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守宏
(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區銀光路銀光中學,甘肅 白銀)
城市薄弱學校是指城市范疇內教學條件、師資力量、學校管理以及教學質量等方面較差的學校,其整體教學水平無法達到城市主流學校標準,從而導致學校的社會聲譽低下、生源質量難以保障、教育教學工作也非常孱弱。由此可見,“學困生”產生于城市薄弱學校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教師需要深度考量“學困生”的產生根源,立足學校條件與主體意愿去科學處理“學困生”問題[1]。因此,教師應全面考量“學困生”的形成原因與脫困方法,助力“學困生”開啟新生。
城市薄弱學校是高中生進行知識學習、信息處理以及能力訓練的育人平臺,教學環境的孱弱容易導致高中生認知興趣與求知熱情的弱化,從而形成“學困生”。
城市薄弱學校不具備良好的地理優勢、師資優勢、基礎優勢、生源支持,因而社會關注度與大眾認可度較差,自然難以成為城市教育陣線上的佼佼者,在教育經費、基礎建設等方面的處境非常尷尬[2]。城市薄弱學校在基礎建設方面明顯低于本地區的教學水平,自然無法為高中生建構一個品質化、效益化的育人環境,必然會產生令人尷尬的“學困生”問題。而且,物質基礎建設多是大眾評價學校優劣的重要指標,因而會影響學校的社會形象,使學校在社會輿論中難以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也無法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
城市薄弱學校孱弱的物質基礎與教學條件必然無法獲得大眾的認可與接受,自然導致生源質量的日趨走低,從而逐漸進入惡性循環之中。且城市薄弱學校由于缺乏足夠的生源支持,導致學校的學習氛圍、日常管理、教學質量、教學效率等也逐漸下滑[3]。而且,岌岌可危的學校在學生管理方面也漸漸失去了應有的自信力與執行力,質量下滑。因此,城市薄弱學校既無法提供良好的物質基礎與教學條件,又難以建構良好的育人環境與教學氛圍,不能為“學困生”提供強大的物質環境支持,“學困生”自然就會發展乏力。
在城市薄弱學校中,物質基礎的孱弱直接導致教學手段的落后與低效,還會導致課堂教學趣味性、新奇性以及吸引力的弱化,從而使高中生漸漸對課程學習不感興趣,慢慢成為“學困生”。認知興趣的缺失是高中生成為“學困生”的重要原因,“學困生”在上課期間認知思維不會跟著教師的教學活動而興奮起來,生命活力與主體能動處于“死機狀態”[4],對課程學習已經喪失認知興趣與求知熱情,處于心不在焉的應付狀態,自然無法擁有良好的認知效率與探究體驗,因而毫無積極性可言,容易進入惡性循環。
城市薄弱學校不僅存在物質基礎建設方面的“大問題”,還存在諸多細節問題,尤其是教輔資源較為匱乏。教輔資源是高中生進行視野拓展、信息處理、知識學習以及能力訓練的必備資源,也能夠間接起到強化高中生認知興趣的作用,更能夠強化高中生的進步感、成就感與喜悅感。因此,教輔資源的弱化不僅難以為高中生提供高品質的認知環境與成長環境,容易產生“學困生”,而且對于“學困生”而言,教輔資源的弱化必然導致其回歸希望渺茫[5]。因此,薄弱學校難以為“學困生”提供凝聚著教師智慧的教輔資源,自然舉步維艱。
“學困生”的形成既有城市薄弱學校方面的原因,也有高中生群體自身的原因,因而教師應重點立足高中生的主體原因去科學探究“學困生”的轉化方法。
在城市薄弱學校中,教師應科學提升現有物質基礎設施的教育教學價值,尤其是多媒體設備的輔助教學功能,努力為“學困生”提供高質量、高趣味、高刺激、高收益的認知過程。另外,教師還要努力提升教學課件的品質與趣味,借助高質量的教學課件弱化多媒體設備的落后與陳舊,發揮現有教學設備的最大輔助功能[6]。這樣,“學困生”也能夠獲得一個直觀化、簡易化、趣味化與有效化的認知環境,自然有助于“學困生”恢復認知興趣、重燃探究熱情。
為此,學校應組織校內教師開展內部教學資源挖潛活動,以年長教師的教學經驗為智慧結晶與理論成果,以年輕教師的信息技術為活動保障與技術支持,在學校的統一領導下積極開展教學課件數據庫建設工作。這樣,凝聚著教師集體智慧的教學課件就會在日常課堂教學過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能夠大力優化薄弱學校課堂教學的活動起點、物質建構以及科技融入,優質推進薄弱學校的基礎建設活動。因此,教師以多媒體技術與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教學課件為優化薄弱學校基礎建設工作的有力抓手,能夠有效促進課堂教學走向科技化、先進化、集成化以及高效化,因而非常有助于薄弱學校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另外,薄弱學校擁有教學課件數據庫以后,還能夠與其他學校進行資源共享,并分享其他學校的類似數據庫資源以及其他智慧化教學資源,這非常有助于薄弱學校教學基礎的鞏固與充實。這樣,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就會擁有充足的教學資源,從而使薄弱學校的課堂教學走向提質增效、資源創新與活動轉型。因此,薄弱學校首先應立足教學基礎尋找“學困生”的脫困方法具有非常強的可行性與有效性,努力改善“學困生”在學習與成長過程中的物質環境。
在城市薄弱學校中,教師不僅要為“學困生”建構高質量的教學基礎,還要為“學困生”建構良好的人文環境,規范設備管理、教學管理、資源管理以及學生管理,扎扎實實地做好基礎性管理工作,打造一個管理規范、井然有序、各司其職、恪盡職守的良好育人環境。這樣,“學困生”就會初步擁有一個高價值的認知平臺與成長環境,在強大信息環境的優良刺激下獲得高質量的心智啟迪、思維點撥以及思想交流,獲得良好的認知體驗與探究效果,以此催發“學困生”的認知興趣與求知熱情,實現對“學困生”認知狀態的調控。
教師首先要為“學困生”創造一個有紀律、有管理、有懲戒、有質量的良好教學環境,還要創設一個有設計、有目標、有手段、有體驗、有效果的課堂教學過程,這能夠幫助“學困生”激發興趣、培養動機,有效強化“學困生”的認知熱情[7]。這樣,“學困生”就會與其他學生一起探究、快樂交流、友好互助,共同體驗集群認知、結伴成長的快樂。
教師還要為“學困生”提供更高層次的賞識教育活動,通過密切關注“學困生”的課堂探究活動,及時發現“學困生”的積極意識、探究活動、進步之處以及學習成果,并實時進行賞識教育。這樣,教師的溢美之詞就會為“學困生”提供源源不斷的興趣激發、情感滿足與心理強化的能力,持續強化“學困生”的認知興趣與探究動力,一點點地引導“學困生”進入良性發展軌道。
在城市薄弱學校中,教師應積極踐行生本理念與人文思想,站在“學困生”的角度去考量、設計、實施教育教學活動,努力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新奇性、刺激性以及吸引力,以此激發“學困生”的認知興趣與探究熱情[8]。培養興趣是解決“學困生”問題的重要環節,“學困生”一旦擁有認知興趣,一切精心設計的幫扶工作才會有實際意義,因而“學困生”的興趣激發非常重要。因此,教師應著重培養“學困生”的認知興趣,以認知興趣激發生命活力。
首先,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導入新課”環節,多提供一點前面的知識導引,以此讓“學困生”進行知識復習與信息儲備,這樣,“學困生”就會多一點融入課堂教學活動的可能性,弱化“學困生”的認知難度與理解難度,也減小“學困生”的認知啟動難度,幫助“學困生”更好地跟上高中生群體[9]。
其次,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多實施分層教學,先進行簡易化的基礎知識探究活動,確?!皩W困生”能夠積極參與其中,幫助“學困生”在課堂上獲得較多的知識積累。課堂教學應該具有較強的大眾性與適宜性,因而分層教學能夠較好地照顧到盡可能多的高中生群體,也通過基礎知識探究活動感召“學困生”積極參與、主動表現,慢慢形成良好的認知習慣與思維習慣。
最后,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因材施教,遇到簡易性、淺顯性的探究問題,多提問“學困生”,給予“學困生”參與教學、表現自我、展示個性的好機會,幫助“學困生”獲得存在感與榮譽感。這樣,“學困生”就能夠慢慢形成一定的認知興趣與求知熱情,生命活力與主體能動進而得以激活,因而非常有助于“學困生”慢慢進入良性發展軌道。
在城市薄弱學校中,教師應立足本?,F有的教學輔助資源為“學困生”提供盡可能多的特殊幫助與認知導引,自覺為“學困生”的成功回歸創造機會。教學輔助資源不僅有助于“學困生”掌握新學知識,也能夠幫助“學困生”進行知識復習,鞏固知識基礎,提升“學困生”融入集體“大部隊”的可能性[10]。因此,教師應自覺為“學困生”提供盡可能多的教學輔助資源,構建一個高質量的認知環境。
教師群體可以積極行動起來,自覺建構本年級的知識總結體系,并形成高質量的教學課件。這樣,教師在知識復習時就會擁有快捷高效的有力抓手,而且可以將這些教學課件放在學校的網站上或師生統一使用的教學網絡軟件上,供“學困生”在閑暇時間內積極自學,主動彌補過去的知識漏洞。習題訓練是高中生必須進行的能力訓練活動,因而教師群體應立足分層教學思想,設計多套習題訓練內容,尤其要為“學困生”設計一套淺顯易懂、簡易全面的“簡易卷”。這樣,一般高中生也能夠借此快速夯實基礎知識,實現“學困生”與普通學生的共同使用。而且,教師應格外關注“學困生”的課堂認知情況,努力為“學困生”創造一個科學完備的認知環境,并在精心指導下的自主學習中推動“學困生”循序漸進,盡早趕上集體“大部隊”。
綜上所述,城市薄弱學校同樣承載著較重的育人使命與職業擔當,教師不能因為城市薄弱學校的尷尬處境而自暴自棄,而應立足本職崗位積極作為,努力探尋“學困生”的科學轉化方法。因此,教師應通過優化城市薄弱學校的基礎建設、優化城市薄弱學校的育人環境、強化薄弱學校“學困生”興趣、強化薄弱學校“學困生”教輔,努力建構一個有設計、有智慧、有品質、有效果的科學化育人環境,展現個人的教學智慧、教學方法與教學能力,責無旁貸地幫助盡可能多的“學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