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風
如今,網絡新聞的傳播途徑日益豐富。人們能夠通過互聯網和移動智能手機隨時隨地地接收、點評、互動、評論世界各地的新聞信息,人們的信息生產、傳播意愿也空前高漲。但隨著網絡媒體的高速發展,其傳播缺點也很快暴露出來[1]。
輿論引導是指對社會輿論的引導。在各種社會新聞事件出現時,人們會不自覺地在網絡上對其新聞事件進行討論,從而發酵出社會輿論。正向的輿論引導能夠起到良好的精神振奮作用,在受眾中營造良好的向心力。但如果輿論導向錯誤,則很有可能會激發群眾的負面情緒甚至偏激情緒,從而造成不好的社會影響。比如近些年持續不斷、層出不窮的各種“網暴”事件,網絡暴力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錯誤輿論導向的結果[3]。為了確保社會輿論環境的健康,媒體需要承擔其引導輿論的社會責任,引導受眾樹立正確的輿論觀,讓受眾能夠始終維持自身端正客觀的態度,不被網絡輿論帶跑帶偏。
網絡新聞作為當前重要的新聞樣態,在信息的傳播以及輿論的引導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只有加強對網絡新聞傳播輿論的引導,媒體才能更好地將網絡輿論力量擰成一股繩,形成輿論合力,凝聚網絡受眾的向心力,將輿論這把“雙刃劍”用到正確的地方,避免負面“網暴”事件的出現。
網絡的開放性使網民們在互聯網中有著較大的言論自由。很多網絡平臺,尤其是微博、貼吧等各種具有活躍用戶的平臺,其熱點新聞事件的討論中經常能看到各種網絡的“口水戰”。由于所持觀點不同,很容易在評論區起爭執,甚至有很多網絡媒體為了博流量和眼球,會故意制造一些能夠引起網友爭論的新聞內容來。這些惡意出現的網絡新聞在很大程度上擾亂了輿論環境,使得網絡中生出各種充滿戾氣和偏見的輿論,這些輿論會在一定程度上擾亂人心,使得人們的言論越來越偏激極端[4]。如早年在網絡上引起廣泛熱議的《湘潭產婦手術臺上死亡》的新聞曾引發輿論嘩然,報道中“滿口鮮血”“醫護失蹤”等字眼不斷出現,這就造成一種輿論暗示:其為一起醫生缺乏責任心的醫療事故。而事實并非如此,該產婦是羊水栓塞,引發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全力救助無效而死亡。新聞工作者采訪時捕風捉影,以偏概全,草率的想像導致新聞的部分失實。中國醫師協會法律事務部主任鄧利強指出:這涉及的是兩個層面的問題。一種是因記者未盡到責任,沒在技術上、專業上尋求幫助,其缺失造成了文章報道的“外行”;另一種就是故意不做,制造話題煽情,以達到炒作的目的。
也正是因為有這些虛假新聞的出現,導致網民被帶偏,很多事件未查明真相前,網民便被輿論帶偏,開始攻擊無辜的新聞事件涉事人,這種網絡輿論往往難以被有效控制。即便是虛假新聞轉發、傳播、評論量達到一定數量后,相關部門可以追求其法律責任,但往往收效甚微,難以真正制止這種情況的出現。
即便是當前我國網絡監管的力度在不斷加大,并且對網友的賬號進行了地區實名制,但網絡上的虛假新聞傳播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很多自媒體為了吸引流量,博取關注,依然會傳播各種虛假新聞。尤其是在某一網絡輿論事件爆發出來后,其事件的真實性尚未完全查清時,很多自媒體會為了博眼球而提前蓋棺定論,進行虛假的新聞報道,混淆網絡受眾的視聽,從而使其難以分辨出事件的真實情況和結果。
網絡新聞傳播主要是以互聯網為載體,有著較強的開放性,新聞輿論相對自由,如果不對網絡輿論加以引導,網絡輿論環境將難以被控制。因此,相關部門以及新聞媒體需要在互聯網新聞的傳播中,加強輿論引導,凈化網絡輿論環境。
相關部門必須加強網絡監管,從網絡新聞上著手,提高網絡新聞的市場準入門檻,對網絡新聞的發布進行嚴格的審查,對于發布虛假、夸大新聞的媒體,要進行相應的打擊處理。其次,還要對言論偏激的網絡受眾進行相應的引導,并作出規范措施,對于言論過激、有人身攻擊情況的受眾要予以封號處理。只有通過強硬的手段規范網絡市場中的新聞信息傳播和受眾言論,網絡輿論環境才能得到有效凈化[5]。
1.完善監管工作
為了確保網絡輿論監管落實到位,我國建立網絡監管機構,以專門的監管機構來對網絡輿論進行實時的監督管理。需要注意的是,監管機構需要有很強的獨立性,不能與其他媒體牽扯利益關系。只有如此,其監管機構在監管過程中才能更加客觀公正地開展監管工作。為了確保監管機構能夠在監管互聯網媒體新聞傳播中真正發揮作用,相關部門要為其監管機構建立配套的工作制度,在制度中規范監管內容、監管措施、懲罰手段等,以此來對各種傳播網絡虛假信息的媒體和民眾進行相應的管束。
2.完善監管平臺功能開發
數學知識有著很強的系統性、邏輯性,對學生學習的連貫性要求很高。這給學生帶來了極大的心理壓力,也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困難。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整理和歸納知識,認識到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同時幫助學生把看似支離的知識有機的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無形的“網”,不斷內化知識,提升學生的綜合認知能力。
光靠人工監管很難達到網絡監管目的,因此相關部門要加強監管平臺網絡技術功能的研發,建立健全監管平臺的監督功能,建立更加敏銳的輿論監管功能以及更加堅固的網絡屏障,以此來提高網絡監管平臺的功能性和有效性。
我國對網絡新聞信息傳播的相關法律法規尚未完善,從而導致很多網絡媒體為了博取流量獲取盈利,在網絡新聞傳播中隨意散播不實言論,并不考慮網絡影響。因此,為了改善這種情況,加強對網絡媒體和新聞受眾的約束,相關部門需要加快完善網絡新聞傳播相關的法律法規,用強制的法律法規來約束網絡媒體和網絡受眾的行為。對于一些發布不實新聞并在網絡上進行了一定傳播的媒體,需要采取嚴厲的法律措施來進行嚴懲。對于一些言論偏激、攻擊他人的網絡受眾,也要采取相應的法律懲罰措施,以強硬嚴謹的法律約束來規范互聯網中媒體與受眾的行為和言論。
對與國家機密相關的各種重要信息,相關媒體要履行好保密義務,一旦發現國家機密相關信息在互聯網上傳播,相關部門要及時做好相應的保密工作,清除網絡信息的同時,完善網絡傳播法律體制,嚴厲懲處傳播國家機密信息、惡意煽動網民情緒與國家對抗的行為。同時,要盡快落實網絡實名,以便有人惡意引戰時,相關部門能夠通過網絡實名查出其網民背后的真實身份,對其進行網絡問責。這就要求相關部門要盡快完善網絡實名問責追究體制,從根源上避免網絡惡意新聞的發布和惡意言論的發酵[6]。
在網絡時代下,各種自媒體層出不窮,虛假不實言論充斥著網民的網絡生活。在此背景下,傳統主流媒體保持著對新聞客觀性、真實性的原則,主流媒體在受眾心中始終有著較為權威的地位,深受受眾信任。因此,想要在網絡新聞傳播中加強輿論引導作用,就要提高主流媒體的網絡影響力。
1.建設主流媒體的網絡傳播渠道
主流媒體要積極主動地拓寬網絡傳播渠道,打破傳統的新聞傳播模式,將發布后的新聞剪輯制作成網絡受眾更能接收的形式,傳播到互聯網上,以此來拓寬主流媒體的網絡傳播渠道。比如可以將剪輯成短視頻的新聞傳播到抖音、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眾多網絡平臺上去,以此拓寬主流新聞的傳播渠道,提高其新聞的傳播覆蓋面和社會影響力。
2.及時做好澄清報道
互聯網上經常會有各種網絡熱點事件出現,這些事件中,網絡媒體“添油加醋”亂報道,很容易煽動網民情緒,致使網民過激,惡意攻擊事件相關人。因此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主流媒體需要對一些具有重大社會影響的事件進行跟蹤報道,查明事件真相,將真相公之于眾,讓網民受眾不被網絡媒體帶偏。
如果事件真相能夠被及時報道出來,安醫生也不至于被網暴逼到自殺。因此主流媒體更好加強監督,做好各種網絡重大新聞輿論事件的調查和澄清報道工作,避免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網絡新聞的發布和傳播離不開相關媒體人員的工作,相關人員的專業素養、 綜合素質對網絡新聞的內容質量、輿論引導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網絡媒體想要真正做出優質的新聞報道,需要先提高網絡新聞媒體人員的綜合素養[7]。
1.加強政治素養培訓
對于網絡媒體從業人員而言,專業能力固然重要,但職業素養也是必不可少的。媒體行業有著重要的社會責任,網絡媒體需要加強對其從業人員的政治修養和職業道德培養,提高人員的思想覺悟,使其具備積極正向的職業操守,堅守媒體人的社會責任。
2.加強業務培訓
網絡媒體要加強從業人員的業務培訓。雖然很多網絡媒體人員有著良好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但是其媒體相關知識技能并不扎實,缺乏傳統媒體的文化底蘊和專業能力,導致其雖然具有創新意識,卻難以寫出優質的新聞報道,往往只能生產一些具有趣味性、新穎性的報道內容,但其報道卻并未真正做到嚴謹客觀。因此,相關媒體需要加強對人員的專業培訓,提高其媒體意識和新聞編輯能力,確保其在文本的遣詞造句、文章撰寫、觀點處理等層面上能夠有更高的專業水平。
對網絡中存在的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相關部門要落實專項整治措施。比如近些年頻繁爆發的網絡暴力事件、色情和個人信息泄露等。需要相關部門針對這些問題成立專項整治小組。通過專項整治,采取多種解決方案,以此來深層次地落實整頓工作[8]。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現代,想要加強輿論引導,相關部門和主流媒體需要認識到網絡新聞傳播中輿論引導的重要性,不斷加強對網絡輿論環境的凈化和引導。特別是新聞媒介要以正確的新聞輿論引導受眾。建立科學完善的輿論引導機制來規范網絡新聞傳播,從而提高網絡新聞的真實性、客觀性,在互聯網上營造健康平和的輿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