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責任公司 孫桂英,張麗
早在1986年版《土地管理法》中指出“國家支持與鼓勵土地進行整治”的概念。這一概念的提出,迅速推動了我國土地整治的進程,加快了我國土地整治的步伐,其發展歷程主要包含了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都具有較為鮮明的特征,主要表現為:第一階段,土地整治重點關注耕地數量的增加;第二階段,土地整治重點關注基本農田的建設與保護,耕地的數量與耕地的質量要并排前進;第三階段,開始關注土地整治的類型,并融入了生態發展理念,對于生態建設有所關注;第四階段,土地整治開始提倡要對農村的人文進行保護,保護鄉愁,從而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打造“山、水、林”等生命共同體,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
2019年,自然資源部發布《關于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在全國范圍開展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工作。在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實踐過程中,一些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生態空間布局不夠合理、生態系統退化等問題逐漸成為項目探討的重點,也是我們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作為土地利用優化調整的平臺,以往的土地整治往往更加重視對于耕地數量與污染源的整治,而對于生態建設的規劃與生態功能的提升方面缺少重視。因此,在后續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中,我們要加強這方面的探討與分析,進而提升整治的成效。
在早期,我國就提出了關于開展“建設生態省”的決定,并結合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和美麗鄉村建設,進一步推動了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與美麗鄉村的創建。生態發展理念與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相結合,進一步豐富了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內涵。在之后的時間里,又相繼發布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其中重點提出了要推進國土綜合整治,實施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的重大行動,從而為土地整治增加了新的要求與新的使命。同時國家機構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進,土地整治逐漸成了其工作的重點內容之一。
對于土地整治這一策略來說,進行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是其發展的必然要求。結合鄉村振興戰略,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是新時代對于土地整治工作的新要求。從另一方面來說,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要堅持科學、可行的治理方式,堅持正確的生態治理理念,以鄉鎮為基本實施單位,從而對農用地和建設用地等進行全面的整治與生態保護修復,進一步推進土地整治的有效性,而對于一些閑置用地、生態退化等地區的土地進行國土空間綜合治理。進行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離不開對土地進行空間布局規劃和生態保護修復這兩方面的措施。因此,我們要加強對這兩方面內容的重視,做好系統性的生態建設和規劃,進而促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的成效,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進一步推動生態建設,促進我國的可持續發展。
對土地進行綜合整治,不只是簡簡單單的對生態環境中產生的一些問題進行治理與解決,而是通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創建一個穩定且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系統,全面提高生態系統的服務水平,進而保障土地可以得到充分且合理的使用,進一步推動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在對土地進行綜合整治時,我們要進行全面的分析,將環境污染整治、生態系統的修復與產業發展生態化這三方面的內容結合起來,對其進行重點探討,進而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成效。其中對于環境污染整治來說,是保障生態系統良好運行與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進行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前提條件與基本要求。而生態系統的修復,則是進行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關鍵目標,對土地利用生態化是進行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最終要求,做好這三方面的工作,對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
從目前來看,造成環境污染的成因有很多,比如,在生產中所產生的一些工業廢水、在日常的生活中所產生的汽車廢氣等現象,都是造成環境污染的因素。再比如,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所產生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都會對土地產生一定程度上的影響,對我們的生態建設帶來負面影響,進一步還會導致我們的生活發生變化,無法保障我們的生存環境,給我們帶來威脅,不利于社會的穩定發展。從土地合理使用的角度來看,在土地生態化建設的過程中,對其造成重要污染的兩大因素就是土壤與水環境的持續污染,進一步阻礙了土地生態化建設的步伐。
如何進一步解決土壤環境污染與水污染,從而推進土地生態化建設的步伐?我們可以從其修復的技術入手,通過物理修復、化學修復、生物修復等技術措施,進一步推進土壤環境污染與水污染的修復工作。物理修復技術主要指的是通過污染物與環境之間的種種不同的物理特征,將污染物與環境相分離,進而達到修復的效果?;瘜W修復技術主要指的是通過對于不同化學試劑的使用,從而改變污染物的特性,使污染物中的毒性消失或者達到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的標準,進而達到修復的效果。生物修復技術主要指的是通過微生物或者植物的生命代謝,降解環境中的污染物,進而減少污染危害,達到修復的效果。
生態系統的修復主要是對一些地區的生態系統遭到破壞或者生態較為脆弱的問題進行系統性的修復,從而使其恢復以往的良好狀態以及生態服務功能,推動該地區生態可持續發展。生態系統修復,可以分為林業、水域、農業等生態系統的建設。
1.林業生態系統的建設
對于林業生態系統的建設來說,不僅僅是簡單地增加森林的覆蓋率,更重要的是保持林地生態系統的水土、動物保育等方面的內容,避免出現單一齡期和種植種類的單一性,更多的應該進行多樣性的生態混交林,從而推動林業生態系統的建設。
2.水域生態系統的建設
對于水域生態系統的建設來說,不但要考慮到防汛與防洪等基礎建設,同時還要考慮到水域發揮著重要的環境凈化功能與生物保育功能等方面的內容,同時還要防止水系岸線出現僵直化的現象。所以我們水域生態系統的在建設過程中要設置一些近岸濕地淺灘,為生物提供一定的物質交換場所,進而保障水域生態系統的建設。
3.農業生態系統的建設
對于農業生態系統建設來說,受到污染的主要原因就是人為的干擾。從現階段來看,在現代化農業生產經營背景下,農業機械化的推進,極大地破壞了動物的生存空間,從而導致傳統的農田生態系統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壞。因此,在農業生態系統的建設過程中,我們要改變以往的耕作方式,采用更加生態的技術來構建農田生態系統。比如,可以通過對溝渠進行重新設計,將其融入生態化的建設理念,將溝渠內部與農田的物質進行交換,并在溝渠內部設計出一個“生物避難場所”,進而保障生物的多樣性,推動生態系統的創建。
1.生態農業
在現代化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下,對于一些化學肥料與農藥的使用越來越多,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業的產量,但同時也給農業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環境污染,破壞了生物的多樣性,導致生態系統出現了一些問題,不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農業生態化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生態系統的壓力,遵循了土地利用生態化的要求,必將成為未來農業發展的新形式。生態農業主要指的是根據某一區域的實際情況,制定合適的規劃,因地制宜的應用生物共生等現代科學技術,進而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循環農業
循環農業是生態農業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其主要通過生態系統的循環原理,對農業資源進行循環利用,進而調整和優化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結構與產業結構,促進農業生態系統物質的循環利用。對于一些有害物質與污染物進行嚴格的控制與把握,從而最大程度上減少環境的污染。
(2)復合農業
復合農業主要是利用生物共生原理,通過物種優化組合配置,實現生產與生態雙贏。如水稻與豆科植物的輪間套種、林草間作、農林復合、“稻魚共生”種養結合等模式,不僅能夠提高農田經濟產出,還可以增強農田生態系統固碳釋氧、病蟲害防治等生態功能。
(3)精準農業
精準農業主要是通過現代一些先進的技術方式,實現農業生產集約化與環?;?。通過精準農業的推進與發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化肥的使用,有效地減輕農業系統的壓力,進而減少污染的問題,推進生態農業的發展。
2.環保建筑
從過去傳統的建筑方式來看,我國大量的興建大規模的建筑物,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推進城市化的進程,從而使得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的污染問題。近些年來,“綠色建筑”與“低碳建筑”概念的提出,受到了我國相關人員的廣泛研究與探討。這種建筑主要是通過環保理念的引導與環保材料的使用實現能源的優化配置,減少在施工過程中的碳排放。通過低碳建筑的興建,不但可以節約施工所需的大量資源,還可以減少施工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大大改變了當前建筑行業的生產方式,進一步推動了生態建設,符合生態發展的要求。
對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進行生態規劃,其實就是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空間的合理利用、綠色生產的生態化。在生態資源方面,傳統的土地整治對于林地、水域數量控制指標等方面較為重視,比如森林的覆蓋率等。而對于生態布局的規劃是否合理與生態質量是否符合標準等方面較為忽視。其實,林地景觀連接土地管理、水系溝通性等指標,對生態資源優化更具有指導意義,生物多樣性、水質、碳排放吸收量等指標,則能反映生態資源的質量。在生活空間方面,除了一些基本的指標之外,還應該增加環保建筑質量指標。在農業生產空間方面,雖然有常規的數量結構指標,但是對于農田生產方式與生態系統的管控方面沒有標準的指標,所以我們應該增加一些更能夠反映農業生產生態化的指標,比如,農田區域生態多樣化指標等。
1.生態服務區
該區域主要是通過提供生態系統服務區,為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的區域空間。一般情況下主要包括林地、草地等。對于生態服務區來說,重點應該放在對現有生態基底上進行修復,并對區域空間進行合理的規劃,從而推動區域內生態系統的穩定,推進可持續發展的步伐。
2.生態居住區
該區域主要是通過提供舒適的生活環境,為農村居民提供生活生產的區域。一般情況下主要包括居民點與一些公共生活空間等。生態居住區要始終堅持綠色環保理念、可持續發展理念等。
3.生態農業區
該區域主要是通過提供農業產品,為生態、經濟的發展提供所需的原料的區域。一般情況下主要包括耕地與園林等用地。生態農業區的建設,要始終堅持有機化與循環利用等原則,重視對農業污染的管控,進而推動有機農業的生產與經營。
從土地利用的類型方面來看,生態用地主要包括了一些具有生態效益的耕地、林地等類型。在傳統的規劃方式中,這些類型的用地分別歸屬于不同的部門進行管理,而這些部門之間往往都有其各自的實施標準與管理體系,往往會導致在管理的過程中出現重復計算或者沖突現象的產生。在當前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規劃落實的有效措施。因此,我們在進行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時必須權衡各類生態用地發展要求和矛盾。通過規劃指標分解法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法等方式,進一步優化生態用地數量結構,從而提高土地整治的有效性。
生態用地空間布局優化是指對耕地、林地、草地和濕地水域等生態用地的布局優化。
1.土地生態適宜性評價法
土地生態適宜性評價是從生態保護和土地可持續利用的角度,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適宜度進行定量分析。目前土地生態適宜性評價已經廣泛應用于土地利用空間布局優化,大多采用反規劃理論和最小累積阻力模型進行研究。
2.景觀格局優化法
景觀格局是指大小、形狀、屬性不一的景觀空間單元(斑塊)在空間上的分布與組合規律。景觀格局優化法是指在研究景觀結構組成特征和空間配置的基礎上,通過改變基質、斑塊和廊道景觀結構與布局,以改善區域生態系統功能的方法。通過這種方法,進一步促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成效,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在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中,將生態建設理念融入進來,可以最大程度推進土地城市的有效性,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改善環境污染的現狀,從而實現土地利用生態化,進一步推動經濟綠色與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