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鑫
內蒙古自治區環境監測總站呼和浩特分站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0
隨著我國城市化的進程不斷加快,工農業的發展速度也有所提升。但在科技快速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也遭到了更大的破壞,從而導致我國的土壤環境污染更加嚴重。這不僅危害了我國的土壤質量,而且人們的健康問題也受到很大的影響。目前,我國政府部門對土壤的污染問題予以高度重視,制定了相關的規章制度進行預防治理。目前主要的污染物包括重金屬類、化學類等,由于污染物的排放量較大,而且情況復雜,這就對土壤環境的預防治理帶來了一定的工作難度,使土壤環境污染治理工作受到很大的影響。因此,在當下的環境發展情況當下,必須對土壤污染預防治理工作給予高度重視。
目前,我國土壤環境污染情況越來越嚴重,其中出現了土地鹽堿化、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研究表明,土壤污染包含了無機物、化學肥料、放射性物質、病菌等。由于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會大量使用到化肥以及農藥,在工業生產中會出現大量的有機物污染源,這對于土壤的質量起到了嚴重的威脅作用[1]。而且污染源具有滯后性以及隱蔽性的特點,不能進行及時的污染物處理和分解。因此,從直觀的角度分析,土壤污染與水、大氣污染相比較,土壤環境更具有不可逆性、難恢復性以及不可再生性特征,而且其自身的清潔能力也比較滯緩。
對現如今的生存環境來講,土壤污染已經嚴重威脅到人類的生活以及生存問題,這主要體現在4個方面:第一,可用土地資源短缺。據我國耕地調查的統計分析,目前我國的人均耕地面積已經嚴重縮減,其面積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還有很多地區的人均耕地面積未達到聯合國標準的最低要求。通過技術研究檢測發現,我國國土面積的近一半已經遭受到土壤污染的危害,尤其是酸雨以及重金屬的污染,例如大氣污染、農藥遺留污染等都會使土壤的質量受到威脅[2]。第二,導致農作物減產。農作物的成長過程是在土壤中進行的,如果土壤受到污染就會對農作物的生長造成影響,甚至造成農作物減產或者污染,嚴重時可能導致溫飽問題,從而威脅人們的生命安全。第三,影響農作物出口銷售。農作物必須達到一定的標準才能夠進行出口銷售,如果農作物受到污染,就會嚴重降低外貿出口量。而且農作物出口要求種植環境的標準更加嚴格,這就會造成其他國家和環境相關的各種貿易壁壘,比如綠色貿易壁壘等。第四,對人們的健康造成威脅。有研究表明,農作物的污染源主要來自于土壤的情況。如果土壤受到污染,就會造成人們在食用有污染的農產品后,威脅到其健康問題,例如肝癌、胃癌等各種慢性癌癥。由此可見,人們的身體健康與土壤的污染存在著直接性關系,這會導致疾病的發病率顯著上升。
通過我國現在的環境問題分析,土壤環境的污染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土壤環境污染由輕度向重度發展。根據姚益偉等的研究,土壤環境中存在的污染度正在呈逐年上漲的趨勢發展,使得土壤的質量越來越低[3]。第二,土壤環境污染由單一型污染向復合型污染過渡發展。由于重金屬污染的處理還未得到有效解決,加上有毒有機物有害的污染問題更加急需解決。這就出現了土壤中多種污染物共同存在的問題,而且土壤中污染物嚴重超標,增加了土壤治理的難度。
在我國農業發達區域中,農作物的機械化程度以及產量較高。但正由于這些原因,導致土壤的受損程度嚴重。人們為了使農作物的產量有所提升,就會在農作物的生長過程中,對其進行各種農藥的噴灑以及有機化肥使用。但隨著時間的積累,就會使農業用地遭到嚴重的污染[4]。目前農業用地的污染現狀主要是有機污染以及無機復合污染,有機污染源主要是畜禽養殖的廢棄物、化肥以及農藥,而無機污染的主要物是鎘。因為長期的污染會導致土壤的自凈能力較弱,無法使土壤的情況恢復原狀,使人們的身體健康和飲食安全受到威脅。
由于我國的地域面積遼闊、跨度較大、土壤類型豐富,因此土壤問題存在不同的地域差異。西北地區的農業相對來說較為發達,污染源較少,土壤環境質量也較好。但在工業密集以及經濟發達的東南沿海地區,土壤環境受到嚴重的污染,尤其是重金屬污染嚴重。這是由于這些區域的土壤中含有的重金屬豐富,再加之人類活動情況的影響,就導致土壤中的重金屬嚴重超標,這也是我國土壤污染出現地域差異的主要原因。
目前我國土壤污染中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復合污染,這是由于無機和有機污染的相互作用的影響[5]。無機污染主要是重金屬的污染,包含鎘、汞、鎳等;有機污染則主要包括有機廢水和有機固體污染。其中,造成有機污染的重要原因是由于農作物的生產活動引起。在現如今的土壤污染中已經出現擴散的發展趨勢,這主要表現在:城市污染向農村污染的擴散、地表污染向地下污染的擴散等,這些污染現象也增加了土壤污染的治理難度。
化肥對于我國農業生產發展的作用非常重要,這不僅提升了農業生產的規模,而且也使得農作物的產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在化肥的長期使用過程當中,造成了土壤板結以及土層薄弱等一些情況的出現,這使得土壤自身的保肥保水能力有所降低,而且對于農作物的質量問題也受到很大的威脅。特別是因為化肥本身含有多種化學元素成分,比如氮磷鉀等,這不僅不會使土壤的吸收能力減弱,而且還會出現土壤風蝕化的轉移[6]。對于其他區域的土壤也造成一定的破壞,從而不斷加大土壤污染的區域范圍。
農藥作為目前農作物生產過程當中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方式,它不僅能夠使病蟲害對農作物的影響降到最低,而且可以有效地提升農作物的生產效率。但在農藥的具體使用環節中,會出現農藥的殘留問題。這對于農作物來講,雖然可以發揮強大的殺傷作用,但同時使土壤的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的破壞。如果一直持續地進行農作物的農藥噴施,殘留的農藥成分不僅會降低土壤的降解和吸收能力,而且會對土壤的調節以及載體功能等產生嚴重的破壞。
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不斷發展進步,也造成了大量的固體廢棄物污染。但在我國現有的固體廢棄物垃圾處理中,有機污染物以及無機污染物并不能被有效處理[7]。只有通過垃圾掩埋的形式進行土壤填埋,這對于土壤的生態系統以及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除此之外,在進行家禽的養殖過程中,出現垃圾、糞便的污染,而且城市居民的生產生活垃圾,也會造成嚴重的土壤污染。
工業生產會排放大量的工業廢水。工業廢水的排放中會蘊含大量的氮磷鉀等成分,一部分會對農作物的種植起到積極作用,但主要還是存在著大量有機物、重金屬等的污染源。如果不進行有效的處理,就會對土壤質量造成嚴重破壞。對于生活廢水也是一樣,這些問題都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土壤環境的質量。
除了上述的污染源,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污染就是大氣污染。這是由于現在的交通越來越發達,隨之汽車的數量也有了顯著的增加。汽車在行駛過程中每時每刻都在排放粉塵尾氣,而且造成大氣中灰塵的污染愈加嚴重。所以,大量的尾氣污染使大氣環境受到嚴重的質量影響。不僅如此,這些污染物還會在降水情況下重新進入地面,造成二次的土壤污染,比如重金屬污染、碳氫化合物污染等,其中酸雨就是主要的大氣干濕沉降污染現象[8]。
在我國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土壤環境的污染問題已經成為重要的生態環境問題。特別是進行土壤污染治理的工作中,要注意由于修復治理出現的二次污染問題,只有進行嚴格的過程和技術把控,才能使土壤污染的治理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我國目前一直在走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在此過程中,主要缺少相關的規章制度以及相應的治理技術。現如今的土壤環境監測手段主要是通過把控場地的風險管理和環境安全,在保障區域污染時很難做到有效管控以及區域性發展。因此,要做到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有效把控區域開發環境的安全問題以及統籌決策機制。只有抓住治理土壤污染的機會,才能走好綠色可持續修復的道路。
對于土壤污染修復的工作來講,發達國家首先經歷了國家政府部門的控制和指導階段,其次就是通過國家法規的政策扶持為土壤環境治理提供條件以及發展空間,最后則是運用法律法規讓私有企業參與到土壤修復的過程中,從而減少土壤環境治理的阻礙。這些經驗和發展過程表明在進行國家土壤質量管理的開始階段,普遍面臨著一些歷史遺留問題造成的工業用地污染,這些都需要花費時間去解決[9]。但與此同時,新的問題和挑戰還在源源不斷地出現,所以在這種雙重壓力情況下,如何做好土壤環境的修復和保護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對于我國來講,在進行土壤環境治理的初步階段,就要借鑒發達國家的土壤修復模式。
綠色可持續修復是我國土地修復發展的新趨勢。因此,國家相關政府部門要切實做好風險管控和管理階段的政策導向。只有讓土壤污染治理走綠色可持續的風險管控和治理修復道路,才能有效應對并系統地解決土壤污染這一重大問題。
在建立土壤環境污染治理的工作中,黨和政府要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地方政府要協助相關管理部門做好溝通合作,只有通過對實際的土壤環境質量以及農作物產品進行檢測,才能有效提出相應的改進意見,從而保證污染的土壤安全利用工作得以落實。其次,政府部門應根據現有的政策并拓寬資金來源渠道,使土壤環境的檢測工作的資金力度加強。只有統籌財政資金,并建立健全公共財政、企業自籌以及社會資金等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投資機制,才能建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資金投入長效機制。
發揮新媒體的作用,通過App以及廣告等方式,進行土壤環境污染的治理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只有人人都能夠參與到環境治理的過程中,才能改善土壤環境的質量問題,從而實現耕地安全持續利用,促使我國的土壤環境有所改善。
總而言之,當前的土壤污染質量工作仍然存在著很多困難,要通過提升檢測水平以及治理技術等手段,確保土壤污染治理的有效性,從而促使土壤環境的質量情況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