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小霞
(寧夏理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寧夏石嘴山 753099)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提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課程思政建設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會計人員在實踐工作中具有雙重責任,一方面,要為單位的發展負責,要考慮單位小集體的利益;另一方面,要為社會負責,要為所有的信息使用者負責,要嚴格遵守國家的經濟法規制度,有義務和責任去維護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這種雙重責任在兩方面利益發生尖銳矛盾時,就會常常使會計人員處于兩難的境地,無從選擇。因此,加強對會計專業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尤為重要,通過將思政元素融入到會計專業課程中,不斷培養會計專業學生的會計職業道德素質和職業操守,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誠實為本,操守為重,堅持準則,不做假賬”的重要性,提高會計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本論文以會計職業風險理論與實驗課程為例,通過挖掘思政元素,并將其融入到該課程的教學中,實現育人目標[1]。
會計職業風險理論與實驗是會計學專業的方向模塊選修課,通過該課程的教學,能讓學生掌握會計職業道德和會計職業風險的相關理論;通過視頻放映、學生即興表演、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方式進行實驗教學,讓學生及早認識到會計人員職業風險的各種表現形式和正確的處理方法,培養學生的會計職業道德素質能力、溝通能力、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為學生將來在會計工作崗位上防范、控制和規避會計職業風險做鋪墊。從而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滿足社會所需求的會計人才。
教師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理想信念、中國夢、遵守公民道德準則、遵守會計職業道德、培養法治思維等思政元素融入到會計職業風險理論與實驗課程的模塊教學中,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評價體系等幾個方面進行“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并實踐,不斷培養會計專業學生的會計職業道德素質和職業操守,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誠實為本,操守為重,堅持準則,不做假賬”的重要性;讓學生及早認識到會計職業風險的各種表現形式和正確的處理方法,能夠培養學生的會計職業道德素質能力、溝通能力、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提高會計學專業學生防范、控制和規避會計職業風險的能力;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學生了解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指明方向,為社會培養德才兼備的高質量會計人才。
通過充分的調研、論證后,本文分別從會計職業風險理論與實驗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任務和要求等方面確定了思政映射與融入點,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細化到課程育人目標之中,并分解落實到教學計劃、教學方案、教案講義當中,具體內容如下:
思政映射與融入點: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誠實守信”思政元素融入到“領導授意做假賬實驗項目”教學中。
授課形式與教學方法: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即興表演完成“領導授意做假賬實驗項目”,表演結束后,以小組形式對扮演會計角色的學生的表現進行討論并發表意見,指導老師點評,講授關于誠實守信的相關理論,并以案例教學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引導。
教學預期成效: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誠實守信,不做假賬”的重要意義。使學生能夠做到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執業謹慎,信譽至上,不為利益所誘惑,不弄虛作假,不泄露秘密。
思政映射與融入點:將“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培養法治思維”思政元素融入到“領導授意私設小金庫實驗項目”教學中。
授課形式與教學方法:將“領導授意私設小金庫實驗項目”的模擬情景錄制視頻并放映,讓全體學生分組討論視頻中出納的表現并發表意見,指導老師進行點評。實驗完成后,指導老師講授堅持準則的相關理論,并結合實際案例對學生進行引導。
教學預期成效: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堅持準則”的重要意義,認識到遵守會計職業道德的重要性。做到熟悉國家法律、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始終堅持按法律、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要求進行會計核算,實施會計監督。
思政映射與融入點:將“堅定理想信念、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踐行者—— 勤學修德明辨篤實”思政元素融入“內部溝通能力實驗項目”教學中。
授課形式與教學方法:以實驗課的形式完成“內部溝通能力實驗項目”,設計劇情,讓學生扮演會計人員并即興表演相關情節,讓全體學生分組討論并發表小組意見,指導老師進行點評。最后,指導老師講授會計工作中溝通協調能力的相關理論。
教學預期成效: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溝通協調能力的重要性;熟悉溝通協調能力的內容;掌握溝通協調能力的方法。要熱愛會計工作和本職崗位,忠于職守,盡心盡力,盡職盡責。增強學生提高專業技能的自覺性和緊迫感,勤學苦練,刻苦鉆研,不斷進取,提高業務水平。
思政映射與融入點:將“堅定理想信念—— 為實現中國夢注入青春能量”融入“資金周轉突發困境實驗項目”教學中[2]。
授課形式與教學方法:以實驗課的形式完成 “資金周轉突發困境實驗項目”,設計劇情,讓學生扮演財務負責人,即興表演相關情節,或者直接將相關案例資料用多媒體展示給學生,讓全體學生分組討論并發表小組意見,指導老師進行點評。最后,指導老師講授會計工作中突發事件的相關理論和應對方法,結合會計名人講授為實現中國夢注入青春能量的案例。
教學預期成效: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提高應對突發事件能力的重要性;熟悉實踐中突發事件的內容;掌握應對突發事件的方法。學生要樹立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努力維護和提升會計職業的良好社會形象。
思政映射與融入點:將“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扣好人生的扣子”等思政元素融入到“客觀公正、廉潔自律”為主題的翻轉課堂中。
授課形式與教學方法:采用“翻轉”課堂的形式,提前安排以“客觀公正、廉潔自律”為主題的教學任務,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搜集相關案例并進行整理分析,在課堂上分組分享案例,學生小組互評,最后老師點評。
教學預期成效: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客觀公正的重要性,做到端正態度、依法辦事、實事求是、不偏不倚、保持應有的獨立性,認識到會計人員應公私分明、不貪不占、遵紀守法、清正廉潔。
思政映射與融入點:將“遵守公民道德準則——職業道德;尊法學法守法用法—— 培養法治思維”思政元素融入到會計職業風險理論的教學中。
授課形式與教學方法:學生完成實驗項目后,指導老師根據統計結果進行分析,了解學生對會計職業風險的認知情況,并對會計職業風險進行理論講授,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會計職業風險,掌握會計人員職業風險的防范、控制和規避方法。
教學預期成效:了解會計人員職業風險的防范意義;熟悉會計人員職業風險的表現形式;掌握會計人員職業風險的控制方法。
項目團隊在課程思政改革中形成了一套教學設計的典型案例,具有極強的示范性。例如,教學設計中將會計職業道德“誠實守信”理論與實驗相結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誠實守信”思政元素融入到“領導授意做假賬實驗項目”中[3]。具體設計如下:
測試學生的職業道德水平,提高學生職業風險意識,使學生在實際工作中規范業務行為,遵守職業道德要求,提高學生正確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充分認識到遵守“誠實為本,操守為重”等會計職業道德核心規范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工作中能遵守法律、法規、規章制度,遵守會計職業道德,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
公司本期的固定資產修理費用達到51 800元,公司領導為了粉飾財務報表,授意會計將修理費用中的機加工分廠的24 000元的修理費用資本化,增加企業的資產,并降低當期費用。
第一步:選拔2名學生,1人扮演領導角色,1人扮演會計角色,準備進行現場即興表演,并將扮演領導角色的主要臺詞告知學生,但不告知會計人員的臺詞,主要測試會計人員的第一反應。第二步:現場即興表演,即領導授意會計將機加工分廠的24 000元修理費用資本化。讓全體學生觀察會計人員對領導指示的反應。第三步:表演結束后,提出如下問題:1.會計的表現如何?2.如果你是該會計,遇到這樣的問題會如何處理?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對以上問題進行討論并發表意見。最后,指導教師根據同學們的發言總結,講授關于誠實守信的相關理論,并以案例教學的形式引導學生對會計職業道德和職業風險形成正確認識和理解。
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了“誠實守信,不做假賬”的重要意義。能夠做到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執業謹慎、信譽至上、不為利益所誘惑、不弄虛作假、不泄露秘密。讓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遵守法律、法規、規章制度,遵守會計職業道德,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能夠做到“誠信為本,操守為重”。
課程教學任務結束后,對上課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可知,學生對該課程的滿意度較高,課程思政育人效果較理想,具體如下:
1.學生參與率高。在課程參與度方面,總體參與度較高。根據調查數據可知,96.55%的學生堅持并樂于保持全勤。其中課前參與度方面,分別有88.51%和89.66%的學生能積極完成課前案例和學習小組的任務分工。課中參與度方面,86.21%的學生能積極參與課堂互動。課后參與度方面,93.1%的學生能積極完成并主動提交作業。通過詞頻分析,大多數學生投入較高參與度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有助于將來就業、加強專業認知和對老師講課方式的喜愛。
2.學生滿意度高。在課程滿意度方面,總體反映良好。71.26%的學生對思政內容融入專業課表示非常滿意,22.99%的學生表示比較滿意,4.6%的學生表示中立。其中,超過90.80%的學生對融入思政元素的學習資料表示滿意,超過75.86%的學生非常愿意接受在教學中插入一些思政視頻。通過詞頻分析發現,大多數學生認為課程思政改革中加入更多互動和討論環節,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提升學習興趣。
3.學生受教育效果好。在受教育效果方面,也分別調查了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習情況和思政內容學習情況。89.66%的學生認為課程思政改革促進了專業知識的學習。87.36%的學生表示對專業課程進行思政改革也促進了思政內容的學習。調查還發現,學生課后會回憶印象較深刻的內容,分別包括政治認同(73.56%)、國家意識(82.76%)、文化自信(74.71%)和公民人格(74.71%),表明當前課程涉及的思政內容范圍較廣并且知識內容較為均衡。此外,通過本課程的學習,87.36%的學生認為有助于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95.4%的學生認為有助于提升職業道德與職業修養,90.8%的學生認為有利于增強文化自信和專業自信,75.86%的學生認為有助于培養哲學思維。此外,通過詞頻分析發現,大多數學生希望在將來的思政內容中融入更多與文化自信相關的內容。
高校根據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開發了會計職業風險理論與實驗課程,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理想信念、中國夢、遵守公民道德準則、培養法治思維等思政元素融入到該課程的教學中,提升了學生的政治素養,讓學生及早認識到會計職業風險的各種表現形式和正確的處理方法,提高了規避會計職業風險的能力,提高了會計人才的培養質量[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