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健 趙美嵐
(江西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江西南昌 330045)
當今世界風云變幻,百年變局如狂風席卷全球,創新發展在世界發展過程中充當著“帶頭大哥”的角色,世界的發展需要創新,中國也不例外。“十四五”規劃的提出標志著中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正式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在新征程中,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強調要貫徹落實以創新為首的五大新發展理念,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體現了創新發展理念在新征程中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創新是引領世界應對百年變局挑戰的客觀要求,也是目前世界面臨百年變局發展的“核能”引擎。著眼世界發展趨向來看,第一、二次工業革命使得世界產業發展發生根本性改變,各國各地區相互聯系的基本態勢發生了根本性改變。正因如此,習近平總書記著眼于全人類福祉,基于造福全人類這一出發點,創造性地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致力于促進全世界緊密聯合起來,實現共同進步與發展。在金磚國家工商論壇上也強調,要“堅持創新引領,把握發展機遇”[1]。創新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表現出的重要作用,體現了其“核能引擎”的特點,更直接體現了創新是引領世界發展的客觀要求。在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中,歐盟最新制定關于科技政策的新航標——“地平線”計劃、“中國制定了‘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制定各項計劃與草案,充分說明世界對創新發展的重視程度,顯現出創新對經濟全球化的引擎效能,同時突出體現了世界各國在百年變局中想要謀發展,就必須堅持創新的客觀要求。
創新是改變中國,使中國展現出嶄新面貌的重要原因,也是應對中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戰略選擇。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掀起改革開放大潮,在短短的40多年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改革創新發揮著重要作用。改革開放帶給中國的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中國能取得如今舉世矚目的成就,無疑是創新發展的必然結果。中國面臨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實現民族復興之局,創新是中國面對變局謀求發展的戰略選擇。一些西方國家根據經濟發展趨勢,開始提出一系列戰略部署致力于提升高端制造業水平,還有一些發展中國家基于生產要素成本優勢積極發展制造業,加快工業化進程,使中國在高、中低端制造業上分別面臨“回流壓力”和“分流壓力”。國際產業分工格局發生前所未有之變化,“中國在創新戰略上必須做出有力回應”[2]。中國在核心技術上一直被“卡脖子”,在這種境遇之下,中國想要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就離不開創新,走創新驅動發展勢在必行。只有將科技創新提上去,明晰自主創新道路,致力于開拓和發展核心技術,提升關鍵技術水平,才能讓中國在實現更高質量發展上創造新績。
創新,尤其是全面創新,是一個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的系統性變革,涉及內容方方面面。創新主要包括對理論、制度、科技和文化上的創新。首先,理論創新既是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源泉,又是其他創新的思想旗幟和方法來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又一次創新發展,這一理論創新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及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當代體現。理論創新是中國始終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不可少的動力源泉,對其他創新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其次,制度創新是實現創新可持續的重要保障。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激發市場創新活力、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現代化都離不開國家體制機制的創新發展。在制定并實施戰略的過程中,勢必要求具有完善的體制機制才能將戰略貫徹落實到底。再次,科技創新既是創新發展的核心內涵,又是全面創新的重要內容。縱觀歷史發展過程,每一次的產業革命無不是科技創新在發揮作用。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當今世界,科技創新決定國家經濟發展的趨勢尤為凸顯,科技創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最后,文化創新不僅為各類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能量,還是永葆民族生機活力和培植民族強大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也是增強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手段。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命文化中的“為了新中國,前進”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的“中國夢、強國夢”等體現的就是文化給予中華民族磅礴的精神能量,激勵著民族始終向前航行。
第一,創新是緊跟時代潮流、抓住時代機遇的“燈塔”。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抓住當今時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新機遇從而謀發展離不開創新。現今,世界涌現大量新技術,如云計算、人工智能、生物科技、虛擬現實等,極大地顛覆了傳統產業的商業模式和業態,催生出眾多新興產業領域。而新興產業產生的重要原因就是創新,故而培育新興產業,抓緊戰略布局,謀求創新十分關鍵。中國現今所擁有的經濟實力與世界影響力相較20世紀大幅提高,已完全具備抓住新一輪工業和產業革命機遇的實力與條件。要實現新的蛻變就必須堅持創新發展,以發展謀未來,才能更好地在新的歷史時期抓住機遇,走近世界舞臺中央。
第二,創新是實現經濟更高質量發展并發生質的飛躍的重要動力。“實現發展新跨越的根本出路在于創新驅動”[3],中國通過改革開放40多年時間走完一些國家幾百年走完的路,從追趕到追平再到部分領先,中國成功走完現代化建設的前半程,但仍面臨許多的困難與挑戰。中國自19世紀80年代起,在很多年內經濟保持高速增長的趨勢得益于中國在這一時期充分利用人口資源豐富優勢將經濟發展起來。但是中國想要實現高質量發展,不能停留在以要素優勢為基礎的發展勢態上,尋求高質量的發展必須依靠內生動力實現。在新發展格局下,堅持創新引領發展,是尋求質量與效率、安全與可持續發展更為向好的重中之重。經濟要發展,要實現質的飛躍,就是要發揮好創新這一重要動力作用。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新發展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舉措。基于中國國情實現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與發展,是指導中國認識和解決革命、建設與改革過程中實際問題的思想“百寶囊”,為中國接下來完成“十四五”規劃及構建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新格局提供思想理論指導。
要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就必須提升全體中國共產黨尤其是領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能否實現理論創新及保證創新質量,取決于全體中國共產黨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因此,黨中央在制度上建立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制度,目的就是提升黨內“關鍵少數人”的思想理論水平。首先,對每次重要會議提出的指導性文件展開系統性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其次,把握中國具體實際,充分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從而進一步明晰新時代當如何堅持和發展及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再次,把握世情民情黨情,才能進一步明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該怎么做。最后,不斷回答和解決中國在實踐中碰到的重大發展問題及發展黨內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秀傳統,進一步回答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該做什么。認識到這幾點,才能進一步謀劃未來,不斷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新發展就是在一步一步的實踐中歸納總結出的,解決實際發展問題,就是一種對理論的創新發展,同時為新理論、新思想、新戰略的提出奠定基礎,對提高中國共產黨核心戰斗力也是一種卓有成效的方法。
立足新時代新征程,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是中國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實現發展大跨步的重要途徑。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就要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自力更生是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基礎條件,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有自力更生的優良傳統。堅持自力更生,走自主創新道路,最核心的就是堅持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要成為一個具有優秀自主創新能力的現代化科技強國,就要立足中國國情,站在歷史的視角,從認識中找差距,從實踐中找對策。中國目前處在戰略機遇期,處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大浪潮中,要明確自身定位,從歷史中發現經驗、學習經驗、汲取經驗,憑借強烈的探索精神和鉆研精神尋求機遇,再以過硬的實力抓住機遇,中國才能一步一步地實現從科技大國到科技強國的重大飛躍。自主創新是增強國家競爭力的根本舉措,是中國實現科技飛躍,蛻變成一個現代化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
把握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要堅定不移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新一輪技術革命孕育而出,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客觀條件。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一次強調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實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國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也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發展與前途命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現代化科技強國的必需戰略。新時代下,要求中國充分發揮政府在市場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破除一切制約創新發展的“攔路虎”,并引領由科技創新帶來的生產力與經濟發展相適應。只有把創新放在發展的核心位置,才能更好地開啟中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新局面,才能進一步完善國家科技創新制度與體系,不斷拓寬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中國的改革開放、“一帶一路”,深刻說明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昌盛一樣不能缺少中國的貢獻。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堅持合作共贏,建設開放經濟,也要堅持創新引領,包容普惠[4]。共建開放創新的世界經濟,將加快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創新體系與創新戰略的競爭,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越來越凸顯,在開放中創新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要求。創新不僅是引領中國發展的第一動力,還是引領世界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提到,世界各國不應敝帚自珍,而應抱以開放的胸懷,加強各國之間的創新合作,攜手共度經濟危機。在開放中謀求創新,進一步促進經濟全球化局面形成,使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為現實。在開放中求創新、謀發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經濟基礎,也為世界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
以開闊的視野在復雜的全球環境中謀求科技創新,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中國方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需要構建和平穩定的國內和國際環境。中國想要發展就需要和平穩定的世界經濟發展環境,故而積極推動全球伙伴關系建設、統籌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堅持創新發展及開放合作,成為中國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的主要手段。要發展高層次開放型經濟,就要開闊視野,站在世界的角度,采取積極主動、開放共享的外交戰略,加強科技外交,全面深化國際創新戰略伙伴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在開放中創新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存在著相互作用,一方面,在開放中創新有利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另一方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使世界各國通過創新發展建設開放型經濟,達到在開放中創新的重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