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熠
(江蘇省揚州旅游商貿學校,江蘇揚州 225012)
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們的教師既精通專業知識、做好“經師”,又涵養德行、成為“人師”,努力做精于“傳道授業解惑”的“經師”和“人師”的統一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在全國大力推行“課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如何實現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每個專業課教師都應當思考的問題。鋼琴課程是高職幼管專業的核心技能課程之一,隨著思政工作從精心謀劃進入精準實施階段,擺在面前的突出難題是如何有效挖掘出鋼琴專業課程中適用、管用的思政元素,如何實現課程思政“鹽融入水而不是油浮于水”。鑒于此,本文主要以“鋼琴課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意義—— 分多角度深入挖掘鋼琴課程思政元素”為思路導向,以期探索出鋼琴課程育人的新活力,實現技能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統一。
很多教師對思政元素的理解和把握有失偏頗,談到思政常常狹義理解為“時政”,機械地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作思政的全部內容,沒有圍繞學科特點,從家國情懷、人文素養、科學精神、實踐創新等多維度進行深度發掘。從目前高職鋼琴課程教材來看,有涉及紅色經典歌曲彈唱的作品,但所占比例不大,也缺少思政內容的教輔資料。一些教師對作品的內在含義不甚理解,也不愿意主動挖掘尋找,更擔心挖掘出的思政元素不充分、不權威,容易犯錯誤,索性采取規避策略,只專注教授彈奏,不注重與“課程思政”緊密聯系。
大多數學生鋼琴學習是零基礎,既要完成鋼琴考級任務,還要學會歌曲彈唱(即興伴奏),可謂困難不小。基于最終需要考級考證、便于應聘就業的目標導向,大多數鋼琴課教學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由教師講解課程重點、進行動作示范引領、學生分組模擬練習、教師逐一指導糾錯,到最后的總結評價、布置課后練習要求,課程內容主要以指法、節奏、技巧等為重點。關于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合,時常是為了完成任務要求而生搬硬套,在講解課程的過程中,突然插入一段思政內容,僵硬“尬”聊,讓學生一頭霧水,搞不清重點。
對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新時代“四有”好老師標準,一些教師雖然專業扎實,但思政理論水平和教學水平相比較低。育人者必先育己,立己者方能立人,教師需要不斷充實和提升自我,深刻認識教書育人不是一項普通的任務,學生思想和品行的塑造與知識點的傳授同樣重要,要想給別人一杯水,自己就應有一桶水。教師必須與時俱進,不斷拓展知識面,多挖掘、多思考、多謀劃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深挖與鋼琴課程相關的各種思政元素,只有掌握大量信息素材,教學上才能游刃有余,思政元素才能信手拈來,從而自然、高效地實現教學目的。
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鋼琴課程中包含理論教導、技能傳授、形體塑造、情感支配和藝術熏陶等一系列要求,是身心一體化的藝術培養,師生互動性強,通過言傳身教,強基固本,通過修正細節,不斷提高。經年累月,逐步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鋼琴作品又是古今中外人文領域的智慧與精髓,是世界通用語言,聽其音、知其意,很自然地就會明其理,這是其他課程無法替代的獨特育人功能。
中國鋼琴作品雖然創作時間短,但作品的數量和質量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無論是耳熟能詳的經典曲目還是優秀的鋼琴演奏家,很多都在國際舞臺上有影響力。大力推廣中國鋼琴作品,一方面能提升民族自信,演奏中國人自己創作的鋼琴作品,不僅是對演奏技能的豐富,更是文化傳承和民族責任感的體現,另一方面能深刻把握中國特色,中華文化生機勃勃,海納百川,無論是什么外來事物,都會入鄉隨俗,煥發新的生機。這種文化的包容性和創造性能夠激發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學習和傳承過程中,作品也會因為不同的理解和時代的進步而獲得新的內涵和升華。
少年強則國強,高職幼管專業的學生畢業后既是祖國的建設者,也將成為“祖國花朵的引路人”。在鋼琴課程中充分挖掘德育、美育、價值觀、勞動觀等與思政相關的元素,讓優秀文化和優良傳統得以發揚光大,可以達到承上啟下、薪火相傳的目的。因此,在鋼琴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言傳身教,還要緊跟時代步伐,運用圖片、標語、視頻等多種媒介載體營造藝術氛圍的同時,與思想道德品質提升關聯起來,“潤物無聲”地培養“幼兒靈魂的工程師”。
在挖掘鋼琴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的基礎上,對鋼琴教學內容進行重構再造,實現鋼琴課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識體系教育方面的緊密結合,進而達成育人和育才的統一。
1.從鋼琴基本功練習方面挖掘課程思政元素
萬丈高樓平地起,基本功練習是鋼琴學習的基礎,基本功練習非常死板和枯燥,沒有捷徑,必須循序漸進,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進行系統訓練,需要學生的耐心和意志力支撐,學生必須克服疲憊、困乏,甚至厭倦的心理和各種重重障礙才能有所收獲,因此基本功練習本身就包含了挫折教育、敬業精神、工匠精神、規則意識等思政元素[2]。練習量的積累會帶來彈奏能力質的提升,不斷增強學生的信心和決心,有助于學生摒棄浮躁、短視和狹隘的急功近利主義,逐步認識和把握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進而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受益終身。
2.從鋼琴教材涉及的音樂作品本身挖掘課程思政元素
首先,在作曲家方面。鋼琴作品是作曲家個性的產物,是作曲家用音樂表達所見所聞、所感所思和所悟的方式,反映了作曲家的精神品格和對國家、民族的熱愛。比如,王建中創作改編了非常多的鋼琴作品,并不是簡單地把中國傳統民樂以鋼琴為載體進行轉化,還充分地融合了新的思維方式和音樂審美,配備了多種鋼琴演奏技法,營造出濃濃的鄉土氣息,使聽眾陶醉于樂曲當中。著名音樂家、教育家賀綠汀1934年創作的具有鮮明中國風格的鋼琴作品《牧童短笛》,被俄國鋼琴家齊爾品帶到歐洲演奏,成為第一首登上世界舞臺的中國鋼琴作品,成功地讓世界關注到中華民族音樂的魅力,為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翻開了嶄新的一頁[2]。
其次,在作品創作背景方面。貝多芬在得知自己剛剛創作完成的《熱情奏鳴曲》要為占領維也納的法國軍官演奏時,感到羞愧憤怒,毅然帶著樂譜離去。這就充分體現了“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的憂患意識和擔當精神,藝術家的人格魅力不僅來自于藝術才華,還有對祖國人民的深厚情意。儲望華的《黃河鋼琴協奏曲》運用了大量中國民間傳統音樂元素,特別是在結尾部分,別具匠心地融合了《保衛黃河》《東方紅》和《國際歌》,讓中華兒女聽之瞬間心潮澎湃,激動萬分。這些樂曲的創作背景各有不同,但無不體現了作曲家對祖國的深厚感情,對當時的政治、歷史、文化和人民精神風貌進行了完美呈現。
3.從音樂作品練習過程中挖掘課程思政元素
每一首作品從首次接觸,到按下第一個琴鍵學習,再到完整彈奏整個樂章,繼而加深理解、融入情感熟練演奏,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就像登山一樣,必須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朝著目標邁進,有時需要迂回,有時需要等待,有時還需要回撤,只有一絲不茍地走好每一步,才能從容不迫地走順未來的路。每一首鋼琴作品都有一定的技巧點,攻克技巧難點一定要有持之以恒的態度,量變引起質變,需要運用科學的方法反復訓練,只有苦練、勤練才能熟練,成功等于百分之一的天賦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攻破一道道難關,登頂后才會真切感受到成功的來之不易,才會明白一份付出一分收獲的道理。
4.從舞臺表演過程中挖掘課程思政元素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舞臺表演不同于一般的鋼琴訓練,對表演者的綜合素質有著較高的要求。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緊張”,環境因素、形象因素、心理因素、性格因素、能力因素都會導致緊張[2]。適度的緊張是有益的,是對工作的重視,是一種危機感,更是一種敬業表現。舞臺經驗需要不斷積累,戰勝自我、突破自我的能力是建立在日常練習基礎上的,只有夯實基礎,厚積薄發,緊張的壓力才會轉化為彈奏作品的專注力,學生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才能泰然處之,最終呈現出的是自信美和藝術創作的美,進而還會引發對美的更高追求,使專業學習與人格塑造互促并行。
高職幼管專業的學生即使走上工作崗位,也能夠從鋼琴教學思政課程中獲益良多,學以致用,順利對接崗位要求,精準服務行業發展,實現產教融合。
1.從政治思想方面
思政教育既有政治理論、意識形態層面的內容,也有思想道德層面的內容,是一個認知過程。鋼琴課程看似是彈奏技能的掌握,是一種行為藝術,其實二者在本質上相通,知行合一是兩者的共同追求。兒歌彈唱教學是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的核心能力,因此高職幼管專業鋼琴課程應當重點在這個領域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理解作為一名幼兒教師的責任擔當,還可以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在工作崗位上繼續發揮思政元素的傳承作用[3]。傳統革命歌曲、優秀兒童歌曲內容積極向上,包含愛國深情和民族情懷,是幾代人的美好記憶,更是思政教育最好的素材。讓曾經膾炙人口的兒歌重新煥發生機,是幼教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通過紅色歌曲教學傳唱,能夠緊扣民族脈搏,引發共鳴,振奮人心,更能引導廣大少年兒童激發想象和感悟,樹立遠大志向,培育美好心靈。
2.從職業素養方面
“彈、唱、說、跳”是幼兒教師的基本功,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除了具備專業知識,還需要具備專業能力和專業態度。思政融合對專業能力和專業態度影響很大,幼兒教師需要有工作的熱情、撫育孩子的耐心、樂觀向上的性格。鋼琴課程教會了學生專業知識,長期的鋼琴練習讓學生具有堅毅的品質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培養了耐心和細心。演奏技術和演奏狀態的掌控培養了她們很好的控制力,心理強大,心緒平和,始終以積極向上、陽光樂觀的心態對待每一件事。鋼琴表演也培養了學生的應變能力、協調能力和創造力。幼兒園的教學實踐中,需要把在學校所學的各門課程進行融合與整合,結合每個幼兒園的辦園特色,加強師生互動,因地施教、因材施教,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適應崗位需求。
3.從創新理念方面
兒歌彈唱是幼兒教育中最常見的教學方式,它不同于即興伴奏,教師可以主動運用不同技巧展現出一首樂曲的多樣性特征,體現出“新、奇、活”的特色亮點,激發幼兒產生強烈興趣和新鮮感,增強教學吸引力,這就要求學生具備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鋼琴學習塑造了專業學習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斷夯實基本功。課程思政教學中教育引導學生立足時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以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為導向提供服務,樹立正確的藝術觀和創作觀。兩者結合會產生“化學變化”,學生在兒歌彈唱教學中實現形式創新、內容創新,為兒童歌曲編配伴奏、自彈自唱。同時,以美化人,自覺傳承和弘揚中華美育精神,采用多種多樣、生動活潑的方法,全面提高幼兒的審美和人文素養。
我們在鋼琴教學不斷探索的過程中,發現思政元素越挖越多,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充分開啟這座寶庫,深挖課程思政在高職幼管專業鋼琴課程中的契合點,將思德教育和行為教育緊密結合,厚植學生愛黨、愛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的深厚情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養更多有理想、有責任、有擔當的時代新人,任重道遠,吾輩仍需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