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學周 章 翔
1.六安市裕安區高皇學校,安徽 六安 237141;
2.安慶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安徽 安慶 237141
武術不僅重視身體素質的提升及技擊技巧的打磨,更是將武德等文化屬性貫穿于整個習練過程當中。目前,武術課程作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已成為中學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其育“體”、育“德”的特質,為其可持續性的發展及創新帶來了諸多機遇和挑戰。
現代德育教育是學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德育教育,使其在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方面都向著積極的方向發展。在整個德育教育過程中,其與智育、體育、美育、勞育相結合,不僅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與高質量人才培養方案給出了明確的導向,更重要的是“五育”并重的教學理念,為學生的素質教育帶來源源不斷的動力與支持。另外,德育教育對學生在成長和學習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引作用,這是學生進行其他“四育”的前提與基礎,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等思想更為全面的闡釋了中華兒女充滿智慧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作為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代表,武術不僅完整繼承了這些思想內核,更是在傳承過程中強調尊師重道、未曾學藝先學禮等為人處世的智慧。另外,武術作為防身健體、攻防一體的身心互動技能,更加強調師徒之間的互動關系,師父以德服人,徒弟尊師重道,這些都是極為重要的德育教育,更加難得的是這種德育教育不僅會影響學生,還會反作用于教師。由此可見,武術文化對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積極作用自是無需贅言,而德育教育在與武術文化結合與運用的過程中更能激發起學生愛國熱情。
現今,武術課程已經成為各中學體育課的必修內容,學生在對武術理論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不斷深化中華傳統文化對其產生的深遠影響。中學武術課程與德育教育的結合不僅打通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路徑,更是成為促進德育教育發展的最佳載體。教師在課程的理論建構與實踐教學中使用極具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將德育教育與武術教學相結合,與不斷演變的現代社會文化、思想進行積極對接,最終將德育教育中的正確價值觀進行輸出,這不僅培養了學生艱苦奮斗的拼搏精神、鍛煉學生堅韌的意志,磨煉學生頑強不屈的品質,更是對學生內心世界的再次解構與建構的過程,學生在此積極影響下進一步學習科學合理的武術技能,為德育教育提供客觀基礎與扎實支撐。值得注意的是,德育教育的開展與推進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急功近利,德育教育與武術課程的融合不能生搬硬套,應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做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只有讓學生自覺自愿地融入進武術課堂的德育教育氛圍之中,才能從精神層面提高學生的認識,進而提高學生的武術技術實踐水平。這些教育過程的按部就班自然會幫助學生建立合理穩定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
中學教育是社會主義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整個培養過程必須遵循“德育為先,育人為本”的教育方針,只有將每個步驟都落在實處,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要求的高質量人才。就武術課程而言,教師往往更為重視武術套路動作及技術方法等方面的教學與傳授,對于武術理論的講解以及武術文化、武德等多方面的解讀還存在一定的缺陷,這也使得武術教學逐漸偏向于身體動作技術和操舞類體育項目發展,沒有將武術文化及武德等重要內容貫穿課堂始終,學生對于武術的學習也將停留在身體動作、套路技術等淺顯的模仿,無法將套路技法其中包含的文化思想及道德品質傳遞出來,這就使得學生不明就里,對所學的內容一知半解。武術課程與德育教育的融合關鍵在于學校、教師、學生三位一體的高度重視,只有明確了重要性,才能促進武術課程中德育教育的發展。
在武術教學中,武術文化與武德教育對教學內容無疑起到了積極的正向引導作用,這極大的提高武術教學工作的效率,在教學中自然而然的完成了德育教育的任務。武德教育是武術教學過程中思想意識的外在表現形式,是立足于武術這一傳統文化載體的特殊形式的德育教育。武術教師應秉承“育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在教學中通過武德教育逐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完美的將套路技法、身體練習與武德教育完美融合,通過武德教育體系的構建與拓展,為武術文化在青少年中的傳承與發展做出貢獻。
現今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學生主動或被動接受的信息也呈指數級增長,這些主客觀因素都將對學生成長環境的構建起到了難以估計的影響。學校教育需要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樹立人生觀與價值觀。武術的厚重文化思想與道德要求是在中華傳統文化經年累月的積淀中形成的,這些文化特質決定了武術的發展不可能離開“以武助德,以德服人”的中心思想,這些思想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形成特有體系并逐步完善,成為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通過武術教學,學生既能強身健體,提高技能水平,又能磨煉意志品質,在“健身”的同時達成了內心的修煉。“未曾習武先習德”,將德育教育——武德逐步融入中學武術課程當中,要求教師在傳授武術技能的同時加強武德教育,幫助學生全面理解武術包含的文化思想與功能價值,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身心統一的背景下建立正確穩定的三觀。
在武術課程中,武術文化與武德的傳播即是最為直觀有效的德育教育,而想要更好的在武術課程中融入德育教育,就必須從教學設計入手,細化每堂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組織教法,逐步豐富課程內容,融入更多武德元素的教學素材,注重講授的方式方法與組織形式,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在“育體”過程中也使“育德”同步提升。真正恰到好處地將武術文化、武術精神、武德等恰當地滲透到教育的全過程當中。武術作為民族傳統體育中的璀璨明珠,將中華文化的特色以身體動作的形式進行集中呈現,回歸到教學來講,最為常見的教學形式就是教師對武術動作及套路進行拆解、展示。目前,中學武術課程中的教學內容主要是集中于對技能的學習及身體素質的鍛煉,教師如果想在課程中融入德育教育,就需要在原有套路、動作、技術教學的基礎上,以德育教育為抓手,將武術禮儀、武德教育貫穿課堂始終,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可以對課程的難度進行不同等級的劃分,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學習熱情、學習能力安排不同難度的學習內容,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努力付出就會獲得相應回報”從而更好的完成學習目標,也可以在課程學習過程中設置“闖關模式”,學生在達成目標后產生學習成就感,培養學生堅持不懈、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投入更多精力關心學生,多與學生進行有效交流,從而給予不同的學生并給予個性化的指導。
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儲備以及高尚道德才能承擔起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與教育工作。對于武術課程的專業教師而言,必須擁有專精的技術水平,這也使得武術教師必須不斷進行相關內容的培訓與學習,只有做好專業知識的儲備才能更好地將正確精準的技術、技能傳授給學生。另外,武術教師的武德修養水平也將直接影響學生的武德學習,正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行為取向。值得注意的是,技能學習和武德修養的最終目的都是在為德育教育打基礎,教師應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在性別、年齡、個性不盡相同的前提下以相匹配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在整個過程中不斷總結教學經驗,才能全面提升育德能力。武術的技擊屬性是技術的核心要素。在武術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教學大綱與教學計劃中規定學習的套路動作,更重要的是,學生應清晰各個技術動作中所蘊含的攻防含義,使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這對于學生掌握套路動作和技術要領至關重要。在教學過程中還應組織學生進行實戰訓練,這樣不僅能增加學生的練習興趣,還能加強學生對老師講授內容的理解。另外,教師應在課堂上給學生安排小組討論與集體討論環節,在反饋中改進教學方法,豐富教學體系,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證教學效果,只有教學效果得到保證,德育教育才不會是無源之水或無本之木。
除每周固定的教學環節外,課外學習無疑是課堂學習最好的延伸與拓展,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加強了師生間的溝通與互動,更是在無形中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校可鼓勵學生組織開設各種武術社團、協會,學生因興趣愛好而自發組建的團體能夠更好的與課堂教學形成合力,在武術教師的指導下,更好地發揮 “武術德育”的作用。學校應向以上學生團體、協會、社團提供場地,此為硬件支持,還可為參加這些活動的學生提供綜合素質學分的鼓勵,這樣“軟硬結合”幫助學生更好地樹立終身體育意識,使教學不僅在課堂上進行,而且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課外生活。武術教師在相關課外活動中應對這些學生團體、協會、社團進行常規指導并安排一定數量的交流活動,這對學生鞏固課堂上所學的技術技能及德育教育有著極為重要的引導與支持。教師親力親為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榜樣,使學生在德育方面得以提升。學生課外的學習與訓練應區別于課堂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良好學習環境的同時,使其主動的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在學習中體會德育教育對自身認知模式的刷新,在德育教育中不斷提高身體素質與技術水平,使學生身心統一地成長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