅承擔著教書的責任,還承擔著育人的責任,韓愈說過:“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事實證明,教師自身所具備的文化修養、生活作風、知識水平以及道德品質等,都會給學生帶來較大的影響。也就是說,如果教師在實際教學時能夠“吐辭為經、舉足為法”,就能正向影響學生;反之,如果教師在實際教學時不能以身作則、以德服人,就容易給學生帶來負面影響。因此,教師需要充分地認識到自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的教育作用,加強自身的品德修養,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從而真正地實現教書育人這一目標[2]。
1.巧妙運用教學語言
課堂教學的時間總是寶貴的,往往只有短短的幾十分鐘,這便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時注重效率,有意識地避免浪費課堂教學的時間。如此,便要求教師能夠真正做到巧妙地運用教學語言,盡可能地采用一些具有感染力的、生動形象的語言,力爭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例如,當教師在講德育故事時,應該有意識地濃縮故事,巧妙運用教學語言將德育故事講得更加簡潔[3]。
2.注重情感的投入
教師在進行知識講解以及學生在進行知識學習的過程中,都離不開良好師生關系的助力。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如果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能夠真正地做到關心和愛護學生,學生就自然能夠感受到教師的愛,并且在學習的過程中增強對教師的信賴感,愿意親近教師,敢于向教師敞開自己的心扉,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完成知識的學習。如果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無法真正地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對學生的態度冷漠,學生就不能真正地從心理上對教師產生信任感,更不會信服教師,如此一來就會影響小學數學德育效果的提升。
(二)深度挖掘教材,有意識地進行德育滲透
在小學數學的教材之中,包含豐富的數學學科知識,同時也包含豐富的德育資源。教師需要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明確德育的目標,通過深度挖掘教材的德育資源,整合在小學數學中實施德育的內容,推進小學數學德育工作的高效開展。具體來說,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先需要明確德育的具體目標,在此基礎之上對教材展開深入研究,盡可能地將數學圖例、習題以及背景知識等資源中所包含的德育元素進行梳理和歸納。如此,教師便可以圍繞數學學科知識和德育的具體目標,有意識地將數學教學內容與德育進行充分的結合,以此來完成德育滲透[4]。
在小學數學教材中,包含了較多數學史的相關資料、古代數學家的趣事等內容,這些都能夠作為教師實施德育的良好素材。
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的環節中,為學生詳細講解我國古代數學家在數學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貢獻。如此,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而且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真正地發揮德育的作用。
例如,教師在教學蘇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表內乘法(一)”時,為學生介紹九九乘法表的歷史。教師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湖南龍山里耶出土的“九九表”木牘,為學生介紹這是目前為止中國發現年代最早的“九九表”實物。
又如,教師在教學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圓”時,為學生介紹我國魏晉時期的數學家劉徽和我國南北朝時期的數學家祖沖之。劉徽提出用“割圓術”來計算圓周率,即用圓內接正多邊形的面積無限近似圓的面積的思想求圓周率,最終計算得3.14的數值。而祖沖之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推算到小數點后第七位的數學家,歐洲的數學家在此后的一千多年才算出這個數值。
如此,學生理解了我國的數學研究歷史源遠流長,領略了我國古人的智慧和成就,學習了善于思考、不懈探索的數學精神。
(三)注重實踐教學,使學生由淺入深接受德育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發展動力。教師在對學生實施德育時,需要真正地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保證良好的德育效果。數學實踐活動作為數學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實施德育的重要途徑。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有意識地依據學生的數學知識掌握情況、思維發展水平以及依據教材的相關內容確定數學實踐活動的主題,再通過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數學實踐活動,促使學生從感性到理性,由淺入深地接受德育[5]。
例如,教師在教學蘇教版數學六年級下冊“統計與可能性”時,組織學生積極地參與到社會調查數學實踐活動中。具體的調查內容是:自己家中分別在一天、一個星期、一個月、一年之中使用的塑料袋、快遞包裝袋的數量,并調查塑料污染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通過數學實踐活動,學生能夠進一步地了解生活的塑料污染對生態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如此,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與掌握“統計與可能性”的知識,而且能夠教育學生為保護環境貢獻力量,從而真正實現德育的滲透。
又如,教師在教學蘇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小數的初步認識”時,依據當前學生已有的實際生活經驗,以學生都曾有過的購物經歷作為出發點,帶領學生就小數點的重要性開展數學實踐活動。學生在數學實踐活動中發現,當商販或者收銀員用錯小數點的時候,可能會導致其一整天的勞動都白費。通過數學實踐活動,學生真正地認識到了小數點的重要性,培養了嚴謹細致的優良作風。
如此,教師注重實踐教學,運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開展數學知識的學習與探究,有利于學生完成數學知識的內化,也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四)聯系實際生活,提高德育滲透的有效性
生活處處有數學,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無處不在。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有意識地依據小學階段的學生所具備的年齡特征以及知識接受能力,聯系其實際生活,為其講解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這樣,不僅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而且能夠提高德育滲透的有效性。
例如,教師在教學蘇教版數學一年級下冊“元、角、分”時,首先,要求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到市場或者超市購物,并嘗試自己使用人民幣付款,以加強學生對“元、角、分”的認識。其次,教師要求學生在完成購物后手繪記賬單,以鍛煉學生的計算能力,增強學生合理使用金錢的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最后,教師組織學生開展“美德銀行”的活動,模仿銀行存儲貨幣的形式,讓學生將日常良好的美德表現模擬成金錢存入“美德銀行”,比一比誰是“美德大富翁”。如此,調動了學生“存儲”美德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在日常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十分有利于學生道德品質的提高。
又如,教師在教學蘇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時,首先為學生講解三角形的邊和角有哪些特征、平行四邊形的邊和角有哪些特征,讓學生掌握三角形任意兩邊長度之和大于第三邊,內角和等于180°;平行四邊形兩組對邊分別平行且相等,內角和等于360°的知識。其次,教師為學生介紹三角形與平行四邊形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比如我國古代建筑的屋頂有的由三角形組成、學校大門是平行四邊形的自動伸縮門,等等。最后,教師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空間,讓學生小組合作,用剪一剪、折一折、拼一拼等方式,制作日常生活中應用三角形或者平行四邊形制造的器物模型,從而讓學生理解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勇于創新的良好品質。
(五)結合教材內容,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小學數學的教材中包含豐富的插圖和應用題,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有意識地借助教材中富有教育意義且又生動形象的插圖,或者是借助教材應用題中具有說服力的數據,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例如,教師在教學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時,借助教材中九寨溝、三峽大壩、青藏高原、鄱陽湖的插圖,為學生講解九寨溝是世界自然遺產,面積大約是720平方千米;三峽大壩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面積大約是1000平方千米;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面積大約是250萬平方千米;鄱陽湖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面積大約是2933平方千米。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基礎上,領略了我國的風景名勝、國之重器,激發了努力學習,為祖國的建設做出貢獻的愛國主義情感。
又如,教師在教學蘇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兩、三位數乘一位數”時,首先借助教材“1970年4月,我國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這顆衛星繞地球一周要114分鐘,繞地球5周要多少分鐘?”的應用題,向學生介紹幾十年來我國航天工程取得的輝煌成果。其次,教師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返回地面的畫面,讓學生感悟一代代中國航天人筑夢太空的豪情壯志。最后,教師讓學生暢所欲言,說一說對航天精神的感悟。如此,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幫助學生樹立了熱愛祖國、為國爭光的堅定理想信念。
結語
總而言之,教師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的滲透,能夠促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受到良好的熏陶,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豐富的數學知識與數學技能,還有助于讓學生學會如何做人,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
【參考文獻】
[1]趙后才.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讀寫算(教研版),2015,05(24):383.
[2]趙淑鶴.芻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策略[J].學周刊,2016(08):73.
[3]孫素娟.芻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策略[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經濟管理, 2016(07):87.
[4]李輝.淺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3(09):302.
[5]王彩鳳.淺析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德育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7(03):11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