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澤謹 康姮 王星儒
(甘肅醫學院 甘肅 平涼 744000)
2016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首次提出了“體育醫療康復業”、“健身休閑運動產業”兩個新名詞,并對體育產業和健康產業的全面融合發展進行了戰略規劃。這既是賦予體育產業發展新的時代使命,也是歷史挑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至今,國家幾次叫停大型體育賽事,體育相關產業遭受重創,伴隨著國內疫情的逐漸好轉,體育產業有序回歸,在各種政策落實細化、國民健康意識加強、強身健體的需求再度放大的有利形勢下,體育消費將在短期內大幅度提升,這將有效推進體育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發展創新,體育產業的融合發展成為大勢所趨。
在脫貧攻堅階段,平涼市把體育產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部署,以“體育+”、“+體育”模式促進脫貧攻堅,取得較好成效,先后舉辦了 “全國登山賽”、“環青海湖自行車賽”、“全國武術錦標賽”、“全國青少年圍棋錦標賽”、“甘肅省青少年定向越野賽”等品牌賽事,探索出以舉辦高端賽事為契機,立足賽事帶動、產業帶動、服務帶動,有效推動住宿、娛樂休閑、旅游、商貿等行業聯動發展的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道路。先后挖掘整理了崆峒武術、圍棋、太極拳等富有特色的體育文化項目,成功創建“全國武術之鄉”、“全國圍棋之鄉”,建成崆峒海寨溝、涇川王母宮山滑雪場、靜寧騰駿馬術俱樂部、涇川金龍漁業垂釣、崆峒浩宇信鴿工棚等一批體育健身休閑養生基地,并以體為媒,促使“平涼紅牛”、“平涼金果”列入供應國家級運動員重大賽事的食譜。但體育產業與大健康產業的融合是一項長期工程,尤其平涼市屬六盤山集中連片區,受地域、經濟、交通等因素影響,仍然面臨許多挑戰,如何突破地域經濟限制,更好地將體育產業與平涼地區優質的旅游資源、高端的品牌賽事、深厚的文化底蘊、人民的美好期待相融合是本課題重點研究的內容。本文主要探討平涼市體育產業與大健康產業融合發展的模式及實施策略,旨在為平涼市體育產業融合發展提供參考。
平涼集人文歷史景觀于一體,旅游文化資源豐富,一是有以絲路之路文化、崆峒問道文化、商周青銅文化、西王母文化和紅色革命文化等為代表的人文歷史積淀深厚;二是自然生態旅游資源獨特。有國家首批5A級旅游景區崆峒山,有以西王母文化發祥地和佛祖真身骨舍利供養圣地聞名的國家4A級景區涇川大云寺、王母宮,有國家級森林公園云崖寺,有集自然與人力于一體的中國獨特的梯田文化景觀莊浪98.6萬畝的農業梯田;三是紅色革命文化教育基地成果豐碩,有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界石鋪紅軍長征紀念館、吳煥先烈士紀念館、平東工委紀念館等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四是以漢、回、藏、東鄉等33個民族雜居為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各放異彩。
平涼是目前西北地區唯一榮獲 “國家首批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稱號的城市,境內空氣清新、四季分明、氣候宜人,進入平涼猶如置身一座天然氧吧。作為養生文化起根發苗之地,經過幾千年的演進和發展,平涼的崆峒山道源養生文化、皇甫謐針灸文化、崆峒養生文化已經逐漸滲透到醫藥、飲食、健身、養性、休閑娛樂等方方面面,平涼已經發展成為一座養生養心、宜居宜游的康養福地。
平涼是崆峒武術的始創地,崆峒武術與少林、武當、峨嵋、昆侖并稱為中華五大武術流派,源于隋代,歷史悠久,中國辭書之祖《爾雅》就有“崆峒之人武”的記載。崆峒派武術更為崆峒武術所獨有,一招一式中生動演繹和承載著中華傳統道文化的陰陽、內外、剛柔等哲學元素和基本理念,倡導和尊崇和諧、天人合一、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平涼崆峒武術在新時代得到進一步傳承和發展,崆峒文武學校的師生曾多次代表平涼在國內外比賽中榮獲佳績,2015年至今“崆峒(國際)武術節”作為平涼特色體育節會已連續舉辦三屆,2018年至今“萬人太極拳”展演活動也已舉辦了兩屆。大型特色體育賽事的舉辦使崆峒武術有了傳承之基、弘揚之源、發展之本。
平涼的群眾體育工作特色鮮明,政府主導、體育彩票加持下的全民健身廣場、全民健身路徑建設遍布社區村落,基本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追求健身健體的美好需求。各縣區、鄉鎮每年舉辦豐富多彩的群眾性體育活動,大大提升了基層群眾參與的廣泛性,形成了濃厚的富有地域特色的群眾體育氛圍。
平涼獨特的區域位置,使其成為全國蘋果優勢產區和最佳適生區,目前已形成3個果業集中區和12條優勢果產業帶,靜寧縣獲得“中國蘋果之鄉”、涇川縣獲得“中國紅富士之鄉”稱號,“平涼紅牛”以皮質厚韌,肉質細嫩著稱,與日本和牛齊名,“紅牛宴”讓海內外游客印象深刻,更是成為了國家運動隊營養產品。“平涼金果”入選了北京奧運會特供產品,真正意義上邁出國門走向世界。數千年來特殊的農牧交錯地帶的地理特征和人文稟賦,造就了平涼農副產品的多樣性,盈千累萬。
悠久的文化,獨特的地理,旖旎的風光、雜居的民族,豐富的物產共同鑄就了平涼厚重包容、和諧多元的極具代表性和顯現地域特點的文化,也為平涼體育產業的融合發展提供了多元途徑。
產業融合并非單純指對現有的產業進行重組,或者是運用新的產業替代原來的產業,而是通過打破產業邊界點,形成具有關聯性的全方位立體式的產業聯動融合網,實現產業創新。平涼市擁有地域特色鮮明的體育文化,結合豐富的多元產業,產業融合創新具有易實現性和廣泛性。
2016年國家發布了 《關于推進體育旅游融合發展的合作協議》,同年12月出臺了《關于大力發展體育旅游的指導意見》,借助“全域旅游”和“全民健身”兩大國家戰略,提出大力發展體育旅游這一雙贏工作。2018年體育旅游發展報告指出,體育是發展旅游產業的重要資源,旅游是推進體育產業的重要動力。根據2019年上半年攜程網訂購體育旅游路線的數據統計,較其他旅游項目,體育旅游總數同比增長率達400%,但體育旅游路線現階段只占旅游經濟的5%左右,而海外體育旅游占有率達總值的20%,對比國內體育旅游有很大的發展前景。
近年來,平涼市把文化旅游產業作為首位產業來打造,出臺了《關于加快全域旅游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文件,使文旅融合發展的承載能力持續增強、文旅融合的市場規模逐漸擴大,政策支持加之環境的發展,戶外體育旅游如冰雪旅游、短跑旅游、山地戶外旅游等具有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
作為針灸鼻祖皇甫謐的故鄉,平涼有著濃郁的皇甫謐中醫養生文化,2012年首屆祭拜皇甫謐大典暨《針灸甲乙經》學術思想國際研討會的舉行,更是一次弘揚皇甫謐中醫養生文化之功的盛宴,也推動了平涼中醫藥事業繁榮發展。2014年平涼市獲得“全國武術之鄉”稱號,作為中華民族五大武術之一崆峒武術,主要融合道家陰陽、內外思想于一體,剛柔并進,非常適宜青少年及老年人健身。2018年平涼市榮膺“全國圍棋之鄉”稱號,這是陜甘寧地區首個獲此稱號的地區,融謙虛謹慎、文明高雅為一體,盡顯禮儀之邦文明。隨著老齡化時代的到來,慢性病日趨年輕化,受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響,運動康養的理念深入人心。基于平涼市中醫養生文化及兩張全國級體育名片,體育健身與健康養生的目的是相同的,目標是一致的,實現目標的方式方法相似,打造“運動+康養”模式具有易于實現性,且在平涼發展的空間廣闊。正如2018年平涼市在“魅力中國城”競演中所講,平涼是一座“道源圣地,生態之城”。
2016年,我國在G20峰會上簽署了《二十國集團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文件,“數字經濟”首次在我國的官方文件中出現,同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推動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與智能化轉型。此后“數字經濟”分別在2017年、2019年、2020年3次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2020年更是在《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中明確要求加快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壯大實體經濟新動能。
受六盤山集中連片欠發達區域影響,平涼市貫通周邊的交通網絡快速通道還沒有打通,但基本實現信息網絡全覆蓋。要解決交通制約“瓶頸”,在特殊的疫情防控現狀下突破現有資源做大做強體育產業,利用智能數字信息化滲透是重要的解決途徑。如,針對體育競賽表演進行信息化滲透建立賽事直播平臺、賽事短視頻、賽事轉播新媒體等新模式;對健身休閑業進行網絡化滲透建立健身APP、線上線下直播平臺等新模式;對體育場館服務業進行技術化滲透產生智慧體育場館等模式;對體育產品銷售業進行數字化滲透建立體育離線商務營銷模式等,將成為平涼新型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課題之一。
2020年,國家體育總局聯合教育部發布了 《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提出深化體校改革,鼓勵學校教練員參與體育課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為學生提供專項運動技能培訓服務,鼓勵青少年體育訓練中心、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的發展,建立銜接有序的社會體育俱樂部競賽、訓練和培訓體系,并在場地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體教融合不僅是新時代教育部門和體育部門工作的重點,而且在現今一考定終身的考試機制下,家長對孩子考試分數的關注熱度不斷攀升,體育考試成績在中考、高考中的占比不斷增加,以上條件都將為體教融合起到促進作用。對此,一方面通過體育考試政策改革,強化學生體育健身意識和行為,并通過廣大青少年向其家庭灌輸日常運動健身思想,以此帶動家庭式健身,促進家庭式體育投資,形成一拖三體教融合模式;另一方面,通過體育訓練中心進學校、進課堂等活動實現體教融合,盤活體育市場人力資源,拓寬體育健身俱樂部、健身中心、訓練基地的運營途徑,實現校企合作,帶動體育訓練產業復活。
站在新的歷史交匯點上,產業融合將為體育產業發展開辟新路徑,體育產業全面對接與融入大健康產業,不僅能極大促進體育產業自身的發展,對健康中國建設也將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關于平涼市旅游扶貧相關研究報道,受資源配置的信息不對稱、基層體制束縛、利益訴求錯位等多方面因素制約,提高旅游扶貧主體的瞄準精度是促進西部地區貧困減緩的有效途徑。平涼市體育產業的融合發展除受上述研究因素的制約外,還受政府投入、群眾參與、市場發展、自然地理等因素影響,具有時變性。但體育健身卻是全民共識下的長期穩定的活動。要保障體育產業與大健康產業順利快速融合,首先,基礎設施建設是平涼市體育產業融合發展的保障。解決交通運輸短板,加快平涼市飛機場建設進度、高鐵、高速公路等交通設施項目的建設步伐,形成對外暢通,對內便捷的交通運輸網是首要工作;其次,制定可行性目標是關鍵,政府可借助第三方機構或智庫平臺,對利益相關主體進行精準測評,立足于整體發展視角,“精準化”制定體育產業融合發展的規劃,尤其在鄉村振興階段,利用現存的古村古鎮、歷史遺跡、民族區域等建設一批具有體育旅游特色景觀的鄉鎮,如,戶外野營基地、休閑度假探險小鎮等,搭配民族節慶、美食文化帶動產業的發展。
現階段,平涼市體育產業依托政府投入籌劃、品牌賽事建立、健身器材投放、群眾參與積極性、消費觀念轉變等方面初見成效,形成了良好的循環態勢。但在各項效應的深度效能融合和發揮上還有很大上升空間,比如,在品牌賽事的隱形產業鏈建立方面,在場館運營資源的挖掘方面,在大眾健身指導的科學引領化方面,在全民體質監測與運動處方的結合方面,在運動損傷與中醫康復的療效品牌方面,都將是促進平涼市體育產業融合深度的有效途徑。
目前平涼市體育產業融合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包括:不同產業隸屬關系不同,管理層級過多,存在重復規劃或管理空白,利益共享機制未全面建立等。基于體育產業與其他產業分散化管理發展的問題,國內有部分省市已在探索改革,廣東省、山東省、四川省、浙江省等先后成立了體育產業聯合會或協會,架起了行業、政府、社會和市場溝通的橋梁,使文化、科技、旅游、體育、醫療、教育和金融實現了在一個平臺共生共融發展。平涼市可借鑒改革經驗,成立體育產業專門機構,整合機構職能和人力資源,更大限度挖掘現有資源的利用率。
我國體育產業發展起步較晚,產業市場發展的基礎薄弱,受人們的消費觀念、消費水平等因素影響發展不均衡。平涼市體育產業以傳統體育為主,未能有效滿足體育消費市場需求,存在空白領域,鑒于2020年國家發布《關于推進“上云用數賦智”行動 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中提出的“構建多層聯動的產業互聯網平臺”,發展體育產業互聯網平臺項目建設既順應了國家發展的趨勢,又緩解了平涼市體育產業發展交通瓶頸短期內無法快速解決的矛盾。一方面,平涼市可建立與體育強國建設論壇西北服務平臺和人民體育運動與健康研究院西北服務平臺的互動,增強與陜西等周邊省份聯系,借鑒平臺融合產業發展規劃,加入其產業集群以帶動本市發展;另一方面,平涼市可加大智能網絡的推廣使用,借助品牌賽事、名人效應,擴大網絡宣傳,以政府作為主要的推廣組織,借助體育健身會所、俱樂部等單位協同推廣,但不可忽視占人群最大比例的普通民眾利用網絡推廣宣傳的能力,推動體育資源面向社會大眾開放共享,利用平臺免費為社會大眾提供基礎業務方面的相關服務,設立增值服務依據實際使用效果收取部分費用等。
體育產業發展的根本,是通過倡導科學運動、促進“主動健康”,打造生命健康全周期理念,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健康需要,體育產業與大健康產業的融合將促進“體醫康養旅”的全面融合發展,助力平涼大健康產業融合發展。平涼市體育產業的融合發展應立足于開發本土特色化資源,借助數字化平臺做好推廣交流宣傳工作,規劃方面需要做好精準調查,而實施中首要應進行體制改革,建立健全新機制。既起到保護生態環境資源作用,又能加快融合步伐,創造出更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