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韌
在助學模式上,傳統的高校只是單純的給予貧困家庭的學生經濟上扶持,保障了學生能夠正常完成學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往往在心理上、人際溝通、組織能力提升方面存在潛在的弱項。高校在培養過程中應注重學生的學習方面、生活方面、社會實踐等方面。但所有的學生都是同樣的培養方式,沒有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往往一些學生的個人特長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發揮,導致學生不積極,進而產生培養模式的認知偏差以及不良心態,沒有很好的社會反饋,最終導致資助工作喪失教育作用。[1]傳統的高校資助模式往往只注重資助的力度和學生的培養,而忽略了學生的回報,即社會反饋。愛心需要傳遞,資助也更需要延續,更需要受資助的學生能夠感恩社會。
發展型資助育人理念受到高等教育工作者關注以及重視的標志是在2017 年教育部下發的文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其文件的關鍵點是各高校在資助學生的同時更要注重育人功能。即把“扶困”與“扶智”,“扶困”與“扶志”有機地結合起來,建立國家資助、學校獎助、社會捐助、學生自助“四位一體”的發展型資助體系。[2]發展型資助育人提升學生能力大概有以下幾種:
高校學生的第一要務是學習,這也是各種資助評優的一個重要條件。在貧困生中多數的學生刻苦學習,成績優異,但是也有少數學生出現掛科,甚至多門學科掛科導致休學的情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鼓勵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學業規劃是高校學業能力提升的主要任務。通過學術講座、高校論壇等形式,從經典案例解析、成功案例的分享、高效的學習方法等多角度進行講解,提升新生學習積極性,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學業,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學業能力提升也是高校培養學生的關鍵所在,江蘇陶欣伯助學基金會以“資助貧困有志,獎勵品學兼優;鼓勵回鄉創業,服務基層社會”為宗旨。在陶學子培養的過程中,基金會特別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一旦有出現掛科的同學,立即取消陶學子身份。
一個人的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個方面。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因為貧困而缺乏自信心,甚至會出現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比如敏感、焦慮、人際交流障礙等。日常校園生活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善于表現自己,處理事情謹小慎微。在參與活動中會感受到一種壓迫,不愿意參與團體活動。這些心理問題會嚴重地制約學生的健康發展,因此心理素質培養也是高校資助育人過程中的重中之重。高校心理方面主要通過心理健康普測、校園心理活動、心理團輔活動等方式,從發現問題到制定心理方案,最后持續跟蹤幫扶的方式開導學生,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是國家面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所提出的重要戰略部署。[3]目前高校普遍重視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在創新創業新模式下做了諸多嘗試。從我國的經濟發展和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來說,職業發展不斷變化,需要高校大學生及時應對,運用新工藝,新方法,培養學生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的創新創業能力。另外,當今社會就業壓力巨大,企業要求員工有足夠的經驗,大學生比較缺乏實踐經驗,就業形勢非常嚴峻。因此培養和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勢在必行。高校主要從專業隊伍建設、創新創業課程系列培訓、校企合作資源共享、創建創新創業孵化平臺等方面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素質。學生的創新創業素質能力提升的過程為:創新創業認識、課堂實踐、團隊項目、創新創業成果展示。學生在創新創業中的大膽嘗試,不但能夠增加自信心,而且能夠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創業,緩解嚴峻的就業形勢。
社會實踐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各種活動的綜合。當代大學生既要學習理論知識,也要將理論知識付諸實踐。加強經濟困難學生的實踐鍛煉是高校資助育人最重要的實施方式。在經濟困難生社會實踐方面,各高校提供了諸多的平臺,如支教、寒暑假社會實踐、社會調研、勤工助學、“三下鄉”社會實踐,甚至全額資助因經濟不足不敢申請去海外實踐的學生,學校提供海外交流的支持項目,實現同學的國內外交流的想法。
江蘇陶欣伯助學基金會成立于2006 年,所頒發的助學金稱為“伯藜助學金”,受助的學生稱為“陶學子”。目前高校培養陶學子主要是通過成立社團即“伯藜學社”來完成。江蘇陶欣伯助學基金會依據協同育人的工作思路,積極探索以經濟賦能、心智賦能、學業賦能、實踐賦能和創業賦能等五項賦能來培養陶學子。[4]基金會的這種模式培養出了很多優秀的陶學子。現行的陶學子培養模式已經很完善,筆者認為還可以從幾下幾點來進行新的嘗試和探索。
高校在選拔陶學子的過程中,以綜合能力來考評,通過好幾輪的面試最終確定陶學子名單。對于一個規模龐大的陶學子集體,沒有一個完善的信息庫是不能夠對每一位學生做到足夠了解的。
陶學子信息庫包括陶學子的基本情況、發展需求、個人規劃。基本情況包括家庭情況、教育背景、平時表現、學習情況、性格特點、愛好、特長等;發展需求是指學社成員想提高自己哪一個方面的能力,需要學社提供什么樣的平臺以及資金技術需求,具體包括平臺建設、精英培訓、技能提升等;根據學校、二級學院伯藜學社的培養需求,可以以問卷調查或者座談會的形式征集學社成員的建議和意見。指導老師分析意見情況,對下一個季度的活動做好全方位規劃,社團學生可以采取自由選擇的形式參與到自己感興趣的活動,[5]達到“學生所想、學生所愛”,體現管理者的人文關懷。個人規劃包括生涯規劃和學涯規劃;陶學子的生涯規劃為學生規劃自己的大學學習生活,包括短期目標、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先生涯規劃然后學涯規劃,勾勒發展藍圖。
信息庫的建立有助于指導老師快速了解陶學子的情況,快速對學社下的各部門進行合理安排做到人盡其才,快速對其中的量化材料進行反饋和分析。指導老師根據學生的特點、興趣及訴求,合理規劃學社的年計劃活動安排。這樣就避免了培養模式的統一化,根據學生訴求,達到發展型教育的目的。
基于伯藜學社的建設初衷就是提高社團內所有陶學子的綜合能力,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需要社團內每個成員的共同努力來實現。筆者認為合作學習和學長導師制從個性發展和導師指引兩個方面對學社的發展將會有極高的幫助。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根據學社內部學生的學習成績、地區分布、性別等,將5-6 個學生分為一個小組,共同開展交流學習。為了達到學習目的,小組內部成員要進行明確的分工,協同工作,每個成員完成各自負責的任務,確保小組任務的完成。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在共同的學習目標驅使下,通過有效的溝通和交流,達成具有積極意義的合作共識,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進行創造性重構,最終實現提升學生知識遷移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合作共贏和學生個性化發展共生共長。
學長導師制是由政治覺悟高、責任感強、成績優秀、有一定班級管理經驗的高年級學長擔任。[6]優秀的學長在學習、生活、就業、創業等方面提供幫助和指導,達到以老帶新的目的,提高管理效能。為了達到人才調配,可以將優秀學長分類,科研能力強、創新能力強、專業技能強等方面,讓新生靈活選擇,以達到因材施教、個性化指導的目的。
專業理念、學科競賽、創新創業等需要學長導師的指導和幫助,社團的合作精神、創新精神、交往能力、動手能力等需要通過合作學習來發掘和培養。將合作學習和學長導師制相結合,可以全方面、全過程培養學生, 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服務基層社會是江蘇陶欣伯助學基金會的宗旨之一。評價或者考核陶學子的這一個指標將變得更加有意義。陶學子進入社會后,企事業單位對陶學子的反饋是對服務基層社會最直接的意見反饋。因此,我們需要高等學校和用人單位階段性的互動,逐年跟蹤陶學子的工作態度、工作表現、取得成績等。根據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既可以加強陶學子的過程式培養,也可以進一步調整高校培養陶學子的模式,緊跟時代腳步,促進共同發展。反饋方式可以是調查問卷、實地走訪、高校企事業單位發展論壇等,通過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來進一步優化陶學子培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