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躍輝
(中國農業銀行審計局 成都分局,四川 成都 610041)
商業銀行開展政策跟蹤審計,是服務國家治理,提高政治站位,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及相關全會精神,推動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及政策措施全面落實的重要抓手和保障,是商業銀行審計部門的重要任務。通過政策跟蹤審計,客觀評價商業銀行執行國家政策的情況,對于商業銀行落實國家政策、提升政策效果、滿足可持續性發展要求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政策跟蹤審計,推動商業銀行各經營單位自覺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認真深入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推動黨和國家重大決策部署落地落實、執行到位,做到為黨分憂、為國盡責、為民奉獻,推動商業銀行高質量發展。
(1)審計目標不明確,審計結果難達標。商業銀行政策跟蹤審計是監督轄內機構執行政策的過程和政策執行結果的審計,通過客觀評估政策執行效果,發現政策執行中存在的偏差和問題,分析問題原因,提出操作性強的審計建議,推動商業銀行在政策執行方面落實主體責任,調整工作策略,完善執行措施,糾正執行偏差和缺陷,達到更好更優執行政策的效果和目標。然而,商業銀行部分政策跟蹤審計項目的方案和思路往往未明確清晰的審計目標,或者在審計過程中出現偏離政策跟蹤審計目標、習慣性地陷入到合規性審計和風險審計的現象,導致審計結果不能達到政策跟蹤審計的目的。
(2)評價標準未統一,問題定性不規范。商業銀行政策跟蹤審計尚屬全新領域,審計開展前頂層設計不夠周密,未配套制訂規范化的審計標準和評價體系,加之部分商業銀行對政策執行的要求一般采用指導性文件下發至經營行,未建立硬性的制度規定,導致審計實施過程中政策理解和評價標準不好把握,不同審計人員對同一問題評判結果不一致,存在較大的自主性和隨意性,部分問題查得不深不透不全面,局限于表象和個體,降低了政策跟蹤審計質量。同時,被審計單位部分政策執行措施明顯存在問題,但在無評價規范和制度依據的情況下,問題應該定為什么性質難以界定,導致審計質量不高。
(3)問題整改不到位,審計成果運用難。政策跟蹤審計向被審計行揭示問題后,因為問題整改投入多、成本大,整改產生的收益與投入難以成正比,部分經營行整改意愿不強,整改效果不佳,有的整改局限于表面,未從體制機制層面研究分析,未建章立制從根本上進行整改,導致問題屢審屢犯、長期存在。部分政策性業務如農戶貸款,涉及地域廣、戶數多、整改困難,囿于審計人力資源限制,對發現問題的整改情況無法一一進行后續驗證,整改質量難以保證。商業銀行內審、內控和監察部門對問題整改的監督分工不同,一定程度上監督合力不夠,導致政策跟蹤審計成果運用效率不高。
(4)審計資源緊張,專業人才缺乏。政策跟蹤審計政策性強,綜合性要求高,涉及領域廣泛,全面評價被審計單位需要匹配一定數量的抽審業務、抽審金額和抽審機構才能實現,但基層審計部門檢查項目多、人手少,全面開展政策跟蹤審計人力相對緊張。商業銀行內部審計現有隊伍結構和知識結構難以滿足政策跟蹤審計需求,既懂金融業務和審計知識,又懂政策金融、稅收、法律和大數據分析的復合型人才較少,政策跟蹤審計的專業人才不足。商業銀行政策跟蹤審計尚處于探索階段,審計人員參與政策跟蹤審計的學習培訓和審計項目較少,實踐經驗欠缺。政策知識儲備不足,往往存在審計項目開展時才組織學習相關法律法規和專業知識,存在“臨時抱佛腳”的現象,參審人員對政策認識和理解不夠深入,影響了審計效能。
(5)方法創新不足,審計手段不匹配。在數字化轉型的大背景下,科技強審對政策跟蹤審計支撐不夠。一是外部數據采集難。商業銀行政策跟蹤審計既涉及內部各業務數據,又涉及外部稅務、社保、貸款企業等單位的業務數據,橫跨部門和專業較多,外部單位數據采集困難和更新不及時,制約了政策跟蹤審計信息化和數據化進程。二是既懂政策知識,又精通業務的數據模型研發人員和數據分析師缺乏,致使審計數據模型研發不足,數據分析的疑點線索不夠準確,限制了政策跟蹤審計的精準度和效率效果。三是查證取證的方式創新不足,現場審計查證的廣度和深度不夠。比如在疫情影響下,遠程查證的可行方式有待創新,僅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核查貸款抵押物和生產經營情況等,有的貸款客戶以假亂真,視頻中提供的抵押物品地址、權屬或數量以及生產經營現狀不夠真實,由于審計人員不能到現場核實,可信度難以采信。
(1)轉變審計理念,做好頂層設計。商業銀行內部審計部門不但是業務監督部門,也是政治機關,要提升政治站位,增強“四個意識”,牢固樹立為國家治理服務的審計理念,深刻認識開展政策措施落實跟蹤審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強化責任擔當,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加大政策跟蹤審計力度,以審計的實際行動推動黨中央決策部署和國家重大政策落實到位。要樹立統籌思維,科學謀劃,強化頂層設計,將政策跟蹤審計納入審計項目長期規劃,建立長效跟蹤審計機制。制定和完善審計方案,審計思路,明確審計目標,根據各時期的國家政策確定審計重點內容。統一制訂政策跟蹤審計的評價體系,使審計開展過程中對問題的評價有據可依、規范統一。
(2)把準政策脈搏,明確審計重點。商業銀行政策跟蹤審計要核查政策的傳導、執行、結果等多個環節,找準切入點,突出重點項目、重點區域、重點業務。當前可把“六穩”“六保”工作,精準扶貧,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專精特新企業等實體經濟融資支持,節約優先、全面節約等納入政策跟蹤審計的重點項目計劃。審計過程中要重點關注政策是否及時傳導到各層級各部門,是否建立政策落實的推進機制,明確執行主體,確立職責邊界,是否出現推諉扯皮,無人執行的狀況。評價政策執行措施是否有效,是否研制相關的金融產品,出臺相關制度保障。比如小微企業和農戶貸款的金融服務政策,要關注服務對象對貸款的可獲得性,金融產品是否貼近客戶需求,貸款授信條件和利率是否更優惠、流程是否更便捷,是否有經營行利用政策落實趁機套利,損害客戶利益。關注金融服務的效果,包括服務對象的滿意度和服務結果產生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3)整合監督資源,強化部門聯動。商業銀行開展政策跟蹤審計,應加強資源整合,形成合力,提高審計效率。一是商業銀行審計部門與內控、監察、業務監督部門加強協調合作,建立信息溝通機制和項目合作實施機制,審計部門及其他監督部門之間信息共享、資源互助、成果互用,減少各自為陣導致的同一政策執行情況的重復檢查。二是抓住國家審計機關和銀保監會等外部機構檢查的契機,通過全面開展自查自糾、抽調力量配合檢查等,對涉及政策落實的相關業務全面篩查,做到應查盡查,提高審計覆蓋面。三是審計部門有計劃有步驟科學安排政策跟蹤審計,將政策跟蹤審計項目并入風險審計等大型項目合并審計,做到項目同步實施,審計結果“一果多用”,防止業務重復審計、交叉審計和審計資源浪費。
(4)增強科技支撐,創新審計手段。政策跟蹤審計要加強科技支持、信息化和數據化轉型,切實提高審計效率。加快商業銀行內部審計平臺建設,全面匯集內部業務基礎數據,同時加大對接和導入外部財稅、社保、工商及企業等數據資源的力度,建立核心審計信息資源庫,實現政策跟蹤審計信息化和數字化。加強審計數據模型的自主研發,通過對結構化數據的聯動、比較、多維分析,追蹤業務資金流向,精準查找違規問題線索,評估政策執行中的問題和不足。增強非結構化數據挖掘,創新信息化審計手段,充分利用語音、影像、圖片、文檔等非結構化數據資料,獲取更為完整的數據信息,提高審計效率。建立政策跟蹤審計非現場監測系統,科學確定預警閾值,觸發預警條件的及時彈窗報警,適時監測異常的業務行為和決策行為。有效建立遠程核查機制,提高非現場跟蹤審計的效率。
(5)利用審計成果,推動問題整改。經營行要高度重視政策跟蹤審計發現的問題,建立整改機制,落實整改責任,分析問題成因,研究整改措施,明確整改時間表和路線圖。堅持“立查立改”與“持續整改”相結合,列示整改清單,限期進行整改,確保問題按時保質保量整改到位。審計部門要建立問題整改跟蹤監督機制,以“問題整改到位、風險控制到位、責任追究到位”為整改標準,對問題整改不到位的,可采取審計幫扶和督促的方式,推動問題整改。商業銀行可將整改結果與經營行和責任人年度考核評價指標掛鉤,激發整改緊迫感和積極性。對政策跟蹤審計發現的屢查屢犯,重復性和集中性較強、影響面較大、虛假整改等問題,不但要推動建章立制,標本兼治,還應對相關責任主體和責任人進行問責。要定期檢查,持續監督,防范問題屢查屢犯。對問題高發或常發的業務領域,可采取事中跟蹤審計方式,發揮審計的預防功能,形成政策跟蹤的長效機制,最大化發揮審計對政策落地、落細、落實的推動作用。
(6)組織學習培訓,加強人才儲備。從政策跟蹤審計實踐來看,當前應加強政策跟蹤審計專業人才培養。一是定期組織政策知識培訓和案例講解,培育審計人員為國家治理服務的意識和政策跟蹤審計的理念,使審計人員精準掌握重大政策的背景、內容、目的和應有的成效。要注重培訓的持續性,提高審計人員的專業水平。二是開展政策跟蹤審計的技能培訓,解決“查什么”和“怎么查”的問題,明確跟蹤審計的重點方向和重點內容,確定各關鍵環節和關鍵節點的評判標準及尺度,便于審計人員操作。三是引導審計人員積極主動自學、主動鉆研政策跟蹤審計的相關知識,增加知識儲備量,不斷完善知識結構。鼓勵審計人員積極參與政策跟蹤審計項目,通過審計實踐探索審計方法,積累審計經驗。四是積極引進政策研究、經濟金融、法律、大數據分析等復合型人才,優化現有內部審計隊伍結構和知識結構,為做好政策跟蹤審計提供必要的人才儲備。五是建立激勵機制,充分發揮審計人員主觀能動性,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對專業性特別強的審計項目,可聘請熟悉相關政策或者領域的外部專家參與審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