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寧 童雨菲
重大主題報道是主流媒體的核心業務,它是“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重要決策、重大活動以及相關社會熱點,策劃組織的重點報道,也稱作重頭報道。在一定程度上,它集中體現了媒體作為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功能”[1]。在新時代的新聞實踐中,受眾、媒介、技術等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重大主題報道需要匹配行之有效的敘事能力才能展現一個全面、立體、栩栩如生的大國形象,更好地契合“有‘共情’、可分享、有信息增量”[2]的新時代傳播語境。本文以第32屆中國新聞獎重大主題報道類獲獎作品為例①,從關聯性、差異化、情感化、數據化四個維度探究新時代重大主題報道的敘事能力。
從馬克思主義哲學來看,普遍聯系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不同的聯系構成了事物內部、事物之間的存在狀態和發展趨勢。具體而言,重大主題報道通常將重點放在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上,著眼于一系列的重大工作部署,這些工作部署之間本身并不孤立,是相互聯系的整體。重大主題報道以新聞宣傳的方式動員人民群眾投身于日新月異的改革發展,通過解釋清楚事實與事實之間的關聯、事實與政策之間的關聯基礎上,讓公眾明白自身與重大部署的關聯,能夠更好地發揮人民群眾的創造偉力。編輯、記者往往比受眾掌握更多的信息,更具備解讀“普遍聯系”的信息優勢,因此,優質的關聯性解讀是重大主題報道的題中應有之意。
一般而言,重大主題報道有一定的數量規模和時間跨度,在特定時期內形成較大的傳播態勢,這就需要在眾多的新聞事實中不斷篩選,通過精心的主題策劃將事實與事實有機的聯系在一起,解讀出藏在他們背后共同的深刻意涵,形成作品的整體性。如一等獎作品《總書記心中的“國之大者”》將高屋建瓴的恢弘視野與見人見物見生活的諸多動人故事結合起來,在事實與事實之間的關聯中構建了系統性闡釋。該作品從細節的勾連開始,以總書記在廣西毛竹山村村民王德利家中“‘國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的對話開始,回顧了總書記在梁家河七年上山下鄉期間立下“要為人民做實事!”志向的背景,系統地選取人民至上、經濟發展、生態文明、系統思維、理想信念等多方面的偉大實踐事跡,以“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進行關聯性的鋪陳敘事,一萬多字的篇幅深刻地展現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心懷“國之大者”的鮮明政治品格。
解讀政策是重大主題報道的核心功能之一,任何政策的出臺都是源于事實并且在事實中展現價值,政策和事實之間有著天然的強關聯性。但在新聞實踐中,大多會依賴“新聞通稿”以保證重大主題報道的安全,這就為敘事話語設置了不應有的壁壘。優秀的重大主題報道都應生動地揭示具體事實和政策之間的關系,并在報道中明確地提煉。
以往要求餐飲服務從業人員佩戴口罩多為行業規范的要求,三等獎作品《“戴口罩”入法,下月起施行!福建出臺全國首個專項法規》聚焦立法形勢的要求,不是轉發相關法規,而是以“哪些人需要戴口罩?”“哪些人可以監督?”“怎么處罰?”三個設問進行內容的分層次解讀,展示了政策出臺的背景、價值和今后的執行要求,強化了事實與政策之間的關聯,凸顯了以法治力量助力疫情防控、保障人民群眾健康的價值取向。
一等獎作品《“興發”轉型:從按“噸”賣到按“克”賣》以磷酸蝕刻液產品(生產“中國芯”的重要原材料)第一萬噸生產下線為線索,深入挖掘企業轉型升級背后的故事,將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要講話精神和長江沿線化工企業的綠色轉型有機結合,加深了人們對于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的高度認同和理解。
現實生活中,由于存在敘事能力和解讀能力的差異,并非每個新聞事實都能讓受眾產生感同身受的體會,例如,統計報告中的經濟數據、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專業名詞等。在此情況下,有效地解讀事實、政策與公眾之間的關聯就成為了重大主題報道需要著重發力的方向。
創新解讀方式,使受眾簡單明了的知悉并運用于日常生活。三等獎作品《一圖讀懂疫情防控》通過梳理和整合數據,從受眾的角度出發,將專業術語轉化為普通公眾的話語,以“一圖讀懂”的圖解方式,將高中低風險區、散發疫情的病例關系、進返京信息政策、行動軌跡提醒等復雜的信息以圖表方式一目了然的呈現,能夠快速地使受眾快速地了解掌握并與日常生活產生關聯,作品最高閱讀量超過3億。
創新發布方式,近年來重大主題報道與儀式性活動相結合,主動接近受眾,使作品與受眾現實生活產生關聯。三等獎作品《“我比任何時候更懂你”》,通過打通線上、線下空間,作品的原創單位聯合全國幾十所高校、邀請“青青講述人”結合重要歷史節點設計儀式化活動,用“青年人講”“講給青年人聽”的話語呈現方式,生動講述了黨的發展歷程和新時代的偉大成就。在網絡空間里,主題宣傳片、短視頻、H5等新媒體產品獲得主流平臺轉發,話題登頂熱搜榜,高校等合作單位通過新媒體平臺聯動轉發,形成了傳播的熱點效應,增進“網生代”等新時代人群對百年黨史的學習了解。
近年來,受不斷發展的互聯網媒介技術的影響,受眾的接受心理和接受需求呈現出個人化和碎片化的特點,受眾之間的差異性被放大,重大主題報道應當更加注重構建差異化的敘事來講背后的大道理,推動更加有效的傳播。
社會性是人的重要屬性,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有特定的社會身份,社會身份又有其匹配的社會行為和社會期待。在不逾越公序良俗的前提下,社會身份和社會行為、社會期待之間的差異使得敘事空間更加充分,文本內部的敘事張力獲得了增強。三等獎作品《中國共產黨的“十萬個為什么”》是中新社關于建黨百年報道的重要組成,作品以小切口展現大主題,諸如《為什么是這頓火鍋開啟了中國經濟的一場大戲?》《新中國最高國務會議為什么要討論涮羊肉?》等報道以“問”為題,標題中充滿了差異感的對比,把國家大事與火鍋、涮羊肉聯系在一起,適度設置了懸念,合理吸引了好奇心。作品中的《中共中央拜年,為什么只奉“清茶一杯”?》就在“禮尚往來”的民族文化和拜年只有一碗清茶之間形成強烈的認知差異感,展示了中國共產黨注重自身作風建設的政治氣質。
熱奈特認為,視角的本質“是對信息的限制”[3],因此,敘事視角必然包含著對于事件的認知、判斷以及情感的傾向。集納不同的敘事視角可使得重大主題報道的敘事顯得客觀與公正,更好地完成引導輿論的使命。一等獎作品《戰貧之路》通過采訪原國務院扶貧辦主任、財政部部長及眾多一線扶貧干部等,以親身經歷者的視角展現了脫貧攻堅背后不為人知的艱辛;采訪了聯合國秘書長、國際勞工組織總干事、泰國前總理等國際政要和學者,在國際化多元視角的敘事中,中國的脫貧經驗得到了客觀地解讀,從人類減貧史的高度客觀地評價了中國的脫貧成果。類似的還有三等獎作品《大國擔當·中國抗疫全球貢獻訪談錄》,受訪者包括聯合國經濟和社會理事會第76任主席、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區域主任、美國中美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等,不同的敘事視角與具體而細微的事例相結合,令人信服地將中國抗疫的巨大影響與意義敘述出來,給人以真實、客觀、公正的感覺。
一方面,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加速了受眾的分流,原有的受眾群體不斷地細分成一個個具有相同興趣或偏好的小群體;另一方面,新媒體的技術優勢又為碎片化的接受時間、移動化的接受場景和分散化的小群體提供了覆蓋傳播的可能。面對這樣的傳播現狀,重大主題報道要打造差異化的產品,力求擴大產品的傳播覆蓋面。
注重對年輕一代的吸引,是近年來重大主題報道的重要發力方向。二等獎作品《手繪微紀錄|大道同行》,綜合運用手繪、動畫、數字影像技術、創意互動等互動形式,呈現出表達方式年輕化的特質。一等獎作品《戰貧之路》也注重年輕化表達的運用,在影片的互動文案中使用了風靡網絡的“這些題,不會答就選C!”“為啥選C?看完你就懂了”等年輕化的網言網語,面對貧困這道世界難解,中國交出了滿分答卷,選C就是選China。
分析不同受眾的媒介使用習慣,制作多元化的產品形態。三等獎作品《“身邊的奇跡·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思享會④:美麗高嶺“綠”動奇跡》分別推出2分鐘預告片、8分鐘精華版和20分鐘完整版,針對當下不同受眾碎片化、移動化閱讀的接受特點,增強了作品的吸引力和關注度。二等獎作品《百煉成鋼·黨史上的今天》推出創新互動H5“觀眾變導演,黨史我來拍”,引導受眾在虛擬演播室擔當導演,挑選喜歡的講述人、黨史選題、場景等進行云錄制,并可將節目成品曬到朋友圈,展開社交化的擴散傳播,吸引影響圈子里的人加入其中。
重大主題報道的情感敘事通常并非獨立的敘事,而是在整體敘事中包含了具有獨特生命體驗的情感內容。情感敘事的增加使得重大主題報道的表現力更加豐滿、內容更加充實,引發受眾強烈的心理共情,延長受眾的情感浸入過程。
如“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等重大事件的重大主題報道,通常會提煉報道對象的情感主線、精心選擇具有情感因素的內容、營造具有情感氛圍的場景,構建起一套情感的表征體系,喚醒受眾心底的情感、引導受眾參與情感再生產。二等獎作品《“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第十四季〈人民就是江山〉第一集〈生死與共〉》通過“一面紅旗”“樹葉訓令”“渡江第一船”三件“紅色物件”連接受眾的集體記憶和集體情感,在記憶喚起和情感共鳴中理解黨和人民的血肉聯系是如何煉成的。該系列作品的第四集《萬眾一心》就以受眾對于抗疫和脫貧攻堅的記憶為情感主線、打造情感場域,以訪談的形式展現了武漢抗疫期間“藥袋哥”豐楓的故事,始終緊扣“藥袋哥”為社區居民代購藥品并將50多份藥袋子串成串、背在身上的故事,結合現場照片烘托情感氛圍描述了“藥袋哥”的心路歷程;節目中還講述了全國脫貧攻堅楷模黃文秀的故事,緊扣黃文秀日記中的真情記錄為線索,其中村民們一直不忍心將黃文秀去世的消息告訴黃文秀幫助的村民老奶奶,老奶奶還一直等待著機會送出兩個親手種的南瓜給黃文秀,讓人潸然淚下。這些感人肺腑的鮮活故事和中國共產黨一心為民的執政理念有機結合起來,講述黨和人民如何風雨同舟、攻堅克難。
在眾聲喧嘩的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當大眾情緒喧囂之時,重大主題報道要主動回應時代的重要情感表征,通過理智的分析使得大眾回歸到理性的情感。一等獎作品《〈躺平不可取〉等系列評論》面對部分青年群體關于“躺平”“躺贏”的猶疑,該系列評論主動發聲,紓解了當代青年的焦慮和畏難情緒,以貼近青年的新媒體矩陣互動方式,讓青年在參與討論的過程中產生情感共鳴,增強主流價值的情感感召力。
重大主題報道要主動出擊,以真情、真心講好中國故事。二等獎作品《黨的光輝耀天山》全景展現了在黨的領導下新疆大地翻天覆地的變化。作品中列舉了大量真情可鑒的事跡,為成功救治和田斷臂男孩,社會各界的愛心人士跨越1400公里、歷時7小時的陸空接力;有著“帕米爾雄鷹”之稱的共產黨員拉齊尼·巴依卡為救落入冰窟的孩子,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踐行了“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錚錚誓言;水利專家王蔚,一生為和田修了五十八座半水庫,臨終前還要深情地再看一眼和田大地。作品將說理與敘事、抒情緊密糅合,有網友留言“文章字字有情、句句在理,是一篇匠心之作”。
合理安排情感爆發點可以使得重大主題報道的情感路線有跌宕的變化,帶領受眾的情感隨之起伏,恰好地平衡了共情與煽情的關系,更具感染力。電視劇《覺醒年代》使人們為陳延年、陳喬年兄弟倆的英雄故事感動落淚,三等獎作品《跨越百年的“對話”》報道了市民自發到安徽合肥延喬路(為紀念陳延年、陳喬年而命名)敬獻鮮花、緬懷先烈的新聞,大量展現鮮花中的留言,如“致可愛的你們,中國之所以是中國,是因為有千千萬萬的中華兒女,生于斯長于斯,也是因為有千千萬萬,像你們這樣的英雄兒女,沖鋒陷陣,舍身為國,鑄就華魂”“延年先生,喬年先生,中國這盛世如你們所愿”, 以情真意切的話語作為情感爆發點,結尾又以“延喬路雖短,但它通向的卻是繁華大道,這短暫的路途,經歷了一年的艱苦奮斗”突出了時代主題,很好地引導了情感的走向和發展。
“大數據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成為新發明和新服務的源泉”[4],重大主題報道中不乏亮眼的數據化敘事作品,它們通過挖掘和展示不同數據之間、數據與社會變動間的結構性關聯,利用豐富的、具有交互性的可視化傳播,創新新聞報道的方式,有效地提升了重大主題報道的說服力。
傳統新聞敘事以文字為主,擅長捕捉細節和微觀表達,力求“見微知著”;數據則偏重于中觀與宏觀,對真實、海量的數據進行挖掘、分析、加工,并借助數據化、可視化的手段呈現,能夠彌補傳統新聞敘事的不足。二等獎作品《“黨史中的經濟檔案”系列視頻》以大量翔實的數據為基礎,以多種數據可視化呈現方式為獨特的標簽,綜合運用了“現實影像+數字對比展示+圖片包裝+場景還原”等多種先進融媒體技術形式。例如在該系列的《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視頻中,“近2000萬人次進村入戶,開展貧困人口動態管理和信息采集工作”“累計選派25.5萬個駐村工作隊、300多萬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12.3萬家民營企業參與‘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全國832個縣全部脫貧,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這些宏觀數據配合可視化呈現方式,一改傳統的以文字為中心的敘事方式,讓受眾更容易認知脫貧攻堅的復雜情境和艱辛不易。
傳統新聞通常有著嚴格的刊發時間和播出時間,隨著數據庫樣態的新聞作品不斷涌現,重大主題報道愈加成為“全程”形態,通過二維碼、H5等不同的入口方式引導讀者隨時隨地進入數據庫。三等獎作品《“紅色云展廳”系列融合報道》將收集而來的文字和歷史圖片、音視頻等資料轉化為融媒體產品,覆蓋了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100家紅色場館。據介紹,該作品“基于全國百家場館優質資源建立的紅色基因庫”[5]打造了網上的“紅色云展廳”。以數據庫的方式激活了重大主題報道的新形態, 拓展了重大主題報道“可學、可用”的功能,不僅滿足個人用戶學習需求,同時也激發各級單位、黨組織主動通過“紅色云展廳”平臺進行線上學習。
做好重大主題報道是新聞工作者的職責所在,同時也應當認識到提高重大主題報道的敘事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長期積聚的過程。新聞工作者應當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提升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從關聯性、差異化、數據化、情感化等維度錘煉優質的新聞報道,充分展現新時代的奮斗歷程和偉大變革,進而提升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更好地服務于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凝心聚力。
注釋:
①本文案例均為該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文中均以“獲獎等級+作品名稱”的方式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