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宇,裴青寶,朱綠丹
(南昌工程學院,南昌 330099)
中國是一個農林業大國,農林業是國家的基礎產業,對于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支撐作用。黨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視農林業生產,一直把“三農”問題作為影響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重大問題[1],在國家發展戰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但是,由于農林業的工作環境相對艱苦,收入水平也不是太高,不能吸引青年大學生從事農林業工作,甚至一些農林專業的大學生對農林工作沒有興趣,導致從業人員綜合素質不高,已經成為制約農林業現代化發展的瓶頸問題[3]。為了提升我國農林專業大學生的教育質量,培養有志于農林工作的新時代人才,2013 年國家教育部、農業部、林業總局聯合組織實施了“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4],開展高等農林教育改革試點工作。首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高校99 所,改革試點項目140 項,其中拔尖創新型農林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項目43 項,復合應用型農林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項目70 項,實用技能型農林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項目27 項[5]。
農業水利工程專業主要培養服務農村水利工作的專業人才[6-7],從我國目前的農業水利工程教育培養現狀來看,存在兩個突出的問題。一是培養農業水利工程本科生的高等院校較少,而且多數學校每年招生只有1個班,培養的學生數量與國家的使用需求有較大的差距;二是大量的農業水利工程本科生缺乏工程項目的實踐背景,因理論教學與實際工作脫節而不能很快進入實際工作狀態,學生到了工作單位適應期較長,影響了工作的開展。為了滿足農業水利工程實用技能型人才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需要對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實現學校培養的人才與工作“無縫對接”。
南昌工程學院的農業水利工程專業創建于2010年,2014 年獲批國家第一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類型為實用技能型,2018 年被確定為江西省一流本科專業。根據國家“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和南昌工程學院農業水利工程專業的特點,專業在學校的支持下加強了實踐教學平臺和技能實訓基地的建設;通過調研與論證,修訂了人才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完善了人才培養計劃;探索了“專業學習—頂崗實習—專業學習”的三階段人才培養計劃;實行了專業導師制度;改革了課程考核辦法,建立了有利于實用技能型農林人才培養的學業考核體系。通過改革創新與持續改進,比較好地完成了實用技能型卓越農林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項目。
堅持立德樹人理念,面向農業水利生產一線及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需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系統掌握農業工程、水利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和技能,獲得工程師執業能力基本訓練,具有良好的個人和團體工作能力、良好的交流和溝通能力及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良好的道德修養和健康的身心素質;具有獨立承擔一定難度工程項目的工作能力,能夠解決較復雜的專業技術問題。畢業后能在水利、農業農村、自然資源和鄉村振興等領域從事工程勘測、規劃、設計、施工、管理和科學研究等工作,“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懂經營、善管理”的實用技能型人才。
實行“專業學習—頂崗實習—專業學習”的三階段人才培養計劃。培養計劃第一至第五學期上半學期在校學習;第五學期下半學期與第六學期上半學期及中間的寒假,進行教學日歷為期10 周約四個月的頂崗實習,學生能完整地參與一個冬修水利的過程;之后第六學期下半學期返校繼續學習。頂崗實習階段主要依靠外聘教師和行業技術人員的指導,學生深入到農業水利工程建設項目的規劃、設計、施工和項目管理等方面工作過程,完成在實訓階段的學習任務。
人才培養通過“校企協同、項目嵌入”,面向行業、面向項目,培養掌握農業水利工程領域的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具有較強解決工程實際問題能力的實用技能型人才。通過與管理、設計、施工和科研等行業單位聯合培養,學生參與實際工作,行業技術人員參與教學,學校教師與學生、行業技術人員共同參與生產實際工作,使學生盡快縮短工作后的適應時間。并建立雙方人才培養部門聯系機制和信息共享機制,定期溝通、交流信息,修訂下一階段的學習內容或實踐項目。
在充分進行畢業生跟蹤調查、專業調研和行業單位走訪的基礎上,結合農業水利工程行業規范及《注冊土木工程師(水利水電工程)考試大綱》,修訂農業水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目標由原來的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向實用技能型人才培養轉變,更加強調實踐能力。人才培養的定位修訂為面向基層,服務“三農”的實用技能型人才。
實用技能型卓越農林農業水利工程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側重工程實踐,重視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的培養,進行了比較大的調整。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減少通識課和學科基礎課比例,保證專業課比例。南昌工程學院的農業水利工程的專業教育總學分為170 個學分,原來的培養計劃通識選修課和通識必修課的比例為38.5%,專業基礎課的比例為22.4%,專業必修課與專業選修課的比例為22.4%;“卓越農業”培養計劃的通識選修課和通識必修課的比例為30.5%,專業基礎課的比例為15.0%,專業必修課與專業選修課的比例為23.0%?!白吭睫r林”培養計劃的通識選修課和通識必修課的比例下降了8%,專業基礎課的比例下降了7.4%,專業必修課與專業選修課的比例基本不變。
二是大量增加實踐教學課程。南昌工程學院的農業水利工程原來的培養計劃專業實踐課程為28.5 個學分,占總培養學分的16.8%;“卓越農業”培養計劃的專業實踐課程為53.5 個學分,占總培養學分的31.5%。“卓越農林”培養計劃的專業實踐課程增加了25 個學分,在總教育學分中的比例大幅度提高了14.7%。專業實踐課中生產實習原為2 周,調整為頂崗實習后,實習時間增加為23 周,增加幅度很大;另外工程測量實習、工程地質實習增加了0.5 周的時間,水工鋼筋混凝土課程設計、水工建筑物課程設計、灌溉排水工程學課程設計、水泵與水泵站課程設計的課時量也有一定的增加。
三是增加專業課選修課。為了適應農村水利工作發展的新形勢,切合農村水利工作的新內容,新增加了一些專業選修課,如農業水利大數據分析、土地規劃利用、果樹灌溉學、智慧灌區、BIM 技術和鄉鎮供水工程等,豐富和優化了專業選修課的內容,使其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選課需要,提升學生的專業素質。
實行“專業導師制”,在學生入學的第二學期,進行學生與專業教師之間的雙向選擇,每名專業教師指導3~5 名學生。導師全面指導學生的學習,鼓勵學生參與專業導師的科研課題及科技服務項目,使學習更加有目的性,同時積極鼓勵“項目驅動式”“參與式”等學習方式改革,激勵學生自主學習。
推進畢業設計形式改革,畢業設計采取“請進來,走出去”教學形式,“請進來”即聘請規劃設計單位、施工單位有豐富工程經驗和較高理論水平的技術人員作為外聘教師,以工程實踐項目作為設計課題;“走出去”即讓學生到相關設計、施工單位去協助工作,以生產任務為畢業設計課題,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1.強化實踐教學的基本思路
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方案緊密結合農業水利工程實際,突顯實用技能型的特色,使知識、能力、素質融為一體[8]。主要從五個方面入手,強化實踐教學:一是在制訂培養計劃的過程中,根據農業水利工程的特點,邀請包括管理、設計、施工和科研方面的行業專家深度介入,將行業對人才的需求融入到培養計劃和教學大綱之中;二是教學過程中,聘請行業專家作為校外老師參與專業教學,將行業最新的技術,行業發展的形勢及時教授給學生;三是充分利用頂崗實習,讓學生直接進入行業部門工作,在工作的第一線實踐學習,得到工程(工作)一線的能力訓練,獲得專業知識和能力,提高專業素養;四是鼓勵學生參加任課教師的科研、生產項目,在學校期間獲得工程(科研)實踐訓練;五是利用好實習和課程設計,做實專業集中實踐課程,如工程測量實習、工程地質實習要到水利工程實訓基地進行,各個課程設計要采用實際生產項目進行。
2.實踐教學環節的實施
實踐教學環節的實施包括校內實踐教學的實施和校外實踐教學的實施等兩方面內容。校內實踐教學環節的實施主要是課程設計及畢業設計,校外實踐教學環節的實施主要是各類實習。校外實踐教學依托校外實習基地,營造真實的教學情境,在農業水利工程相關的管理、施工、設計和科研單位建立實訓基地。近年來專業已建立此類的省內、外實習基地7 個,有效利用校外實習實踐基地以及行業有著豐富工程經驗的實踐管理人員,為培養實用技能型農林人才服務。
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提高專業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主要采取引進、培養和聘任的方式,努力提高教學團隊的整體水平和創新能力。
引進:為了保證教學團隊的水平和活力,采用多種方式引進人才。引進不同學校、不同方向的年輕博士,為專業的長遠發展打下基礎;大力引進高學歷、高職稱且實踐經驗豐富的人才,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柔性引進在國內外有較高知名度的學術帶頭人,加強教學和科研團隊建設,迅速提升專業和學科的水平。
培養:一是積極鼓勵教師到國內外高校訪學,提高教學和科研水平,擴展視野,加強交流;二是建立“助教制”制度,新進老師需要為老教師做一年助教,熟悉課程教學后,才能正式上課;三是建立教師交流學習制度,通過定期的教研室會議,組織教師進行教學交流,提高教學水平;四是安排教師到農業水利工程建設一線(如江西省水利廳、江西省水利設計院)進行掛職鍛煉,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聘任:從農業水利工程設計、施工和研究單位聘請工程經驗豐富、有較高理論水平且相對穩定的兼職教師。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等方式,聘請了包括江西省水利廳、江西省水科院、江西省水利規劃設計院、江西省水利水電有限公司和江西省灌溉試驗中心站等單位的5 位專家作為南昌工程學院農業水利工程專業的兼職教師。
另外,加強師德師風教育。加強教師職業道德教育,使每一位教師都做到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敬業愛崗,融傳播知識、培養能力和提高素質為一體。要求青年教師熱愛學生、嚴謹治學、增強工作責任感,練就過硬的基本功。
在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等理論課的考核中,改革傳統的以閉卷、側重知識記憶為主的考核方式,更加側重考察學生實際能力,應用面試答辯、實際操作、課程設計和研究報告等多種考核方式,完善課程考核評價制度。
成立以本專業教學經驗豐富的教授、副教授及各年級學生代表為主要成員的教學工作評價機構,開展本專業課程教學評估。每學期普遍開展一次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的學生評估。在此基礎上,制定聽課制度和評課制度,以形成良好的教風。
改革后的人才培養模式使學生在校期間就參加工程實踐,提高了所學的專業技能,畢業設計水平顯著提高,也為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快速融入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2014 年入學的農業水利工程專業學生有3 個教學班,其中實行教學改革方案的卓越農林班比其他2個班,在畢業設計的質量上顯著提高,優良率提升近30%,其他級的卓越農林班也有類似的結果。另外,根據用人單位的反饋,卓越農林班的畢業生動手能力強、進入工作狀態快,專業素質比較高。
通過專業導師制提高了學生參與科技創新的積極性。近年來,卓越農林計劃班學生參與各類各級競賽的比例90%以上,獲獎38%以上,在校生發表論文32 篇,其中SCI/EI 論文5 篇。學生獲得校內科技創新類獎勵40 余項,省部級以上科技創新競賽獎勵13 項,其中特等獎1 項,一等獎5 項。
近年來,農業水利工程卓越農林班先后被江西省團省委、江西省教育廳、江西省文明辦、江西省學聯評為“江西省優秀班集體”“江西省高?;盍F支部”“江西省大學生暑期文明實踐活動優秀志愿服務團隊”,多次被南昌工程學院評為“優秀班集體”“五四紅旗團支部”。卓越農林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了學生對農業水利工作認識,培養了學生對農業水利工作的熱情,消除了學生到農村一線水利工作的畏難情緒,使學生認識到服務“三農”,扎根基層同樣大有可為。據統計,卓越農林班畢業生從事本專業工作的人數達到80%以上,有些同學畢業兩三年就成為單位的業務骨干,甚至走上了領導崗位,助力了農村水利工作的發展。
自2014 級后,已有5 屆畢業生,3 級在校生實施了卓越農林人才培養模式,受益學生322 人。2018 年,首屆卓越農林班畢業生章禹被中國水利教育協會評為“全國優秀水利畢業生”。由于學生在實習期間參與工程實際,用人單位對于有頂崗實習經歷的卓越農林班畢業生更為歡迎。首屆卓越農林班學生2018 年畢業之后,專業在2020 年、2021 年進行了兩次畢業跟蹤調查,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滿意度達到96%以上,而且對畢業的實踐動手能力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新時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美麗鄉村,需要服務“三農”、扎根基層的實用技能型人才。目前的高校本科教學,工科專業理科化趨勢較為嚴重,學生理論知識學習的較多,但實踐能力偏弱,不能滿足基層對實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為構建實用技能型的卓越農林人才的培養模式,需要修訂人才培養目標與培養計劃,改革課程教學體系、教學方法與手段、實踐教學內容和方法、師資隊伍建設措施、課程考核措施和教學管理措施等,著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強學生服務“三農”的意識。以農業水利工程專業為例,進行了實用技能型的卓越農林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研究,經過八年的教學實踐,表明該人才培養模式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強學生服務“三農”意識,而且學生學業成績良好,思想進步,教學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