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市土壤肥料站 魏金海
農田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寶貴資源,是人類進行農業種植不可替代的生產要素。農田土壤的保護、修復、改良、利用和開發事關我國農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國家糧食安全和人民群眾身體營養健康。農田土壤改良修復是堅守我國18億畝耕地紅線的重要技術手段。我國人口眾多,而耕地資源緊缺,人均耕地面積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地少人多的國情,使我國的耕地常年處于高投入、高產出、超負荷利用的狀態,農田土壤質量下降,農業穩產、增產、農業產品品質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土壤中累積的污染物會污染農田土壤、影響食品安全。因此,做好農田土壤改良修復,全面提升我國耕地質量,已迫在眉睫。
2014年12 月環境保護部和國土資源部聯合發布的《全國耕地質量等級情況公報》數據顯示,一等至三等的耕地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27.3%,為0.332億hm2;四等至六等的耕地占耕地總面積的44.8%,為0.545億hm2;七等至十等的耕地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27.9%,為0.34億hm2??梢哉f我國高等級農田面積數量有限,中低標準農田占比較大。我國耕地中酸性土、鹽堿土面積占比在六成以上,農田土壤質量退化不容樂觀。農田土壤生產能力降低,土壤有機質含量持續下降,全國鹽漬化土壤面積約占總耕地面積的25%,中低產田占耕地總面積的70%以上,耕地土壤肥力差,嚴重制約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土壤污染對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與農產品生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土壤是大部分污染物的最終受體。近年,我國土壤污染問題已引起社會各方的廣泛關注,根據2014年4 月17 日由國家國土資源部和環保部聯合發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全國土壤總的超標率為16.1%,其中,輕微、輕度、中度和重度污染點位比例分別為11.2%、2.3%、1.5%和1.1%。從污染分布狀況來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長三角、珠三角、東北老工業基地等部分區域土壤污染問題較為突出,西南、中南地區土壤重金屬超標范圍較大。
據統計,全國有3600 萬hm2的農田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有機污染物、工業三廢廢物的污染,這些污染物包括石油類、化學農藥類、多環芳烴、有機磷類、有機氯類等有機污染物,以及工業、生產、生活無序排放的廢水、廢氣和廢渣。其中,因石油開采造成的土壤污染面積約為10 000 hm2,石油精煉工業及其他工業生產也對周邊農田土壤帶來大面積的污染。當前,由于工業“三廢”的無序排放、工業污水不經處理隨意排放,導致田間土壤受到污染,重金屬含量超標問題逐年加重。農田土壤因污染物積累導致土壤理化性質惡化、土壤肥力、透氣性、蓄水性、排水性等都發生不良改變,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營養吸收和生長,嚴重時影響作物產品質量并造成生態系統的破壞。據統計,全國受重金屬污染土壤約2000 萬hm2,其中,嚴重污染土地超過70 萬hm2,13 萬hm2土地因鎘含量超標而被迫棄耕。
盡管我國政府及全社會已經認識到土壤問題的嚴重性,并頒布實施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等一系列防治措施,但是從實際實施的效果來看,我國農業面源污染并沒有得到有效控制,農業生產者一味追求種植產量和收益,農藥、化肥等投入物仍存在過量使用的現象,農產品農殘超標現象時有發生,農田投入物使用方式不合理等問題仍然普遍存在,耕地質量尚處于持續惡化階段。貫徹落實土地輪作、休耕制度,實現耕地適度規模經營、優化作物種植結構、推廣落實平衡施肥技術是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亟待落實的基礎工作。
在當前土壤污染、次生鹽漬化及土壤酸化等土壤退化問題日益突出的時代背景下,土壤修復治理市場迅速擴張,同時帶來了各類土壤修復治理市場企業主體數量的迅猛發展,各類土壤修復技術和產品種類花樣繁多。但是,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技術、管理、推廣和應用等多層面問題的產生,比如市場粗放式發展,各參與主體技術、產品、人才短板明顯,企業盲目跟著國家項目投入生產,產品扎堆、技術單一、效果不佳等。土壤修復治理產業是否能夠健康發展,是影響我國耕地質量提升、農產品質量與安全的重要因素。
土壤作為地球賜予人類的寶貴生存資源,與水、大氣、森林等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地球生態系統,這些系統要素之間進行著密切的物質和能量交換。其中,土壤是整個地球生態系統的基礎,是人類獲取食物的物質基礎,人類的生產、生活都離不開土壤。因此,農田土壤的保護、修復和治理事關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我們要站在全人類福祉的高度,重視土壤保護和治理,統籌考慮土壤、河流、大氣、森林以及社會發展等各種因素。在保障糧食安全、工業發展的同時,注重生態保護和土壤治理,建立休耕、輪作等基礎耕作制度,杜絕過度耕作,科學利用田間土壤,做到開發利用與土壤保護兼顧,不可偏廢。在滿足當代人類生存的基礎上,不損害子孫后代的生存利益。在國家層面建立農田土壤保護頂層設計,制定各項土壤保護法規和制度、土壤保護與治理技術指標、土壤保護與開發考核指標,做到全國一盤棋,項目開展層層落實,有法可依,有跡可循。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土壤保護、利用、開發和土壤污染治理要突出科學技術的作用。有關部門要增加科研投入,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對農田土壤開展保護、開發與利用,發展現代農業、生態農業。比如,建立耕作法律法規,制定農田休耕制度,鼓勵土壤多施有機肥,減少化肥的投入量;在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中禁止高毒、高殘留化學農藥的使用,鼓勵開展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政府科研院所和社會經營主體要積極研發土壤修復治理技術和產品,加大開展污染退化土壤的修復與治理工作,利用物理方法、化學方法和生物方法吸收、轉移、降解、轉化土壤中的重金屬等污染物,提升土壤修復與治理質量,改善土壤治理生態水平。
當前,我國土壤修復產業在環保產業中的占比較小,土壤修復行業尚處于起步階段,土壤修復與治理項目少、資金投入量低、模式單一,不利于土壤修復技術的創新和土壤修復行業的培育,不利于土壤修復與治理工作的開展。因此,國家出臺了相關法規和政策,鼓勵和扶持土壤修復與治理行業的發展。政府應逐年增加土壤修復與治理項目投入,帶動社會各方積極參與土壤修復與治理項目,培育土壤修復與治理市場參與主體,使其快速成長為技術精良、實力雄厚、能夠承擔起土壤治理艱巨任務的市場經營主體;并建立良好的市場競爭機制,創新項目發承包模式,避免低價低質競標,懲劣獎優,鼓勵有實力的企業進入土壤修復工程。
國家應加大土壤修復治理項目立項與財政投入,通過實施影響面大、社會關注度高、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好的重點土壤修復治理項目,帶動和培育壯大我國土壤修復治理市場主體,引領社會資本參與土壤修復治理技術和產品研發、推廣和應用。目前,我國土壤修復與治理的市場格局已初步形成,以北京建工修復為代表的國有企業代表北方土壤修復企業承擔了我國北方大部分土壤修復項目;以杭州大地環保、北京高能時代為代表的民營企業承擔了長三角、珠三角等地的土壤修復中小型項目。國務院于2011年批復了總投資達595億元的《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實施方案》,正式拉開了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的序幕??梢灶A見在未來我國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土壤修復與治理的重大項目,各土壤修復企業必將迎來市場機遇的大爆發。
土壤利用、保護、修復與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要以政府為主導,全社會共同參與,土壤經營主體負起主體責任,嚴格落實土壤的用、養、管、治等各項法律與制度,量化考核指標,堅決制止污染土壤、過度利用土壤的不良行為。在全國范圍內建立土壤保護責任追溯體系,做到誰破壞誰受罰,層層監管,層層落實,保證土壤保護與治理投入和產出達到科學、實效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