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學超 內蒙古財經大學
2020年12月12日習近平主席在氣候雄心峰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指出,將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笆奈濉睍r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綠色發展正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要實現綠色發展目標,就需要轉變發展方式,順勢而為進行綠色轉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新發展理念,在經濟發展中促進綠色轉型、在綠色轉型中實現更大發展。這既明確了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方向性指引,也是各行各業持續高效發展的根本遵循。根據最新統計,過去十年以來,我國以年均3% 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近7%的經濟增長,使得能耗強度累計下降了26.2%,我國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取得了歷史性巨大成就[1]。發展綠色經濟,助推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升級已成為資源型企業所面臨的新機遇。以生態文明為內在價值引領的綠色發展當前正在受到政府、社會及企業的高度關注,如何抓住新機遇完成企業綠色轉型,是推動我國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環節。
自然資源是經濟發展過程中之重要物質基礎,而自然資源的再生周期長及部分資源的不可再生性等特征又對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形成了嚴重的阻礙。為了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綠色可持續發展目標,合理高效地利用自然資源,使其在產業變革中發揮最大效能。資源型企業是以開采及加工自然資源為主,以擁有自然資源壟斷權為競爭核心的組織。在質量效益大于規模效益的今天,資源型企業高投入、高耗能、低產出的這一粗放式生產模式已經對其可持續發展產生了嚴重制約,資源型企業的綠色轉型迫在眉睫。
新時期,高質量發展理念深刻影響著各行各業。企業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如何保持核心優勢,首先必須合理評估內部具備的條件。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及獨特的資源能源優勢是西部地區資源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其對資源不計代價的重復開采,不僅導致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并日益枯竭。資源型企業對資源依賴性極高,但落后的管理理念及技術水平導致企業后續發展乏力,未來發展前景暗淡。而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構建,綠色技術創新的不斷突破及零碳工廠的出現既為資源型企業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也是資源型企業提高資源利用水平,實現自我升級改造,構筑競爭新優勢的迫切需求。
目前,我國正處于轉變發展方式、產業升級的關鍵時期。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我國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必然要求。放眼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塑產業邊界,這也是資源型企業發展的新的歷史機遇。資源型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要遵循經濟發展規律,直面環境約束不斷趨緊的現狀,改變傳統的粗放式生產模式,以更綠色、低碳的發展模式形成更優質高效的供給體系,實現資源型企業的戰略性變革,為我國經濟健康穩定高質量發展提供助力。
西部地區約占全國面積的70%以上,自然資源儲備充足。但資源型企業對資源的不合理開采方式及粗放的發展模式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破壞,這對企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影響更是深刻的。
傳統的資源型企業產品結構單一,自然資源為其主要的生產要素。由于這種天然的資源優勢,使其在生產過程中為了擴大經營規模而不斷加大對生產要素的投入,但這種方式并沒有有效整合設備、資源、人才、技術等核心資源,導致產品品質差、附加價值低。同時,其對于生產廢料的再利用率偏低,沒有很好地形成資源的有效循環利用,導致質量效益極其低下。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戰略的制定。而企業的管理者是企業戰略的決策者。但管理層的墨守成規會對企業的長遠發展造成極其嚴重的負效應。西部地區資源型企業體量大,組織結構復雜,人員眾多,管理難度極大。由于資源稟賦豐富,傳統的生產方式當前依然能夠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致使從管理層到基層員工工作方式固化,缺乏綠色發展意識。當前,在全社會綠色轉型的時代,固守組織慣例,不進行戰略性變革深化產業升級及新舊動能轉換,終將失去區位優勢所帶來的競爭優勢。
西部地區自然資源存量足,但由于資源型企業未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單一的產業結構及開采頻率過高遠遠超過資源的再生速度,導致自然資源的儲備逐年下降,“資源荒”成為資源型企業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對自然資源的依賴度高使其易陷入“資源陷阱”。同時,粗放式的生產方式使其忽視對于環境污染防治。致使污染物嚴重影響環境質量,給西部地區帶來了嚴重環境危害,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也深受其害。重污染天氣、城市黑臭水體、土壤污染及新污染物的滋生導致西部地區生態環境愈來愈脆弱。惡劣的生態環境,一方面影響可再生資源的生長速度,如果企業沒有及時意識到這一問題,建立防風險機制,那么一旦資源枯竭,企業全部生產活動都會停滯,這對企業是致命的打擊。另一方面,在環保政策不斷收緊的情況下,新能源產業強勢崛起,傳統的資源型企業如果漠視對生態環境保護及自然資源的有限開發,與《環境保護法》的相關規定相違背,這也會提高企業的運行成本。
長期以來,資源型企業的生產所需要素一方面來源于區位優勢,另一方面源于市場供應,市場的穩定決定了企業生產的穩定,進而影響企業的經營績效。但市場的變化是無法準確預測的,內外部環境的變化使資源型企業很難長期保持平穩的理想狀態。同時,企業缺乏供應鏈危機意識,在資源獲取方面沒有及早布局,進行產業鏈延伸,致使原材料價格波動導致企業成本激增。有些資源型企業雖然積極進行新興產業鏈布局,但卻忽視傳統產業鏈的基礎性作用。而對于“新鏈”的開發也只是簡單的模仿,并沒有考慮企業的實際情況,同時缺乏相應的技術創新能力,導致產業增長潛力不足,區域市場內核心競爭優勢逐漸減弱。
創新不僅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動力,而且也是企業樹立競爭優勢的關鍵所在。資源型企業由“體量大”向“制造強”的進程中,由于缺乏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不足,導致資源循環使用率低、廢料回收利用效果差,新舊動能轉換節奏慢,產品技術含量與附加值無法提升,所在區域市場內核心競爭力依舊不強。但企業要想進行技術改造,提升創新能力,提高資源的綠色發展效益,資金保障是前提。傳統資源型企業缺乏開展綠色金融活動的意識,融資約束成為重構企業內部綠色產業體系,培育新發展路徑的桎梏。
在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過程,資源型企業也應順勢而為,加快綠色轉型升級步伐,積極培育綠色低碳發展新動能。
傳統資源型企業股權集中度高。一方面,股權集中度高可以增加企業運行的穩定性。但高層管理者的戰略規劃如果缺乏合理性,也會制約企業的發展。戰略部署是否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導,直接影響著資源型企業綠色轉型的步伐。因此,西部地區資源型企業的高層管理者必須樹立綠色發展理念,采取積極主動的態度推動企業快速完成綠色轉型升級。這就需要管理層加強內部組織學習,推動綠色戰略變革,建立企業綠色管理體系,以可持續綠色發展觀作為企業的戰略目標[2],同時在企業內部推行綠色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隱形驅動力,通過推行綠色企業文化,讓員工以綠色價值觀為行為向導,從基層員工到高層管理者都以綠色轉型發展為己任,共同推動企業綠色轉型升級。
環境監督部門應建立大數據環境監測中心,統計環境基礎性數據,全面掌握區域內資源型企業污染物排放情況及環保設施的運行情況。強化生態環境專項整治,對于污染防治效果不佳且不積極整改的企業要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同時應把環境監督作為常態化工作,健全環境執法聯動機制,落實環境信訪投訴處置機制,對每個信訪案件實行跟蹤管理、維護群眾的環境權益及維持區域良好生態平衡。同時,加強區域內各級審計機構進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工作的強度和力度,通過審計“生態賬”這種方式提高領導干部對于自然資源保護的責任意識。西部地區只有全力厚植生態環境優勢,助力守護區域生態安全屏障,才能更好地推動企業發展和環境保護雙贏。
資源型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原材料的穩定供應,但原料市場的變化無法準確預測。所以,資源型企業要有供應鏈危機意識,建立供應鏈大數據分析中心,及早進行供應鏈戰略布局并設立資源儲備庫,避免因市場巨幅波動導致的供給不足對企業生產發展造成的嚴重沖擊。西部地區資源豐富,但資源型企業大多從事初級產品生產,產品替代程度高附加值低,單一產品結構使其難以維持競爭優勢,經營風險極大。因此,資源型企業應進行全產業鏈布局,通過全產業鏈多元化經營模式增強抗風險能力。
技術創新是資源型企業實現綠色轉型的主要途徑。當前,許多企業的綠色轉型發展仍面臨著不少技術短板。同時,缺少相應的技術人才,致使部分核心技術的研發速度緩慢。創新是企業的生命線,資源型企業應積極部署綠色低碳前沿技術研究,加快CCUS 技術研發與應用,通過技術改造提高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水平,減緩資源消耗速度。技術的研發離不開人才的培養,資源型企業可以通過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方式,通過與科研院校在產、學、研方面的交流合作培養綠色轉型緊缺型人才,建立股權激勵機制,設立專項綠色研發基金等方式激發科技人員的研發潛力,為企業綠色發展留住更多人才。近十年,我國數字經濟的規模從2012年的11 萬億元增長到2022年超45 萬億元,數字經濟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原來的21.6%提升至現在的39.8%,增長幅度接近20%[3]。數字經濟不斷融入各行各業,從數字產業化到產業數字化,數字經濟正以驚人的速度影響著各行各業的自我變革。因此,資源型企業要積極利用數字化賦能綠色轉型。將數字技術應用于傳統業務模塊,通過“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建立數字化平臺,將企業生產全動態轉化為數據資源,將數字資源作為企業發展核心資源。通過大數據對關鍵性信息的捕捉和深入分析,精準定位企業發展的薄弱環節,深挖企業綠色轉型的頑疾,建立企業綠色低碳高效運營模式,全面推動企業綠色轉型升級。同時,積極提升企業綠色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實現資源型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目標[4]。
隨著“雙碳”戰略目標的明確,綠色金融將成為推動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之一。由于西部地區普遍經濟發展效益不高,資源型企業想要重構內部產業結構并培育綠色發展路徑是異常艱難的。其中,資金要素的不足是制約資源型企業綠色轉型發展的首要難題。而綠色金融作為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的一種重要公共產品,其區別于傳統金融的信貸模式,依托“無形”要素為西部地區資源型企業綠色發展提供了一種新型的融資方式。西部地區應通過推廣綠色金融模式,建立符合區域特征的綠色金融體系,緩解資源型企業綠色轉型發展的資金困境。近年來,農業銀行的“綠車貸”、浦發銀行的可持續發展關聯貸款、光大銀行的無追索權保理等綠色金融工具的出現一方面紓解了產業綠色轉型的融資壓力,另一方面在環境污染防治、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資源型企業應及時抓住這一新機遇,通過綠色信貸、綠色企業債、綠色公司債、綠色ABS 等綠色金融產品,獲得金融優惠支持,不斷發展低耗能、低排放、高水平的綠色項目,助力企業綠色轉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