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清 周天捷 楊麗玲
(無錫市發展改革研究中心 江蘇無錫 214000)
2021年12月,自然資源部印發《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第三批)》,將生態產品劃分為公共性生態產品、經營性生態產品和準公共性生態產品,并要求“進一步深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基礎理論研究……明晰生態產品內涵外延、價值來源、理論基礎、重大關系等基本問題,為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設提供理論支撐。”從文件表述可以看出,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新做法、新模式不斷涌現的背景下,已有生態產品的理論研究是滯后于實踐發展的,尤其是對于諸如清新空氣、宜人氣候等公共性生態產品是否有經濟學意義上的“價值”及相關理論依據,理論界尚未給出完滿的回答。
從方法論來說,考察某種物品是否有經濟學意義上的“價值”,評判的標準應是作為“經濟學體系的純潔性的試金石”的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有些人認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過時了,《資本論》過時了。這個論斷是武斷的,也是錯誤的。”然而,已有成果在考察生態產品價值時,或基于供求論展開研究,或雖在政治經濟學的框架下展開研究,但是附加在馬克思名義下的誤讀。對此,本文將在回顧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基于《資本論》對勞動價值論的系統闡述,探討公共性生態產品的價值屬性,以期為相應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提供理論依據。
已有研究或受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法的影響,多認為清新空氣、宜人氣候等公共性生態產品具有經濟學意義上的“價值”,具體從以下三個角度展開論證:
第一,基于供求論主張公共性生態產品具有價值。王斌(2019)提出,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產品和服務,人類對其產品和服務形成需求和消費,當生態系統服務由于總供給不足無法滿足人類需求時,就形成了稀缺性和經濟價值。反映在供求關系圖上,就是隨著垂直的生態產品供給曲線的左移,均衡價格從零變為正的價格。
第二,基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論述提出公共性生態產品具有價值。潘家華(2020)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表明自然是重要的價值源泉……是對自然創造價值的學理認可”。廖茂林等(2021)認為,“兩山論”的重要論述“肯定了自然生態系統是價值創造主體”“這一‘自然價值論’是對古典經濟學、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及新古典經濟體系稀缺產品‘效用價值論’的重大理論拓展與創新”,因此沒有人力勞動參與的綠水青山也是具有價值的。
第三,基于人類勞動的耗費主張公共性生態產品具有價值。這類研究的核心論點是:在前工業文明時期,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即可提供滿足人類需要的生態產品,此時空氣、氣候等生態產品沒有價值;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自我修復已無法提供人類生存發展必需的生態產品,必須輔以人類有意識的生態保護、修復和治理,生態產品才能源源不斷地被提供出來。進而,耗費在生態保護修復活動中的人類勞動自然凝結在生態產品中形成價值(李繁榮、戎愛萍,2016;張林波等,2019,2021;蔣凡、秦濤,2022)。
本文認為,以上三個角度的論證不能成立。首先,用供求關系解釋價值在方法論上就是站不住腳的,因為供求決定論的核心是供求平衡決定價格,但“如果供求一致,它們就不再發生作用……在這種條件下發生的現象,就必須用另外的作用,而不是用這兩種力量的作用來解釋。”其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道理(中共中央宣傳部,2021),但“兩山理論”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內容,將其引申為政治經濟學意義上的價值決定理論有待商榷。最后,在生態危機背景下,公共性生態產品的提供確實伴隨著人類勞動的耗費,但勞動耗費并非形成價值的“充分條件”,例如耗費在純粹商業活動和社會秩序再生產活動中的勞動就不形成價值。理論上,考察某種產品是否有價值,或某種勞動的耗費是否形成價值,需要考察勞動在產品生產中是否發揮作用及產品是否成為商品參與市場交換。由于公共性生態產品的上述特征顯著區別于普通經營性產品,其價值屬性有待進一步研究。
“價值”一詞經常在哲學意義上被使用,如“學術價值”“藝術價值”“軍事價值”等,此時的價值指的是物之于人的有用性,是“使用價值”或“效用”的概念,但在政治經濟學語境下,“價值”一詞有著特殊的含義。第一,它專指商品的價值。正如恩格斯所說,“經濟學所知道的唯一的價值就是商品的價值。”第二,作為交換價值的基礎、商品交換關系中價格波動的中心的價值,“只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單純凝結”,價值概念在內涵上并不涉及物的有用性。馬克思本人曾對阿·瓦格納基于“有用性”定義的“價值一般”展開猛烈抨擊,稱“這里是在玩弄概念”“這一切都是胡說”。
因此,當我們討論公共性生態產品是否有經濟學意義上的“價值”時,并不是討論生態產品的有用性——無論是馬克思所說的“自然界同勞動一樣也是使用價值(而物質財富就是由使用價值構成的!)的源泉”,還是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述,都已經闡明了生態產品對改善民生福祉和推動永續發展的重要作用。在此討論的是,公共性生態產品是否具有作為交換價值的基礎、能在商品交換中實現的“價值”。
“沒有一個物可以是價值而不是使用物品?!痹凇坝杏谩钡那疤嵯?,一個物品有價值,第一,需要是勞動產品,沒有耗費和積累人類勞動的物品當然沒有“價值”可言。第二,在物品為勞動產品的情況下,還需要在商品經濟下參與交換,成為“商品”。具體到本文研究的公共性生態產品,是否具備“勞動產品”和“作為商品參與交換”兩個條件呢?
公共性生態產品是否是“勞動產品”有待商榷。人類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修復和治理自然需要耗費勞動,但這種“管護性”勞動的消耗不足以使生態系統產出的生態產品成為“勞動產品”。原因是這類活動并不直接參與公共性生態產品的生產和提供,而是通過對人類活動的監管和限制,讓自然界自身的生態調節功能充分發揮,從而使維系生態安全、服務人類發展的生態產品源源不斷地被提供出來。更具體地說,雖然自然界是“一切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的第一源泉”,但在公共性生態產品的生產上,風力、水力、光合作用、同化作用等自然力并非像農林牧漁業生產一樣作為勞動對象或勞動資料參與生產,而是依托生態系統自身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在天然狀態下產出清新空氣、宜人氣候等生態產品。用馬克思的話說“自然力本身沒有價值,它們不是人類勞動的產物?!?/p>
退一步講,即使認可生態危機背景下的公共性生態產品具有“勞動產品”的屬性,這類產品也難以作為商品參與交換。直觀上,一些基于優質生態環境開發的旅游、康養項目,似乎印證了公共性生態產品可以通過資源整合參與市場交易,但這是對公共性生態產品概念的誤解。公共性生態產品在內涵上近似于“生態系統服務”,如三江源等重點生態功能區提供的氣候調節、空氣質量調節和水質凈化等服務,而生態旅游、康養項目其實是“經營性生態產品”的概念。顯然,以清新空氣、宜人氣候為代表的公共性生態產品,由于其提供量受到全體人民經濟活動的影響,并為全體人民共享,產權難以明晰,消費和受益關系難以明確,難以通過市場機制的設計參與交易,自然無法成為商品并擁有價值。
綜上,公共性生態產品只有哲學意義上的價值,而沒有經濟學意義上的價值。正如《資本論》開篇所指出的,“一個物可以是使用價值而不是價值,在這個物不是以勞動力為中介而對人有用的情況下就是這樣?!敝链?,公共性生態產品的價值屬性已經明確。
勞動價值論的核心要義是,價值由耗費在商品生產中的抽象勞動決定。但在理論界,常常將這一思想簡單表述為“勞動創造價值”或“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由此衍生出了對勞動價值論的誤讀,認為只要耗費了勞動,就可以凝結在產品中形成價值。前述主張人類的“管護性”勞動能夠凝結在生態產品中形成價值,而不論這種勞動是否參與了產品生產、產品是否能成為商品的觀點,就是這種誤讀的體現。此外,還有觀點進一步認為,生物、動物的本能活動與人類勞動沒有什么不同,生物的本能活動也是一種“勞動”,也創造價值。這種觀點看似荒謬,卻是一些學者的一貫主張(劉有源,2005)。直到近年對生態產品價值的研究中,仍有學者遵循這一觀點,將自然界的第一性生產、次級生產及能量流動、物質循環、信息傳遞統稱為“生物生產”,認為“生物生產”是“除人類勞動外可以產生價值的另外一種勞動形式”(張林波等,2019,2021)。
以上對勞動價值論的誤讀或曲解,不可避免地滑向“泛價值論”,即認為人類和自然界一切“有用”的活動都是創造價值的。本質上,這仍源于對“價值”和“使用價值”的混同,并將引申出因使用價值有多個來源而認為價值也有多個來源的庸俗經濟學觀點,從而走向勞動價值論的反面。明確公共性生態產品只有使用價值,沒有“價值”,是在基本原理和方法上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堅持,對于深化對馬克思經濟學基本原理的理解,推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與創新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在生態產品的視角下,如果認定公共性生態產品有價值,那就存在“價值實現”的問題,基于此推出的公共政策就可能注重經濟利益、淡化環境保護。原因是公共性生態產品本身無法直接參與市場交易,進而基于優質生態環境開發旅游、康養項目自然成為這類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路徑。在此情境下,地方政府容易片面追求將“綠水青山”轉化為短期利益,寅吃卯糧、急功近利,導致自然資源過度開發和生態環境受損,陜西延安削山造城、浙江杭州千島湖臨湖地帶違規搞建設、騰格里沙漠污染、祁連山生態保護區生態環境破壞、“古滇名城”長腰山過度開發等案例都是這類問題的反映。馬克思也曾對追求短期利益、濫用土地資源的行為作出過預見和批判。他說道,土地占有者本需要“像好家長那樣,把土地改良后傳給后代”,但他們“對土地改良根本沒有做一點事情“”從而破壞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條件”。
明確了公共性生態產品沒有經濟學意義上的價值,也就明確了這類生態產品不存在經濟學意義上的“價值實現”問題,而只有“生態補償”的問題。以此為導向,對清新空氣、宜人氣候等維系生態安全的公共性生態產品不應謀求轉化為經濟利益;相反,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確保構成發展的潛力和后勁的公共性生態產品源源不斷被提供出來,并通過財政轉移支付、財政補貼等方式,對生態保護、修復行為進行經濟補償。在這個意義上,澄清公共性生態產品的價值屬性對準確把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內涵與深遠意義,正確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公共性生態產品沒有“價值”,與人們的經驗認識有出入,但正如恩格斯在《資本論》序言中提醒的,馬克思經濟學中“某些術語的應用,不僅同它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含義不同,還和它們在普通政治經濟學中的含義不同?!惫残陨鷳B產品只有使用價值,沒有價值,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生態產品價值問題所得出的科學結論。這一對生態產品價值屬性的澄清,不僅堅持了作為“經濟學體系純潔性的試金石”的勞動價值論,還為實踐中依靠政府路徑進行生態補償的模式提供了更為確切的理論依據。在此基礎上,政府與市場在生態保護中的定位將更加清晰,“保護者受益、使用者付費、破壞者賠償”的利益導向機制將不斷健全完善,從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