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程學院汽車與軌道交通學院 王薇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思想文化,記載了中華民族在長期奮斗中開展的精神活動、進行的理性思維、創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歷史河流的流淌過程中沉淀的文化體系,它世代傳承,滲透了整個民族的意識與行為,影響著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與進程。而現代大學的發展,從根本上取決于其蘊含的文化精神和文化精髓,中華傳統文化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時現代大學作為高等教育的社會機構,既有承擔傳承文化的責任與義務,也有豐富和完善我國社會文化的使命。在現代大學教育中必須批判地繼承和發展中華傳統文化,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營養,要在實踐的基礎上,真正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
馬克思提出“世界歷史”的理論,事實上從工業革命之后,全球化趨勢勢不可擋。在全球化的影響下,世界范圍內的文化交流與傳播更加廣泛。文化全球化在“融合”和“相斥”的雙向作用下,呈現文化流動的多重路徑。在當前大學教育的過程中,因為理念、環境、資源等多方面的原因,中華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出現了一些斷層與缺失,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價值實現亟需質量提升。
中華傳統文化內容豐富,意蘊綿長。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探索中,傳統文化既蘊含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精神,也顯現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進取品質,更表現為“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寬厚德行。豐富的文化底蘊、優秀的文化精神、高尚的文化品質對于現代大學教育具有極高的現實價值。而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危機很大程度上來源于現實社會的巨大變化及其所引起的人們價值信念的變化。在現在的大學教育中,由于受到社會經濟急速發展的影響,加之受實用主義的思想影響,有的大學生過于重視對專業知識、實用技術的掌握,卻對民族的傳統文化知之甚少,妄自菲薄,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感較低。
華夏五千年文明的歷史積淀,孕育出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其核心思想理念、民族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凝結了民族智慧。文化傳承是文化積累的主要途徑。在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孔子創立儒家學派,開創“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堅持“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對于今天的教育理念、教育發展仍有極大的現實意義。其他很多文化大家如孟子提倡“自強不息”,荀子主張“人定勝天”,岳飛堅定“精忠報國”,這些傳統文化的精髓,是連續的、持續的、發展的統一體,都是現代大學教育的重要文化素養基礎。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科技信息化和文化多樣化的進程加快,當前各種思潮相互轉化和相互滲透也在加快,諸多錯誤思潮不時出現,試圖影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大學生的正確引導,影響大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文化的全球化使得“文化的認同性日益取代了思想意識的差異性”[1],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習俗、生活方式、道德觀念等日益趨同。而大學作為學術交流、文化傳播最為頻繁的陣地之一,則更容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而網絡技術的發展突破了人們舊有的時空觀念,網絡成為大學生了解世界、掌握信息的主要渠道。社交平臺、時事新聞、網絡游戲、影視綜藝節目等成為大學生網絡瀏覽的主要內容,其呈現的快捷性、娛樂性、開放性、多樣性等特征對傳統文化形成極大的沖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中華傳統文化在現代大學教育中總體呈現批判繼承的良好發展態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新時代大學生的教育引導起著極其重要的價值引領作用。但其中存在的弱化情況也需要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要清醒地總結出實現其價值的方法,倡導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大學文化傳承的歷史使命,更好地開展科學研究,從而更有利于人類社會的進步。
文化傳承的基本特征表現為彼此依存、辯證統一的矛盾,正是這些矛盾,帶來了文化的發展與創新。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文化傳承的矛盾,是實現傳統文化在現代大學教育的價值的重要方法。大學精神是現代大學教育的核心,“大學精神應當體現大學實現其區別于其他機構的獨特使命、任務、職責和功能等所必需的核心價值觀、指導思想、觀念、氣質和靈魂”[2],中華傳統文化對于形成大學精神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與意義。大學精神中的科學精神、人文精神、自由精神還是獨立精神,無一不與優秀的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優秀傳統文化的大力弘揚也是對大學精神的極大幫助。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傳統文化在傳承的過程中,有精華也有糟粕,要掌握其中的精髓,去除隱含的糟粕。中華傳統文化在大學教育中要以科學態度重塑傳統文化,重構大學精神的文化內涵,實現大學最終的培養目標。同時也要結合當今國際國內的形勢,結合全球化、信息化的趨勢,適時進行文化轉型,調整傳統文化的文化模式,更好地結合現代文化,實現文化的整合與融合,使得大學生既有民族情懷也有時代氣息,最終實現人的自我意識的確立。
中華傳統文化在現代大學教育中的價值實現,當然離不開人類全部社會生活的本質-實踐。實踐出真知,只有經過實踐的過程,才能讓大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實現質的飛躍。積極組織各類社會實踐活動,是培養和鍛煉大學生人文素質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有利于凸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梢詫鹘y文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除了基礎授課以外,還可以定期邀請傳統文學、詩詞、書法、禮儀、繪畫、民樂等相關領域的專家或民間大師走進大學課堂,為學生提供更直觀了解傳統文化的機會,幫助大學生更深刻地了解傳統文化蘊含的深刻韻味,這樣比傳統的說教模式要有效。可以依托各類校園文化社團,組織開展各項將傳統文化藝術蘊含其中的活動,以新穎活潑、喜聞樂見的活動內容積極鼓勵大學生廣泛參與,如漢語書寫大賽、漢語成語比賽、傳統才藝展示等,促進大學生把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與自己的日常學習、生活和行為規范聯系起來,以豐富多彩的文化實踐活動進一步增強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性認識和認同感。有效運用本地傳統歷史和文化積淀的價值,組織大學生參與到本地文化傳統的學習和傳播中,如組織參觀名勝古跡,培訓學生承擔博物館、古遺址等地的志愿者、講解員,在學習實踐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發揮傳統文化的最大價值。
當前大學教育中有一些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教條式理解,以及對于某些文化價值論斷的懷疑乃至否定,如果只是簡單忽視或一味否定,必定會阻塞傳統文化發展的路徑,更會窒息其原本應有的蓬勃生命力。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批判精神應是繼承和發展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方法。“馬克思主義哲學所理解的批判是批判地揚棄,懷疑是為了積極地排除謬誤,而不是消極地懷疑、否定一切,批判是為了完善自身。懷疑和懷疑主義、修正和修正主義從字面上看,似乎只有一步之遙,可是其結果與性質卻迥然不同,如何把握其度是自我批判的關鍵。[3]”批判精神是大學精神的核心精神,也是大學最可貴的先進品質。中華傳統文化作為大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離不開批判精神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積極的排除謬誤、追求真理、繼往開來的行為規范和精神氣質。批判和反批判的交鋒,促使傳統文化在大學教育中以理性、智慧為工具剖析傳統、批判文化,追求科學真知,建構大學精神,塑造新的大學文明。著名的北京大學就是在蔡元培先生主校期間,堅守“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原則,以思想啟蒙為航標,以文化批判為基礎,積淀形成博大恢宏、兼容并蓄的學術品質和大學理念,樹立了中國大學史上的一座豐碑。批判精神是對傳統文化的歷史和現實進行理性反思和價值重構的科學態度,通過批判,提煉出具有時代特征的大學文化,提煉出具有發展意義的創新文化,實現大學文化精神的創生,推進大學文化理想價值系統的現實化,豐富人的人文素養和精神世界,促進人的全面自由和解放,才能真正實現大學教育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培養新時代優秀青年人才,要在大學教育中充分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理直氣壯、很自豪地去做這件事,去挖掘、去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文化自覺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舊,同時也不主張全盤他化。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4],文化自覺是一個理性的過程,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重要論斷。大學生要做到堅持中華傳統文化的文化自覺,必須超越感情因素,達到文化上的認知與認同,充分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創造構建大學精神的前提與基礎。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文化自覺既包括對傳統文化在現實中意義的深刻理解,又包括對大學文化多元化的極大包容。在現代大學教育中,通過加強傳統文化課程內涵建設、重視傳統文化與現實問題融合實踐,健全傳統文化教育體系,拓展傳統文化建設依托平臺,優化傳統文化氛圍環境,可以使大學生認識到大學文化中各種思想與價值觀碰撞的合理性,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文化的反思,形成自我反省意識、鑒別能力和揚棄能力,實現對傳統文化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飛躍,認知自我價值觀念、情感方式、思維表現、德行品行性等文化內層,真正認識自我,形成大學精神中的重要歸宿—獨立的人格。
在現代大學發展的過程中,多元文化對于大學精神的影響越來越深厚。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各文化的相互碰撞和融合,尋找適應彼此的出路,形成新的價值體系,并在大學追求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實踐中被普遍認同,是實現教育價值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敝腥A傳統文化重視以人為本,強調“天人合一”,倡導和追求“和衷共濟”的和諧關系,文化融合完全尊重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并在此基礎上推進了大學精神最基本的內涵—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中華傳統文化重視人性為本,在哲學、史學、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中的人文科學的研究成就非常巨大,但由于受到社會歷史、政治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在近代自然科學技術的發展比較薄弱。大學文化的建立,必須將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先進的科學技術文化相結合,實現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要在國家頂層設計層面上確立大學中傳統文化發展與改革的目標,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通過對先進文化發展的規范導向,將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共同內化為大學生的自覺追求和理想信念。同時在大學教育實踐中,高度重視人文素質課程建設,廣泛開展人文素質實踐活動,培養大學生堅定的愛國精神、真善美的道德情懷、誠信堅毅的思想品質、愛崗敬業的職業操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文明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繼承先輩的豐厚遺產,所蘊含的價值理念、思維方式、行為準則,一方面具有歷史和傳承的價值,另一方面又具有深刻現實意義,為文化創新提供歷史的依據和現實的基礎。文化的創新首先根源于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而繼承并不是良莠不分地全盤接受,要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堅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實現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這就需要通過教育的手段實現大學生明辨文化的價值,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在繼承中取得創新和發展,最終服務于大學人的發展。在文化創新上,還要進一步明確傳統文化與現代大學的關系,弘揚和創新優秀傳統文化對于現代大學學術理念和大學精神的實現有著基礎作用?,F代大學培養的人才不是學術的機器、科研的工具,而應是在文化創新引領之下全面發展的人,具有開拓創新精神和獨立批判意識的人,因此要將傳統文化放進現代大學發展乃至時代發展的大背景中進行重新地整合與優化,注重培養大學生的文化更新和再創造能力,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