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連 張世海 張海霞 趙波
(四川輕化工大學體育學院 四川 自貢 643002)
國家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首次提出了“體醫融合”的發展規劃,要將體育與醫療進行深度融合來提升群眾的健康水平。2022年3月,國家又在《關于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中明確提到強化資源的集約利用和科技的支撐,推動體制的改革和供給方式的創新,這表明我國已經將健康中國的建設作為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計劃。體醫融合作為資源集約利用的最好體現,也是健康中國發展中提倡的新理念,對于全民健康發展有著較大的影響,全民健身是全民健康的關鍵路徑,而體醫融合又是全民健身的重要保障,因此體醫融合對于全民健康發展、建設健康中國具有重要意義。
體醫融合概念剛出現時,只是文件性的用語,沒有較明確的概念界定。隨著學術界不斷地揣摩與探究,體醫融合的概念也在不斷被升華與完善。在不斷被豐富與延伸下,主要集中于3個層面。首先是以“醫”為主,體醫融合是將體育運動手段、運動方式植入到醫療過程中,通過運動處方和體育鍛煉形式,促進身體恢復、保持健康,是為常見的疾病人群提供較科學的處方治療的方法;其次是以“體”為主,體醫融合是將醫療理論知識和技術運用到常見疾病的運動干預和運動促進健康過程中,在健身房、運動場等非醫療組織機構,體育運動指導者利用醫療技術、設備,對患者開展體質監測、運動風險評估和臨床指導和觀察,確保運動干預在安全可控的醫學輔助下完成;最后是以“協同”為主,體醫融合是以人的健康促進為出發點,其目的是為了疾病防治、體質增強、監控維護等,發揮體育與醫療在預防、治療、康復中的特殊作用。總之,體醫融合是通過體育與醫療的交叉與融合,在雙向作用下,促進人身體恢復與保持健康,符合健康中國發展的要求,是創新建設與完善公共健康服務體系的做法,加快“健康中國”的發展。
“全民健身”廣義上是指全國人民增強力量,通過控制身體各部分的能力,進而提高身體素質,促使身體更加強壯健朗。21世紀,全民健身已經不僅限于身體互動狀態,而是以體育熱點和獨特的社會現象而存在。“全民健身”已經成為“全民健身計劃”和“全民健身戰略”等的代名詞。狹義的“全民健身”是指一項由體育行政部門主導的,以及覆蓋全國人民的大型社會民生工程,它以貫徹和落實國家全民健身相關的政策和法律法規為主要的工作內容,通過構建滿足人民群眾需求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進而引導人民群眾科學地參與到體育運動中,養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終身體育習慣,最終達到改善和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的效果。
近幾年,人口老齡化發展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并且很多的學者也對此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數據,中國現階段的老齡化程度達到18.7%,并且在2020年全國人口出生率首次跌破10%,出生率僅為8.52%,很多專家學者也在進行推測,我國的人口負增長可能會提前發生。目前面臨如此嚴峻的老齡化現象,從側面也說明了每個家庭的老齡人口較多,需要撫養的老齡人多,也意味著越來越多的老齡人正在進入健康水平相對較低的老齡弱勢群體的行列。因此,對于他們健康方面也是頗受關注的問題。體醫融合,作為體育和醫療相融合的運動促進健康發展的理念,通過體育運動來進行健康的干預,以及醫療的救治,對于贍養較多老齡人的青年而言,既是在經濟方面的幫扶,也是在幫助青年解決老齡人的健康問題,同時也是在提升老齡人口的生活質量,提高幸福感和健康水平,促進老齡化健康發展。
我國已經全民進入小康社會,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的解決,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經得到全方位的提升,無論是在物質上,還是在精神上都得到較好的滿足。目前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5萬元,在物質上已經得到很大的提升,物質生活得到提升的同時,精神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滿足。但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科技產品越來越多,群眾完全可以達到躺著都不會挨餓的現狀。日常的生活用科技就能解決,比如,外賣代替了做飯,掃地機器人代替打掃衛生等。人民可以運動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少,“凡是可以不用自己動手的,盡量不自己動手”,這就是現代年輕人較普遍的生活方式,這也正是人民體質水平下降的關鍵所在。在體醫融合運動促進健康發展的理念下,通過體育與醫療的有機融合,改變傳統醫療看病吃藥的固化結構,以及參與體育鍛煉的盲目性,通過深化融合去提升人民群眾對于健康的重視程度,似乎更容易得到群眾的贊成。
慢性病和一些疾病年輕化的發展,已經成為影響全民健康的重要問題。根據2021年《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發布,心血管病較往年仍然是持續增長。結合報告,推算現患心血管病的人數3.3億,其中腦卒中患者1300萬,冠心病患者1139萬,心力衰竭患者890萬,肺源性心臟病患者500萬,心房顫動患者487萬,風濕性心臟病患者250萬,高血壓患者2.45億,并且目前中國患有“三高”人群,高血壓、血脂異常和糖尿病的人數已經高達數億人。同時在這些疾病中,也是在逐漸的年輕化發展,比如,高血壓和尿酸偏高等群眾。并且在這樣的現狀下,人民對于這些疾病的關注度似乎還是沒有見到明顯的增加,始終沒有正視到自己的健康問題。可想而知,在生命早期強調心血管健康,把體育與醫療共同融入到健康促進里,進而養成有利于健康的體育運動的好習慣,同時形成有利于健康生活方式的社會環境,促進以治病為中心向以預防疾病和健康為中心轉變。
在“健康中國”和“體育強國”的建設下,全民健身得到了有效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民群眾也自發性地加入到體育運動中,但是隨著運動人數的增加,其運動的危險性也逐漸浮出,在社會中顯露。對于中年人,每年在運動期間發生猝死的概率為每100萬人中約22例,按照這個比例,運動猝死的現象還是比較嚴重。據研究統計表明,其實在正常情況下運動的猝死概率是很小的,其中97%的猝死病例中都是因為存在心血管疾病等。很多群眾其實都存在隱疾,然而基于他們對于醫療和體育的相關知識的了解不夠,比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不適合跑步,以及不適宜做大強度的運動等。然而群眾對于這些運動猝死的現象,也加深了他們對于運動的懼怕感,籠統的認為這是運動導致,而對于更深處的原因卻不知道。因此,在體醫融合視角下,可以較好地減少這些現象的發生,以及群眾對于運動的誤解。
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推動體醫結合,加強體醫的融合和非醫療健康的干預,促使形成體醫結合的疾病管理與健康服務的模式。但是在長期以來的實踐中,體育和醫療始終存在較明顯的隔閡。第一,在體醫融合的機構設置上。目前還未建立與體醫協同促進全民健身及全民健康發展的運行機制,缺乏在“健康老齡化”發展、慢性病治療和預防和運動干預的合作;第二,在體醫融合的管理層上。始終存在全民健身歸屬于體育管理,全民健康歸屬于醫療管理的實際現象。在管理上,各自職能的劃分,還是遵從于體育和醫療兩個方面,沒有相互融合,并未進行明確的工作范圍管理的劃分;第三,“體育人”和“醫生”的融合上,各司其職,相互不了解對方的知識要點,在體育和醫療上沒有尋找到共同點,沒有進行內在的融合。因此,在帶領全民健身上,在全民健身科學含量上還缺乏話語權。
隨著越來越多的群眾自愿加入到全民健身中,而我國現有體育和醫療院校缺乏人才培養合作,因此體醫復合型人才較短缺,可以科學帶領全民健身的復合型人才也極度短缺。運動康復專業是處于體育和醫療兩者之間最為貼切的專業,擁有運動康復專業的院校全國僅有51所高校,并且按照每個專業的人數比例,在這51所高校所培養出來的人才,遠遠不夠我國目前全民健身人才急需的狀態。并且在這51所高校里雖然開設有體育保健、運動醫學等課程,對于體育技能和運動康復理論知識都有一定的掌握,但在實踐的科學指導和醫學臨床能力還是比較缺乏。醫學高校的人才培養更注重專業的醫護人員,運動知識類短缺,而體育類高校則是注重培養體育的掌握類,醫學知識類短缺,這也造成了這些院校所培養出來的人才不能勝任體醫融合復合型工作。
目前多數人民群眾還未樹立運動促進健康的理念,主要集中于醫療、體育、意識3個層面。第一是醫療,“重醫療”的理念長期固化。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城鄉差距逐漸減小,對于醫療條件的差距也是逐漸拉小。但是對于醫療人員的理念普遍還處于 “厚醫薄體”,“重治療輕預防”的認知固化,始終堅持以“醫學治療”為出發點,堅持按照生病就應該看醫生、吃藥等流程進行;第二是體育,多數群眾對于體育的認識更多還停留在競技體育方面,認為體育就是要拿金牌才是最好的。因此對于體育的普遍錯誤理解就是“跑得快”、“跳得遠”、“做運動員”等比較單一的層面,他們也了解運動員的身體健康狀況都比較好,但是缺乏實際的行動,缺乏科學的帶領;第三是群眾意識,體育運動促進健康發展意識薄弱。“體育”加“醫療”的健康促進理念推廣至今,大家雖然都在陸續地加入到體育運動的隊伍中,但是對于運動促進健康的理念認識還是存在不足之處。
深化體醫高層的融合,首先需要突破體制和機制的壁壘,由體育與衛生部門共同牽頭合作,建立體醫協同管理機構,從“體育”與“醫療”的高層進行融合的深化,共同負責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發展工作的要求。同時也需要完善法律工作,做到遵循有法、有法可依、有法可施,增加體醫融合在實施過程中的執行度;其次是要從“體育人”和“醫生”兩者上進行深度融合,兩者要相互統一,并且持有共同的理念,堅定科學健身及提升全民的健康水平的共同目標,對于全民健身和健康發展都是一種強有力的促進,從內部實施人員進行融合,從而由內到外地進行深度融合。為了形成由多方聯動構建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體系,就需要各個職能部門進行積極的聯動,從而實現資源有機整合,提高國民的健康水平。
推動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發展的重要任務是通過改變現有的人才培養方案,構建一支高素質的體醫復合型人才隊伍。全民科學開展健身活動需要既懂得運動人體科學和醫衛的知識,又具備著運動鍛煉指導能力的專業人員。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體醫結合后,國家也在大力地培養這類人才,但是目前具有高素質的體醫融合人才還是存在較大的缺口,換句話說也就是發展的空間還很大。因此,就需要體育院校和醫學院校共同協作建設體醫融合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方案,建立一個長期有效的人才培養和發展機制,加大這類人才培養的可持續性。對于體育院校可以引進醫學類人才,在重點培養體育運動方面知識的同時,進行醫學類知識的學習。醫學類院校同樣也可以引進體育類人才,加大培養醫學學生的康復類知識,互相通融與學習。同時可以建設“校—地—校”的合作模式,結合體育院校學校、地方、醫學院校三者的特點,開展實地調研與學習,進行必要的校外實踐,加強未來人才的實踐能力,及時填補體醫融合復合型人才的缺口。
全民健身貴在全民自愿加入到健身的隊伍中,但是只有群眾有運動促進健康發展這樣的理念,他們才會加入到健身行列。目前,我國雖然在大力地提倡“大健康”理念和“運動促進健康”等相關理念,但是多數群眾還是停留在有病去醫院的層面上,始終秉持“重治療輕運動”、“厚醫薄體”的認知。因此,政府可以聯合各大醫院、社區和學校等,開展“運動促進健康”理念的相關講座和宣傳等。首先是對于醫院,醫生的話是患者最愿意聽及能聽進去的,并且患者還會乖乖執行。因此,醫生是運動促進健康理念最好的宣傳人員;其次是社區,社區是群眾聚集最多的地方,因此是開展講座最好的地方;最后是學校,學校作為未來的新生力量的重點培養之地,必須進行健康理念的宣傳,讓學生們掌握健康發展理念。
健康,是貫穿一個人的重點。其概念上包含了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3個層面,包含了飲食健康、運動健康、醫療預防與康復等方面,是要樹立全面健康發展的理念。全民都要認識和了解到與健康密切相關的要素,只有在健康思想上充分認識和理解,才能在實際行動中漸漸養成正確的健康鍛煉意識和習慣。
體醫融合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滿足后,身體健康問題是最受關注的問題。基于體醫融合視角下,實現全民健身進而提升全民健康發展是近年來“運動促進健康”理念的實踐,但是在現今的社會發展下全民健身問題變得愈發急迫。而體醫融合較好地通過科學合理的運動處方、專業的體育指導員等的結合,彌補傳統的醫院治療的模式,同時解決平時參與體育運動的盲目性和無目的性的問題,提升了醫療與體育未來的強大前瞻性。這種較前衛的健康干預辦法和理念,更加貼合我們社會發展的方向,以及更加符合在新時代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要求。而想要更好地使體醫融合,進而促進全民科學健身,就必須要實事求是,立足本地實情,積極探索符合本地的融合模式,通過完善頂層的融合,堅持不懈地完善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壯大人才隊伍,讓群眾科學健身、健康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