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思政元素對培養學生的科學思想、科學方法、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對此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課程思政;化學;教學實踐
所謂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不是指在專業課程中“嵌入”思政,也不是在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而是指在專業課程中挖掘其蘊含的“思政元素”即“育人元素”。
1西藏高等師范院校實施“課程思政”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
1.1教師缺乏“課程思政”理論以及教育的系統研究和深刻理解
目前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并未在西藏高校中達成廣泛共識。西藏不少院校目前還不能全面推進課程思政,也不能建立學校課程思政教育建設質量評價系統和機制,學校總體設計規劃也不健全,不能給老師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活動提供相應的保障。目前,大部分教師在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進行教學時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因為教師缺乏專業的課程思政培訓背景,對課程思政理論知識了解不深,造成教師在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能力不足,甚至有時只是在 “照本宣科”,從而失去了課程思政教育的意義。[4]
1.2“課程思政教學”設計不合理
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往往不能考慮專業課程的特點,沒有結合專業課程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內容和方法,從而導致教學設計不合理,影響了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教學效果。例如,教師在講解某一章節的知識時,沒有結合這一章節的內容進行案例分析,沒有在案例分析中融入該章節的思政教育內容,使學生在學習該章節知識時,不能真正領悟到這些知識背后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內涵,導致學生在學習這一章節時興趣不大,甚至對該章節知識產生反感情緒,影響了學生對課程思政知識的學習興趣。
2在《基礎化學》課程中實施“課程思政”的實踐
2.1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
2017年印發 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2020 年印發 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都明確指出要構建高校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要引導專業課教師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將思政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課程。[6]教師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是學校實施人才培養的核心力量。
課程思政教育理念如何貫徹于課堂教育之中,關鍵就在教師。教師既要有課程思政的意識,即課程育人的意識,同時也要有把課程內容和思政教育融為一體的意識和能力,以找出將二者有機融合的授課方式。因此,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影響著學生,教師正確的三觀則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第一,化學教師要轉變專任教師觀念,并與專職輔導員聯手合力育人,隨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利用學校“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的建設,充分發揮其思想政治作用,并強強聯手形成一支合力育人的核心隊伍。[7]第二,在化學專業課程教學中,要通過設置合理的教學目標、創新教學方法、完善教學評價體系等方式,引導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這就需要化學教師加深對專業學科思政功能的認識,做到政治過硬、情懷深厚、學識淵博、能力過硬,從而發揮學校文化教育功效和落實思想教育的有效功能,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水平。
2.2提升化學專業教師思政理論水平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深刻闡述了高校立身之本、育人之本,為新時代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原則。加強高校思政理論建設,必須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思政理論教師隊伍。化學專業教師應樹立“大思政”理念,積極提升自身的思政理論水平,以實現化學專業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目標。第一,化學教師要學懂弄通思想政治理論,需要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包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二十大精神等;同時也要認真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等經典著作、理論。通過學習和掌握理論知識,從理論上認識“大思政”理念的內涵、特征以及實踐路徑。第二,化學教師要認真研讀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認真研讀黨中央關于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文件,了解國家教育改革發展的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和自身工作實際,自覺將個人思想、行為與國家發展目標和學校實際緊密聯系起來,進而確立自己在學校中的職責。第三,積極參加各類思政培訓,在學校開展的教師思想政治培訓活動中,化學教師可以通過專家報告、教師講壇、經驗交流等多種形式接受新思想、新理論的洗禮,不斷提升自身的政治素養和業務水平;還可以通過參加校內外思政教學觀摩活動、研討會等形式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此外,也可以積極參加各類教學競賽活動,在教學競賽中提升自己,從而能夠有效育人。
3構建形式多樣的思政教育與人文資源庫
在學校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過程中,必須實現“三融”。“三融”,即思政教育融于學科人才培養實施方案、融于教學大綱、融于課程教學的全過程。將課程思政元素滲透到教學各環節之中,構建形式多樣的思政教育與人文資源庫,實現知行合一。
第一,實現“三融”,精準地設計培養方案,明確中學生在思想政治素質方面的培養目標與畢業要求;教學大綱中應清楚地反映學校課程思政的總目標,并在每一章節中再細化分為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教學目標,將課程思政元素滲透到教學各環節之中。將課程思政融入教學全過程中,既要利用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主陣地,又要積極拓展課外教育的廣闊空間。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挖掘各門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從教師的課堂教學、學生的課外學習和生活、學校的管理與服務等各個方面實現全方位、全過程的育人。例如,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緊密聯系社會熱點、時事政治和學生實際,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夢融入課程教學之中,讓學生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力量、道德情操的魅力、家國情懷的偉力,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此外,還應注重從學生成長規律和學習特點出發,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熱點、時事政治和人生價值之間的關系,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第二,實現“三融”,構建形式多樣的思政教育與人文資源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挖掘各門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并通過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主陣地將思政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全過程中。
4課程思政在《基礎化學》課程中的教學探索
“以史明理、以史為鑒”,歷史永遠是最好的課程思政題材。如,在《基礎化學》緒論部分的介紹時,可貫穿思政元素的地方就有很多,我們可以選擇講中國故事,講中國化學家的故事,用中國科技成就感召鼓舞青年大學生,一個故事勝過一打道理。中國取得的一系列發展成就,為課程思政提供了豐沛元素。例如19世紀中國近代化學的啟蒙者徐濤先生、著名化學家魏可鎂等化學家,他們用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炎黃子孫的偉大與卓越,他們用自己的行動為中華民族爭得了光彩。還有被譽為“化學界的莫扎特”的李遠哲,是美籍華人,1986年,他因“發明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詳細了解化學反應的過程成為可能,為研究化學新領域——反應動力學做出貢獻”而獲得化學諾貝爾獎。李遠哲一直關注著家鄉祖國的科研和教學發展,近十年來每年返鄉數次,奔走在海峽兩岸,主持學術進學,參加學術會議,特別是對中央研究院原子分子科研機構的籌建,更是投入了巨大心血。20世紀90年代,李遠哲放棄美國國籍回國擔任中研院院長之職,全力推動中國國內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8]通過對這些著名化學家生平事跡的學習,可以教育當代大學生向老一輩科學家學習,努力掌握專業知識,勤勉鉆研,發揮所長,用自身的實際行動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通過比較的學習方法和科學探究活動,在科學家們嚴謹的科研精神感召下,增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在講解原子結構分子結構內容時,可通過對原子學說發展史的學習,融入英國科學家道爾頓提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實心球體、湯姆生提出的電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小微粒、盧瑟福根據實驗提出原子有核模型、玻爾分層型,以及薛定諤的電子云模型等化學知識的講授。思政培養目標是使學生明白人類自古就在探索大自然,而且從沒有停止過。前輩為人們帶來的不只有物質財富,還有大量的精神財富,在他們的精神感召下,當代大學生應該加倍努力學習。
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基本思想,客觀合理地分析與化學相關的事物以及問題的根源。如在講鹵代烴的過程中,可通過對重要鹵代烴的介紹,引導學生增強人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的意識、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并明確人類共同發展進步的歷史責任。重點從鹵代烴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著手,例如:許多場所都使用四氯化碳作為滅火劑,但由于四氯化碳在大火中會產生光氣(劇毒),使用時要注意通風;聚四氟乙烯的化學穩定性遠高于任何塑料制品,有“塑料王”的美譽,廣泛應用在生活、制造過程中;氟氯代烴(產品名氟利昂)曾被廣泛用于冰箱制冷劑中,它的應用雖然極大地改善了人類的生活,但同時也造成了非常嚴峻的環境問題。由于氟利昂不易分解,釋放到大氣中會引發鏈反應,臭氧層因此受到嚴重損害,直接危及地球上的生態。
大氣中的臭氧層對于地球上的生命至關重要,它可濾除大量的紫外線,從而保護地球上的生物。因此氟氯代烴在給人類帶來好處的同時,也給環境造成了危害。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國際上接連簽署了多個關于限制使用氟利昂的協議,以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在進行化學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化學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要引領學生正確地認識化學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貢獻,對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幫助學生更深刻認識環保的重要性,強化社會責任意識。在設計化學實驗方案及操作時,要以綠色化學思想為指導,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從而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所以,實現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相融通,在教導學生怎樣做學問的同時,教導學生怎樣做一名合格的社會人是十分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J].實踐思想理論版, 2017(2):30-31.
[2]蔡邦榮,劉改枝.中藥藥劑學——“散劑”章節融入思政教育課程設計[J].教育現代化,2019,6(36):203-204.
[3]夏建文.信息類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及其運用[J]. 課程教育研究, 2019(17):2.
[4]呂佳. 課程思政在《基礎化學》課程中的探索[J]. 神州, 2019(33):1.
[5]李旭芝. 高校“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路徑研究[D]. 河北: 河北師范大學, 2020.
[6]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 年).
[7]聶軍強. 陜西民辦高校“三全育人”實現路徑研究[D].陜西: 西安科技大學, 2020.
[8]張孝天.化學故事總動員[M]. 石油工業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