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镕 劉堅
(云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這是習總書記對人與自然,抓住兩者關系核心,提出的功在千秋、利在萬代的結論。傳統觀念中肆意濫用自然資源,轉變為長期價值的實現,離不開前瞻性和科學性理念的指導,并突出其雙重價值,來搭建兩類優勢之間橋梁。因此,體育旅游綠色生態化發展在自然與經濟兩類優勢間架起科學轉換橋梁,該方面的研究成果逐漸豐富起來:包括價值表現、開發評價和區域響應等方面。石姣娜等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時期所有產業必經綠色生態化,豐富人民美好生活為目的,以發展循環經濟為指引,增大綠色經濟比重必不可少。實踐研究顯示,主要是區域探索性研究,有文化底蘊豐厚蘇北運河水域發展空間擴大,山東生態體育圈域的規設。我國大西南體育旅游綠色化生態化的探索有待聚焦。
體育和旅游有著各自開展活動的獨立領域,其活動中的不同成分、不同體驗追求,造成了從旅游角度看體育和從體育角度看旅游的本質差異,國內外研究者在此方面有獨特的見解。例如,英文文獻中 “體育旅游”存在3種主流的表達形式:sport tourism,sportstourism,sport(s) and tourism,在 2000 年之后,sport tourism以壓倒性的優勢取代另外兩種表達形式出現在期刊發表的文獻中,這樣一種術語選擇結果從邏輯上反映了體育旅游內涵的豐富性,表明研究者基于不同的文化土壤和文化氣候所引起的研究結果的多元化。Gibson、Weed等從注重旅游屬性,強調“異地參與”并且把體育旅游看作是旅游活動的特殊產品,隨著旅游經濟極大發展,體育與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過程中已難以區分其主導地位,以體為內涵、旅為載體的休閑生活是休閑時代體旅結合的主要形式,但體育根植于玩耍并融合于游戲、競賽、娛樂的多重內容給體育旅游附上玩耍這一本質特征。
起步晚的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的綠色持續化和健康化為體旅發展的主心骨,同時后期出現保護自然和維護旅游地居民生活的多重旅游責任,以及后來出現的“綠色旅游”與“低碳旅游”。國內學者指出國內研究生態體旅,在開發與利用這兩方面相互協調適應,后者則強調稟賦的自然資源環境,而綠色生態化是兩者相輔相成推進的核心。其核心概念在使用過程中不斷增加衍生概念,并具有泛化的傾向,分析發現,可以概括生態體育旅游的基本涵義: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共生為基礎和可持續性為原則,是一種以體育體驗和環境教育為核心內容的生態經濟形態。兩者的有效結合是新時代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主心骨。
目前我國西南地區地域遼闊,地形獨特,其自然、人文旅游資源數量相當,大西南生態體旅資源的聚集得益于奇特地貌和地域導致各民族社會進程各異,溪流跌水、絕壁造型等自然景觀是大西南的部分縮影,各民族傳統文化的樸素性、高參與度,生態體育旅游資源統一劃分標準缺失,出現類別重復的現象。
生態體育自然旅游資源分為陸地、水體兩種體育旅游資源,多層次景觀帶的開發與利用給生態體旅帶來發展的絕佳空間。西南地區包括四川、云南、貴州、重慶和西藏,其自然形態構造美,云南三江并流和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等壯觀景象成為該地招牌。西藏自治區內高山險峰數以百計,名山百計,其中珠穆朗瑪岡仁波齊南迦巴已經開展觀光、登山、徒步、探險、科考等生態旅游活動。該區域還擁有雪山峽谷、高原湖泊、冰川草甸、丹霞泉華等自然生態資源。
通過體育旅游資源的聚集度指數測算,西南區域內體育資源豐富、種類繁多,體育賽事資源的優勢度極高。這與全域、全年、全程實現地域體旅和響應生態文明時代的號召緊密結合,全面打造與提升徒步、登山、攀巖、漂流、滑雪、山地自行車等生態體旅西部示范基地或國家級示范基地,多次成為全球極限運動挑戰舉辦地。
作為文化資源富集西南地區,主要包括多樣民族文化、深厚歷史文化、獨特的地域文化,3類獨具地域特色文化資源融為一體共同彰顯該地區體育旅游資源整體性價值。
(1)曹曉鮮認為區域性民族文化是多樣經濟形態,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廣闊的分布地區。該地區民族數量多,眾多世居于此的少數民族具有族群多、人口密度大的特點,已經形成多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空間分布格局。民族文化和民俗風情富集區,各種各類的特色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吸引人眼球,如,熱情奔放的傈僳族腳跟舞、豪邁壯族的搶花炮,獨具風情傣族的跳竹竿體育活動等節慶活動。游客在此融入當地人們的熱情中,享受民族特色氛圍;(2)千百年的歷史長河中西南境內分布較多的古遺址、古遺跡、古墓葬、古建筑及與歷史事件相關的近現代遺跡。如,被譽為“活著的象形文字”的云南麗江東巴文化,全球最寶貴的且被發現的恐龍化石所在地——祿豐,貴州黔西觀音洞文化遺址、遵義海龍屯土司衙署,云南滇西抗戰、白色起義、遵義會議會址和紅四軍四渡赤水為代表的紅軍長征文化,典型紅色文化打造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體育旅游經典景區;(3)地處邊陲的社會生活單元相對獨立,民族風格迥異,在其形成過程中,整體上孕育了獨特的高原文化、山水文化、夜郎文化和宗教文化。歷史上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形成豐富軍屯、民屯、尚屯文化,貴州安順屯堡沿襲明代文化習俗,古西南“絲綢之路”要沖的云南騰沖,中原、楚、秦文化互相滲透的巴蜀文化,神秘的藏傳佛教彰顯西藏光輝燦爛的文化等,在歷史的長河中得以保存,并被后人的以開發,成為如今令人稱贊的旅游資源。以體育旅游人文資源為基礎,民族民俗體育旅游資源為指引,在滾滾向前的歷史潮流沖擊影響下,不斷吸收外來的有益成分,不斷地得到充實和革新,高參與度的民族互動,包括觀賞性和突出的娛樂性,帶給異地消費者流連忘返的感覺。
嵌入型體育旅游資源主要包括自然文化遺產、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等其他生態資源結合。
哀牢山南部的哈尼梯田等4項世界文化遺產、8項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峨眉山坐落在我國西南地區。以熊貓生態游為主的四川打造大熊貓生態旅游,四大熊貓基地為龍頭,總共打造出46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香格里拉拉普達措國家公園帶頭的云南,以森林生態旅游為主要特色,20個國家自然保護區和27個國家森林公園等,在落實習總書記對云南3個定位,生態文明建設的排頭兵戰略地位;地處西南內陸地區腹地的貴州秉持“四個青山綠水”“五個一方”,共建立121個自然保護區(國家級9個)、75個森林公園(國家級22個)、9個國家級地質公園等。
目前,在生態文明建設引導下,一定要堅持“守住發展和生態發展兩條底線”的底線思維,借助生態體育旅游架好自然生態環境優勢和各方面經濟優勢的橋梁,是對“兩山”論的深度貫徹,也是對旅游資源與自然資源綠色化開采的科學布局。
自改革開放以來,由早期獨立產業發展到多方面融合,在發展空間和地位實現了新的發展目標。如,擴大體育產品和服務供給,從異地消費者需求入手,打通自然環境優勢資源向戶外運動開放的通道,建設可為本地市民、省外游客、海外游客共享的運動型旅游區,助力“十四五”體育產業供給側改革,走一條高質量發展道路。目前,我國大西南在生態體旅探索、開辟、運營上,都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角度出發,打造以各種主題戶外運動、休閑為一體,具有前瞻性、綜合性的長期建設工程。根據西南地區生態體育旅游發展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環境以及相關產業建設基礎提出具有時代特征、中國特色和符合西南區域的發展模式,是對國家宏觀指導與提出要求的落實。
生態體育旅游作為生態特色經濟的重要支柱。該模式強調自然環境還原率,在開發與利用的平衡、經濟、綠色的基礎上,獲得同方向經濟生態效益。重視環境因素的綜合利用,將社會財富的創造和環境保護程度最大化,幫助完成從生態優勢向各方面經濟優勢的高效轉換。
生態文明發展模式以生態平衡、人與自然融洽相處的生態旅游業為指導思想,集合生態人居的直接體現、生態經濟的發展動力、生態制度的重要保障、生態環境的支撐能力、生態空間的基本前提和生態文化的思想指引六位一體之力,促進西南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發展低碳體育旅游、綠色體育旅游、紅色體育旅游、民族風情體育旅游、智慧體育旅游,融入國家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大背景,培育在產業理念方面符合我國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生態體育旅游產業。
通過大旅游模式打造西南地區生態體育旅游圈,以生態體育人文資源和生態體育自然資源、嵌入性生態體育資源為基礎,把握好客源市場與產品市場的對應關系,結合自身資源優勢,以民族民俗、山地兩類科學內涵、文化內涵提升產品品味,充實、改造、革新旅游產品,逐步實現由以觀光型、科考型相結合,觀光、探險與轉向旅游產品結合的過渡,形成科學合理的生態體旅產品結構,打造區域品牌,聯動農業、工業、流通部門等相關產業,優化基礎產業結構并建設旅游業為節點,產業鏈輔助的大旅游產業體系。
首先,品牌建設的核心圈,離不開旅游交通運輸業、住宿業、餐飲、商貿、體育等大旅游產業體系的主導產業的緊密聯系與聯動;第二,以廣告業、科學研究企業、文化事業等要素的最佳配置和協調發展,使各大要素充分發揮互補作用,形成旅游的綜合生產力,對薄弱環節實施傾斜和扶持,關聯度增加、產值增加,從而實現多方生態效益,構建大旅游生態體育旅游圈。
20世紀90年代,美麗、神奇的彩云之南借助宜人的氣候,奇特地貌、豐富動植物資源等自然景觀吸引著無數游人,同時也誕生眾多著名綜合性大型旅游集團企業,如,云南世博旅游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云南省旅游投資有限公司等,云南生態體旅品牌發展平臺的搭建離不開旅游集團在資金等方面的支撐。另外,云南省各級政府積極與國際組織合作,成功將國外生態旅游開發經驗進入本土實踐,中國內地第一個國家公園——香格里拉普達措國家公園就是政府、高校和大自然保護協會深度合作的成功典范。古蜀文化發源地的四川省,借助生態旅游協會的成立,成為政府職能部門推動生態體旅的堅實力量,其主辦的網站和系列生態旅游節為擴大西南地區生態旅游影響力,有效整合資源,形成合力,促進信息交流搭建一個良好的平臺。
多方面、多層次概括經濟社會發展,以及生態環境關系最充分的“兩山”理論,是人與自然界認識的最高境界。生態體育旅游蘊含整體性和可持續性的開發特點,以資源環境為物質載體和具身體驗體育文化是其精神內涵,經濟利益則是其發展動力。因此,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所描畫的景面,正是對自然景秀資源愛護的結果,綠色可持續化的重要指引,是生態體旅探索、開發、運營獲取整體效益的法寶。(1)對大西南地區3類生態體旅資源的統計,并進行價值化評價與可利用評價;(2)對西南五省目前資源二次開發,進行系統評估,尋找最佳綠色持續化的結點;(3)形成基于保護前提以政府為主體的合理開發模式,市場管理和信息技術手段的引入是提升游客具身體驗感、獲得感和成就感的重要途徑,推動西南地區生態體育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達到良性循環。
以游客為主現代化服務認識對體育旅游服務發起了新的挑戰,共同實現旅游服務的使用價值迫切需要旅游企業與游客共同開展價值共創活動。依據Prahalad和Ramaswamy提出的價值共創模型,為體育旅游在政府、企業、游客之間搭建平等互動對話平臺,加大創新力度,主要包括提高消費者生態體育旅游體驗感和核心的產品創新。借助品牌營銷的跳板,在西南地區體育旅游發展過程中也不斷凸現生態、體育、民族、品牌4個核心要素。政府對體育旅游市場秩序的規范,各大企業對品牌的培育,營銷戰略的制定與實施,協會服務支持,三位一體的合力效應,逐漸在市場競爭中實現西南生態體育品牌增值。
全民健身理念逐步普及,旅游經濟進入“新常態”,由規模主導轉型為質量指導的升級發展。西南地區體育旅游從單一的市場化發展轉向大眾化、專業化、高端化等不同方向,產業轉型升級需結合當地經濟情況、區域發展戰略、開發模式、市場監管多方面支撐;其次,體旅綠色持續化、高質量發展的前提,是抓住區域吸引異地游客流連忘返的稀缺、獨特和參與度高的生態體育資源,集中多方力量形成高質量核心競爭力;三是立足西南五省生態規劃總體空間布局,符合地方財政和市場承受能力,根據投入主體和資金實力。
生態體旅資源的開發,產品的營銷,兩類優勢之間的轉換,是實現從生態環境優勢、體育資源優勢向各方面經濟優勢轉換的必要推手,也是踐行“兩山”理論的穩定載體。自此,從城市有限的空間資源中走出來,帶著對運動的向往親近自然,追求體育文化體驗,是城市居民選擇生態體育旅游的本質。大西南引無數游人的生態體育自然旅游資源、生態體育人文旅游資源和嵌入性生態體育旅游資源是打造創新體育旅游品牌的主要基礎,在我國西南地區生態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中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