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生,黃 寧,譚漢青
(廣西醫科大學附屬武鳴醫院康復醫學科,廣西 南寧 530199)
肩周炎是自身代謝性疾病,臨床常見于50歲左右的體力勞動者,患者可出現肩關節疼痛感,夜間疼痛感最為明顯,且呈現逐漸加重趨勢,肩部活動功能受限且日益加重,在達到一定程度后會逐漸緩解,直至最終完全復原[1]。對于長期肩周炎患者而言,受到疼痛影響,患者肩部缺少運動,極易導致肌肉出現失用性萎縮。其中粘連期屬于疾病發作的第2階段,盡管相較于進行期患者疼痛感有一定改善,但是肩關節仍存在嚴重活動受限情況,加之病程較長,會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不利影響[2]。故需要開展有效方式積極治療。當前臨床多采用功能鍛煉、手法、針灸以及手術等方式進行干預。盡管手術能夠改善臨床表現,但是會對患者機體造成較大損傷,并且極易反復發作,遠期療效不佳。功能鍛煉及手法見效緩慢,治療時間較長,容易使患者依從性下降,進而影響治療效果[3]。溫針灸具有通絡祛寒功效,對患者機體損傷較小,能夠緩解肩周炎疼痛感。松解手法能夠改善肩關節粘連情況,發揮行氣活血、溫經通絡作用[4]。但是,目前在溫針灸針刺深度方面,臨床尚未得出統一結論,需要以此為切入點開展深入分析。因而,本研究探討松解手法聯合不同深度溫針灸治療粘連期肩周炎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廣西醫科大學附屬武鳴醫院收治的50例粘連期肩周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常規組和試驗組,各25例。試驗組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3例;年齡40~66歲,平均年齡(55.88±8.66)歲;病程50~90 d,平均病程(70.23±10.21)d;體質量指數(BMI)21.00~25.00 kg/m2,平均BMI(23.25±1.08)kg/m2;病變部位:左側12例、右側8例、雙側5例。常規組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14例;年齡42~68歲,平均年齡(52.68±7.54)歲;病程52~87 d,平均病程(70.30±10.29)d;BMI 20.00~26.00 kg/m2,平均BMI(23.28±1.12)kg/m2;病變部位:左側13例、右側7例、雙側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廣西醫科大學附屬武鳴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中醫診斷學》[5]中肩周炎的診斷標準,并經臨床檢查確診;②處于疾病粘連期患者。排除標準:①無自主行為能力的患者;②機體腎臟、肝臟以及心臟等重要臟器出現功能性異常情況者;③由于風濕性關節炎等其他內科疾病導致肩關節局部出現疼痛者;④肩關節有腫瘤或結核等病變者;⑤有嚴重骨質疏松、骨折等病變情況者。
1.2治療方法常規組患者采用淺刺溫針灸聯合松解手法治療。①選擇肩關節周圍阿是穴、曲池穴、合谷穴、臑俞穴、臂臑穴、肩貞穴、肩髃穴以及肩髎穴,患者呈騎馬式坐姿,將患側肩部充分暴露,使用醫用乙醇對局部皮膚進行常規消毒,選擇一次性漢醫牌1.5寸無菌針灸針(北京漢醫醫療器械有限責任公司,吉械注準20172270314,規格:40 mm/支)開展針刺治療,刺入深度為1.0~1.2寸(30 ~35 mm)。運用提插捻轉平補平瀉手法,待得氣后即可。之后在針尾處插上一長度為2 cm的清艾條,點燃,為1壯,一共灸2壯。針同針之間皮膚空隙,可使用硬紙片進行阻隔,避免發生灼傷。當艾條完全燃燒且熄滅冷卻后,將針灸針拔出,20~25 min/次,1次/d。②在針灸10 min后,患者實施松解手法治療。采用松解手法,指導患者呈側臥位,保持患側肢體在上,將上臂充分外展,利用手掌進行揉按,促使前鋸肌放松,肩胛骨提拉。通過彈撥以及點壓手法分別對大包穴、極泉穴、天髎穴、肩貞穴、抬肩穴以及天宗穴等穴位進行作用,以患者出現酸脹感為宜。之后通過按法、揉法以及一指禪推法對患側岡下肌、大圓肌、小圓肌以及肩后部作用;對于有痛點或是粘連的部位,可聯合彈撥手法。結合患者實際病情控制治療力度和時間,通常需20~30 min/次,1次/d。試驗組患者采用深刺溫針灸聯合松解手法治療。穴位選擇、坐姿以及皮膚消毒等措施同常規組。選擇一次性3寸無菌針灸針(北京漢醫醫療器械有限責任公司,吉械注準20172270314,規格:75 mm/支)開展針刺治療,刺入深度為1.5~1.8寸(40~45 mm),其余操作同常規組。7 d為1個療程,兩組患者均治療2個療程。
1.3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患者疼痛情況。于治療前后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6]開展判斷,得分區間是0~10分,評分越高則說明患者疼痛感越嚴重。②比較兩組患者肩關節功能情況。于治療前后采用康復時間與肩關節功能評分(Constant-Murley評分)[7]進行評估,分別從內旋、外旋、外展、向前、手的位置、日常活動水平以及疼痛方面實施評估,滿分是75分,最終得分越低則說明患者肩關節功能越差。③比較兩組患者肩關節活動度。判斷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外旋、內旋、外展及前屈情況。④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優異:治療后患者肩關節功能全部或是基本恢復;尚可:治療后患者日常生活顯著改善,疼痛感減輕,但局部仍有疼痛;一般:治療后患者肩關節活動功能好轉;差:治療后未能達到上述水平[8]。總有效率=(優異+尚可+一般)例數/總例數×100%。
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個療程后兩組患者VA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試驗組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VAS: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25 7.26±1.31 2.03±0.31*常規組 25 7.22±1.36 3.35±0.62*t值 0.106 9.521 P值 >0.05 <0.05
2.2兩組患者Constant-Murley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Constant-Murley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個療程后兩組患者Constant-Murley 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試驗組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Constant-Murley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Constant-Murley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Constant-Murley:康復時間與肩關節功能評分。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25 20.45±3.43 55.29±5.42*常規組 25 20.51±3.52 40.36±5.03*t值 0.061 10.095 P值 >0.05 <0.05
2.3兩組患者肩關節活動度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肩關節活動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個療程后兩組患者肩關節活動度均高于治療前,且試驗組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肩關節活動度比較(°,)

表3 兩組患者肩關節活動度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外旋 內旋 外展 前屈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25 15.72±2.23 49.05±3.71* 20.56±3.09 52.56±4.75* 45.40±5.27 120.82±7.34* 74.71±8.32 165.29±11.63*常規組 25 15.78±2.29 35.62±3.30* 20.52±3.06 40.39±4.22* 45.45±5.30 96.93±6.85* 74.65±8.22 130.02±10.60*t值 0.094 13.524 0.046 9.577 0.033 11.898 0.026 11.207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例(%)]
肩周炎好發于四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與肩部退行性病變有關。患者起病緩慢,多無明顯損傷史,主要表現為肩痛和功能障礙。肩痛的程度及性質可有較大的差異,或為鈍痛,或為刀割樣疼痛,可放射至頸或前臂,并因運動而加重,晝輕夜重,患者常痛醒;肩關節功能障礙初期是因疼痛而不敢活動,以后是因關節粘連所致患者梳頭、穿衣服等動作均難以完成。在臨床慢性非特異性炎癥疾病中,肩周炎較為常見,患者可出現肩關節四周疼痛及活動功能異常情況,并且伴隨病情發展會進入粘連期。該時期軟組織粘連,會導致肩關節活動障礙,病程較長,且極易反復發作,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不利影響。故對于粘連期肩周炎患者需開展止痛、消炎以及松解粘連治療,進而改善疾病預后,提高生活質量。
我國傳統醫學將肩周炎歸屬于“痹證”范疇,認為機體衛氣不固,外邪侵襲而阻塞經絡,出現肩部疼痛感。因此,在治療時需注重散寒止痛和疏經通絡[9]。在趙鐸[10]的研究中,其對粘連期肩周炎患者開展松解手法及深刺溫針灸治療,結果發現患者VAS評分明顯下降,肩關節功能明顯提高。因此,其認為對粘連期肩周炎患者實施松解手法聯合深刺溫針灸治療,能夠發揮良好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試驗組患者VAS評分低于常規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常規組。針對研究結果開展進一步分析,采用深刺溫針灸治療,將刺入深度控制在2.0~2.5寸之間,能夠到達關節囊并進入關節腔內。針刺得氣后在針尾加艾條,點燃艾條后的熱力作用會經針身傳導至患者機體內,覆蓋筋膜、肌肉、肌腱、囊壁以及關節腔等,緩解關節腔囊壁等軟組織痙攣、缺血情況,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無菌性炎癥情況,進而關節功能恢復[11]。在實施深刺溫針灸的基礎上,選擇松解手法進行治療,可顯著改善前鋸肌緊張狀態,促使局部組織氣血循環,放松肩部肌肉,達到舒筋通絡以及活血化瘀效果[12]。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Constant-Murley 評分高于常規組。針對研究結果開展進一步分析,深刺溫針灸能夠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快致痛物質的代謝,可改善局部軟組織炎性病變情況,達到鎮痛及改善痙攣的目的[13]。在此基礎上聯合松解手法治療,能夠改善肩部肌肉緊張狀態,提高肩胛旋轉力,促使肩關節充分外展,有利于抬高上臂,強化肩關節活動功能,提高關節活動度,提升治療效果[14]。
綜上所述,粘連期肩周炎患者開展深刺溫針灸聯合松解手法治療,能夠有效降低疼痛感,改善肩關節功能,增加肩關節活動度,針對炎性病灶提升治療效果,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