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夢鈺
(天津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天津 300222)
從國際形勢上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雖然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但是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明顯增加。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世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做出的歷史性判斷。這一判斷準確揭示了未來世界發展的新趨勢,這一新趨勢在國際貿易領域的表現就是國際貿易格局的大動蕩、國際貿易關系的大變動、國際貿易摩擦的頻繁發生。進入新時期后,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面臨的國際貿易爭端將更加頻繁、影響也將更加廣泛。
WTO的統計數據顯示,近15年來,在全球范圍內我國作為被訴國的貿易救濟原審立案數為2000余項,占全球立案數量的三分之一,排名第一,這一立案份額比占第二名的韓國高出20個百分點。對我國發起貿易救濟立案最多的國家是美國,其次是印度、歐盟、土耳其等國,并且近年來一直處于上升趨勢,說明我國面臨的國際貿易風險在持續增加。中小企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動力源和穩定器,吸引了大量的就業,但是中小企業抵御國際貿易摩擦的能力是最弱的,一旦某一行業遭受國際貿易危機,對中小企業來說就是致命的。面對愈演愈烈的貿易摩擦,一方面,國家要加大對中小企業的幫扶力度。另一方面,中小企業必須增強自身的應對能力。本文對新時期我國國際貿易摩擦的成因進行分析,研究目前國際貿易摩擦的發展趨勢,分析國際貿易摩擦對我國中小企業的影響,并提出中小企業應對國際貿易摩擦的對策和建議。
在國際貿易中,由于技術、資源、人口、經濟結構、歷史等貿易條件的不同,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貿易往往呈現一種不平衡的局面,當這種局面對一國國內產業、就業和經濟發展產生足夠大的影響時,國際貿易摩擦就會發生。國際貿易摩擦一般表現為一國對另一國實施的反傾銷措施、反補貼措施和保障措施。雖然國際貿易摩擦經常被人們提及,但是學術界并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同時類似貿易爭端、貿易戰等詞常常被用來代指國際貿易摩擦。賈玉成、張志超(2022)[1]認為,國際貿易摩擦就是國家政府結合具體市場環境對貿易實踐做出的“政策性的安排”。王晶晶(2021)[2]則認為,國際貿易摩擦是各國政府追求經濟利益的行為在國際關系中的反映。所以,本文認為貿易摩擦就是不同國家在分配國際貿易收益時產生的意見不一致。
國際貿易摩擦的起因非常復雜,從不同的視角來看,國際貿易摩擦的成因各不相同,從實踐上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幾種視角。
1.2.1 發展中國家成本優勢引發的貿易摩擦
當今世界經濟發展極端不平衡,表現在收入上就是發達國家人均收入數十倍于發展中國家,導致某些工業品在發展中國家生產人力成本極低,這些工業品可以在發達國家以較低的價格出售。按照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這是一種雙贏的局面,本來不應該產生國際貿易摩擦,但是在現實中發達國家往往希望從國際貿易中獲得更大的利益,所以對這些商品施加較高的關稅,以削弱發展中國家在商品價格上的優勢。
1.2.2 國際收支失衡導致的貿易摩擦
國際收支平衡是一國經濟發展的四大宏觀目標之一,國際收支失衡會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國際收支的順差,導致國家積累了大量的外幣,中央銀行為了回收這些外幣,投放大量的基礎貨幣,導致通貨膨脹的發生,不利于經濟的穩定發展。另一方面,國際收支逆差預示著購買了過多的外國商品,這樣會沖擊本國產業發展和就業。因此,一旦出現國際收支失衡,逆差國就會率先發起對順差國的貿易制裁,如果貿易順差國采取對等措施就形成了國際貿易爭端。
1.2.3 發展中國家國內產業政策引發的國際貿易摩擦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全世界的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自主意識越來越強,紛紛投身民族工業的建立。但是在民族工業比較幼小的時期,很難在國際競爭中取得優勢,因此,發展中國家為了發展國內某一行業,必然采取一些出口退稅等貿易補貼措施,這成為引發國際貿易爭端的重要因素。美國多次以貿易補貼為借口發動對我國的貿易摩擦。這種貿易摩擦不僅發生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還發生在發達國家內部。例如,歐盟和美國在涉及空客和波音公司的補貼問題上發生了長達16年的貿易爭端。
1.2.4 國際間收入分配失衡導致的貿易摩擦
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國內貿易是剩余價值在國內生產者之間的收入再分配過程。同樣的道理,國際貿易是剩余價值在國家之間進行價值再分配的過程,剩余價值總是從生產效率較低的國家流向生產效率較高的國家。因此,有時發展中國家不得不采取適當的貿易保護措施來保護本國的產業不受發達國家的沖擊,減少產業破產帶來的工人失業、收入下降等問題。
1.2.5 全球層面的國家競爭導致的國際貿易摩擦
正如進化理論提到的,只有競爭才能促使生物的進化。進入新時期以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形成的南北國際差距受到越來越多第三世界國家的沖擊,每當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一些新興工業化國家在將要超越老牌發達國家時都會受到相應的貿易制裁,進而引發兩國之間的貿易爭端。這種競爭既包括資源競爭,又包括技術競爭。
1.2.6 國際政治危機導致的國際貿易爭端
近年來,世界局勢的不穩定波及了貿易領域,尤其是一些發達國家恣意利用技術優勢、金融優勢、貿易優勢對其他國家動輒訴諸貿易制裁,必然會引起被制裁國的反制措施,從而爆發國際貿易摩擦。例如,這次的俄烏沖突引發了發達國家對俄羅斯的經濟摩擦、金融摩擦、技術摩擦及文化摩擦等,俄羅斯被踢出美國主導的SWIFT全球支付系統,大批科技公司撤出俄羅斯并禁止向俄羅斯銷售高技術產品等。正如匈牙利總理所說的,西方對俄制裁將烏克蘭危機變成“全球經濟摩擦”。
新時期,國際政治、經濟、貿易沖突不斷,地區危機頻發。在單極世界向多極世界過渡過程中,舊的勢力不肯白白喪失幾百年來積累的發展優勢,導致國際貿易摩擦呈現出全新的趨勢。
近年來,國際貿易摩擦無論是在次數還是在規模上,都有不斷擴大的趨勢,尤其是2020年新冠疫情以來,世界主要國家之間都爆發了貿易爭端。中國貿促會每年發布的《全球經貿摩擦指數報告》顯示,從2020年以來全球貿易摩擦指數一直處于100以上(該指數超過100表明發生貿易摩擦的風險高)。而且處于發生國際貿易摩擦高風險的國家包括美國、印度、韓國、歐盟等,基本涵蓋了當今世界最發達、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和地區。貿易沖突的金額也越來越大,中美、美歐、中歐之間的貿易爭端動輒幾十億美元,影響巨大。涉及區域也越來越廣,以前的國際貿易摩擦主要集中在歐美、東亞;近年來,南美、非洲等地區國家也越來越多地卷入國際貿易爭端。
新時期,國際貿易摩擦最重要的就是形式呈現多樣化發展的趨勢。除了傳統的關稅措施外,近年來技術性貿易壁壘、環境貿易壁壘及知識產權貿易壁壘也成為貿易摩擦的主要形式。技術貿易壁壘是以技術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因此往往不被公眾所了解,是比較隱秘的一種貿易保護措施。
目前的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包括全球性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和區域性貿易爭端解決機制。但是目前的貿易爭端解決機制運行不是很順暢,主要表現為:第一,這些貿易爭端解決機制都需要成員國資質,無法實現普遍的協調。第二,個別國家在國際貿易中奉行單邊主義,導致國際協調機制失效。例如,美國從特朗普時期開始,一直在國際貿易摩擦解決過程中奉行單邊主義,對其他國家動輒實施單邊制裁。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跨國公司在全球布局供應鏈,使得世界上各個國家成為一個整體,但是也使得供應鏈更加脆弱,一旦個別地區出現不穩定,就會波及全球經濟。因此,各個國家都強調國家安全的重要性,國家安全已經從傳統安全擴展至經濟安全等領域,導致近年以國家安全為借口的貿易保護主義得到快速發展。
新時期國際貿易摩擦對我國中小企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國際貿易摩擦往往會導致國際大宗商品,比如石油、鐵礦石等價格上漲,進而導致原材料價格上漲,最終傳導到中小企業的生產過程導致生產成本上漲,削弱了中小企業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3]。
當前的國際貿易摩擦不僅涉及關稅等傳統貿易限制內容,還包括技術轉讓、技術投資諸多領域。我國中小企業一般創新能力較弱,通過承接發達國家的技術轉移可以比較快地實現產品的升級換代,打開國際市場,但是貿易爭端發生后技術轉移和技術合作被限制,導致產品升級換代變緩。
我國部分中小企業,尤其是對外依存度比較高的中小企業,在貿易爭端發生后,訂單數量往往大幅度減少,影響了企業的盈利能力,企業為了生存不得不裁員,如果市場不能好轉,就很有可能倒閉[4]。
為了減少國際貿易摩擦對中小企業的影響,應鼓勵中小企業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
2020年,新冠疫情和國際貿易摩擦的雙重打擊使得很多中小企業幾乎喪失了國際市場份額。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貿易摩擦的影響,中小企業應積極響應國家實施雙循環發展的戰略布局,加大出口轉內銷的力度,將大量的優質產品投放到國內市場,避免危機的進一步加深。
在國際貿易摩擦中受影響最嚴重的中小企業是那些沒有核心技術的企業。因此,國家應鼓勵中小企業進行自主創新,對自主創新在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中小企業為了自己的生存也應加大力度引進人才、培養人才,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生產更先進的產品,打開國際市場。
在國際貿易摩擦中,單個中小企業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為了迎接挑戰,國家應鼓勵中小企業成立自己的行業協會和出口聯盟,提高在國際市場上的話語權,代表廣大中小企業發聲,爭取相關利益[5]。
進入新時期以來,我國面臨國際貿易摩擦的概率不斷上升,并且表現出更加復雜的局面,包括貿易摩擦趨勢加劇、國際貿易摩擦形式多樣化、國際貿易摩擦解決機制運轉不暢、國家安全逐漸成為各國實施貿易保護的新借口,這就使我國中小企業在面對國際貿易摩擦時不得不面臨生產成本增加、產品滯銷乃至破產的局面。本文指出,中小企業應從實施出口轉內銷戰略、自主創新戰略和成立行業聯盟等角度采取應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