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新課程標準,基礎教育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目標,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應圍繞培養學生道德觀念、法治意識這一教學目標開展,教師應找到教學內容與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任務之間的契合點。本文探究了基于立德樹人理念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旨在為塑造全面發展的人提供良好的育人方法。
【關鍵詞】立德樹人;道德與法治;小學教育
作者簡介:余潤禾(1987—),女,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工業園區金雞湖學校。
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因此,學校應該明確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完善道德與法治課程,關注對學生的價值觀引導和人格塑造,開發豐富的課程教學資源,創造符合教學需求的教學環境,鼓勵教師以學科知識教學為基礎,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環境的道德品質與關鍵能力。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建設與改革中,教育者要切實思考如何發揮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的作用,以及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人,直面當前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革課程的對策和建議,逐步完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模式。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現狀及問題分析
(一)教師對德育目標把握不準
在一些教師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理論知識教學依然占據主導地位。然而,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實踐中,德育目標的落實是關鍵。筆者以為,這與當前的課程建設與改革建議中德育目標的定位不夠精準,不能為教學實踐提供清晰的目標指引有關。
(二)教學內容偏離實際生活
生活化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和法治意識,然而一些教師準備的教學內容仍相對老舊,這樣的課堂上缺乏貼近小學生生活經驗的素材和時事熱點素材,教學內容和實踐環節聯系也不夠緊密,難以達到幫助學生積累經驗、開闊視野的目的。
(三)學生探究能力不足
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是極為重要的,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也要重視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現階段,部分小學生在參與道德與法治課程活動時,明顯缺乏探究學習的動力,這與教學模式單一、教師教學理念滯后有直接關系。在這些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學者沒有提供充足的探究學習空間,對學生的主體性重視不足,也沒有打造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教學環境,學生的探究學習動力自然也就相對不足。
二、基于立德樹人目標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分析
(一)通過課前導學推動教學任務達成
高質量的課前導學可以為課堂教學活動提供良好的開端,可以激發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興趣,為知識教學做好鋪墊,符合構建高效課堂的要求。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導學環節要基于小學生的興趣和特點,起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的作用,且應包含教學重點內容、教學主題、教學目標,讓學生知曉課時學習的要點。課前導學環節的設計體現了教師對課堂的把控能力,無論是導學時間還是導學質量都會影響后續教學活動的組織效果。
例如,教授部編版教材中的“美麗文字 民族瑰寶”一課時,教師可以嘗試利用微視頻導入教學內容,以生動、有趣的動畫視頻帶領學生了解漢字的演變與發展過程,感受漢字的文化魅力,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落實文化育人的目標。
(二)教學內容的選擇要結合學生生活經驗
教學活動的開展和教學目標的落實都需要合適的教學內容作為基礎,在組織教學活動前,教師要篩選能滿足德育需求和法律意識培養要求的教學內容,同時要確保教學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生活經驗。
比如,教授部編版教材中的“大家排好隊”一課時,為了引導學生了解集體生活中秩序規范、認識到規則意識的重要性,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引入視頻教學素材,讓學生明白不遵守公共秩序的惡劣影響。然后,教師可以應用“乘坐電梯”的游戲活動,進一步強化教育效果。在游戲中,教師可以使用泡沫搭建臨時電梯,讓學生模仿電梯上下樓的生活情景,學生可以選擇扮演老人、學生以及殘障人士,模擬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在這樣的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會乘電梯的禮儀,成為自覺遵守公共秩序、具有公共道德的公民。
(三)利用合作學習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師要突出學生在教學活動的主體地位,擔任課堂的“引導者”“評判者”,強化自主學習引導,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獨立思考,還應科學評價學生的自主學習成果和探究學習過程。在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教學環境下,教師需要科學引導、合理監督、適時鞭策,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情況,從立德樹人的理念出發,將學生塑造成會學習的人。合作學習模式是最夠調動學生自主學習興趣的模式,也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和創新思考能力,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可以嘗試多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相信學生,增強學生的信心,同時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及時介入,幫助學生突破難點,以免挫傷學生上進心。
例如,教授部編版教材中的“我很誠實”一課時,教師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活動,鼓勵學生在組內討論“誠實”的含義,結合個人經歷或者典型案例表述自己的觀點,或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誠實或者不誠實的經歷。教師將小組討論時間控制在15分鐘內,小組討論結束后,教師請每個小組派代表總結討論的結果。學生在案例分析和經驗分享中展現出高度的自我反思意識,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價值得到了充分體現。結合學生分享的合作學習結果,教師也發現了合作學習環節存在的不足—學生對自我經驗的局限性認識仍不夠充分,因此教師以學生的合作學習結果為基礎強化引導,以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四)利用案例教學引發學生情感共鳴
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而言,案例教學法的教學價值突出,但陳舊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案例容易讓學生產生倦怠感,教師應當及時更新符合新時期育人理念與課程標準要求的教學案例,保證教學內容與時俱進,發揮良好的育人作用。同時,教師找到的教學案例應具備典型性,案例最好真實、動人,這樣才能帶給學生深刻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找到學習的榜樣。
例如,教授部編版教材中的“綠色小衛士”單元的“我能做些什么呢?”一節時,教師可以引入感動中國人物易解放的案例,易解放將黃沙漫天的庫倫旗變成綠色的海洋,這樣無私奉獻的精神可以讓學生受到感染,意識到自己能夠為保護環境、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五)利用傳統文化故事滲透德育目標
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素材,在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時,教師應該基于課程教學的目標和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任務,深入挖掘傳統文化中蘊含的道德與法治教育素材,突出傳統文化在育人方面的作用。優秀的傳統文化故事有著豐富、動人的故事情節,與小學生的興趣相契合,將這樣的故事引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有助于實現德育目標[1]。
如教授部編版教材中的“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這部分知識的時候,為了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引導學生理解公民應該享有基本的權利,教師可以引入“中流擊楫”的故事,這個故事的主人公祖狄勇于承擔保衛家國的責任,教師可將祖狄的閃光之處和公民權利和義務結合起來說明,讓學生學習主人公的優秀品質,提高對自我的約束標準。
(六)道德與法治教育要與實踐活動相結合
道德與法治課程具備一定的實踐性,理論教學僅僅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形式之一,教師還應該給學生提供實踐學習的機會,將理論和實踐教學環節聯合,促使學生做到知行合一[2]。為學生提供機會廣泛參與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合作探究等實踐學習活動,有利于學生養成自主探究、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提升其實踐能力和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發展其社會性,真正發揮道德與法治教學的作用。
例如,教授部編版教材中的“讓我試試看”單元“挑戰第一次”一節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班級內合作討論自己曾經的挑戰自我的經歷,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深刻反思自我,總結經驗,樹立挑戰自我的信心。基于實際教學需求,教師還可給學生布置課后實踐任務,比如合作參與社會實踐調查,獨立做一次午餐,挑戰獨立做家務等,然后讓學生闡述自己完成任務前后的感受,深化課程教學的價值。
(七)創設模擬情境鼓勵學生發散思維
小學生的想象力尤其豐富,模擬的情境能夠使學生獲得情感體驗,與此同時,鼓勵學生參與情境演繹,有利于教師觀察學生的行為模式,及時進行引導,幫助學生提升思維能力[3]。
例如,教授部編版教材中的“做個開心果”一課時,教師可以邀請學生到講臺上來參與角色扮演活動,并利用對應情境,讓學生依據自己的想法尋找應對的策略。在課程最后,教師依據學生在角色扮演活動中的表現給出評價,滲透“敬愛長輩”“關愛父母”等道德理念。
(八)通過發展性教學評價強化教育效果
建立符合課程教學目標的教學評價標準,同樣可以強化教育教學效果。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需要利用教學評價帶給學生有效的反饋信息,讓學生全面地了解自己,認識到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從而改進自己的行為。在課程教學評價環節,教師應該引入多元評價主體,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以及家長評價,都非常重要[4]。同時,教學評價的內容也應該是多元化的,教師不能僅僅進行結果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同樣非常必要,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參與度及學生展現出來的合作學習意識、積極性、人際交往能力等都應該作為重要的評價項目。此外,教師還要關注學生在學科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對于學生的進步教師要及時表揚和肯定,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進步,發揮教學評價的激勵與引導功能。
具體而言,在開課之初,教師可以告訴學生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主要教學目標、評價準則與標準,給學生提供自我評價表格和學生互評表格,表格內容包括學習態度、課堂表現、人際交往能力等。在平時,教師要提醒學生每周基于自己的觀察和學習體驗進行一次評價,到學期末將評價表格上交教師。讓多主體的教學評價貫穿課程教學的全過程,可以使評價更加客觀、及時、豐富,學生可以認識到自己的缺陷,發現自己的進步,教師后續匯總評價時也會有許多有效的參考資料。由此,教師能夠借助教學評價結果調整教學方案,建立更加完善的課程指導模式,為學生的全面發展、高效學習提供更優質的教學支持[5]。
結語
綜上所述,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小學階段的重要課程,承擔著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責任,學科教師在組織課程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立足學生的生活經驗,積極組織合作學習活動、科學選擇案例、充分利用傳統文化素材、提供實踐學習機會、創設豐富情境、構建合理的教學評價模式,讓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獲得思維和能力的發展,從而推進基礎教育階段的育人目標落實。
【參考文獻】
[1]張桃莉.以人為本,提升思想道德修養:淺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存在的問題與策略[J].黑河教育,2020(05):58-59.
[2]吳素青.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初探[J].名師在線,2020(13):77-78.
[3]李健.基于立德樹人目標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思辯”教學模式探究[J].基礎教育參考,2019(16):65-67.
[4]李義梅.踐行立德樹人 培養實踐能力:《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的小學品德課程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培養的研究》課題研究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7(24):195-196.
[5]楊文娟.研究“小學品德關鍵能力”,探尋“立德樹人”有效路徑[J].教育視界,2018(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