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希一 鄒標/文
憑借一貫制學校的優勢,依托校本課程開發,深挖傳統文化育人功能,搭建教材體系。基于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分層設計、整體規劃多元化的校本課程體系,保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連貫性、遞進性、一致性。以核心素養為基,傳統文化為路,精新教育為旨,樹立多學科融合的多元特色校本教材編制理念,落實五育并舉合力挖掘優秀傳統文化育人價值,創新實踐運用,增強課程育人、活動育人實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1]。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提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2]”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肩負著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時代使命,寄予國家、民族、人民的厚望。在這樣的背景下,想方設法培養并牢固樹立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當下由于網絡的高度發達,青少年接受信息的途徑多樣,受到的現代多元文化的沖擊極其巨大。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材,建設“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校本教材體系,對培養具有高度文化自信和愛國情懷的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義[3]。
2014年,教育部印發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全面部署了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相關工作。《綱要》指出,“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培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推動文化傳承創新,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基礎作用[4]。要以推進大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一體化為重點,整體規劃、分層設計、有機銜接、系統推進。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5]”校本課程是國家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托校本課程,憑借一貫制學校的優勢,分層開發多元化的校本教材,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其中,無疑是弘揚傳統文化的極佳方案。
“惟精惟新”是廈門實驗中學建校以來一貫秉持的辦學理念。高起點的辦學條件、高水準的教學質量和高遠的宏偉目標,迫切需要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和勇于創新的開拓精神。所謂“精”,指教學育人精益求精、日臻完善,努力汲取中西傳統兼現當代文化之精華,涵養師生智慧與修為;所謂“新”,指育人模式、教學策略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創新中求發展,在創新中樹品牌,在創新中顯特色。作為廈門市教育局直屬的十二年一貫制的實驗學校,在編寫校本教材、開設精品校本課程方面具有自己得天獨厚的優勢。
其一,學校擁有從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可針對不同學段學生的實際情況,分層設計,整體規劃,使得校本教材的開發既能凸顯各學段傳統文化主題的獨立空間,又能保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連貫性、遞進性、一致性,以此深度挖掘傳統文化多元育人功能。依托中國教育科學院、中國戲曲學院合作辦學,更好地推動校本課程的開發,從而編寫出更契合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精神實質的多元化的校本教材。
其二,學校致力打造京劇、書法、非遺等弘揚傳統文化的美育項目,著力營造以京劇、書法等文化藝術為主線的校園文化環境,讓其成為學校文化的顯性標志。在傳統文化的浸潤下,京劇社被共青團中央授予“優秀國學社團”光榮稱號,學生被授予“全國最美中學生榮譽稱號”,成為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示范校、福建教育學院藝術研究所教學實踐基地。
其三,教育體系構建完善,為一體化實踐研究提供保障。積極探索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構建、開發傳統文化課程體系。面向全校開設京劇、閩南語、書法、講古、非遺文化等通識教育的校本課程,切實落實“2+1”要求,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
優秀中華傳統文化課程的設立與開展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情感,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6]。從經典誦讀、非遺文化、國粹戲曲、項目研習等方面開發校本教材,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主題熏陶,提升學生文化品位和審美情操,讓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全方位滲透學生各階段成長,入心入腦、涵養人格。
學生認知發展具有順序性和階段性的特征,所以要使學生真正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遵循各年段學生認知發展的基本規律顯得尤為重要。多元校本教材開發既要基于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有梯度地擬定各階段學習目標,又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順序有層次地編排教材內容。由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材建設要通盤考慮、統籌兼顧,突破傳統教材的不足和局限,與時俱進,開發“有梯度、進階式”的分層分段式教材。
針對這一階段的學生啟蒙教學的要求,學校小學語文教研組從浩如煙海的傳統文學作品中篩選出適合這一年齡階段學生誦讀的經典文學作品,開發《我愛誦讀》主題校本教材。教材從《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等古代啟蒙經傳名著中節選適合學生誦讀記憶的經典篇目,設置“吟詩詞”“讀美文”“賞名言”“誦經典”四個板塊。創新誦讀方式,充分利用晨讀、大課間、導護學等零整結合的時間段進行誦讀,指導學生通過個人誦、師生誦、集體誦等形式反復誦讀,利用“我們的節日”“讀書月”等關鍵時間節點舉辦經典誦讀、名著插畫、書簽設計等比賽,多角度觸動學生學習,培養低齡學生誦讀經典的習慣。
將閩南童謠、南音、講古引入課堂,精選英雄人物的精彩事跡,對小說或民間故事進行整合匯編,師生共學閩南語,傳承閩南文化。營造學習閩南方言、傳承閩南文化的濃厚氛圍,更好地為保護與傳承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貢獻一份力量。
更通過講述故事展示英雄愛國愛家的情懷,傳播了社會正能量和新時代新風尚。主動承擔起繼承、弘揚、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使命,落實五育并舉、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創建了一套有廈實特色的傳統文化教學體系,讓師生文化底蘊、藝術修養得到提升,實現了師生共同進步,學校快速發展。
初中階段是審美想象力、審美表現力最蓬勃的時期,也是人生三觀塑造的關鍵時期。以書法、京劇、南音等美育課程為抓手,多維互助評價,增強審美表達力,提升審美綜合力。以戲曲藝術為文化載體,通過戲曲形式講述中國傳統故事,弘揚“忠”“孝”“仁”“義”等傳統美德,培育學生審美情趣,提升學生審美品味。圍繞唱腔、形體、武戲、京劇器樂等主題設計通識選修課程和社團課程體系,弘揚國粹精神,增強愛國熱情、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樹立民族文化認同感都有極大的積極意義。
書法課程作為美育課程中的重要一環,對養成良好習慣、塑造優秀品格、提升全體學生的藝術素養、樹立正確的三觀有著極大的意義。同時,也是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在培養學生審美鑒賞與創造方面的補充。從理解漢字的表意和表音特性,感悟漢字的構字規律,加深對漢字的記憶等方面設計并編著《硬筆楷書實用教程》《小學生生字練習冊》等書法校本教材。在一筆一劃中感受漢字的結構之美、線條之美、布局之美、章法之美,增強審美鑒賞能力,以書法藝術獨特的表意、表音與書寫性、實用性,融合了時代觀念、思維、精神與社會風貌,讓學生體悟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
高中階段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逐漸走向成型。經過1-9年級的學習,學生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渴求將更為強烈,對文化經典的學習也將更加迫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真正進入內化階段,學生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吸收程度逐漸提升,開始進行進一步的思考、研究、批判甚至是輸出。少部分優秀的學生甚至可以從辯證的角度研讀經典名著,甚至為今后對傳統文化的揚棄奠基。
這樣的學情對于我們校本教材的編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校本課程的重心也將發生相應的變化,更加注重引導學生對于經典的主題研習,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此,我們以政治、語文、歷史等文科類學科的核心素養為根基,以《紅樓夢》《三國演義》《史記》等優秀的文學名著為載體,聚焦杜甫、蘇軾、林則徐、陳嘉庚等歷史文化名人作品進行校本教材的編寫,以期達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樹立多學科融合的多元特色校本教材編制理念。很多老師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校本教材開發僅僅是語文和歷史老師的事情跟其他學科,與其他學科全然沒有關聯。實際上,這樣的觀點是錯誤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材建設應從個學科自身特點出發,注重發揮各自優勢,彼此協調配合,形成有機整體,方可取得更好的效果。《指南》提出具體要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以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三科為主,藝術(音樂、美術等)、體育與健康有重點地納入,其他學科有機滲透,最終實現“3+2+N”的全科覆蓋”。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更好地擷取各家之長,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校本教材的開發。
例如,文學作品可以讓我們獲得別樣的人生經歷,洞察生命真諦;歷史文獻可以讓我們了解人類漫長的文明發展,學習和借鑒古人智慧;各科知識可以讓我們深切地感知自然的神秘與宇宙的浩渺;哲學名著則可以教我們掌握科學嚴密的邏輯思辨,更好地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各學科經典通過文字,能讓我們的生命更有溫度、寬度和厚度,傳統文化引領我們穿越時空,與智者對話,與自然神交。
五育并舉合力挖掘優秀傳統文化育人價值。除了德育之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智育、美育、體育和勞動教育方面同樣存在極大的育人價值。中國傳統文化中本身就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和哲理,能給人以深刻啟迪,與當代的德育工作存在著育人功能上的天然契合。在新時代背景下“立德樹人”是我們教材編寫的根本要義,選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本教材同樣不外如是。既然根本要義是立德樹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那我們就不能將校本教材的選編僅僅局限于“發揮德育功能”上。
以核心素養為基,傳統文化為路,精新教育為旨,開展課題研究,構建、開發傳統文化課程體系。通過開展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將傳統文化中積極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活動、進頭腦,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從而創新實踐運用,增強課程育人、活動育人實效。■
引用
[1] 田慧生,張廣斌,蔣亞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程教材體系的理論圖譜與實踐路徑[J].教育研究,2022,43(4):52-60.
[2] 宋洋.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材的理論思維與實踐路徑[J].教學與管理,2019(9):13-15.
[3] 劉軍,周俊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職業院校教材的理路框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11):76-81.
[4] 于超然.基于扎染藝術在農村初中美術課程實踐的探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20.
[5] 曲天立.正確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方向[J].中國德育,2019(9):7-10.
[6] 范勝武.中華傳統文化塑造學生“中國靈魂”——北京市二十一世紀國際學校十二年一貫制“中華傳統文化課程”[J].中國教師,2016(21):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