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哲 江蘇省南通市勞動人民文化宮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對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也在持續提高,職工文化作為基層群眾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政府相關部門、工會、文化宮及文化機構等在構建基層職工文藝隊伍的過程中,需要進一步明確文藝團體的基調,構建符合職工及社會發展實際的文藝活動內容。這便需要深刻理解職工群眾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在此基礎上認識到職工文藝團體建設的重要性。政府相關部門、工會、文化宮及文化機構等應充分結合當地實際,不斷豐富與完善職工文藝團體的建設內容、形式,構建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文藝團體,為群眾文化的發展建設提供支持。
職工群眾文化是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一環,需要由廣大職工群眾共同遵守、堅持,且由廣大職工群眾創造,是一種能夠準確反映職工理想信念、思維狀態、價值取向、職業素養、行為規范及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形式[1]。職工群眾文化具有社會先進性的特征,對工人階級具有指導作用,對于優秀品質、勞模精神的弘揚和傳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夠幫助廣大職工群眾樹立愛崗敬業的精神,在實際工作過程中不畏艱難、勇于創新、艱苦奮斗,是一種先進的社會思潮。同時,職工群眾文化也具有廣泛性的特點,作為群眾文化的一種形式,其主要服務對象便是廣大職工群眾,在職工群眾發展的過程中,職工群眾文化能夠作為職工群眾理想信念、情感的精神寄托,同時也是職業道德的重要評估標準,適用于廣大職工群眾,有助于提高其綜合素質,維護其自身權益,通過積極組織、開展各類文化活動,滿足職工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將其落實于其生產、生活的全程。新形勢下,職工群眾文化活動的類型、內容豐富多元,如技能競賽、文藝演出、體育競技等,對于豐富職工群眾的生活具有重要意義。另外,職工群眾文化的建設也同企業的生存、發展關系密切,企業應加強對相關工作的重視,全面落實相關措施[2]。
群眾文化主要指人們在職業活動外,自行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的一種社會性文化形式。群眾文化是廣大人民群眾在自我娛樂、自我教育的過程中,為滿足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文娛活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現象。通常情況下,群眾文化具有人文性、傳承性的特征。因此,是區域內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種體現,同時也是人們精神需求的重要載體。因此,群眾文化是目前社會構建文化體系和文化隊伍的中堅力量,對職工文藝團體建設而言,群眾文化的作用包括以下內容。
從具體需求的角度進行分析。首先,群眾文化能夠為職工文藝團體的建設提供相應的審美需求。對不同地區而言,其群眾文化體系存在明顯的不同,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們的審美認知各不相同,比如說,北方地區的中原民族文化與南方地區的水鄉文化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這類不同也直接導致群眾文化活動內容及文化體系建設方面的不同,不同地區的審美角度也存在明顯的差異,而這也是定位不同職工文藝團體建設手段和內容的重要元素。
另外,群眾文化建設也能夠為職工文藝團體提供價值觀方面的需求。對目前職工文藝團體的職能作用進行分析,凝聚文化是其主要作用,同時也是宣傳優秀文化的重要傳播平臺,對于提高區域內廣大職工群眾的精神凝聚力和自信心具有重要作用[3]。因此,建設職工文藝團體的過程中,需要明確建設的目標為提高職工群眾的思想道德素養,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這便需要進一步分析目前群眾文化存在的不足,將其作為推動職工文藝團體建設的契機,通過加強職工文藝團體建設解決相關問題,彌補不足,進一步豐富職工群眾的文娛生活,樹立群眾文化的正確價值觀,使其滿足社會經濟及時代的發展要求。
對目前社會發展趨勢展開分析,廣大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時代進步的主體,同時也是社會發展的服務對象。受到經濟飛速發展的影響,人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升,物質需求已得到基本滿足。因此,越來越多的人更為注重精神、文化、娛樂等方面的需求[4]。在這一背景下,加強職工文藝團體建設能夠為滿足廣大職工群眾的精神、文化、娛樂需求提供有效的渠道和途徑,職工文藝團體建設也成了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
另外,通過推動職工文藝團體建設,積極構建與職工群眾思維觀念、實際生活契合的文藝活動內容,能夠進一步滿足其精神文化需求,同時能夠在區域內構建可靠、穩定的文娛體系,使人們業余生活有去處,文娛活動有保障,滿足社會發展需求,有助于構建更為多元、豐富的群眾文化機制,這些均可以通過職工文藝團體的建設來實現。
思想建設階段,文化活動、文化生活是其主要載體。而對群眾文化而言,群眾文化的產生通常是人們在實際生產、生活過程中自發、主動構建的文化體系,這一文化體系能夠充分反映人們的價值觀、生活觀。但是對職工群眾文化而言,由于目前諸多行業、企業深受傳統模式下粗放式生產經營模式的影響,導致很多職工群眾難以深入理解群眾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因此,應進一步研究職工群眾文化的發展實際,將其作為推動職工文藝團體建設的重要助力,積極引導廣大職工群眾通過組織文藝表演等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深入了解群眾文化的內涵價值,進而有效提高職工群眾的精神凝聚力。
新形勢下,目前職工文藝團體多為當地企事業單位職工所構建的文化職能機構,其主要職能作用便是通過職工群眾構建良好的社會氛圍、工作氛圍、文化氛圍,提高職工的文化素養。但是,職工文藝團體的建設并不能單以目前社會提倡的科學文化體系為建設標準,更需要充分掌握目前職工群眾的思想素質和生長環境。因此,這便需要從群眾文化中深入挖掘有價值的內容,將其用于職工文藝團體建設中。
職工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主要人員結構之一。職工群眾文化則是群眾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與職工的思想意識密切相關。因此,需要在群眾文化中深入分析職工的思想意識,在此基礎上豐富職工文藝團體的內容,優化人員結構,積極開展符合廣大群眾審美、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活動,進而不斷深化職工群眾的思想境界,同時有助于構建多元、豐富的文化體系,貼近職工的實際生活,以其職業素養及工作環境作為創新平臺,為職工的發展及思想意識的塑造提供學習平臺,進而能夠充分發揮群眾文化的作用及價值[5]。
職工文化與群眾文化的主要不同體現在職工文化是群眾文化的一種基礎文化,具有指向性的特征。但是,職工文化也能夠對群眾文化形成直接的作用,為群眾文化的建設和發展提供指導,推動其現代化、科學化發展,二者之間密切相關,相互作用。職工文藝團體便是提煉群眾文化精髓、價值以及宣傳職工文化的主要載體。其中,文藝宣傳便是職工文藝團體發揮自身職能作用的主要途徑。為了全面了解群眾文化中有價值的內容要素,充分運用職工文藝團體開展具有宣傳、引導作用的文藝活動,則需要進一步分析目前職工文藝團體的建設現狀。
近年來,為了進一步加強城市文化建設,滿足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國各地區工會、工人文化宮等機構積極開展文藝演出等相關活動,形式內容豐富,如職工演講、合唱比賽、故事征集以及書畫、舞蹈競賽等,同時也包括體育競技等方面相關內容,涉及相關職工運動會等。這類文藝活動普遍具備一定的規模,且部分活動的規模非常大,由當地政府相關部門、工會、文化宮及文化機構等共同進行策劃與管理,取得明顯成效。為了進一步推動群眾文化建設,提高各地區職工的凝聚力,彰顯團結奮斗的精神,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及勞動精神,為廣大職工展示追求美好生活的全新面貌,為其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活力動力,同時有助于全面描繪職工群眾的生活幸福感、工作成就感,運用文藝活動進一步創設良好的環境,全面突出文化引領生活的作用價值[6]。目前,職工文藝團體已成為很多地區文化宣傳、傳承的主要機構,同時也是進一步推動群眾文化發展的重要載體。
首先,對政府相關部門、工會、文化宮等相關機構而言,應全面整合目前現有群眾文化資源、社會文化資源以及文藝團體資源,深入分析群眾文化的內涵介質,掌握人們目前精神需求及精神文化發展動態,將其作為推動職工文藝團體建設的重要依據。
其次,應確保職工文化娛樂活動形式的多樣性,以充分滿足廣大職工群眾的精神需求。例如,當地政府相關部門、工會、文化宮及文化機構等可結合職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實際,積極開展多項文娛活動,為廣大職工的精神娛樂、生活提供更多的選擇渠道,同時有助于提高職工文藝團體建設的專業性,深化其價值。
最后,應保證職工文藝團體建設質量以及文化活動的內容質量。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藝雙馨的文學藝術家和規模宏大的文化文藝人才隊伍。”作為新時代文藝工作者,職工文藝團體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創作出更多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以文藝的形式宣傳黨的政策,傳播先進文化。職工文藝團體具有弘揚優秀文化、宣傳正能量的職能作用,對于提高廣大職工群眾的思想境界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對相關文化活動的內容進行規劃設計的過程中,應明確價值觀念,充分利用時下熱點話題,深度解析精神文化[7]。例如,江蘇某地區工會積極組織“弘揚發展工匠精神”的文化活動,要求職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深入剖析工匠精神的內涵價值,同時在故事內容方面,需要堅持原創性的原則,采用身邊的真實案例或者以職工個人日常工作及真實生活為主題,通過講故事這一文化活動形式進一步弘揚工匠精神、勞模精神。這類語言類的文化活動的直觀性較強,可以充分總結目前職工實際生活、工作現狀,在精神、文化層面進行深入剖析,能夠使職工產生情感共鳴,進而有效豐富其內心世界,同時有助于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工作方向與目標。新形勢下,職工文藝團體應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創作出更多精品力作,唱響時代主旋律,凝聚社會正能量,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結合現狀分析,目前我國各地區職工文藝團體的整體人員結構主要以廣大職工群眾為主體,同時也包括一些工會代表、人民群眾代表,但是職工始終占據主體地位。為了能夠進一步促進職工文藝團體的建設,應從職工的角度積極探索引導元素。群眾文化背景下,職工文化便是引導職工文藝團體構建科學價值觀念,形成正確邏輯思維的主要依據。對主體單位而言,應進一步優化人員結構,做好組織、管理工作,保證人員的合理分配,做好不同職能人員的思想素質培養工作,強化其責任意識,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8]。
群眾文化背景下,職工文藝團體建設也需要以群眾文化為指導理念,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明確服務主體對象為廣大職工群眾,充分結合職工的精神需求,并深入探索群眾文化中的各類影響因素,為職工群眾的精神建設提供豐富的渠道。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工會等組織機構應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開展職工文藝團體建設工作時,需要認識到其他群眾在文藝團體建設中的重要性,加強業余文藝隊伍建設,聯合職工文藝團體,構建多元化的群眾文化[9]。進一步加強職工群眾與其他群眾的聯系,同時可以全面探索不同領域中文化體系的異同,在此基礎上組織類型豐富的文化活動,發揮業余文化團體的優勢。
我國幅員遼闊,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豐富,不同地區的文化體系具有諸多分支,內容、內涵豐富,不但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群眾文化的主要分支,對于職工文藝團體的建設也具有引導作用[10]。因此,在建設職工文藝團體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認識到地域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不但契合文化傳承需要,同時也是提高職工群眾文化認同感、歸屬感的主要途徑,能夠幫助其深入了解本土優秀地域、民族文化,加大優秀文化的宣傳力度,實現文化的傳承發展。
綜上所述,群眾文化背景下,加強職工文藝團體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不但有助于豐富廣大職工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其綜合素養,同時也有助于優秀文化的弘揚和發展,是群眾文化發展建設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