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 林 李浩嘉 李 莉
(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云南昆明, 650091)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我國邊疆實際情況,提出一系列邊疆治理的重要論述,形成了新時代黨的治邊方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邊疆治理的重要論述著眼于國家治理現代化大局,遵循邊疆治理的客觀規律,抓住當前邊疆治理中的重大現實問題,對推進邊疆治理現代化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我國邊疆地區各級檔案館保存有豐富的少數民族檔案。內蒙古自治區各級檔案館收藏有蒙、滿、漢、藏等多種文字的蒙古族檔案213萬多卷;[1]西藏各級檔案部門珍藏有藏族歷史檔案400余萬卷,其中的90%是藏文檔案。[2]這些少數民族檔案內容豐富,在服務邊疆政治建設、經濟發展與和諧穩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前學界已經圍繞少數民族檔案服務工作展開了諸多研究,主題涉及資源共享[3]、方法創新[4]、事業保障[5]等方面,但尚未關注到少數民族檔案服務工作轉型問題。《“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指出,新一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檔案工作環境、對象、內容發生巨大變化,迫切要求創新檔案工作理念、方法、模式,加快全面數字轉型和智能升級。[6]少數民族檔案服務轉型,就是檔案部門為滿足黨和國家經濟社會建設發展的需要,以及適應社會對少數民族檔案利用需求的變化,從方針政策、工作制度、資源建設和服務方式等方面對少數民族檔案服務工作做出調整與變革。從服務邊疆治理的政治高度,探討少數民族檔案服務轉型問題,對于解決少數民族檔案服務邊疆治理存在的問題,為邊疆治理現代化建設提供檔案信息服務具有重要意義。
新時代黨的治邊方略不僅是黨和國家治理思想在邊疆治理中的延伸與應用,也為少數民族檔案服務工作指明了方向,其引領作用在于:其一,為制定檔案服務方針提供引領。新時代黨的治邊方略實施的目的是發展邊疆地區經濟文化,維護邊疆穩定發展。為此,少數民族檔案服務工作轉型,首先就要從服務邊疆治理的政治高度,制定服務方針,明確檔案服務方向,從政策引領的視角,推動少數民族檔案服務工作的轉型。其二,為建立檔案服務制度提供支持。從檔案法規、規章與標準等方面構建檔案服務制度體系,不僅可以規制少數民族檔案工作,還能更好地落實新時代黨的治邊方略,夯實服務基礎,提升服務能力,為邊疆治理貢獻檔案力量。
其一,服務目標轉型創新。以往少數民族檔案利用工作較為寬泛,主要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以新時代黨的治邊方略為指導,從經濟、政治、文化、安全、社會、生態等方面構建服務目標體系,不僅可細化服務目標,還有利于針對性地提供檔案服務,充分提升少數民族檔案服務邊疆治理的效果。其二,資源建設轉型創新。在明確檔案服務目標的基礎上,依據邊疆治理對少數民族檔案的利用需求,構建少數民族檔案資源體系,從資源整合、數字化建設與資源數據庫構建等方面,開展專題性檔案資源建設,為服務邊疆治理奠定檔案資源基礎。其三,服務方法轉型創新。新時代黨的治邊方略涉及邊疆治理的各個領域,需要檔案工作提供全方位、高效率的檔案服務支撐。這就要求各級檔案館加強網站、線上展覽、微博、微信等新型檔案服務方式的建設,充分運用大數據、VR等新技術手段開發少數民族檔案,創新服務形式,強化服務功能,提高服務水平,為邊疆治理提供精準化與多樣性的檔案信息服務支持。
邊疆地區少數民族檔案服務的理念相對滯后,主要問題有:其一,服務目標不明。在對內蒙古、新疆、西藏、云南、廣西等地的檔案館開展調研時發現,我國邊疆地區的一些檔案部門存在服務目標模糊問題,服務理念還停留在“重藏輕用”的被動式服務層次。部分檔案館查閱檔案需出具證明,一些檔案文件的內容只能有限抄錄,這種缺乏與公眾互動的服務理念無法有效解構檔案部門所承擔的公共服務職能[7],影響了少數民族檔案服務邊疆治理的效能。其二,檔案內容開放有限。以網站服務為例,在對我國32個省(區)市檔案信息網站調查后發現,截至2019年,這些門戶網站中提供目錄檢索的有17個,全文檢索與閱讀的僅有3個。部分網站設置有“檔案薈萃”“網上展廳”等欄目,但只展示少量文件與圖片[8],極不利于從廣度與深度等方面為邊疆治理提供檔案服務支持。2020年12月,陸國強在全國檔案局長館長會議上提出,檔案干部要打破封閉的思維模式,認真研究檔案工作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9]據此,轉變服務理念,創新少數民族檔案服務工作就有了更為緊要的現實意義。
其一,檔案類型缺失。如西藏自治區檔案館收集藏族檔案311萬件(冊),其中,西藏地方政府檔案165萬件(冊),寺廟檔案89萬件(冊),貴族世家檔案47萬件(冊),照片檔案12000張,實物檔案34000件,木質印刷版50600件,現行檔案5萬多卷等。但當前,檔案館非遺檔案,以及古建筑、石刻和壁畫等檔案資源的建設工作尚屬起始階段,難免出現檔案類型缺失與內容不全問題。[10]其二,原生檔案較少。以云南省楚雄州彝族原生檔案的調研數據為例,楚雄州檔案館珍藏的彝文家譜、賬簿、經書等原生檔案僅有58個卷宗約318冊,而檔案館保存的涉及楚雄州民族問題的各種門類的檔案共有184個全宗,122569卷,其中,民國時期的就有8550卷。大量的彝文原生檔案為其他文化機構收藏,如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便保存有1000余卷。相較于其他少數民族檔案,楚雄州檔案館收藏民族原生檔案明顯不足,這對完善檔案資源體系建設,更好地為邊疆治理服務產生了不利影響。
提升少數民族檔案服務邊疆治理效能,一方面要解決公共服務問題,為邊疆治理“利益相關者”提供檔案信息服務;另一方面是解決資政服務問題,為政府職能部門提供檔案信息支持。前者表現為公共服務局限。傳統利用方式主要有查閱、編研、展覽和網站展示等,就公共服務而言,還存在服務范圍局限等問題。如2017年2月,烏魯木齊市舉辦“民族團結一家親”主題教育展。展覽以照片檔案為主,綜合運用音像、實物等少數民族檔案文獻,生動展現了黨的民族政策在新疆的成功實踐,以及各族干部群眾維護民族團結、反對民族分裂的風貌。[11]但受地域因素影響,參觀展覽的多為當地民族群眾,這就對展覽的宣傳范圍與效果造成了影響。第二個問題表現為資政服務滯后。檔案具有資政作用,在傳統檔案資政服務中,我國還缺乏一套科學的檔案輔助決策制度,還需要解決資政服務被動式提供傳統“原文服務”等問題。[12]為此,如何創新服務方式,為社會各界提供多樣性檔案信息服務也就成為少數民族檔案服務需要解決的問題。
邊疆治理視域下的少數民族檔案服務轉型思路為:以新時代黨的治邊方略為引領,以服務邊疆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為目標,以持續性推進檔案治理、發展少數民族檔案事業為保障,從服務主體、服務目標、服務理念、服務體制、服務制度、資源建設、基礎設施、服務方法等方面,推動少數民族檔案服務整體化轉型,創新服務理念,開展頂層設計,優化服務手段,全面提升少數民族檔案服務工作的效能與水平,為開展邊疆治理、建設美麗邊疆、維護邊疆穩定發展提供檔案助力(少數民族檔案服務轉型思路參見圖1)。

圖1 少數民族檔案服務轉型思路圖
(1)以制定政策引領少數民族檔案服務轉型
其一,在國家層面,建議國家檔案局以及國務院下轄文化部、民委、生態環境部等相關部委,從服務邊疆治理大局的高度,制定相應的方針政策,指導少數民族檔案服務轉型工作的開展。其二,在地方層面,建議邊疆地區各級檔案部門認真落實新時代黨的治邊方略,從服務目標、資源建設、工作營運,以及人財物保障等方面,制定相關政策,通過政策引導、監督激勵等方式,推進少數民族檔案服務工作的開展。
制定服務邊疆治理政策,首先可認識到少數民族檔案作為一項提供檔案資源服務的基礎性工作在邊疆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從經濟、政治、安全、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構建服務目標體系,為邊疆治理提供精準檔案信息支持。其次,有利于樹立服務理念,從傳統服務方式向數字化、多元化和精準化提供利用服務轉型,從而提高服務效率,充分發揮少數民族檔案在邊疆治理中的支撐作用。最后,有助于開展頂層設計,統籌規劃少數民族檔案服務工作,提升檔案服務能力,保障服務邊疆治理工作的長期開展。
(2)以制度建設規制少數民族檔案服務轉型
推動少數民族檔案服務轉型,還需要從“收、管、用”方面解決制度建設問題。其一,法規制度建設。建議將少數民族檔案服務邊疆治理的內容,列入相關法律法規條款,以立法的形式保障服務工作的開展。其二,管理制度建設。建議相關檔案機構從檔案收集、整理、鑒定、保管和數字化建設等方面完善管理制度,以規范相關的少數民族檔案管理工作,為少數民族檔案服務夯實工作基礎。其三,服務制度建設。從少數民族檔案查閱、咨詢、借閱、編研、展覽,線上線下服務,以及網站開發、專題數據庫構建、共享平臺建設、融合媒體推送檔案服務等方面制定服務制度,規制服務工作,優化服務質量,實現少數民族檔案資源共享共用。
(3)以資源構建支撐少數民族檔案服務轉型
針對少數民族檔案資源建設的不足,應從三個方面完善相關工作:其一,重視民間檔案收集。我國邊疆地區民間散存有大量的少數民族檔案,如據調查,新疆民間收藏的維吾爾族檔案有15000多冊(件),其中,各地清真寺和相關機構收藏約11319冊(件)。[13]此外,民間還蘊藏有江格爾、達斯坦,花兒、匹爾舞,柳編和花氈制作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征集、建檔等方式收集民間散存檔案,可解決檔案資源在結構與內容上的建設不足等問題。其二,整合少數民族檔案資源。鑒于少數民族檔案的多元屬性,除檔案館保管外,大多為博物館、圖書館、民委古籍辦和非遺中心等機構收藏。為形成資源優勢,建議以檔案館為平臺,構建共建機制,通過接受捐贈、交換、復制、代存,以及數字資源共建等方式,整合少數民族檔案,實現資源共建共享。其三,建設專題少數民族檔案。這是指依據邊疆治理工作的需求,從經濟、政治、安全、生態等方面,通過征集、整合等方式,開展專題性檔案資源建設。如云南省檔案局(館)與各民族地區檔案局(館)合作,通過檔案征集、價值鑒定與數字化建設等方式,建成云南15個特有少數民族數據庫,在開展邊疆治理專項服務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4)以方法創新推進少數民族檔案服務轉型
其一,開展新技術服務。為優化服務方式,建議邊疆地區相關檔案機構挖掘少數民族檔案,利用數字編輯軟件,以及數據庫、音視頻、VR等技術,制作主題突出、形象生動的數字檔案匯編、畫冊、圖集、電子圖書、期刊、專題數據庫、線上展覽、微視頻、影視片等,通過門戶網站、微信微博、視頻平臺、學習平臺等媒體平臺,向社會各界推送多樣化檔案信息服務。其二,開展針對性服務。這是指對邊疆治理相關職能機構的專項工作和中心工作等,提供檔案咨詢、編制專題檔案、資政參考、數據匯編,舉辦主題展覽,開發專題數據庫等方式,精準提供少數民族檔案。如2008年,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等編纂的《清宮珍藏海蘭察滿漢文奏折匯編》,匯編輯錄了1772年至1793年間形成的漢滿文海蘭察奏折、奏片及其附件等共286件,集中反映海蘭察出征金川、甘肅、臺灣、西藏期間的活動,以及乾隆帝對海蘭察的賞賜犒勞、嘉獎授官、晉封爵位等情況,是研究海蘭察歷史活動的重要史料。[14]2017年4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局(館)舉辦“新疆民族團結歷史檔案文獻展”,展覽使用了康熙、雍正、乾隆皇帝頒發給土爾扈特部敕書和哈薩克族堆三伯特部回歸祖國文書等檔案珍品,展示民族團結進步歷史,對進一步激發了各民族群眾愛國愛疆熱情,增強對中華民族與中國共產黨的認同有重要現實意義。[15]
(5)以檔案治理保障少數民族檔案服務轉型
其一,依托檔案治理,監管少數民族檔案服務轉型。檔案監管是開展檔案治理的重要方式,以檔案治理實施行政監管,可通過政策闡釋、工作指導、業務咨詢、培訓講座、典型示范與行政執法等方式,從方針政策、服務目標、制度構建、工作規劃、資源建設,以及服務方法等方面,對少數民族檔案服務進行監督與管理,保障其服務轉型工作的發展。其二,依托檔案治理,推進少數民族檔案服務轉型。檔案治理涵蓋少數民族檔案資源建設及其事業發展的各個領域。開展檔案治理,有利于建設少數民族檔案治理能力體系,推進少數民族檔案事業的發展,全面提升少數民族檔案服務能力,以檔案服務推進邊疆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發展。
以新時代黨的治邊方略指導少數民族檔案服務轉型,首先可明確少數民族檔案服務政治方向,構建少數民族檔案服務目標體系。其次,可從服務目標、服務理念、服務體制、服務制度、資源建設、基礎設施、服務方法等方面創新少數民族檔案服務工作,實現少數民族檔案服務工作的整體化轉型。再次,夯實少數民族檔案服務工作基礎,提升服務能力,為推進邊疆治理現代化建設,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貢獻檔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