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笑微
(吉首大學 音樂舞蹈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鄉土音樂是特定區域內土生土長的以口傳心授為主要傳承方式的民間音樂,其深深根植于地域民俗文化的土壤,是人民在歷史長河的生產生活實踐中沉淀而成的“文化、音樂、生活”的統一體,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我國城鎮化進程中,鄉土音樂日漸式微已成為不容否認的客觀現實。同時,國家明確提出“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內容之一,傳承鄉土音樂已成為新時代的重要議題。在此背景下,地方院校音樂專業教育必須承擔起鄉土音樂傳承責任,盡管這不可能依靠地方院校的一己之力來實現,但無疑將極大豐富音樂專業教育中的傳統音樂文化內涵,培養鄉土音樂優秀人才,發揮其繼承與發揚傳統優秀文化的應有作用。
國際音樂教育學會(ISME)一直倡導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并且得到了我國眾多音樂教育家的宣揚,因此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理念在我國得以進一步推廣。2002 年,教育部頒布的國家藝術課程標準即明確提出應該提倡多元文化音樂。但是,由于從20 世紀20 年代開始,我國大學音樂專業教育主要依據“西方音樂文化”開展,諸如教材體系、曲譜創作以及師資培養等,無不以西方音樂重要參照。盡管改革開放以后,這種局面有所改觀,但西方音樂教育作為大學音樂教育的根本并無改變,而素有“中國傳統音樂靈魂”之稱的鄉土音樂仍未能得到應有重視,音樂專業大學生不會唱家鄉民謠是十分普遍的現象。顯然,這無疑是與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背道而馳的。可見,引入鄉土音樂是地方院校是實現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重要途徑。只有將音樂教育根植于鄉土音樂,讓學生充分掌握自身鄉土音樂文化,才能使其更好地理解與借鑒其他形式的音樂文化。
鄉土音樂能促進地方院校音樂教育的發展,地方院校也必須承擔起傳承與發展鄉土音樂文化的重大責任,并且地方院校在此方面具有突出的本土優勢。盡管地方院校由于區位方面的劣勢,在教育資金、教學資源等方面存在不足,但是就鄉土音樂教育而言,越是地處偏遠的地方院校反而越具有豐富的鄉土音樂文化資源,不僅比較容易進行田野考察以及鄉土音樂文化課程資源的收集與開發,而且能更有效地與當地文化工作者建立聯系,比如讓鄉土音樂傳承人進入大學音樂教育課堂,或者可以經常性參與各種節慶日與祭祀活動等,甚至地方院校可以直接參與或引領當地鄉土音樂文化活動。因此,地方院校音樂教育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承擔起繼承創新鄉土音樂文化的責任,進而培養出優秀的鄉土音樂文化人才。
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要依靠一代代人的積淀和傳承,鄉土音樂文化是一個區域文化的集中體現,關系到一個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可見,引入鄉土音樂并將其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以及通過多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幫助學生認識鄉土歷史和傳統,可以增強他們對于民族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有利于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基本的價值共識,有利于培育他們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精神,培育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使他們成為具有鑒別和創造先進文化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同時,引入鄉土音樂也是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教育政策的體現,能夠促進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和繁榮發展。
其一,利用各種鄉土音樂文化資源開發專業課程,組織編寫相關音樂文化教材讀本。在現有的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三級課程管理模式下,許多地方院校音樂專業教育充分利用地方課程及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將鄉土音樂文化教育內容納入其中,構建與完善正規文化教育課程,解決鄉土音樂文化教育過程無序化問題,使鄉土音樂文化教育落到實處,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更好地學習了解鄉土音樂文化傳統精神;其二,開辦各種鄉土音樂特長班,這是許多地方院校音樂專業教育進行鄉土音樂教育較為普遍的方式。其實,不少地方院校音樂專業大學生對鄉土音樂文化如民族舞蹈和民族器樂等十分喜愛,因而一些地方院校音樂專業將優秀的鄉土音樂文化作為素質教育內容納入日常教學計劃,有的學校則利用自身的地理優勢在課余開辦各種鄉土音樂文化特長班,同時不定期邀請一些鄉土音樂傳承人來校指導,幫助學生獲得一定的鄉土音樂文化藝術表演技能,提高學生民族民間藝術欣賞水平;其三,一些地方院校音樂專業在開展教育活動時,經常舉辦鄉土音樂文化相關的文化活動月,其中包括鄉土音樂文化知識講座、鄉土音樂風采展示以及鄉土音樂演唱競賽等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動。
其一,學校教育政策與制度未能有效地促進鄉土音樂文化傳承。雖然地方院校在課程設置方面擁有自主權利,但由于受到《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等限定,在音樂學專業課程設置方面,只有“中國音樂史與中國傳統音樂理論”等部分課程與地方音樂文化相關,因此鄉土音樂文化事實上很難被納入正規的學校教育體系當中。教育法規政策是指導地方院校辦學的依據,影響到學校教學的各個環節,但我們在其中很難找到如何促進鄉土音樂文化發展的字句;其二,音樂專業教育課程中鄉土音樂文化內容的缺乏。我國大學音樂專業教育主要依據“西方音樂文化”開展,諸如教材體系、曲譜創作以及師資培養等。但鄉土音樂文化的傳承能否在地方院校音樂專業教育得到有效進行,關鍵還是看教學內容中是否有足夠多的鄉土音樂文化知識。現實情況是,許多鄉土音樂文化知識并沒有體現在專業教科書中,課程比例設置嚴重不足。如果學生們不能了解鄉土音樂的歷史和文化特性,就沒辦法促進鄉土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其三,當代社會文化發展對音樂專業大學生價值觀念的影響。由于受到主流文化或外來文化的沖擊,部分音樂專業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功利化色彩也日顯濃厚,在面對鄉土音樂文化時習慣于以其所能帶來的現實利益作為評價標準。
鄉土音樂文化教育需要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獲得真正發展,才能真正達到傳承、創新鄉土音樂文化的目的,因而學校、教師與學生等各方面要提高對鄉土音樂文化價值的認知。鄉土音樂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傳承、發揚獨特的鄉土音樂文化不僅是回應國家文化政策的需要,還是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更是人類本身尋求自我價值存在與發展空間的一種必要體現和行為。我們只有對鄉土音樂文化價值進行深度理解,才能更好地采取有力的行為措施,建設與發展好鄉土音樂文化教育。
將鄉土音樂文化特色教育融入音樂專業常規教學中,讓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鄉土音樂文化的研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創設交流、表演的空間,進而使學生的創編能力,表演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得到提高,從內心建立起對鄉土音樂文化的喜愛,逐步提升學生的鄉土音樂文化素養。
廣泛開展鄉土音樂文化活動,調動教師、學生、家長、民間藝人的積極性,凝聚力量搜集整理民族民間文化,使帶有濃郁特色的鄉土音樂文化演變為校園藝術文化,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鄉土音樂文化所包含的思想智慧和藝術情趣,培養學生的專業研究能力,提高學生的鄉土音樂文化審美情趣。同時,院校也可以因地制宜地開展一些鄉土音樂文化項目,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吃苦耐勞、堅韌不拔、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良好品德,同時也在無形中加強了學生對鄉土音樂文化的深入體會。
開展鄉土音樂文化教育,讓學生從了解民族風俗入手,進而了解民族的歷史以及民族文化藝術,使學生對鄉土音樂文化產生全面認知,從而為進一步開展系統的鄉土音樂文化理論打下基礎。相關單位要組織力量編寫相應的鄉土音樂文化教材大綱,編寫既要有統一的要求,又要有具體體現。要將鄉土音樂文化課程列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要有專職教師、有教案、有完整的教學活動和實踐活動。此外,要對鄉土音樂文化教師進行系統培訓,培訓形式應靈活多樣,可集中培訓,也可采取請民間藝人授課或到各民族生活的環境中學習、體驗等方式,甚至還可以打破體制界限,直接請民間藝人到學校上課。
地方性特色課程資源的開發,需要不斷創新才能讓課程具有活力和實現可持續發展。如上所述,鄉土音樂文化資源課程需要對其本身進行深度研究與創新,才能使該課程教育教學達到傳承與發展的目的。因此,教師必須多途徑多措施創作與實踐鄉土音樂作品,這是建設鄉土音樂資源課程的必然。鄉土音樂資源課程必然要經歷一個長期實踐與不斷創新的過程。因而,教師要經常從田野中獲得資源;要經常研究前人的相關成果強化自身研究能力;要經常與傳承人交流獲得素材;要經常與專業人士相互學習,提升創新能力;要經常與學生們一起探討,提升學生的創新素養。
地方院校應該利用既有優勢,聯合校內外力量,如各層級的鄉土音樂傳承人、民間音樂研究愛好者以及國內相關高校如中央音樂學院、中央民族大學等,建立鄉土音樂傳承創新平臺,這不僅有利于特色課程資源的挖掘與利用,成為學生學習、教師研究的重要場所,而且還可以為鄉土音樂的傳承與可持續發展營造有利環境。利用創新平臺開展鄉土音樂教學及創作,記錄、整理教學過程,并將其以視頻或文檔形式進行保存,為教學活動與理論研究積累素材。此外,也可將平臺融入國家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系統中,按照高標準實現要素的流動和整合,從而提升鄉土音樂資源的整合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