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陽
(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 昆明 650500)
伴隨著國務院辦公廳與2019年所出臺的綱要——《體育強國建設綱要》,該《綱要》的主要目的是要加強體育強國的推動,在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中,將體育強國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在此《綱要》中提出,其指導思想主要是以習近平書記所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主,在我國所出臺的戰略部署的推動下,要堅持依法治體、以人為本、改革創新,不斷將體育強國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不斷提升其質量,實現人們對于高質量生活的需求,盡全力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將體育建設作為其標志性的事業。
在《綱要》中對于我國的發展進一步明確化,并提出要于2020年時期,實現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初步建設,發展直至2035年,我國體育產業的相關管理能力和水平都實現了現代化的發展方向,能夠實現全民健身,并且使其不斷普及化,擴大其影響力。當前我國參加體育運動的人數在我國總人數中所占比例僅達到44%,而對于其運動場所資源的占有人均為2.4m2;對于體育設施不斷進行優化,同時也對于我國青少年的綜合素質層面都進行了極大的提升;當前我國的產業已經得到了極大提升,并在國際范圍內都占據一定地位,并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該產業作為我國當前的經濟支柱之一,無論是在其影響力或是凝聚水平等層面都不斷提升,同時也加強了體育產業和我國港澳臺之間的密切來往。直至2050年,我國體育事業已形成初步成果,無論是我國國民的綜合素養、健康水平、體育產業的綜合能力在國際范疇內的影響能力區于較為優先的地位。《綱要》更是對于與我國的體育強國目標進一步詳細化的論述,通過從5個方面展開。首先,要加強對于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將全民健身與先進的就是融合起來,實現我國的戰略發展目標,促進我國進一步發展;其次,要在進行建構過程中,增強我國的現代化特色,促進我國整體體育產業的發展水平;第三,進一步實現體育產業的飛快發展,同時也要從主體和市場監管等層面入手,進一步加強其管制,實現經濟轉型;第四,要對于體育文化進一步建設,對于相關的文化產品進行推崇的同時,促進體育文化的進一步繁榮,加強體育文化精神的推崇;第五,實現體育產業的對外交往,進一步加強在國際范疇中的影響能力,實現和我國港澳臺的緊密來往。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2035年體育強國的宏偉藍圖。體育產業在我國體育事業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并且是我國幸福產業中最為主要的產業之一,同時也是我國體育強國的關鍵因素之一,預計于2035年,中國也能最終實現體育強國的最終目標。對我國體育強國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那針對于我國體育強國的發展前景和有關指導,明確體育產業在新世紀的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對于“十四五”和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對體育產業的整體發展前景以及所涉及到的關鍵領域等層面展開研究,該研究對于我國實現體育大國的戰略和目標有著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目前在相關的學術界對于體育產業的相關發展以及其發展路徑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部分學者通過體育行業的發展路徑和特性進行探討的同時,提出我國當前實現體育強國的目標時,需要對我國當前的體育產業進一步規劃及建立指標和體系;本文旨在通過對我國體育強國的戰略定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等方面的分析,為我國實現體育強國的最終目標提供相關的參考。
《體育強國建設綱要》中明確提出了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戰略,并且明確指明,于2035年,要將體育產業作為我國的支柱產業之一,并提高其在我國和世界范疇內的重要意義和作用。作為我國的支柱產業,首先在規模上要相對較大;其次要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要進行推動,能夠具有較強的就業能力,產業結構極具科學性和合理性,市場主體靈活。一是要實現與支柱行業相適應的規模。《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在出臺時也對于我國的文化產業進行了強調,并提出文化產業的發展對于我國國民經濟而言至關重要。以文化產業作為基準,以其具體的規模和數據來對于其他支柱行業進一步衡量,并以此來考察我國體育行業的發展差異,在某種程度上是合理的、可行的。2019年,體育產業的增加值達到4.4萬億元和1.1萬億元,說明體育產業的發展空間還很大;二是要使我國的體育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與支柱工業的比例保持一致。根據中國官方網站,體育行業在2035年的 GDP中所占的比例將達到4%。按照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1.1%的比例,以每年7.9%的速度增長,2035年將會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也就是體育工業占 GDP的4%。《意見》出臺后,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速度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呈飛躍式增長,到2035年,我國體育工業將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產業支柱;三是要使體育行業的吸納就業能力與支柱行業的就業數量保持一致。以文化產業為例,2018年底,全國共有2055.8萬名員工和443.9萬名員工。因此,我國體育行業與國民經濟支柱行業所能吸收的就業人口仍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四是要使體育服務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例與支柱產業的比例保持一致。體育服務業在發達國家中的比重通常在60%以上,有甚者還能達到80%以上。根據2019年的相關數據,能夠得知我國體育產業在整體規模中的所占比例已經超過了50%,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其差距還較為明顯;五是要使體育市場主體與支柱行業的市場規模保持一致。2018年,共有210.3萬家企業法人,其中,體育類企業只有238,000家。普遍認為,支撐型工業的特點主要表現在規產業具有較大的規模,在我國經濟的發展中發揮極大作用,能夠具有較強的就業能力,產業結構極具科學性和合理性,市場主體靈活等。要對于體育產業進一步大力推進,促使產業規模不斷拓展的同時,也能促進經濟值的增加,對于產業結構能夠進一步進行內部優化。為此,可以從政策層面上鞏固我國體育產業的支柱地位,強化市場的主導地位,提高我國體育強國的作用和所占地位。
在《體育強國建設綱要》中,對于我國體育強國的戰略目標進一步強調,即要對于我國當前的體育產業進一步促進,并要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動力展開培育,同時還要從多個層面提出相關意見,其中包括產業方面、督查方面、市場方面、消費方面等等,立足于產業方面,要著重對于現代產業的進一步打造;立足于督查方面,要著重于對當前體育市場進行嚴格的管理和監管;立足于市場層面,要對于市場主體增強其活力等。因此,對于《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的出臺,可將其視為促進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戰略目標,進一步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一是要建設現代化的工業系統。體育強國戰略的實施,使我國的體育產業體系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為我國新的經濟發展動力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一方面是“+體育”的深度發展;由于我國新的信息技術不斷推陳出新,因此要將新的信息技術與體育產業兩者之間相結合起來,同時促進體育產業的創新性;另一方面,大力推進“體育+”。通過對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深入研究,可以為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二是,要對于市場主體的積極程度進一步調節,伴隨著我國當前所提出的體育強國的發展目標,對于體育產業而言,其活力得到了加強,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十四五”期間,在市場中,我國體育產業蜂擁而至,而大量的資本也將重點投入到了體育產業中來。形成了一個良好的發展局面,形成了一個有利于龍頭企業和中小企業競相發展的良好局面;三是要加大對運動的投入。伴隨著我國發起了體育強國的發展目標,我國在體育產品層面的消費以及市場需求也在不斷地提升。同時由于我國當前已經邁入了小康社會的發展步調,人民的生活水平相比于過去而言改善極為顯著。根據2020年年末的相關數據得知,我國的年均收入支配數額已經超過了萬元,具體數額為32197.4元。因此在這種社會背景下,人們對于體育產品的消費需求更是猛增,為促進體育強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第四,對于體育產業內部的各個要素要加強管理。在國家推動體育強國的同時,也對于體育產品的市場加強了監督和管制。從而能夠塑造一個較為良好的市場環境,同時也能對于體育服務能夠進一步優化。
在當前,我國的體育產業發展戰略要以體育強國為主,當前我國的體育產業發展還存在較多問題,體育產業政策需要進一步完善,體育產業體系有待完備,體育市場主體活力亟需進一步提高,體育產業規模還需擴展,體育消費基礎有待鞏固等。而以上問題的存在對于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以及經濟的增長都有所阻礙。
在體育產業的發展過程中,要加強對于我國社會的經濟發展作用,同時也要加強對于我國就業能力的吸納。首先,由于我國當前的體育產業對于社會經濟的發展作用較小。根據2018年的相關數據可得知,體育產業的GDP所占比值只為1.2%,對于我國社會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推動作用不顯著。同時對我國體育產業以及其他產業展開對比,比如,文化產業、旅游產業等,可以較直接反饋體育產業的經濟貢獻數值。自2019年來,我國的文化以及旅游產業都得以極大提升,并在GDP中的比值也得以進一步提升,文化產業的所占比值已經達到了4.50%,而旅游產業的所占比例已達到了4.56%,要遠遠超過體育產業的所占比例;其次,體育產業在社會發展中,所做出的貢獻有限,還需要進一步提升。普遍而言,從產業與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對比來看,2018年,批發零售業、金融業、房地產業、住宿餐飲業分別有4008.2萬人、1818萬人、1263.5萬人、706.4萬人,而我國體育產業從業人員僅為443.9萬人。在第三產業中,從事批發、零售的人數最多,比體育行業多9倍。從體育和文化行業的對比角度來看,2018年,我國的文化行業有2055.8萬名員工,是我國體育行業的4.63倍。總體來說,我國的體育產業的從業人數相對較少,遠遠少于批發、零售業、金融業和文化行業,體育產業的吸納就業能力相對薄弱,反映出其對社會的貢獻并不大,還不具備成為支柱產業的條件。
工業政策是一種國家或政府對經濟活動的調節,是一種以解決實際工業問題和面向未來工業發展的經濟政策。近幾年,我國政府出臺了多個體育產業的相關政策,從頂層設計上打牢了體育產業的發展基礎,但有關產業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卻很少。第一,從體育產業結構的角度來分析。目前,我國體育產業的結構不夠合理,其主要表現為體育服務業的發展規模、發展水平較低,部分原因是體育主導產業的政策導向不夠;第二,從體育行業的組織策略來分析。目前,我國的體育市場主體還處于較低的發展階段,體育市場的市場化程度還不夠高,體育市場的管理制度還不完善,體育行業的組織政策對市場的規范發展起到了很大的阻礙作用;第三,從體育產業的規劃角度來分析。目前,我國的體育賽事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市場評價系統,各地競相參與各種類型的體育賽事,其科學性和合理性存在疑問。東中西部資源稟賦、經濟基礎和大眾需求結構的差異決定了其對體育產品和服務需求的差異;第四,從技術政策的角度分析了我國體育行業的技術問題。隨著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消費的出現,體育行業技術政策的制定顯得尤為重要。目前,我國在體育行業中缺少技術進步的指導方針和激勵政策,這對促進我國體育行業的科技創新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大力發展壯大支柱產業,是鞏固其支柱地位的重要保證。要加強對我國體育行業的扶持政策和技術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一是大力發展體育產業。產業政策理論認為,對具有較大市場潛力、較快技術進步和產業關聯度較高的產業,應采取相應的財政和金融支持措施。體育產業的發展,在市場主體、市場環境、消費規模等方面都還處于初級階段,因此,體育產業的發展必須要有相應的政策支持。體育產業發展的政策支持對于彌補我國體育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一方面,通過出臺體育產業的支持政策,推動體育產品的創新、技術的提升、服務的質量和管理的優化,推動體育產業的發展;同時,要從財政稅收、金融借貸、貿易保護、行政管制和引導等方面著手,為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二是對體育行業的技術政策進行研究。在新技術革命、產業變革的指引下,體育產業的技術指導方針將有助于提高我國體育產業的技術研發能力,增強體育產品和服務的供應。近幾年,我國體育產業和相關行業的融合正在加速,科技創新對體育產業的促進作用日益凸顯。
十九屆五中全會上,提出要大力發展現代工業,促進經濟體制的優化和升級。在體育政策方面,《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提出了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現代工業體系”;《“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提出,要加快推進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必須建立健全現代體育產業體系。建立健全體育產業體系,既是促進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內在動力,又是促進我國體育事業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為構建符合市場需要的體育產業體制,推動“體育+”、“+體育”的發展,不斷擴大與體育相關的新業態。一是推動“體育+”的發展。體育產業的關聯性很強,“體育+”的發展將會促進體育產業的發展,從而使我國的體育產業結構更加完善;二是推動“+體育”。在新一輪技術革命、產業轉型的大背景下,體育行業的技術創新顯得尤為突出。實現體育產業以及5G技術的進一步融匯,對于體育賽事的情景進一步創新,不斷實現對體育產品的電子商務平臺進行開發,建造智能性體育場所,提升體育設備的研發水平,在大數據的支撐下,不斷優化和完善資源,實現生產、商業方式的創新化。以“體育+”、“+體育”為基礎,構建現代體育產業體系,培育體育新業態、新模式、新消費,推動體育產業的規范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