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芙蓉,陳曉青,袁建寰,張麗華
(1.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婦科;2.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超聲科,廣東 惠州 516000)
子宮內膜息肉是因子宮內膜局部組織過度增生而形成的贅生物,是子宮出血的常見病因,部分還可能導致不孕甚至成為癌變的誘因[1]。子宮內膜息肉的發生與局部炎癥、基因突變、激素和細胞因子水平異常相關。傳統藥物治療可使子宮內膜息肉隨月經脫落,但藥物治療存在差異性,且復發率較高[2]。因而,藥物治療僅作為配合輔助治療手段,對于伴有陰道不規則出血或直徑較大的息肉,手術治療能迅速清除息肉。隨著微創技術進步,宮腔鏡等技術被用于臨床,備受關注[3]。與傳統宮腔鏡相比,通過陰道內鏡技術行宮腔鏡檢查更加微創,能清晰顯示陰道壁、宮頸及宮腔情況,同時避免了對處女膜的損傷[4],近年來,隨著陰道內鏡技術的臨床應用,陰道內鏡電切技術也逐漸應用于臨床。本研究通過對比分析,探討經陰道內鏡電切技術行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接收的100例子宮內膜息肉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均50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2~64歲,平均年齡(43.86±10.87)歲;體質量指數(BMI)18.00~25.00 kg/m2,平均BMI(21.92±2.35)kg/m2;息肉直徑0.95~2.00 cm,平均息肉直徑(1.36±0.41)cm;息肉單發21例,多發29例;部位:宮腔前壁24例,宮腔后壁18例,前壁+后壁8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3~62歲,平均年齡(44.31±12.06)歲;BMI 18.50~25.50 kg/m2,平均BMI(22.09±1.95)kg/m2;息肉直徑1.00~2.00 cm,平均息肉直徑(1.29±0.48)cm;息肉單發24例,多發26例;部位:宮腔前壁23例,宮腔后壁21例,前壁+后壁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對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超聲檢查提示子宮內膜息肉且月經后復查持續存在[5];②年齡≥18歲,符合宮腔鏡手術指征。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多囊卵巢綜合征或伴有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病等子宮占位性病變者;②合并惡性腫瘤;③有精神或意識障礙疾病者;④合并肝腎功能不全者。剔除標準:①治療和隨訪期間失訪者;②治療期間患者或家屬主動要求退出者。③宮腔鏡檢查以及病理證實非子宮內膜息肉。
1.2研究方法觀察組患者采用陰道內鏡電切技術行宮腔鏡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患者取截石位,術前15 min靜脈滴注間苯三酚注射液(南京恒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6766,規格:4 mL∶40 mg)80 mg軟化和松弛宮頸。患者靜脈全身麻醉成功后,先撥開小陰唇,在直視下將宮腔鏡電切鏡[卡爾史托斯內窺鏡(上海)有限公司,國械注進20163225157,型號:26020 FA]經陰道置入,進入陰道,在陰道內充水,排空陰道內氣體。抬手將鏡頭送入陰道,直達陰道后穹隆。尋找宮頸外口,觀察陰道和宮頸外口。然后壓手,利用鏡頭前端挑起宮頸,進入宮頸管,觀察宮頸管黏膜。調整鏡頭角度,沿著軸線旋轉鏡頭依次通過峽部外口、內口,進入宮腔,觀察峽部。沖洗宮腔,調整角度,仔細觀察宮腔,宮角、內膜、病變,回退再次觀察宮頸管。找到病變息肉后采取陰道內鏡電切技術電切去除息肉,功率80~100 W。對照組患者行常規宮腔鏡電切術。患者靜脈全身麻醉成功后,在直視下用窺器擴張宮頸,常規碘伏消毒后用宮頸鉗鉗夾宮頸前唇,擴宮后置入宮腔鏡電切鏡用生理鹽水膨宮,以壓力維持8~15 kPa,然后仔細觀察宮腔形態,確定病變息肉后,用環狀電極在基底部將息肉切除,功率80~100 W。切除子宮內膜息肉組織送病理檢查。
1.3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指標包括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術中出血量采取稱重法測定。②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療效。出院后對患者進行隨訪,隨訪以電話和門診復診形式進行,在術后半年評估療效[6]。顯效:息肉完全切除,術后無子宮穿孔和宮腔感染等并發癥,隨訪無復發,月經恢復正常;有效:息肉基本切除,術后存在宮腔感染或其他并發癥,隨訪無復發,月經基本正常;無效:息肉基本切除,術后發生子宮穿孔或宮腔感染等并發癥,隨訪發生復發。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采用等級資料比較評估整體療效。③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并發癥包括宮腔粘連、惡心嘔吐、子宮穿孔及宮腔感染等。④比較兩組患者滿意度。滿意度調查表由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自制,調查以匿名方式進行,調查量表由醫護人員向患者解釋填寫方法,再由患者獨立填寫,量表即刻發放,填寫完成后即刻回收。其信度Cronbach’s α = 0.856,患者總體滿意度量表一共有3個維度,共24個項目,采用1~5級評分,滿分為120分,0~80分為不滿意,80~100分為基本滿意,100~120分為滿意。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行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患者均完成檢查和手術,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觀察組 50 17.28±5.09 10.03±3.58對照組 50 24.19±6.52 18.68±4.64 t值 5.907 10.437 P值 <0.05 <0.05
2.2兩組患者手術療效比較兩組患者整體療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療效比較 [例(%)]
2.3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1例患者為輕度宮腔粘連,給予雌激素制劑干預,連續 21 d復查粘連分開。對惡心、嘔吐患者未行特殊干預,癥狀在術后1 d內自行消失。1例子宮穿孔者病灶位于子宮底部,給予縮宮素和止血劑氨甲環酸干預后好轉。宮腔感染者給予抗生素干預,補液,根據藥敏結果調整為敏感抗生素,感染均在2~5 d治愈。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例(%)]
2.4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兩組患者均完成問卷調查。觀察組患者對手術治療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例(%)]
手術在子宮內膜息肉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宮腔鏡下切除息肉可在直視下從蒂部徹底切除,并減小了對周圍正常組織的破壞損傷。尤其是對于有生育要求的青年患者,宮腔鏡下息肉切除可至淺層內膜,以保留生育功能,促進術后月經的恢復[7-9]。另外,宮腔鏡手術具有微創特點,因而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近年有研究顯示,宮腔鏡雖克服了診斷性刮宮的間接性和盲目性,但仍需要放置宮頸鉗和陰道窺器,增加患者不適感和疼痛[10]。對于未婚無性生活的女性,不宜放置陰道窺器。因而,這使宮腔鏡臨床應用具有局限性。
陰道內鏡無需放置窺鏡和擴張宮頸,可避免擴宮困難及對宮頸機能引起的損傷。與常規宮腔鏡相比,不僅可在直視下進入宮腔,避免擴宮所致的子宮穿孔風險,還可將宮腔完全浸泡在充滿液體的陰道內,隔絕與外界氣體的聯通,保障檢查順利進行,縮短操作時間[11-12]。而陰道內鏡電切技術是陰道內鏡技術的臨床應用方式之一。本研究結果也顯示,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劉春霞[13]也認為陰道內鏡技術無需窺器,這使鏡體移動更加靈活,獲得更大操作角度和范圍,清晰顯示陰道壁、宮頸、宮頸管及宮腔內部情況。這對于提高檢查準確性和指導臨床具有重要意義。與傳統宮腔鏡比較,陰道內鏡可避免醫源性刺激,防止檢查過程中患者肌肉痙攣,減輕緊張心理,緩解疼痛[14-15]。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這也可能是因陰道內鏡技術下置鏡避免了擴宮對宮頸及子宮內膜損傷,防止活動性出血有關。此外,本研究通過隨訪觀察證實,兩組患者手術整體療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總有效率均超過90%,提示陰道內鏡電切技術應用于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效果可靠,具有臨床應用價值和可行性。
另外,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對照組低,患者滿意度比對照組高。經陰道內鏡技術下的宮腔鏡手術無需行宮頸機械性預處理,這有助于縮短手術時間,減少醫療費用。與傳統宮腔鏡相比,陰道內鏡技術下實施宮腔鏡手術減小了對神經末梢的刺激,能防止圍術期迷走神經反射亢進[16],這對于防止術后低血壓和惡心嘔吐等心腦綜合征癥狀具有重要價值,本研究結果也證實上述論證。這也可能是觀察組患者滿意度顯著提高的原因。但實施陰道內鏡技術下宮腔鏡手術需嚴格灌洗陰道,且需要操作者技術熟練,因患者宮頸條件不一致,對于宮頸狹窄、粘連者存在置鏡困難甚至有置鏡失敗可能,需改行常規宮腔鏡手術。此外,不擴宮則要求手術設備更加纖細[17-18],對術者和技術設備提出更高要求,因此,今后應注意對操作者進行技術培訓,不斷提高操作水平,并不斷完善配套設施,以進一步提高該術式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采用陰道內鏡電切技術用于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有助于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后并發癥,提高患者滿意度,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