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海麗
(北方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土木工程系,北京 100144)
2016 年12 月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19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這一系列重要指示,是新時期指引高等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綱領性文獻,為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指明了前進的方向。2020年5 月,教育部頒布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重要論述的重大舉措,為高校進一步深化課程思政建設、改革創新明確了工作方向。
土木工程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學科,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和人類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與作用,因此,培養土木類學生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他們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是土木類高等工程教育的使命。
如何最大程度地發揮“全員”的能動性,在土木類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全方位”中,把專業課與政治素養、家國大義、道德品質等思政德育元素有機地結合起來,達到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和土木類特色人才培養齊頭并進、協同聯動的效果,是土木類專業課教師亟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也是高校立德鑄魂的根本。
本研究針對當前土木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現狀與存在問題,從“三全育人”視角,探討土木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
截至2021 年6 月3 日,在中國知網上以“土木”“課程思政”為主題詞檢索到的相關文獻共計69 篇,最早1篇始于2017年10月,當年僅此1篇,2018年也僅有1篇,2019年有15篇,2020年增加到36篇,2021 年已有16 篇,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土木類專業的課程思政建設起步較晚,雖然近年來已越來越受到重視,但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具體到土木類專業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方面,文獻[1]采用對學生進行調查問卷的形式,調研了學生對課程思政教學的感受:學生們普遍認為課程思政建設十分必要也大有益處,有助于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提升職業道德和素養,但也認為思政內容的生硬添加會影響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學生們認為提升專業教師的思政能力是提升專業課程思政的有效方式之一,同時學生們也表示更喜歡在實踐教學環節、互動討論環節中融入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
(1)思政元素挖掘不足,多數僅著眼于思想政治理論類的元素,結合土木類專業特點的隱性思政元素尚有待充分挖掘。
(2)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單一、方法枯燥生硬、缺乏創新性,基本都是在理論教學的某一門課中加入了某種思政元素。
(3)實踐類教學中課程思政建設非常欠缺。缺乏系統思維、頂層設計,大多是某種思政元素在單一門課程中的“碎片式”體現,缺乏從整個專業的角度系統性地設計,難以實現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目標。
(4)課程思政建設中全員參與度不足,仍以授課教師為主,其他人員包括學生的參與度不足,而事實上,學生的獲得感才是檢驗課程思政實效的標準。
(5)利用互聯網、新媒體進行課程思政建設方面的工作還非常欠缺。與專業課程相比,課程思政的考核評價方法難度較大,相關管理制度也不夠健全。
(6)對課程思政建設的認識各異,甚至出現兩個極端,即要么思政意識薄弱、思政能力不足,認為課程思政會占用正常專業教學學時,影響專業教學效果;要么課程思政過于顯性化,生硬地把思政教育搬到專業教育課堂上,做不到二者的融合,不但占用了課程教學學時,而且這種生硬的添加方式,也不為學生所接受。
在土木類專業中進行課程思政建設的首要工作是深入挖掘、分析、總結土木行業中蘊含的各類思政元素,在此基礎上才可能將思政元素融入土木類專業教育的全過程、各環節中去。
土木工程的發展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土木已不再僅僅是一個行業,而是一種精神、一種情懷、一種永不退縮的品質,土木工程中涌現了無數可歌可泣的典型示例,蘊含著豐富多彩的思政元素,如:①土木工程歷史上,一些名人名家為土木工程做出貢獻的典型示例,是后來者學習的典范。②土木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所彰顯的不畏艱苦、迎難而上的勇氣和毅力及貢獻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縮影。③土木類的各種工程設施(房屋、橋梁、道路等)無不關乎著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安全是一切工程的底線,高度的安全責任意識是土木人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④土木類專業相關的工程建設中所需資金通常都數額巨大,少則幾百萬,多則達億萬,培養學生抗腐拒蝕的意識底線思維至關重要。⑤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土木類專業相關的工程建設中能源資源消耗巨大,且會產生大量建筑垃圾等,因此,在高等教育教學中就要培養和激發學生的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意識,才能在工程實踐中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等等。
由此可見,土木類教育工作者,應深入全面地挖掘、理解和掌握土木行業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及其意義,結合培養目標、專業特點、課程性質等,以創新的路徑、方法嵌入學生培養的全過程及各個環節中。
將土木行業蘊含的豐富的思政元素融入學生培養的全過程,需要基于系統思維,進行科學的頂層設計,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夯實學生理論基礎;利用校園文化以及課外活動優化學生綜合素質,拓展學生學習廣度;借助互聯網絡平臺,打造網絡思政課程,通過3 個課堂的協同聯動,將思政元素通過更加多元、合理、有效的路徑融入學生培養的全過程、各環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第一課堂通常是指根據培養方案開展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1],理論教學中的思政課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途徑,體現了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要求,其他理論課程和實踐教學課程的任課教師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土木類專業的課程設置,主要分理論課程和實踐類課程兩大類,實踐課程又包括實驗、課程設計、實習、畢業設計等。應結合課程性質深入全面挖掘和分析其中蘊含的思政德育元素,并將其有心無痕地融入課堂教學中。
對于專業教育理論課,如土木工程材料課程中,講述“建筑鋼材”一章中“低合金高強度結構鋼”時,可以從2008 年北京奧運會主場館“鳥巢”建設中對厚度110 mm 的Q460 E/Z35 鋼需求引入,講述舞陽鋼鐵公司攻堅克難研發該牌號鋼的故事,讓學生們認識到中國科技工作者迎難而上、勇于擔當的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家國情懷”;又如在土木工程施工課程中結合工程中實際案例,對行業腐敗案例進行評析,分析工程建設各個階段常見的腐敗行為、腐敗產生的原因,培養學生“反腐拒蝕”的精神和意識。
對于實踐類課程,如設計類課程中,將工程倫理、安全責任意識等滲透到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工程設計、實施、評估和驗收中所應遵循的倫理道德原則、安全風險規范等,將工程倫理觀念、安全責任意識內化為學生的內在素質;又如實驗課中,由于土木類專業的實驗通常都比較大型和復雜,很少能單獨完成,通常需要分組由幾個學生共同完成某項實驗,因此要求學生們必須具有團隊協作精神,每個學生都認真對待實驗項目,實驗效果才能最大化,由此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和凝聚力。
第二課堂通常是指在教學計劃之外的、具有素質教育內涵的課外學習實踐活動,包括各類社會實踐、文體活動、志愿服務、素質拓展、專業技能競賽、學術科技活動、創新創業活動等[2-3],是第一課堂的必要補充和深化,相較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各類活動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活動形式更加靈活多樣,也廣受學生們的喜愛。將思政教育從第一課堂延伸到第二課堂,優化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對于提升第一課堂成效、拓展課程思政實施載體、促進學生全面和長效發展具有深刻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結合本院的學生科技活動項目,指導土木類專業學生開展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系列科研活動,使學生了解土木工程中大量建筑垃圾產生的原因、危害,以及通過技術手段將其再生利用的可行性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不但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意識,而且激發他們的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意識;又如本校土木工程專業學生通過參加全國大學生信息技術大賽,將信息技術運用到土木工程中,提高了學生的科技創新精神、創造意識、創新能力和實踐技能。如由本院在全校范圍內舉辦的“講述土木工程中的中國故事”學生征文比賽,參賽學生除土木類專業學生外,還吸引了其他相關專業的學生,學生們通過查閱資料、深入思考、征文撰寫等過程或穿越歷史時空追憶大國工匠(如我國橋梁之父茅以升及著名的錢塘江大橋的故事)的卓越貢獻,或著眼當下的現代化超級工程(如港珠澳大橋、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冰絲帶”等),用心理解和體會土木工程中可歌可泣、令人振奮和自豪的“中國故事”,切身體會和思考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如何堅定理想信念、奮發圖強,增強責任擔當意識和報效國家的能力。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網絡媒體正在悄悄地影響和改變著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網絡輿情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已經成為對學生思想意識產生重要影響的“第三課堂”[3]。
同絕大多數大學生一樣,土木類專業的學生很多時間也用于在網上瀏覽網頁、觀看視頻等,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等也會受到影響。因此,利用好網絡的傳播形式,占領網絡陣地,強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土木類專業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土木類高校可以針對學生的思想動態,從學生關心的問題切入,通過整合精品文化資源、熱點話題、專業相關的典型工程案例、工程事故等資源改造成網絡平臺上的學習素材,有針對性的建設專欄、微課程、App 等服務于學生,如學院微信公眾號(NCUT 土木工程學院),匯集了專業建設、學生就業、社會實踐、優秀校友、抗疫先鋒等資源信息,對學生的成長成才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土木類專業也應結合專業特點,借鑒其他院校或專業的經驗,以各類形式和手段強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事實上,三個課堂不可分割,它們是互動互融、互促互補、立體交叉的關系,只有多課堂聯動,才能達到合力育人、深度育人的目的。
課程思政是一項系統工程,只有基于系統思維、統籌各種資源、調動多方面的積極性,才能真正推動這一工程卓有成效地開展。土木類高校,應結合專業和學生的特點,借鑒其他各類院校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的成功經驗,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深入并不斷創新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新形式和新方法,將思政元素融入學生培養的全過程、全方位,達到多課堂聯動合力育人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